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古构造分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学习任务古构造分析,第1张

任务描述 ①熟记沉积建造的含义;②了解三种类型沉积建造的特征,并记住常见沉积建造特征;③理解沉积物厚度分析过程;④了解盆地分析和构造运动面分析;⑤能够鉴别常见沉积建造。

一、沉积建造分析

沉积建造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以把沉积组合划分为稳定型、过渡型和活动型三大类型。在不同的构造单元内有不同的沉积建造,在同一构造分区内,不同构造阶段上也有不同的沉积建造。

(一)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及特征

在大陆上,活动类型的构造背景主要包括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和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可形成巨厚的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和大陆火山喷发-碎屑组合为其典型产物。在海洋中,大陆边缘的弧后海、弧间海、深海沟和远洋盆地为活动型的海洋背景,可以形成岛弧海岩屑杂砂岩-火山岩沉积组合、半深海至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以及包含超基性、基性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组合。活动类型岩石组合包括以下类型:

◎硬砂岩组合:包括硬砂岩、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这些岩石都含有较多的不稳定组分,是在地形高差大、沉积速度快的活动构造环境中形成的。

◎火山岩组合:包括基性岩、超基性岩和远洋深海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组合以及岛弧火山岩、中酸性熔岩和侵入岩两种组合。前者是洋壳火山岩建造(早期地槽火山岩建造)。后者是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建造(晚期地槽火山岩建造)。

◎混杂岩与变质岩组合:混杂岩是由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大小悬殊的各种岩块组成的一种构造砾岩。蓝闪石片岩是一种高压低温变质岩,蓝晶石片岩是一种高温低压变质岩。上述混杂岩和变质岩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即属地槽发展后期的建造类型)。

◎复理石组合(图6-1):复理石是在古代活动深海环境中形成的砂泥质浊积岩。现代弧后边缘海、海沟和大陆基等活动深海环境中,有厚度巨大的浊积岩。所以古代复理石是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建造(地槽发展后期的沉积建造),反映活动强烈的构造环境。

图6-1 复理石型岩层基本序列的垂向结构

(据布兰,1977)

◎磨拉石组合(图6-2):磨拉石组合是在地槽活动后期或大洋关闭时和活动大陆边缘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时,由山间盆地山前凹陷中的砾、砂、泥等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因此也是一种活动型沉积组合。

(二)稳定类型沉积建造

在大陆上,稳定类型的构造背景主要发育在广阔的准平原、内陆盆地及近海平原,相应的沉积组合是游移盆地湖泊碎屑组合、内陆盆地河湖泥质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组合。

图6-2 磨拉石建造基本序列的垂向结构

(据布兰,1977)

在海洋中,广阔的陆表海、陆棚海为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应的沉积组合为稳定的滨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合。例如,我国华北大面积稳定分布的寒武系碳酸盐岩席状体厚度仅数百米,属于陆表海稳定沉积组合。

(三)过渡型沉积建造

非补偿的边缘海、活动陆棚、大陆斜坡可以代表过渡型的构造背景,形成相应的过渡型沉积组合,如非补偿边缘海碳质、硅质组合,陆棚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此外,近海沉陷盆地碎屑泥质沉积组合和海陆交互相碎屑泥质沉积组合等也被认为属于陆相过渡型沉积组合(杜远生等,1998)

二、沉积物厚度分析

一般来说,地壳上升的地区遭受剥蚀,反之则接受沉积。地壳不断下降,沉积厚度也随之加大,所以沉积厚度分析是研究地壳垂直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沉积物厚度推断沉积盆地的构造状况时,应考虑下列几种情况:

图6-3 基盘下降幅度、 海水深度与沉积厚度关系

(据HM斯特拉霍夫,1947)

Ⅰ沉积物堆积速度=基盘下降幅度,水深不变;Ⅱ沉积物堆积速度<基盘下降幅度,水深增大;Ⅲ沉积物堆积速度>基盘下降幅度,水深减小。a下降幅度;m沉积厚度;h0 开始时水深;h1 结束时水深

◎补偿沉积(图6-3之Ⅰ):即盆地基底下降速度与沉积物堆积速度大体一致。补偿沉积使盆地水深保持不变,沉积相无明显变化,这种盆地称为补偿盆地,其沉积物厚度等于盆地基底的沉降幅度。

◎非补偿沉积(图6-3 之Ⅱ):即盆地基底沉降速度大于沉积物堆积速度,沉积物不足以补偿盆地的下降幅度,导致盆地水体加深,由浅水相变为深水相沉积。陆源碎屑湖泊的中心深水区常常为非补偿沉积。

◎超补偿沉积(图6-3之Ⅲ):即盆地基底下降速度小于沉积物的沉积速度。超补偿沉积物源丰富,沉积物堆积厚度超过沉积区的沉陷幅度,从而使水体变浅,其沉积物以淤积、冲积为主。超补偿沉积往往出现在局部地区的某一时期。

应当说明,基盘升降和海平面涨落两种因素都可以引起类似的效果,但两者发生的原因并不相同。基盘升降本身也可由多种因素决定,一般认为区域性的普遍因素是地壳的均衡作用。海平面涨落也可由冰期、间冰期变化或海底扩张速率(与大洋中脊体积有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至于沉积物厚度则与地形高差大小(与剥蚀作用强度有关)、离海岸距离及气候条件(均涉及陆源碎屑供应丰度)等因素有关。

三、盆地分析

大地构造状态决定了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及其沉积组合代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不同的构造阶段。如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大陆板块内部,大陆边缘盆地分布于大陆板块边缘地带;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于大地构造伸展期,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于大地构造挤压期;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盆地形成于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及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碰撞造山带。沉积特征和沉积盆地的类型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图6-4)。分析一个盆地的地层层序、岩石组合类型、接触关系等特征,即可得知该盆地所在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沉积组合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图6-4 板块构造中的部分沉积盆地分布示意图

(据Dickinson,1974)

四、构造运动面分析

构造运动面,即不整合和间断面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记录。不整合,不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是地壳抬升、遭受剥蚀的结果。前者代表了早期形成的地层经过不同程度的变形,并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变质改造,遭受剥蚀,而后再接受沉积;后者反映早期形成的地层经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后接受沉积。二者分别反映了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的存在。沉积间断是指沉积过程中沉积作用停止,可能与沉积物的供给有关,也可能是地壳快速升降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间断和不整合的研究也能了解某一地区地壳的构造升降历史。

五、技能训练——沉积建造类型鉴别

对图6-5剖面进行沉积建造类型鉴别。

图6-5 几种典型沉积建造类型剖面

(据杜远生等,2009)

鉴别古褶皱构造的中心任务是查明其存在依据及褶皱变动时期,对褶皱构造(单个褶曲及组合)形态特征及方向性进行观测,了解其与有关时期古断裂变动及其他构造变动的关系,了解其与有关时期沉积形成、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古老的褶皱构造皆在不同程度上为后期的构造变动所改造和破坏,应尽可能剔除这些后期叠加的因素;不同时期形成的古褶皱构造常被后期的构造层所覆盖,或为后期的岩浆活动所破坏;在不同时期构造层发育或保存很差的情况下,辨认有关时期的褶皱变动是很困难的,只能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其大致轮廓。

(1)根据不同构造层中褶皱构造的特征差异,分析有关时期褶皱变动

常可见到新、老褶皱构造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从而可以分析古褶皱构造的形态特征与发生时期。

另外,几个不同时期的构造层中褶皱构造各有着不同特征,因此也可以根据以不整合面隔开的不同构造层中褶皱构造的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特点,查明某时期古褶皱构造的存在以及褶皱形态、轴线方向等。

(2)根据不同构造层中褶皱发育程度,分析古褶皱构造的存在

由于越老的构造层受到的构造变动越多、越强烈,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老构造层中的褶皱程度比新构造层更复杂一些。

(3)根据同沉积褶皱与后沉积褶皱的相互关系,查明褶皱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沉积褶皱是在同沉积的过程中,在缓慢的地壳运动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褶皱变动。因此这种褶皱变动的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在褶皱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岩相一厚度及其某些结构、构造特征方面。在这一基础上,在其后某一地壳运动较为剧烈的时期所形成的后沉积的构造变动,常加剧和改造较老的同沉积褶皱。查明上述关系,对研究较老的同沉积褶皱过程的发生、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反映的构造运动方式以及其对某些沉积矿产的控制关系十分重要。

为了查明是否存在同沉积褶皱变动,可采取如下步骤。

1)将构造剖面图与相应的厚度剖面图结合起来分析。由于现存褶皱形态是构造变动过程的综合反映,为查清是否存在同沉积褶皱变动以及叠加其上的沉积后的褶皱变动的规模,应结合同一剖面线的同比例尺的厚度剖面(图134,图135)。若厚度变化与褶皱构造部位有明显联系,背斜核薄翼厚,相反,向斜则核厚翼薄;厚度剖面中岩系倾角变化是下陡上缓,说明沉积过程与褶皱过程是相伴而生的,隆起与背斜一致,坳陷与向斜一致。

2)将构造等值线与相应的岩相—厚度及含矿性图结合起来分析。构造等值线图反映经受构造变动之后某一基准面的构造形态特征,而相应的某段地层的岩相—厚度及含矿性图则反映形成过程中同沉积构造的基本轮廓。将这两种图件进行对比分析,可搞清同沉积构造与后沉积构造之间的发展关系。

图134 田矿大堡煤系构造剖面图

(据田矿资料)

1—大堡组煤层层数;2—砾岩层;3—燕山期酸性脉岩;4—断层及错动方向;5—钻孔及其编号

图135 田矿大堡煤系厚度剖面图

(据李锦蓉)

1—大堡组煤层层数;2—砾岩层;3—燕山期酸性脉岩;4—断层及错动方向;5—钻孔及其编号

如田矿煤矿大堡组第四煤层底板构造图(图136)和岩相一厚度含煤性图(图137)基本轮廓相似。但图136显示第四煤层在西平台、东平台两个向斜中发育较好,向魏家岭背斜变薄尖灭。由图137显示西平台、东平台为两个坳陷,泥炭沼泽相发育,成煤条件好,而魏家岭为一隆起,冲积相及冲积—沼泽相较发育,成煤条件差。说明盆地侏罗系含煤建造中现有褶皱构造不完全是后沉积期的形变结果,而具有同沉积期褶皱变动的因素。

(4)根据同混合岩化的褶皱变动,分析古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形态特征

混合杂岩和混合岩化中心的分布,常受一定的构造控制,其与褶皱带的中心部位或背斜褶皱构造的核部常有一定的空间联系。另外,混合岩化的过程也可以影响同一褶皱期变动。通过研究后一种同混合岩化的褶皱变动,可以了解古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形态特征。

如辽东营口虎皮背斜,轴向近东西,向西倾伏,挠起端见片麻状花岗岩,背斜核部为混合花岗岩,两翼及倾伏端内侧为各种均质混合岩,外侧地层依次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影响,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总体显示背斜的褶皱形态、地层带状分布与混合岩化的分带现象基本一致,说明虎皮岭背斜应属前震旦纪时期同混合岩化的褶皱(长春地院地质力学教研室,1979)(图138)。

图136 田矿大堡组第四层煤底板构造等值线图

(据李锦蓉,略有修改)

(5)根据褶皱变动控制岩浆活动,分析褶皱构造形成时期及形态特征和方向

褶皱变动与岩浆侵入常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联系。同褶皱时期的岩浆侵入,常可造成岩体与褶皱构造的产状近于一致,而后褶皱时期的岩浆侵入与褶皱构造的产状多不一致,可参考岩浆侵入的地质时期或同位素年龄,概括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成时间及其形态特征。但是,同一地区可能经受多次褶皱变动和岩浆活动,必须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围绕同褶皱时期的深成侵入岩常造成相关地层、岩系规则的环带状或条带状分布,两者产状基本一致。如营口虎皮岭背斜前震旦晚期古老花岗岩( )呈半环带状围绕背斜倾伏端侵入(图138)。

(6)根据构造裂隙充填物的规律性,确定古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发展过程

岩石受力作用发生褶皱时依照其岩石力学性质的不同,总伴生构造裂隙,并可进一步发生位移而成伴生断层。这些伴生裂隙与褶皱在空间上具一定规律性。背斜轴部构造裂隙较发育。可根据充填在构造裂隙中的沉积物空间分布规律(密度、方向)间接判断与其有成生联系的褶皱构造的存在及展布。同时根据充填物的时代相对判定褶皱形成的时间期,并有助于分析研究区构造发展过程。

例如,广西凌云地区深洞背斜,轴向东西,核部为中、上泥盆统灰岩,其中发育有早二叠世茅口阶“灰岩脉”充填于古构造裂隙中(图139),近东西沿背斜轴部展布,为扭性构造裂隙。是晚石炭世未形成东西向古背斜构造的轴面劈理在后期继续挤压作用下发生纵向张裂,继而被茅口组灰岩充填(长春地院地质力学教研室,1979)。印支运动使这个古背斜进一步褶皱。结合区域内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不整合,说明深洞背斜在晚石炭世末已初步形成。

图137 田矿大堡组第四含煤段岩相—厚度及含煤性图

(据李锦蓉,略有修改)

(7)根据同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变质岩系构造特征,恢复古褶皱构造形态

有些变质岩构造主要是经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不显著。对赋存于这样变质岩系中的各种构造形迹(片理、片麻理、流劈理、褶劈理、破劈理,大型复背斜、复向斜,中、小型的复式褶皱,以及更小型的各样褶皱;各种线理—滑动擦痕、矿物线理等)规律特征进行研究,可望恢复古褶皱。如冀东迁安地区前震旦变质岩系经长春地院研究认为由一系列轴线呈NNE向,轴面向北西倾斜的紧闭倒转褶皱组成,与其相伴的各种构造形迹展布规律性十分明显,褶皱带常由不同级别的复式褶皱组成;与褶皱相伴生的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图1310)。

(8)根据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区变质杂岩构造特征,分析多期褶皱构造特征及相互关系在有些变质杂岩区,特别是遭受多次强烈构造运动影响的地区,变质杂岩的褶皱构造图像十分复杂,早期褶皱构造再度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出现褶皱构造的复合。在晚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弱的地区,早期褶皱构造保存较完好;晚期褶皱构造强烈地区,早期褶皱构造受晚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合褶皱或重褶皱(详见第9章)。通过对两次或多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复合褶皱研究,可确定褶皱构造形象、构造期次和序次关系。进而查明研究区构造变形史及地壳运动演化和矿产形成。

图138 辽东营口虎皮峪地质略图,示混合杂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据长院辽东队及辽宁地质局632队资料编制)

1—辽河群盖县组;2—辽河群大石桥组;3—辽河群浪子山组;4—均质混合岩;5—混合花岗岩;6—吕梁期花岗岩;7—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8—岩脉;9—实测及推测断层;10—地层产状;11—片理及片麻理产状

马杏垣先生研究指出,嵩山地区前震旦纪至少经历了吕梁运动和嵩山运动(图1311)。嵩山群的第二期褶皱(轴面为S2)叠加在第一期平卧褶皱(轴面为S1)之上(图1312)。第二期褶皱轴线为北北东向,与第一期南北向褶皱轴线呈明显斜接复合。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

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图7-7表示了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图7-2)的构造变形分析,其中准噶尔南缘断裂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范围以外。 天山北缘构造特征是显示的平行山体的多排背斜,清水河背斜和玛纳斯背斜分别是其中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 两排构造之间,在图7-2中4~6s和8s左右呈现出较连续的反射事件,它们解释为相应深度上的两条滑脱带。 在滑脱带上,由于带内的剪切活动而形成韧性剪切。 这两条滑脱带分别在6s和8s左右的深度上汇集到清水河断裂,推测向南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 根据地壳深部的反射图像,结合活动构造研究的结果,推测天山北缘深浅部活动构造关系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在准噶尔南缘断裂大约30km深度上滑脱构造开始活动并向北发展,第一个断坡(清水河逆冲断层)的发育和第一排背斜构造带形成,其后向北第二排断坡与相应玛纳斯背斜构造带的形成。反射剖面显示在石河子以北的潜伏构造,是否与正在发育的第三排构造相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7-7 天山北缘构造变形分析图,图中横坐标0~80km段与反射剖面相对应

天山北缘山前坳陷内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石油地震剖面,清楚显示了该地区近东西向展布的3排背斜构造。 其中第二、三排构造属山前褶皱带构造,其核部为新生代地层。 这些构造具有深浅层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特征,浅层陡,深层缓。 由南往北,构造高度逐渐下降,隆起幅度逐渐减小,最后变为平缓的潜伏背斜。 深反射剖面证实了前人对这组逆冲断裂可能受到更深处仍在活动的滑脱带的控制的推测。 在地壳的中部存在一条向南缓倾的滑脱带,它控制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和发展。 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玛纳斯背斜由位于8~10km深度的滑脱面向南与清水河逆冲断裂相连接,莫霍界面在其下方45km左右的深度上,界面向南倾,在剖面南端深度达50km。 天山北缘的地壳结构图像表现出较显著的地壳缩短和增厚的构造特征(如逆冲断裂、“薄皮构造”和“鳄鱼结构”等)。

标点在语文文字学科里基本上不会专门教。但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有时候会带来大麻烦。比如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的这个片段(此处放影片),略过。加不加标点,人的命运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碰到没有标点的白文怎么办?该怎么断句是个大问题,断错了照样会误解古人的意思,并且有可能以讹传讹。那么应该怎么正确地进行标点断句呢?

标点从来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这个马融已经是个经学大师了,但这个《汉书》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读不懂,不知道怎么断句。这个马融,专门跟着班固的妹妹班昭来学习怎么样读汉书。鲁迅也有一段话。

说这个标点古文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非常困难的事。

鲁国的哀公问孔子:“我听说这个夔他一只脚,这个事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为什么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夔这个人他通晓音律。所以尧帝说有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让他做了乐正。”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夔有一,足。而不是说夔有一足。这个断句它是能够产生非常大的意思差异的。断不好,这个夔就成了残疾人士了。那么我们怎么样去标点古文呢?

一、识字辨意是前提

首先要识字辨意。在中华书局有这样一个本子是这样断的。

第一句话实际上是不通的。我们现在“作为”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它不是一个词。《说文》说:“作,起也。从人,从乍。”这个作就是起来站起来的意思。

《论语》里面有“舍瑟而作”,就是把这个瑟放在一边,然后站起来。

《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什么呢?应该是:是故圣人作,为礼仪教人。就是圣人兴起了制作了礼这个制度,来教化人。

二、要熟悉文言语法

我们要知道这个断法,在语法上讲不讲得通。在《论语》里有句话,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断句法。

①《论语·乡党》

就是马着火了,孔子退朝之后就问伤人了没有?接着又问马。那么有人说这样断句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不仅关心人,还关心动物。

不,单独断句,是说有人回答了不。没有 没伤人。接着又问马。这也是体现了孔子很爱护动物。那么这两种断法行不行得通?

首先来说第一种,我们只要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这样的断法。这个乎,作为语气词,后面不会再跟一个否,不会再跟一个不,没有这样连用的。

第二种伤人乎,我们可以调查上古的文献,基本上后面也不会再跟这个否,从语意上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孔子他的思想是重视人,人是最重要的,是天地间最贵的。

③正确的断句结合语法,结合文意应该是:

伤人乎?不问马不关心马的事儿,只问这个人伤到了没有?

三、会利用文言虚词

例如像这个曹植的《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有这样的标点断句。

《与杨修书》

相与夫街谈巷说,这句话是不通的,因为这个夫一般是做发语词的,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把这个相与断在前边儿,这个夫它作为一个句子的开头,这样断: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看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左传》

这个断法也是犯了类似的错误,应该把这个夫和唯善连在一起。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利用夫来断句的办法。他们总结的规律是什么呢?就像刘勰说的。

这个夫惟盖故,他们是放在句首的。乎哉矣也,他们是放在句末的。

四、要掌握行文特点

要熟悉这个文体。比如说有人把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进行了这样的断句。

好像有点楚辞的味道,但是楚辞有没有这样断句呢?是不是每句话都是兮结尾的呢?实际上不是的。楚辞的兮往往是在句中的,所以它的正确断句应该是这样的。

五、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

比如《自治通鉴》标点本有这样一个断法。

这个郡国,每个地方都举一个孝廉,就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在汉代这个孝廉是分开的。

颜师古注:“孝为善事父母者,廉为清洁有廉隅者。”就是孝和廉,他是两个人。所以我们《资治通鉴》的这句话应该是断开的。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每个郡国要举两个人。

六、要考虑情理通顺

《资治通鉴》描写赤壁之战,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华书局1956年版是这样标的。

好像是说这个土崩瓦解了,士兵都把这个盔甲武器扔掉了,大家争相投水去死。我们想一想,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怎么还会争投水死呢?这个与情理不通。那么怎么断才通呢?

应该这么断,在水后面断开。

就是投到水里面,但是不会水的也很多。而且这个江流很急,那么会游泳的人,他可能在长江里面也会淹死,所以死者十余万。

这节课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古人的离经办志的工作,就是要能把没有标点的经典文献,加上标点分开来读,把这个意思显现出来,这样的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功。像章黄学派的大师黄季刚先生,就手批了很多白文经典,我们现在的这个《十三经》也是参考了黄侃先生的批注断的句。所以我们要想读懂古代文献,除了阅读其他人的标点,我们自己也应该掌握标点的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因为古代汉语说到底还是语言,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文字说到底,还是要传达古人用声音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古代的声母表三十六字母。

学习任务古构造分析

任务描述 ①熟记沉积建造的含义;②了解三种类型沉积建造的特征,并记住常见沉积建造特征;③理解沉积物厚度分析过程;④了解盆地分析和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