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吧:
你们的教材都是简体的还是繁体的??
基本上都是简体的,就只有《医古文》是繁体的,医古文也不属于中医的专业课,就和《大学语文》差不多的那种,通识必修。
是不是学习中医要求对繁体字的熟悉度比较高??
这个要看个人的程度,一般要求就和学其它专业没什么区别,就掌握简体就行,如果对中医古籍比较感兴趣,程度比较高要研究中医古籍的,那就需要繁体了,不过现在很多中医古籍也有简体版的,话说回来,如果真要研究中医古籍,那可能不仅是掌握繁体,还有古汉语句式,用词断句,历代词汇演变都得有一定了解……
如果考研的话是不是更要看很多繁体字的明清医书??
就和平时学习一眼,看教科书就可以。考研的话,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一的,另外的专业课综合每个学校情况会有一些不一样,但都是立足于平时的教学用书,都是简体内容。
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
本文2023-10-19 21:22: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