四川究竟有多神奇?为何总是说给中国古史学界出难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四川究竟有多神奇?为何总是说给中国古史学界出难题?,第1张

 长期以来,由于受刻板印象的束缚,不少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四川与中原地区缺少联系,从而把古蜀视作是一个没有进入中华文明主航道的区域方国。比如,抗日战争时期,逗留成都的顾颉刚在研究古蜀历史时就说:

  当时的蜀国本和中原没有关系,直到春秋战国间才同秦国起了交涉。李白《蜀道难》所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确是说得不错。[1]

此外,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甲骨文中的蜀在古代四川的观点,胡厚宣先生在反驳时也说:

  夫以益州群山之高,三峡之险,殷人入川大非易事,卜辞中之蜀绝不如此之遥。[2]

  然而,随着1986年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惊世发现,以及历史语言学、分子考古学等现代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把蜀地视为化外之地而造成的困惑也越来越多:  

三星堆二号坑青铜纵目面具出土现场

  困惑之一:要说夏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那么,为什么身为夏朝祖先的大禹却偏偏在四川地区出生呢?

  比如,陆贾《新语》说:“大禹出于西羌。”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也说:“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同样说:鲧娶有莘氏之女,“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此外,扬雄《蜀王本纪》也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可见,称大禹为蜀人,并非蜀人独有的看法,而是从中原到吴越的一致看法。

  困惑之二:要说古蜀在五帝时代还是蛮荒之地吧,那为什么五帝之一的颛顼却出生在蜀地?比如,《吕氏春秋·古乐》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山海经·海内经》也有类似记载。如果说以上这些传说是蜀人附会,那它为什么却偏偏出现在中原的早期典籍中?

  困惑之三:甲骨文中的“蜀”是否在成都平原,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主流的意见是认为不在。其中,郑杰祥研究员曾举出一个重要证据,在《甲骨文合集》9774正这一版卜辞中,“蜀”与“丘商”同列。而这个“丘商”被认为就是今濮阳,自然与之同版的“蜀”也不可能太远。[3]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卜辞中的“蜀”不在成都平原,那么,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的历史身份是什么?如果卜辞中的“蜀”不在成都平原,那先秦文献为什么又要用“蜀”来称古代四川的政权?反之,如果肯定卜辞中的“蜀”与成都平原有关,则“蜀”与“丘商”同版又如何解释?总之,甲骨文的“蜀”字究竟是否与古代四川有关,对于中国古史学界来说,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

甲骨文中的不同“蜀”字

  困惑之四:要说四川地区悠久的历史没有证据吧,偏偏又出了一个三星堆;出了一个三星堆还不够,又出来一个金沙遗址。

  三星堆遗址被坊间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神树、大立人像、鸟身人首像、金面罩、纵目人像、青铜神坛、大玉璋、龙形柱、太阳轮等等无不震撼人心,以致其复制品曾两次被作为国礼来使用。而金沙遗址所出的太阳神鸟金饰更因为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而被国家文物局选定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困惑之五:要说四川地区与中国文明源头无关吧,被视为汉藏语系活化石的嘉绒语却偏偏出现在四川。

  嘉绒藏族不但是语言相当古老,他们的石碉建筑同样因为具有高超的建造技术和艺术效果而被称为研究古代建筑的“化石标本”;同时,嘉绒藏戏也因为具有古老的宗教气息而被称为“戏曲百花苑中的活化石”。总之,嘉绒藏族所具有的古老特征是相当突出的。

  困惑之六:要说三星堆与华夏文明无关吧,偏偏三星堆、金沙与殷墟、盘龙城、新干大洋洲却使用着同一种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的材料。更要命的是,这种特殊铅在殷墟三期之后开始大幅度减少甚至在殷墟四期已经完全不使用的情况下,地处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却突然崛起,并成为了这种矿料的规模化使用者。要说这座特殊铅矿在西南地区还好理解,偏偏最近的发现却证明这个铅矿在河南的南阳盆地。[4]这个发现,可以说真是要了老命。

  困惑之七:要说四川地区与汉族的起源无关吧,遗传学家却把占有中国人口绝对数量的O系起源地和占有汉族人口绝对数量的O3-M122单倍群起源地放在了中国的西南方向。

  按照遗传学家的研究,O系是东亚最大的单倍群,约75%的中国人以及50%以上的日本人均可归入这一类型。其中,O系之下的 O3-M122又占汉族的50%-60%,其占比与藏缅语族群相近。在藏缅语族中,阿昌族、怒族、白族、独龙族均有较高的O3-M122分布,其中,独龙族更几乎是100%。遗传学家据此判断,东亚特有的O3-M122单倍群大约在25-3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方,并在示意图中把其起源点标定在西南地区。[5]

  困惑之八:要说三星堆的青铜技术是外来的吧,但三星堆青铜器却拥有独特的含磷技术。在青铜器铸造时,添加适量的磷有利于增强青铜液的流动性,这种技术对于铸造像青铜神树、青铜人像等造型复杂的青铜器十分有利。但是,含磷过多,则青铜器易脆断。因此,这种技术相当有含金量。更为神奇的是,研究者还发现,三星堆青铜神树底座的中心还含有少量的钙元素,其作用是增加青铜器的强度。

拥有独特技术的三星堆青铜器

  三星堆的这两项青铜技术在世界青铜史上均前所未见,可以说是三星堆青铜技术的独门绝学。由此可见,所谓的三星堆青铜技术外来说,恐怕只是一种因为无力解释三星堆文化而出现的猜测而已。

  总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怎么处理四川地区的历史、民族、考古等方面的材料,仍然是摆在中国古史学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古濮人古濮国与古蜀人古蜀国和三星堆

文/狼烟诗影

据《蜀王本纪》记载,《三皇五帝》时期,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帝“颛顼”。蚕丛乃颛顼后裔。鱼凫是即蚕丛后第三代表古蜀王。蚕丛后代曰(柏灌),柏灌之后才是鱼凫。蚕丛到鱼凫中间相隔两千多年,历史神话了蚕丛、柏灌、鱼凫已成仙,各人活数百岁,这乃后人将其神话,实为以“蚕丛”名号古蜀国存在数百年,后被“柏灌”灭亡,“柏灌”也是古蜀国时期另一个开国皇帝而已。这个时期的古蜀国以“柏灌”为名号的古蜀国又过了数百年,柏灌又被另一个人灭掉,他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鱼凫王”。鱼凫时期的古蜀国存在于商中早期,最终又经过两千年对古濮人的屠杀战争,也没有完全灭亡古濮人,但古濮人大多数已更改族号,另立民族为的是躲避几千年古蜀国对古濮人的屠杀。于是,大西南地区就有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如:蜀、濮、僚、彝、藏、羌、邛、籍、巴、彭、等一百多个民族。到开明时期,又一个人灭亡了古蜀国“鱼凫”的名号,建立了开明九帝,他就是“杜宇”,是开明九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古蜀国后期,又出现一个“开明十二世,”这个开国皇帝叫“望丛”名号一直到第十二代,才被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灭亡,当然,司马错领张仪张若灭亡古蜀国,历史古籍中没有提到开明十二世的最后一个古蜀王是谁?秦惠文王取巴蜀时期,张仪张若大量屠杀古濮人和古蜀人,以及川内的一百多个民族。四川在历史上又经历第二次人类历史文化大屠杀,蜀中历史在那个时期又断代了。

那么,蚕丛灭亡古濮国建立古蜀国时间在夏初或比夏朝还早。古濮国存在于古蜀国之前,由于古濮人发展壮大,内部矛盾分家,成“百濮”。古濮人分化为百濮后,开始川外迁徙,这时,身在岷山的蚕丛看到了机会,就领兵攻打古濮国,将古濮王俘获,奴为蚕丛的仆人。后来古濮王逃走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古濮国基本灭亡,才建立古蜀国。在这期间,蚕丛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迁徙一千里以为去定居,不然就消灭;二是如果不愿迁徙的就世世代代做蚕丛古蜀国的仆人;三是不管古濮人人迁徙去哪里,必须更改民族,不再称自己是“濮人。”这使其古濮人忽然消失的原因,这种方式在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平西南夷也用了蚕丛灭古濮人的方式,使其生活在邛崃以及周边地区经常侵犯古临邛的僚人、邛人、笮人等突然消失的原因。后经两千年的的战争,直到鱼凫时期,古濮国任然还在。宋代文学家 岳珂在《贺李微之兼工侍二首》中写到:“当时邛蜀起濮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令金匮阐斯文。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濮君”,指古濮国君王。这就说明鱼凫时期,古蜀国和古濮国只隔一偶之地。而且说明古濮国在古蜀国的西边。还有地名“邛蜀”,这都能看到古濮国和古濮人的存在。李白的师傅赵蕤说四川邛崃是古濮人发源地,古濮人这个人种有十万年历史,而李白说没有十万年也有四万八千年。故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那么,古蜀国之前的古濮国就在四川邛崃,邛崃今有文井江,《直隶康熙邛州志》记载,上古时期,文井江又名“濮水”发源于僚界,(僚界:今镇西山)上古称“濮水”,又叫仠濮水。今发源于大邑县西岭雪山之水为“布濮水”。两条濮水中央地带就是古濮人“人种”的发源地。那么,古濮人种的发源地应该在这两条濮水中间地带了。据考,古濮人数次分化中,又七彝六番的记载,七彝,指七种彝人民族;六番,指六支藏人民族。又有僚、邛、䣢、羌、巴、彭等,大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古濮人后裔。新石器时代,六支古濮人为了躲避战争,躲进青藏高原躲藏起来,成为了今天六个藏民族。“西藏”古读书了(西藏:cang)不是今天的(西藏zang)。西藏:cang,是古濮人为了躲避蚕丛的大屠杀躲到青藏高原的大山里面藏起来的意思。

关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古濮人和古蜀人称其为“鸠”,是古濮人和古蜀人最崇拜的鸟,今称其为“太阳神鸟”。古濮人崇拜“鸠”,也崇拜有一种树,叫“濮树”。故,古濮人有其姓跟着鸠姓,如西戎人和尼泊尔人就有鸠姓,今日本也有鸠姓,比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今天也有跟着濮树姓的,濮字后演化为“朴”和“仆”。今天中国有濮姓和仆姓,还有朴姓,韩国也有此姓。经调查研究,今世界各地的黄皮肤黑头发人鸠姓人种符合古籍对古濮人的耳朵大长下有肉坠的特征。

我对三星堆的研究解释是商末,周武王伐商凑王,古籍记载,周武王邀古蜀人、古濮人等八百诸侯国攻打商凑王,当时,还有部分没有迁徙出去的古濮人经常受到鱼凫王的攻打屠杀,生活十分艰难,于是,答应了周武王的邀请去帮周武王攻打商凑王。这次古濮人出川,因为战争,想到一个就是胜利了,在川外生存安居下来;二就是全军覆没而战死,将不复存在。如留在蜀,迟早会被鱼凫灭亡,也是死,不如答应周武王去帮忙,周武王答应如推翻商凑王,答应封一地给古濮人,于是,古濮人就只有这一次赌博而去,也是为了躲避鱼凫王的攻打。古濮人临走时,想到已不再回来,就一把火把皇城烧掉,大火灭后,那些青铜器任然还在,于是,就将象牙和众多青铜器草草掩埋起来,就出川去了。后,周武王果然灭亡了商凑王,周武王为了实现他对古濮人的承诺,就把今天河南的“濮阳市”封给古濮人居住,免遭了鱼凫的屠杀。今天,我们从年代和时间上去研究推测,濮阳市的时间时间符合商末周初,理由也一目通然。这样解释三星堆的存在甚好。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四川在古代叫巴蜀,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四川中部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

此时的巴蜀地区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

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也就有了苌弘化碧的传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巴国和蜀国。

因巴、蜀发生战争,秦国趁虚而入攻占巴国和蜀国。后,设巴、蜀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

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

“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

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在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如今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随后清军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四川。

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调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扩展资料:

巴蜀的由来:

据传,处于人类史前期的上古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岛,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称梁州。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其中以东部的巴人与西部的蜀人数量最多。“巴”的本义为捕鱼者,或以鱼为主食的人。

“巴”作为一个部落集团,最初活动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北部,包括秦岭山脉,鄂西、洞庭湖地区。“蜀”本义是高原之人。蜀族原是羌族的一支,活动在岷江上游的册木峡谷之中,以狩猎、垦殖为生。后来,其活动范围也顺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

至夏商周时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蜀族部落发展成一个方国,蜀作为部落集团及方国名称,就此固定下来。巴、蜀两大部落在长期的演进中构成一个以地缘、血缘、文化传统为纽带的人文群体,他们生活的地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从此便以巴蜀作为地域的代称。

“蜀”之释意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四川历史

四川究竟有多神奇?为何总是说给中国古史学界出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刻板印象的束缚,不少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四川与中原地区缺少联系,从而把古蜀视作是一个没有进入中华文明主航道的区域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