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祁彪佳文言文,第1张

1 求文言翻译

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 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

中国历史上,小于二十岁中进士的人很多,比如唐代的莫宣卿中进士时,只有十七岁。另外,明朝很年青就考出好成绩的进士杨廷和是一个他当时十三岁吧,还有一个好像是徐阶(记得不太清楚了)反正明朝总共有两位是十多岁就参加考试而且成绩是全国内的尖子生。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①以…称,因…著称故选B②根据语境,应是把“祁彪佳”外放到苏州任职(2)A前后相同,都是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前后相同,都表示承接关系;C前者是定语后置,后者是宾语前置; D前后相同,都是连词,相当于“来”(3)B的解释有误,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但却不愿意支持(4)“执”,拿;“扶”,辅助;“藉”,借助;“终其身”,一辈子(5)原因各是什么,所以答案应有两点第一次的抗言是:“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认为这样有所朝廷威严,在政局上对朝廷不利;第二次是:“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首先从原文中找对应的句子,然后概括归纳“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为“募勇士”、“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概括为“平乱兵”或“斩乱兵”最后一件是与兴平伯、高杰的较量,所以是“摄兴平伯(杰)”答案:(1)①B ②C(2)C(3)B(4)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5)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募勇士、斩乱兵、摄兴平伯(杰)。

3 柳陌古文翻译

柳 陌

作者:祁彪佳 朝代:明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注释

豳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

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

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

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

主人:作者自称。

荇藻交横: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从南堤抵达豳圃,北堤就是从丰庄进入豳圃的路。在两堤之间,有如排列着的屏风的,由张灵墟书写的“柳陌”。堤边相间种着桃树、柳树,每到春天,桃花飘落,凉风偶尔吹过,红色的花瓣像雨点飘落,沾满游人的衣襟。但我认为(桃树)不如那数株垂柳,绿影摇摆,能让渔翁在绿荫下停船,静听黄鹂鸣叫,更加符合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风貌。这就是我不拿“桃”命名,而以“柳”命名的用意啊。至于堤岸之外,藻、荇纵横交错,整条河包含着绿色,水波云影,烟雨迷蒙,在河上荡舟,无处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4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5 古文:不责僮婢翻译

明·冯梦龙《不责僮婢》白话释义: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

唐临觉察到了这件事,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让童仆煮药,煮坏了。唐临暗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扔掉。"(唐临)最终没有张扬童仆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仆去买米。奴仆用米换酒,醉卧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阳城谢罪。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唐临(人名)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人名)尝绝粮,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6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译

“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

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他们家三十两钱,最后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这个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有必要在这里争吵吗?随后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来一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后在没有发作前,打算以此讹诈他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诈的念头。之后事情暴露了,又转移到别人家去。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 “智囊知微”的故事是出自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智囊知微”原文内容: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 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 ,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 ,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智囊全集》的介绍: 该集是2011年1月1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是十邵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辑录了一千多则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冯梦龙的介绍: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5646234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钺、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7 古文一则,急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 八年级上册古文《湖心亭看雪》翻译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在网上找的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9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么翻译

1、我。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3、遗留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4、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译文:如果粮食很多有盈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 5、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1、多余[duō yú] 超过需要的数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钱存入银行。2、业余[yè yú] 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

3、富余[fù yu] 足够而有剩余:这里抽水机有富余,可以支援你们两台。4、余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声美妙,余味无穷。5、余威[yú wēi] 剩余的威力:傍晚,地面仍发散着烈日的余威。

10 文言文翻译冯梦龙《笑广府》

《笑广府》选段:

“或人命其子曰:‘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子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师饮亦饮;师嚏,生不能强为,乃揖而谢曰:‘吾师此等妙处,其实难学也!’”

《笑广府》原文:

有人告诉他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学习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他儿子记住了父亲的活,在陪老师吃饭时,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酒他也喝酒,老师侧身他也侧身。

老师偷偷看他的行为不自觉的发出笑声,放下筷子而打个喷嚏,他不能硬学这种做法,于是佩服的说:"我老师的这种奇妙的做法,实在是很难学习的"

此文出自明代·冯梦龙《笑广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广笑府》,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明冯梦龙纂辑。共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总计401条。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吴山,作为“三面云山” 入杭州市区唯一的山峦,它左挹钱江,右揽西湖,既是西湖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地区。紫阳山,乃吴山的分支,紫阳山之巅有江湖江观亭(清代为大观台),登亭四眺,钱江如带,平湖镜浮。前则市廛栉比,烟火万家;后则绣岭如屏,堆青泼黛,。“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确有洋洋大观气象。清乾隆时钱塘(今杭州)人柴杰,有《吴山大观》诗,描述这里的风光:

山实东吴秀,江湖满座看。

烟霞交隐映,城阙郁盘桓。

律应三阳首,心知万井欢。

会当凌绝顶,玉辇步云端。

著名的紫阳书院就座落在紫阳山的东南麓。至今,在紫阳山摩崖上,尚留有活泼飘洒、清秀俊逸的“紫阳书院”题刻。

书院或称别墅、精舍、书堂、学庐。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朱熹建立起来的,但用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紫阳书院旧址,原为凤山门内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捐钱购地,增筑书院。盐商汪鸣瑞,与同业者,醵财以襄厥成。据《康熙钱塘志》记载,高熊徵“公号渭南,广西岑溪人”。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由明经令井陉,超擢莅浙,恤商爱民,暇即优接生徒,特建书院以为课士会文之所,延师以饩,月必躬率校艺,吸引成材者,指不胜屈,士林戴德。”

紫阳书院“因其地为紫阳山麓,适与朱氏(朱熹)之紫阳字同名”(《杭都杂咏》),初定名为“紫阳别墅”,又称紫阳祠或朱子祠。紫阳别墅的开办费,以及其后一段时期的经常岁费,都出自当时在杭取得商籍的安徽盐商们的集资捐款。因为盐商们取得了商籍,其子弟可以进杭城书院读书和参加各项考试,获取功名,入仕做官,所以肯破私囊,来输财于书院。未几,紫阳别墅正名为紫阳书院,为生童肄业之所。全国以“紫阳”名书院者,除浙江外,还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西、贵州等地,几乎都与纪念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有关。

紫阳书院初建时,书院“中为乐育堂、奉考享朱子(朱熹)位。后有五云深处、簪花阁、近水楼诸胜处,凡十有二景,皆极岩泉之美”(《杭都杂咏》)。张泰交在《紫阳别墅碑记》中极状书院建筑景观之清幽:“枕山面江,中有层楼,楼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涟可爱。后有花厅,红绿参差,掩映阶砌。再折而此,渐登吴山高处,凭而远眺,钱江、圣湖悉在几席间。又有石门天成,石径迂折,古木森阴,花香鸟语,饶山林之趣,而无城市之嚣。”

雍正三年(1725),宁绍副使徐有纬捐俸重修。乾隆年间,紫阳书院费用增加,单靠商捐是不够开支,才在两浙盐务项下拨下官款,以资应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浙江盐驿道原衷戴,捐资佐膏火,严订课程,开设监院,经理诸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护巡抚布政使王站桂重修之。嘉庆八年(1803),因生徒日增,达328人,席不敷坐。于是,巡视盐政延丰,复于看潮台故址,建高楼五楹。浙江巡抚阮元作《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曰:“生徒之登斯楼者,莫不志于大道,成章乃达。”观澜楼楹联集朱子(朱熹)句云: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杭嘉湖道,对杭州敷文、崇文、紫阳等书院,贯彻“随课升降发津贴”的制度,使士风为之一变。咸丰五年(1855),监院陈其泰,谋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龄,蠲廉任之,并建昭忠祠于书院后山巅,别建昭忠于院左。既落成,王有龄为紫阳书院题写楹联:

圣代重儒风,教秉新安,趋步定知歧辙少;

名臣留讲舍,政传渤海,补苴当念善成堆。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两军激烈的攻防战中,敷文书院、崇文书院和紫阳书院均毁于兵燹。

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拨用官款,重修紫阳书院。监院陆宗翰,拆去昭忠祠 ,改揭紫阳书院额。同治五年(1866),按察使杨昌浚,以俸钱买地,与运使高卿培,请于巡抚兼管两浙盐政马新贻,出公帑,增屋二十楹。同治七年(1868),布政使蒋益澧,请于盐耗项下,提款拓造楼厅斋房共三十八间。至此,紫阳书院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当时的一流书院。徐恕在《重修紫阳书院记》中无不自豪地说:“武林(杭州)三书院,皆踞湖山之胜,代钟伟人杰士。紫阳独在城南山之麓,为地较近,士之秀而能文肄业其中者亦较盛。”

光阴荏苒,2001年春,紫阳小学出土了刻有“紫阳书院”四字祭祀活动用的石香炉,为全国书院所罕见。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媒体均作了报导,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曾专程来紫阳小学考察。 书院选址,必择形胜之区,书院建筑讲究“善美同意”,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书院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具有它的特点。紫阳书院,地临吴山,环境幽雅,旁多名胜。书院依山而筑,建筑古朴,风光秀丽,楼台亭阁,点缀其间,富有江南庭园特色。山坡上桃李成片,梅竹成林;山坡下假山水池,绿树掩映。傍山循径而入,为层梯叠 ,俯视城市,万屋鳞次,远眺钱江西湖,如在襟带之间。

书院内有乐育堂、南宫舫、五云深处、春草池、凌虚阁、簪花阁、别有天、寻诗径、巢翠亭、螺泉、鹦鹉石、笔架峰、垂钓矶、校经亭、观澜楼、景徽堂、看潮台、听经岩等景观。至今,部分胜迹仍依稀可辨。“紫阳别墅”为清代杭州“西湖百景”之一,也是清代杭州“城中十景”之一。清代著名的西湖十八景“吴山大观”之“吴山十景”,其中“瑶台万玉”(通玄观竹)和“鹿过曲水”(通玄观鹿泉)都在紫阳书院内。清代诗人柴杰《西湖百咏》有《紫阳别墅》五律诗,描述书院风光和人文之盛:

连峰青嶂合,志向紫阳君。

飞阁临芳树,高窗度白云。

清襟蕴秀气,淳意发高文。

一一思乐育,儒风蔼典坟。

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有《紫阳别墅十二咏》歌之:

《乐育堂》

登堂肃冠绅,前修缅矩 。俯仰尽君徒,吾岂忘吾乐。

《南宫舫》

不踏计然舟,来就萧然艇。一幅米家山,仿佛春帆影。

《五云深处》

矫首望三台,奎光映斗北。 身至五层,青云绕人足。

《别有天》

一径入青山,四面青无数。举头云汉律,别有桃源路。

《寻诗径》

行行不数武,诗思乍相亲。此径亦常有,来寻得几人。

《看潮台》

白水卷青天,不辨天与水。陆海接潘海, 洞原如此。

《巢翠亭》

夕阳明星角,飞翠映山拗。坐拥鸟皮儿,真同太古巢。

《螺泉》

群山若螺髻,勺水滴螺涎。先生正渴饮,红螺酌自便。

《鹦鹉石》

古人日晤语,舌本阴而腐。石果代人言,空山调鹦鹉。

《笔架峰》

飞梦绕三山,飘然天外落。醒来诗已成,宜把吟毫阁。

《垂钓矶》

左手把修纶,右手摊书卷。拈丝百尺长,会心不在远。

《簪花阁》

山阁玉兰开,恍疑坐玉署。看尔阁中人,簪花上林去。

(《两浙盐法志》)

1985年,吴山范围的名胜古迹,又被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时人戴盟有《吴山天风》诗云:

立足吴山顶上头,天风拂雨晚来秋。

钱塘涌潮声如吼,万壑生雷叶满楼。

紫阳书院旧址,系南宋“通玄观”所在地。至今在紫阳小学内,尚存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通玄观造像”。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内侍刘敖,入道修真,结庵于此,(宋)高宗御书‘通玄’二字榜之,赐名能真。内有寿域楼、万玉轩、望鹤亭、谒斗坛、白鹤泉、鹿泉。”“观中修竹荫庭,赤日无暑。”故通玄观又名“通玄避暑”。

明代虞伯生有诗描写通玄观的旖旎景色:

仙坛遥接上真宫,楚越闽洋一望中。

南北高峰云杳霭,东西天目雨溟蒙。

金轮旋动仙音作,楼阁萦回复道通。

云鹤仙人无定迹,飙轮时转望三峰。

紫阳书院的对面,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之一的“南宋太庙遗址”。紫阳书院的左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和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感花岩诗刻”。紫阳书院的后面,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石佛院造像”。这些胜迹,都是杭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紫阳书院学府胜景,风光明秀,山水宜人,气象无限,儒雅雍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其隽永的文化品味和不朽的人文精神,令人倾倒。漫步书院,那飘溢书香的石碑、匾额、楹联,使人陶醉。如今,当我们走进紫阳书院旧址庭园,见那历尽沧桑、饱受风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池,一物一景,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因此,这里确实是士子讲肄会文的理想地,读书养性的绝佳处。

为弘扬中国书院文化,继承和发扬紫阳书院的优良传统。2001年冬,趁校舍整修之际,特延请著名书法家刘江、吕国璋、朱关田、郭仲选等名家,为紫阳小学教学楼题额“景徽堂”、“凌虚阁”、“观澜楼”、“乐育堂”,以教育学生知国知乡、爱国爱校。

书 院 教 学

紫阳书院,岁延耆宿主讲席,朝稽夕改,日有课,月有程,一秉朱熹亲自制订的白鹿洞规则。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书院教育制度,包括办学宗旨、教学方式、院长和教师的选聘、经费来源、组织管理、图书收藏等,皆有明确规定。管理严格,是书院的又一特点。

紫阳书院的规章制度和对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有《紫阳书院约言》:“一、学者之心思,日用则日出,不行札记,必致遗忘”。“一、凡晏游交际,不但有妨正业,亦且渐长浮夸”。“一、凡人之品望,由乎素养,偶有失足,物议随之,殊可畏惧。”并指出:“以上数条,粗立纲纪。若夫立志省身、居敬穷理、应事接物之惟寸阴是惜”(《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约言,也作学观,内容包罗甚广,约略而言,则有三端。一是确立办学、讲会之宗旨,宣示书院教育的方针,为诸生树立鹄的,为同仁确立目标,意期立志高远,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规定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与规劝,更重日用伦常规定的建立,言者谆谆,无非是想为学者提供更多至善达德的帮助。三是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多为山长半生攀登书山,畅游学海经验的总结,出言肺腑,语凝心血,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反面的戒饬,皆得视作书院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此类学规,不仅当年奉为院规、校训,至今尚有高揭吟诵以警学子者,其影响既深且远。

又如清代康熙年间,张伯行的《紫阳书院示诸生》记载:“爰设紫阳书院,俾有志之士讲求正学,今四方向学者接踵而至,意亦转移风化之一机欤?余维:所以教导诸生者,不出经义、治事二者之外,惜乎安定遗规仅存大略,其中节目,不可尽考。今谨师其意而增益之,立为课程八则,具列于左,愿诸生遵守力行,潜修勿怠……”(《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章程,不同于学规的远大追求,强调细密的做法和可操作性,内容多是山长的择聘、待遇、责任;生徒的甄别、录取、分级、考课,以及考课的日期、内容、奖罚;教材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课时安排;经费的筹措、管理与开支;图书的征集、整理、编目、借阅等等,皆是具体而硬性的规定,意在从各个方面去维系书院的正常运作。它是书院制度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体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紫阳书院的课艺也相当完备,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光绪十八年(1892)间,刊行《浙江紫阳书院课艺》八集。据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巡抚叶赫崧骏作序的《紫阳书院课艺八集》中说:“今复裒已丑以来,课艺将拜八集,监院事者朱吟棣(文炳)许子社(郊),两广文援故事,索序于予,夫予所望于院中,生者岂能于结朱子外,更置一词哉,惟即朱子之教后世。”学生们读些什么书呢?从课艺目录内容来看,为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经》之类,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书院之制起于唐,所以名书院者,以其中多聚书,可供士子博览也。紫阳书院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整理,汇印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书籍,曾连续刻印《铁桥志书》二卷,《文嘻堂书集》三卷,《婺源山水记》二卷,都是清刻本中的善本,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献。

紫阳书院和敷文书院、崇文书院性质相同,不特秀才可以考之,即未入学之童生,寄可应考肄业,名日童卷。紫阳书院院长,由官厅聘请翰林、进士或有名之文人主之。其下有监院,以司院事。院中多设斋舍,以供肄业者之寄宿。杭州本城人寄宿者虽少,而外府外县之寄宿者则多。凡本省之人,皆可来投考肄业而寄宿也。院长例须住校。生徒优秀者之奖赏,名日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考试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课,由抚、藩、臬、运四署轮流命题。仍为二文一诗,限一日一夜缴卷。十六日曰望课,由院长命题,两日缴卷。二月二日之朔课,名曰甄别。书院皆有一定的名额,而应考者多,必须有所淘汰。

考试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日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优多,特等次之,一等则无膏火矣。朔课由官厅主考者,于超等前十名别有加赠,名曰加奖。其数远较膏火为多。

2001年9月,紫阳小学校史编写组徐守成和王旭华一行二人,到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古籍部,在图书馆资料库房里,查找有关紫阳书院资料,意外发现两帧紫阳书院童生和生员课试原卷。课卷,考课试卷纸。明清尤其是清代书院多行考课,每课发试卷纸。课试原卷存世不多,仅湖南图书馆馆藏清代岳麓书院的课试原卷外,浙江图书馆藏清代紫阳书院的课试原卷,弥足珍贵。紫阳书院童生徐履庄和生员王云卿之朔课、望课试卷,系土纸,淡**。卷长106厘米,阔26厘米,共九折。每卷皆有封页,上填生徒姓名、类别、等第名次,盖有“紫阳书院”监院印钤图记。考其“紫阳书院”的字与紫阳小学最近出土之石香炉的“紫阳书院”的四字楷书,竟完全相同。课试卷中有教席圈点和眉批、评语。封面上还刻印对考生的要求:遵奉盖喻,“割换卷面,涂改姓名”者,必须除名的图记。说明当时紫阳书院对考试制度的管理,是相当规范的。

紫 阳 师 生

书院院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又称山长,也谓掌教、主讲,是主持教学工作的。紫阳书院,“适当都会之中,观江山之壮丽,足以壮其文澜,浸*恣肆。”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书院重视“尊师重教”、“尊师爱生”。书院的教授多为“崇正学,黜异端,通高德厚,明体达用”的学者担任,受到学生的爱戴,百姓的尊敬。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紫阳书院历来的院长,大都是名士宿儒,学者名流。如雍正时的傅王露,为康熙已未进士第三人,授编修。是西湖古来今往第一书《西湖志》和《雍正浙江通志》的主编和总纂,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乾隆时的卢文弨,为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仅据赵吉士《卢抱经先生手校本拾遗》所载,达210多种,所校勘、注释的经子诸书汇刻为《抱经堂丛书》。道光时的龚丽正,为清代著名文字家段玉裁之婿,著有《国语补注》;其子龚自珍,是近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著作宏富,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共同开后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他倡言改革,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清代著名数学家项名达,在几何、三角函数领域功力尤深。他的关于“割圜术率”的论述,已具有初步的微积分思想。论著颇丰,今仅存《下学庵句股六术及图解》一卷,另著《象数原始》,未成而卒。光绪时的夏同善,为翰林院编修,和内阁学士翁同和任毓庆宫授读。曾为“杨乃武、小白菜”一案平反。同治时的孙衣言,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之父,官至太仆寺卿,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宣宗实录》编纂,任国子监琉球官教习,是重振永嘉经世之学的巨子,著有《逊学斋文钞》十卷。

这些儒学泰斗,一代鸿儒,以书院作为传播学术观点的基地,对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故紫阳书院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桃李遍江南。时人有诗赞曰:

文藻平分星斗光,英才萃处尽圭璋。

鹅湖鹿洞千秋帜,正学何人继紫阳。

(《西湖渔唱》)

江湖襟带紫阳山,山麓亭台别墅间。

乐得英才宏教育,远来多士共跻攀。

春风化雨陶成后,苏海韩湖指顾间。

更读晦翁题句在,观澜楼即圣贤关。

(《紫阳书院》)

紫阳祠内郁葱葱,秋祭齐严拜舞同。

常愿武林贤弟子,清修能继古人风。

(《紫阳秋祭》)

理学儒宗首紫阳,轩窗爽垲俯兰塘。

花阴不减鹅湖滟,草色犹今鹿洞香。

九考退休甘著述,千秋俎豆重胶庠。

我来底事生惆怅,为忆岿然崇道堂。

(《紫阳别墅》)

据孙延钊《浙江紫阳书院掌故徵存录》(温州图书馆稿本)关于“生徒名录”的记载,紫阳书院莘莘学子中优秀者,有“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父亲,山阴(今绍兴)秋寿南,于同治十二年(1879),“肄业于杭州紫阳山东南麓之紫阳书院,受业于宿儒朱端甫(《秋瑾年谱》)”。秋南寿对秋瑾革命的一生,有较大的影响。定海黄以周,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曾在一些府县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执教江阴南菁书院。汪康年,钱塘(今杭州)人,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变法图强,参加上海强学会,与夏曾佑办《时务报》,约梁启超为主编,宣传变法,提出育人才、兴商务、讲武备,以及君主专制下“参用民权”等主张。

紫阳书院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嘉庆八年(1803),浙江巡抚阮元《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有确切的数学记载,谓生徒有“三百二十八人”。同治六年(1867),山长孙衣言选刻课艺序说,“当时外郡学者,往来省垣,三书院(敷文、崇文、紫阳)学舍既不能容。紫阳在城内,尤为多士所辏,弦诵之声彻 市,夜则林樾镫火荧然;每朔望考校阅卷”,达“六七百篇”之多,它从侧面说明紫阳书院学生之众多。同治十二年(1873),山长沈墨庄选刻课艺三编序,称“紫阳为浙垣人文渊薮,士人肄业其中者,较蕺山(书院)倍之。”山阴蕺山书院是明末刘宗周所创浙江著名书院,而紫阳书院的学生,竟是蕺山书院的一倍。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浙江四大书院中,紫阳书院的生徒最众,远胜其它三书院。敷文书院(今万松岭)两次毁于兵燹,重建后始终未能恢复旧观。加之地处城外,去听课的生童日少,屋宇渐次荒芜。光绪年间,在杭城葵巷东面(今杭七中地),另筑“敷文讲学之庐”,因场地所囿,规模不大。崇文书院(今西湖跨虹桥旁),由于城 隔越,诸生以往返为艰,肄业者少。西湖孤山照胆台之西的诂经精舍(今西湖美术馆),督学阮元聚诸士子于此辑《经籍纂诂》,所考者非八股试贴,而为经义、史学、词赋,应者廖廖,生员不多。

改 制 终 结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解体,一步步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是各类新式学堂渐渐兴起,逐步代替了儒学和书院,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被废除。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从此开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将各州、县书院改办为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后,省、府、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代、现代,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

近代杭州最早的一所官办小学,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八日(阴历),由太庙巷的紫阳书院院长王同,禀经杭州仁和县萧治辉详准,将紫阳书院改制为仁和县学堂(县属官立小学堂)。它比西湖金沙港之崇文书院改制的钱塘县学堂,还要早二个月。仁和县学堂经费由原书院款项拨充,每年六千二百元。王同为首任堂长,招生一百三十名,分成四等,四年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原在西湖金沙港的钱塘县学堂(前身是崇文书院),迁至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合并,成为仁钱县学堂。翌年(1906)正月,钱塘县学堂从中分出,至今惠民路附近的周公井民居,单独设立,更名为钱塘县高等小学堂。而仁和县学堂则改名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经费同藩司统筹支配,每年约五千元。

从紫阳别墅的创建到紫阳书院的终结,共达199年之久,经历了从商办到官办的过程。书院是文明进步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近二个世纪内,紫阳书院,翰墨飘香,桃李芬芳,为浙江培养了大批人才,造福于民。杭人受书院熏陶,感其恩德,在紫阳书院内树碑刻铭曰:

凤山之门,有墅翼然。枕山之麓,江带其前。清池涌地,古木参天。石门曲径,屹立盘旋。经之营之,以诵以弦。额题紫阳,志景前贤。匪辞是工,惟道之肩。日将月就,裁狂激猥。国之四民,士为首焉。型方善俗,风教所先。予实有心,往复勖哉后人,视此铭镌。

(《紫阳别墅碑记》)

中国的书院,兴于中唐,晚唐至五代已具雏型,鼎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结束于清末。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院随着理学的兴盛而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而结束其历史使命。但它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原理,教学方法,办学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来说,仍有所启迪,值得借鉴。

著有《长阿含经》(译析,1997年,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中国典籍精华丛书·佛道卷》(合作,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思录》(析注,200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2001年,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人间潮音:太虚大师传》(200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2003年,宗教文化出版社),译著《剑桥明代中国史》(第八卷,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参加任继愈先生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条目编撰(主要负责元明清佛教人物条目撰写,约3万余字)。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1、《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专著),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

2、《近思录》(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4、《人间潮音:太虚大师传》(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儒学名臣:刘宗周传》(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法藏评传》(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晚明佛教思想研究》(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8、《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9、《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参著《中国佛教通史》(学术版,15卷),负责明代佛教及中国华严宗史,计110万字,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10。

11、《陈亮研究:永康学派与浙江精神》(联合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剑桥中国明代史》(译著,第11-15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