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七策为何有二十一条
是治国之策。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计然七策对经济学有创造性历史贡献。我们正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其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条件之一,是要学会按价值规律办事的高超本领。在这方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产,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鲁班书
在旧社会的民间,鲁班书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却都不知其真相。
传说是鲁班所写的秘藏书籍,里面记载的都是些离奇古怪的东西。因为这本书有违天道。
在民间有的地方说有上下两册,有的说有上中下三册。而外传的鲁班书都是不全的,所以各地才说法不一。真正的全本可能只流传于鲁班门嫡传。
计然策
写这本书的是春秋时期又名的智者范蠡,他不仅仅帮助勾践复国,而且功成之后全身而退,更是凭借自己的经商的手段成为天下又名的富商。
而他所有的功绩,来自从师父计然那里学来的计然七策,后来他把师父计然的思想整理,就有了计然策这本书,而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相当了得。
阴符经
这本书相传是皇帝所著,因此也叫《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因为内容晦涩难懂,很少有人看懂。
——华夏兴国富家第一人 夏廷献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在复兴越国灭掉吴国后曾经感叹,七策只用了五策治理国家,便收到了奇效,另外两策应当用于发家致富。于是便辞官经商了。范蠡治国治家的七策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遗憾地是范蠡只说了“七策”题目,并没有说具体内容。要弄清“七策”内容,只能按照“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从史料记载的“范蠡做法”中进行梳理提炼。第一,努力发展生产范蠡公元前490年左右,陪同勾践从吴返越担任相国——“总理”工作后,制订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开垦土地,利用滩涂,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史料介绍,范蠡在都城四周百里范围建立了犬山、鹿山、豚山、鸡山、马山、渔场、牧场、盐场、伐木场、炼锡场、铸铜场、采珠场、铸剑场、手工业场等。 唐韩鄂《四时纂要》序中说:“范蠡开土田,卒报越王之耻”——把范蠡开土田与最终灭吴雪耻联系起来,可见发展生产的重大意义。二是奖励生育,落实“十年生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女子十七,男子二十,不嫁不娶者父母受罚;孕妇将产,告于官,使医守之;生男赐一犬,生女赐一豚;生子二人,官养其一,生子三人,官养其二”。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增加,劳力、兵力有了来源。三是免去七年农业税。老百姓踊跃种谷,其他国家庶民纷纷迁移到越,越人丁兴旺,为“十年教训”奠定了基础。“修之十年”达到“国富”民强。第二、保持社会稳定一是用君主的勤政廉政行动感化凝聚人心。勾践在范蠡的“激励”下,做到了夜卧薪,晨尝胆,白日处理朝政,或出访察看。见贤者,量才用之;见伤者,偿钱给之;见乞者,偿饭哺之;见死者,哭而悼之;见耕者,秉耒帮之;虚心代替了专横;温和代替了暴躁;俭朴代替了奢侈;勤勉代替了贪玩——打猎用的弓箭、装束全部入库。众多的妃子也都遣散,其行为对凝聚人心奋发图强起到了精神激励作用。二是范蠡根据“八·三调控律”(另文阐述)由政府干预、平衡农民、商人的利益关系,调动了农民种地、商人经商的积极性,不仅使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使市场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稳定,政权稳定。第三,精简决策机构 从史料上记载的姓名看,当时越国的决策班子,主要就是三个人,大王勾践、相国范蠡、上大夫文种。决策过程基本上是,种蠡经过调研,提出具体建议,勾践点头同意,作为国家政策、法规、措施、号令发布下去。种蠡深入实际贯彻执行,把落实情况报告给勾践。种蠡围绕确定的兴越灭吴战略,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抓落实,勾践对种蠡信任、放手,复兴大业逐年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勾践经过会稽惨败、入吴为奴三年,保全性命返国,知道了种蠡的贤能,放下了架子,把种蠡看作老师,当作朋友,从而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诠释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的王道。一个国家——尽管是个小国,高层管理人员只有三个人,精干程度,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决策机构精干,没有掣肘扯皮,政令畅通高效,减少了老百姓负担,同时也有利于保守国家机密,在情报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越国决策机构这么精干,自然是百官之首——相国范蠡的主见。第四,大力提升军力冷兵器时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全军几乎覆没。决定向吴国投降签定和约时,吴国不允许越国拥有常备军。范蠡回到越国后,想到未来一定要同吴国决战,决战就需要有能征善战的军队。经勾践同意,他悄悄地开始募兵,并安排到偏远南部山区隐蔽教训体能剑弩等技。还拨出部分兵力伐木,运至北海(注:今杭州湾)隐蔽之避风湾建造楼船、翼船,修筑码头船坞,边造边训,船成师成。范蠡还聘请了“武术教练”,向部队传授剑术、戟术、刀术等基本技术。引进了楚国先进的冶铁锻造技术。在吴越角力中,越军能以少胜多,与兵器比吴军先进有关。考古发掘出来的“越王勾践剑”的锋利程度,证明了这一点。范蠡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量储备粮食。他采取的措施,一是农业丰收后“广积粮”,把好谷存入南山之洞。二是通过商人用高价购买吴国粮食囤集起来——虚其吴国积聚。三是以越国庶民饥困名义,向吴国大王借粮。向吴国还粮时,把稻谷煮熟,吴国看到越国的稻谷籽粒饱满,用做种子,结果不能发芽造成绝收。越国正是在吴国饥荒、吴军疲惫之时发起反击的。第五,隐蔽真实目的越国君臣的真实目的就是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采取了隐蔽措施:一是不间断地送各种珍宝、美女、杂役给吴国君臣,骄其心,灭其气。二是送能工巧匠和建筑材料给吴国,使吴王大兴土木,耗财疲民。期间,越国发现一棵参天大树,号称神木,便将神木伐下,加以削斫,用丹青画五彩龙蛇之纹,嵌以黄金白玉,派专使浮江北上,献于夫差。夫差十分高兴,下令修建二百多丈高的姑苏台,用神木做柱子。伍子胥反对建姑苏台,反对用越神木,夫差不听,一意孤行——君臣反目。三是在会稽城南广建谷仓,空而不用,以示国库空虚,迷惑吴人耳目。四是把历次战争留下的残疾孤儿集中供养,掩盖募兵行动(吴国怀疑募兵时,以此搪塞)。五是得知吴王要伐齐国,即派一名老将军率三千弱兵予以协助,谎称是举国之兵,夫差感到越国不足为虑,放心北上。六是得知吴王要开北达沂水、西至济水、通湖汇江的邗沟(注:大运河前身),问鼎中原,即派一万民工相助。夫差对越的举动十分满意,感到越国很是忠诚。以上是治国的“五策”,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君臣英明,政治清明,外交精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这是春秋前后五个霸主成就霸业的基本策略或曰经验。“五策”之中“君臣英明”尤其是君主英明是关键,且要始终英明而不是一阵英明一阵昏庸。夫差是个英明君主时,当上了霸主,后来一昏庸,便把国家和自己的性命葬送了。范蠡辞官经商后,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策。第六,开展多种经营根据史料记载,范蠡当年同时从事五个主要行业:水产养殖,五畜饲养,皮毛加工,边境商贸,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一个“集团公司”。商业界有句格言,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不要把资金投入到一个项目上),防止篮子破鸡蛋全损。范蠡的做法,也许就是这句格言的出处。五个主要行业,都与民生有关,其需求量是不竭的。即便是某个行业有亏损,其他行业可以弥补,总体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第七,加快资金周转基本思路是,资金要像活水一样奔腾不息。主要做法是看清货物数量多少,哪些过剩,哪些不足,预见价格涨跌——“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把握“物极必反”规律——涨价货物,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反向发展,反之亦然——“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根据形势,在货物价格低时买进,在价格高时卖出——“贱买贵卖,加速周转”。抓住时机,大胆决断,在货物极贵之时,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抛出;当货物极贱的时候,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资金使用率提高了,便能做到“以钱生钱,滚动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范蠡的思路和做法奠定了“商道”基础,范蠡之后的工商业者也都是这么做的。
强秦九策即强秦九论《强秦九论》乃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此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文种的灭吴九术其九术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有三条证据可以说明计然就是文种。其一:《国语·越语上》开篇载云:“越王勾践木妻于会稽之上……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段话与《货殖列传》中计然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说法如出一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不可能。可见计然、文种实为一人。其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将杀文种时这样写道:“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联系到范蠡说的:“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这不又一次证明计然就是文种吗?计然、文种应为同一个人,“计然七策”实际应叫“诸暨然七策”或“文种七策”才是正确的。其三:《国语·吴语》载,越王派诸稽郢到吴国去媾和,伍子胥坚持要灭越国,他谏吴王说:“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无 非摄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从前读到“将还玩……”时,总不得其解。当把诸稽郢和文种看成是一个人的时候,便恍然大悟了。原来“将还玩……”的正确行文和标点应当是“还,将玩……”。伍子胥说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种返回越国,就会把我们吴国弄到手里,任其摆布了。可见这位出使到吴国的诸稽郢,就是大夫文种了。
“震撼你的视觉,颠覆你的认知”
——杨炎枭“新视觉创意书法”不仅仅为创意而来,它既是一种全新的诠释,更是一种新生的力量!
艺术家简介
杨炎枭,字鸣玺,生于1975年冬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师从于当代“书坛泰斗”欧阳中石老师,现为国家一级书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视觉创意书法”创始人,陕西艺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英才委员会、联合国友好协会一带一路委员会专业书法家,中国梦全国首届年度行业杰出人物“书法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城市联盟国礼艺术院副秘书长 。2017年多幅作品入选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题邮票,国家邮政总局全国发行,成为“国家名片”,同时入选“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邮票珍藏册,书法大作被作为邮票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限量版发行成为华人的骄傲,国礼级书法大作受邀一带一路26个国家展出。杨炎枭老师在深层挖掘儒释道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他所独创的“新视觉创意书法”为中国传统书法开辟了新路径,开创了书法领域的新门派。《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国书画家网》等多家权威媒体争相报道,数十幅作品被多家知名博物馆及国内外政要所收藏,被誉为“最具升值潜力的青年书法家之一”,书法作品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值得收藏。
何谓“新视觉创意书法”
新视觉创意书法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以儒释道传统文化为创作主体,用文字组图形成标志性的“中国元素”画面,从而更加形象的诠释其文化内涵,它集书法、绘画、设计、不同材质特殊工艺于一体,超越了书法文字的本身,实现了书法由“线”到“面”到“三维”的全新跨越,是一种多重文化元素融合与叠加的书法表现形式 (作品已申请版权保护)
作品赏析
张骞打通丝绸之路被誉为:
“凿空之旅”,是丝绸之路的起源,此幅作品以张骞出使西域雕像为底图书写《丝绸之路赋》以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壮举,意义深远。
太极图有“天下第一图”的美誉,它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的图案。该作品黑墨、朱墨恰分阴阳,内部两个“鱼眼”取中国瓦当神兽“朱雀”与“玄武”,作品中“三圆、三方” 形成方圆对比,旨在体现中国人的“方圆之道”。
该作品取八卦图中的八个“卦象”作为主题图样,红色“卦象”为“阳”,黑色“卦象”为“阴”,是“书法、八卦、《道德经》的完美结合。
用玄奘法师的铜雕像的外形做底图,文字组图分区书写《金刚经》全文,既致敬佛学经典《金刚经》又致敬一代佛学大师“玄奘法师”。
上面朱墨部分是藏文版的六字真言,下面是一个完整的菩提树叶,内容书写佛学经典《金刚经》。
毛公鼎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鼎,中国古代鼎是至高无上的礼器,是最高权利的象征,故有“九五至尊,一言九鼎”之寓意,如今也是“诚信”的代名词,内容书写《中庸》与《大学》是书法、儒学、青铜器之巧妙融合。
用红山文化的“天下第一玉龙”与青铜器“马超云雀”两个图形巧妙组合,书写儒家思想经典《论语》,旨在表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龙马精神”。
杜虎符是现存最早的虎符,虎符代表国家最高指令,可以号令天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兵书,该作品是书法、虎符与兵法融合的典范之作。
该作品以博物馆汉代铸钱铜范为底图,书写范蟸编辑的《计然七策》/《陶朱公商训》/《赵公明财神经》(三个版本)是企业,商人收藏的佳品。
春秋末,吴与越互为敌国,争霸战争不断。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一次战争中被勾践用箭射伤身亡。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起兵伐越,在太湖夫椒山水面,以强大的舟师打败越兵。越王退守会稽山,请和,勾践夫妇与范蠡入吴为奴。后贿赂吴王宠臣伯嚭,越国君臣获释回国。
勾践回国后,与谋臣文种、范蠡用奇书《计然七策》深谋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会稽之耻。他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失败的原因是舟师与吴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原来,吴大体居苏南,越大体处浙北,同在长江三角洲水乡泽国。吴越之战大多在水面上打。(电视剧《吴越春秋》骑兵陆上作战非也)越国想要战胜吴国,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舟师。这就是越王勾践分封他的子弟到已被越国统领的南境东瓯、闽越为王,同时派谋略家范蠡秘密前往浙南沿海经营的原因。
余力先生在《温州晚报》上发表的《溟海何海》文章中说:“越王勾践要报仇雪耻,在条件未成熟时,不得不示人以弱,不可能在战胜者严密监视的京畿地区集结军队。越国的陆战队就注定要在中西部招募集结。(浙江中西部的龙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称“姑蔑”,其历史上溯至春秋时代。在288平方公里的山区至少有50个石窟。每个洞窟面积1000到3000平方米不等。岩壁上有人工凿痕。它们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有人猜测这些石窟是越王勾践当年用来藏兵之洞)而其战船的制造和水兵训练就应在溟海(今温州)。这个地方除了军事上的隐蔽,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大规模造船的木材资源和技术力量。
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上面的叙述并非凭空猜想。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趁打败齐国之余威,率吴国军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定公会盟。而这时,越王勾践采纳文种“攻其不备”的建议,乃命范蠡、舌庸率舟师“沿海溯淮”,阻断吴王归路,在干遂(临淮)打败王子友。越王率中路军“溯江入吴”,焚其姑苏,缴获大舟(吴王乘坐的龙舟)而归。《吴语》说:“越王能江海并举以攻吴,必其舟师之众或较吴犹胜也。”
“干遂之战”使吴王夫差一蹶不振,前后不过十年,他遂被勾践所擒。
读至此不禁要问,范蠡率领的越国舟师从沿海哪个港口出发北上?古今史书语焉不详,但也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寻。《越绝书·记地传》记载:“勾践灭吴,霸关东,从琅琊(今青岛胶南)起观台,周七里,以观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则勾践之徙都琅琊,以图霸中原,当倚其海上舟师之盛也。是越人之都会稽,都琅琊,都东瓯,都东治(今福州),皆为滨海便航之地,显非偶然。”“显非偶然”,是说上面这四个港口,必有一处是越国东海舟师军港。试分析,琅琊是灭吴之后的新都,会稽是在敌国严控下的旧都,福州范蠡从未去过,剩下的只有东瓯才有可能是范蠡精心打造经营的越国东海舟师军港,而且一旦有战事,北上航程比福州近半。
上世纪六十年代,身羁牛棚的越史泰斗蒙文通先生,对《越绝书》这则史料十分关注,在他的遗著《越史丛考》中详加叙述,二次提及公元前472年,范蠡奉勾践之命筑东瓯城一事。第一次是作为勾践之世已分封子弟为东瓯王的佐证,第二次是确定范蠡所筑的东瓯城址在今之温州。
前些年,浙江有学者认为:“秦末,闽君摇起兵筑汉灭秦击楚,率领的亦是舟师。因为人马、军械、粮草船运方便,将士坐船北上参战省力。”汉惠帝为什么复封驺摇为东海王?可能也是与东瓯曾是东海舟师军港有关。
清初,大诗人朱彝尊《东瓯王庙诗》曰:“九牧维扬外,三江霸越余。入关从汉约,遵海裂秦墟。”“三江”,“遵海”亦佐证驺摇率领的是舟师。
范蠡东瓯王城的建成,不仅对越国灭吴、图霸中原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使温州后来成了战国时期全国九大贸易港口之一,与日本、朝鲜、台湾澎湖都有海上交通联系。
汉武帝在东瓯地设回浦县,驻“东部都尉”(中央朝廷特派员),管辖台湾澎湖地区二十余国事务。温州管辖东海外越的行政中心地位,一直延续到三国东吴时代。
范蠡是位智者,灭吴后拜上将军,他却不辞而别,改名换姓下海经商,史称陶朱公,被后世尊为“商圣”。他著有《致富奇书》、《养鱼经》等。永嘉碧莲有村名陶朱坑,相传范蠡曾居此,教村民稻田养鱼。有联云:“古有陶朱公,五湖寄迹;今有温州人,四海为家。”可以说,当今温州人身上仍留有陶朱遗风。
望采纳。
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首出自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一首自我勉励的对联,成为后世自我勉励的典范,而这幅对联中所引用的一个故事,就是来自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的故事,蒲松龄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勉励甚至强迫自己,要处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自我折磨式的奋发图强,也要换取最终的成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有名的自我勉励案例,越王勾践的成功,真的这么容易复制吗?
一、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来自哪里
勾践是越国国君,身为一国之君,勾践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证越国的千秋万代,从后来的历史看,越国在勾践去世之后的159年之后,越王无强就因为一次错误的军事行动,导致越国被楚国所灭,随后越国便消灭在历史长河中,当然,越国的灭亡与勾践无关,但勾践的故事,却与越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尤其是勾践自我激励的故事,更是流传深远。
勾践卧薪尝胆
越国的先祖是来自夏朝的禹帝,因分封来到地处华夏的东南,越国与北方的吴国便成为世仇,越王允常刚刚去世传位于勾践之初,吴王阖闾就趁着机会攻打越国,满以为会趁着越国新旧政权交接之际,吴国会捞得一些利益,阖闾没想到的是,越国用前无古人的自杀战术,派出越国敢死队到吴军面前排队自杀,吴军从未见过此种打法,被越军偷袭成功,就连吴王阖闾也因此送命。
春秋晚期,礼乐早已崩坏,但用本国士兵排队自杀的方式取胜,这种残忍的手段向来是中原诸侯所不耻使用的,这也是由于越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原始思想方式所决定的,越国虽胜,但实力是远不如吴国,原因就是越国的经济实力、人口实力、军事实力都不如吴国。
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即位,为了报仇雪恨,夫差励精图治,日夜操练军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击败勾践,勾践同样不甘示弱,先发制人,首先发兵攻打吴国,最终的结果是越国被吴国击败,勾践失败了,在亡国的边沿,勾践想尽办法取悦吴国,取悦夫差,以一国之君低声下气向吴国屈辱地求生,勾践做了三件事:1、派出文种向吴王求和,以越王向吴王称臣,越王后为吴王妾为代价求和;2、派出文种行贿夫差的身边官员以美女珠宝玉器说情;3、如果吴国不同意求和,越王将杀死妻子儿女,与吴国决一死战,玉石俱焚。
春秋时期地图
勾践的求和完全就能看出勾践的心志,只要越国不灭亡,勾践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国君可以称臣,王后可以为妾,儿女可以牺牲,至于美女珠宝玉器刚更是不在话下,勾践为何可以如此?在勾践眼中,难道妻子、儿女、财物统统不如国家重要吗?
没错,勾践就是这样的国君,在他心目中,只要越国强大,任何人或物都是可以牺牲的,亲人如此,功臣同样如此,所以文种会被杀,范蠡不离开的话一样会被杀,所以勾践会不在乎越国士兵的性命,用敢死队自杀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又或者可以从范蠡对勾践的评价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说勾践是长颈鸟喙,也就是阴险狠毒的人,一个阴险狠毒的人,为了自己的成功,衍生出变态的复仇之心,不惜任何代价的复仇,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
卧薪尝胆
二、春秋末期的大环境决定了主角是吴越两国
以《荀子 王霸》中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人来看,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以吴越两国的体量,似乎与中原诸国的实力相差甚远,越王勾践最后灭亡吴国之战,总共是出动了4万精锐士兵再加上近1万的特种部队,合计5万军队攻打吴国,这可是越国的倾国之兵,当年会稽之战勾践战败时,全国总兵力只剩下五千人了,从士兵数量上来看,越国实力真的不强。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巅峰时期有六军,4900乘左右,合计总兵力约15万人,楚国楚灵王时期,楚国北部的陈、蔡、东不羹、西不羹四个县的兵力达到了4000乘,约12万人,这还只是四个县,那楚国全国总兵力超了20万人,吴王夫差攻打齐国的艾陵之战缴获齐国战车八百乘、甲首三千,八百乘战车就有24000人,这是齐国一场战争损失的。
这么一比较,越国算是比较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富庶程度也不如吴国,为何勾践有机会崛起,中原大国在春秋晚期都无法与之争霸了吗?其实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晋国到了春秋晚期,已经被六卿控制了,六卿互相攻伐,晋国国君都成了傀儡,晋国分裂已经是大势所趋,实力大减,齐国自齐景公去世后,田氏开始掌控齐国朝政,几年以后又在艾陵之战被吴、鲁两国击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
春秋五霸
晋、齐两国由于各自的实力受损而退出争霸,而南方的楚国算起来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勾践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昭王,生了公子章,也就是后来即位的楚惠王,楚惠王等于是勾践的外孙,勾践极力拉拢楚国对付吴国,楚国也需要与越国修好对付北边的晋国,所以楚越关系较好,楚国位于越国的西边,越国的东边是大海,南边是人烟稀少的地区直到南海,只有北边的吴国是敌人,勾践在春秋末期的大环境中,实际是非常有利于崛起的,晋齐楚等大国由于常年战争,消耗也很大,又有吴国在不断地争霸消耗实力,勾践只需要联合楚国保证西边安全,就有了北伐吴国的有利条件,这也是勾践能成功的大环境因素,也就是地缘政治。
三、勾践是如何成功的
勾践的成功来自三个人的辅佐,分别是:范蠡、文种、计然。范蠡和文种相当有名,计然相对而言显得非常陌生,实际上计然还是范蠡的老师,三人各职其职,共同辅佐了勾践,才有了勾践最后的成功。
1、范蠡负责军事谋略(范蠡三略)
范蠡为勾践制定了军事战略,具体为三个步骤:
1)忍辱负重、求和图存
勾践想先发制人攻打夫差时,范蠡就劝过勾践不要贸然发兵,勾践不听,于是失败。勾践被夫差打败的时期,又想着与吴国决一死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范蠡劝勾践委屈求和,答应吴国提出的任何条件,暂时保全越国,同时范蠡主动与勾践赴吴为奴,为勾践化解多次难题。
范蠡
即使是吴王夫差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求范蠡离开勾践来协助自己,范蠡不为所动,与亡国之臣和勾践演了一出双簧戏,拒绝了夫差的要求,即保全了性命,又蒙蔽了夫差,范蠡以个人谋略为勾践保全性命和保全越国。
2)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勾践卧薪尝胆整整用了20年时间,其中十年时间是用来生育人口,十年时间是用来发展经济,因为吴强越弱,越国想要击败吴国,就必须先积聚实力,范蠡告诫吴王取胜的首要条件是:百姓先要安居乐业,就得有兵,兵来自于人口,先积聚人口,要发展人口就必须要有粮食,粮食多则兵就强,王如果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图大事了。
《越绝书》: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3)寻求战机、一击而中
勾践在卧薪尝胆的这20年中,越国经济、军事、人口都有所发展,勾践一直在密切地注视着北方的吴国,几次都沉不气,想要发兵攻打吴国,几次都被范蠡阻止,吴国向北攻打齐国,勾践认为机会来了,范蠡认为不合适,劝谏勾践不要攻打,伍子胥被逼自杀后,勾践认会时机来了,又问范蠡,范蠡还是认为不行,时机不对。
范蠡
范蠡就像一只捕食猎物的饿狼一样注意着吴国,范蠡所要求的就是寻找到一个机会,一个绝佳机会,一个一击必中的最好机会,绝对不能有侥幸心理,这个机会终于被范蠡等到,那就是吴王夫差到黄池会盟诸侯,带走了吴国所有精锐军队,只剩下太子和老弱病残守着吴国都城,于是卧薪尝胆20年的勾践,像一匹冲出牢狱的猛虎一样,率领20年来休养生息训练出的越国精锐,对吴国发动了一场必杀的战争,最终结果就像范蠡预计的那样,因为找准了时机,一击必杀。
2、文种负责内政治理(伐吴七术)
从范蠡对文种的评价,可以看出文种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当初越王勾践想带文种一起去吴国为奴,范蠡劝勾践让自己去,而让文种负责治理国家,文种给勾践提出了七个办法:
1)以钱财行贿吴国君臣,争取在政治拉拢吴国权臣为越国服务;
2)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让吴国没有存粮,在紧急状态下,比如战争,就能击垮吴国;
3)给吴国夫差送美女,让夫差沉迷美色,比如西施和郑旦,这些美女还是越国精心培训的,专门为了腐化夫差;
4)给吴国输送大量的工匠和精美的木材,让吴国沉迷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5)收买和输送大量阿谀奉承的大臣,扰乱吴国的谋略;
6)挑拨吴国大臣与夫差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互相猜忌;
7)积极财富积极练兵,等到敌人露出破绽就能进攻吴国。
文种
这七策就是在政治上积极削弱吴国的策略,从政治、粮食、迷惑君主、离间君臣关系、消耗敌国财力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削弱吴国,勾践最终只用了七策中的三策就打败了吴国,由于七策太过于厉害,勾践在赐死文种的时候,故意说让文种用剩下的四策去帮助越国已经死去的先祖去消灭吴国的先祖。
3、计然负责经济发展(计然七策)
光有谋略和策略,没有经济实力,越国也是无法击败吴国的,原本越国的实力就小于吴国,在勾践休养生息的这20多年时间中,越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休息生息,基本上不对外作战,可吴国却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仗着国力强大,四处征战,穷兵黩武,损失很大,于是越国和吴国的经济开始此消彼长了,而为越国发展经济的就是这个计然。
计然是宋国人,祖上是没落贵族,博学多才,尤其善长经济学,就连商人的祖师爷范蠡都是计然的徒弟,计然为越国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经济策略,被称为计然七策,在春秋末期,能有这种经济头脑的,那确实少见。
计然
计数的事迹大多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在书中计然提出了七条商业和经济上的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物以稀而贵,市场上某种产品数量稀少时,他的价值就会贵;一件物品如果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做生意应该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当货物价格高到极限时,一定要抛出,反之,当货物价格低到极限,一定要大量购进。
看到这些理论是不是很眼熟,计然提出的这些商业理论,放到今天仍然实用,同时从这些策略来看,计然是在教越国做生意,因为这些都算是商业理论,越国当时远离中原地处东南,物产稀少,只有与中原诸国进行物资交换,也就是做生意,才能带动越国的经济发展,越王勾践只使用了计然七策中的五策就灭亡了吴国。
另外计然的徒弟范蠡也学到了计然七策,认为勾践只有五策就完成了灭吴大策,因此范蠡就把计然七策拿来治家,并从事商业生产,范蠡三次利用计然所教的计策做到了千万富翁,然后又三次散尽家财,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富翁,所以范蠡被称为商人鼻祖,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个计然七策。
勾践灭吴
总结
勾践的成功除了春秋晚期的地缘政治以及范蠡、文种、计然三人的鼎力支持外,与勾践自身的坚持也是分不开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卧薪尝胆”之外,勾践能够重用并信任范蠡、文种、计然这三个人才,是勾践的用人之能,勾践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听从正确的意见,不仅仅限于范蠡、文种、计然三人,还包括其他的越国大夫,比如大夫逢同劝勾践隐藏实力,挑拨吴国与齐国、晋国、楚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攻伐,消耗吴国实力,勾践听从了,这是勾践从谏如的能力。
勾践身为越国国君,在此期间还与农民一样亲自耕种土地,越王夫人亲手织布,不是作作样子,是真的亲手劳作,而且还不穿华丽的衣服,同时礼贤下士、热情待人,与老百姓一起同甘同苦,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比起之前那个不顾士兵身死的勾践来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此时的勾践以国君的人个形象唤起整个越国对自己的绝对支持,最终目的,就是勾践那个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梦想,就是灭亡吴国,报仇雪恨。
勾践的成功包括:塑造外部有利环境,也就是联楚抗吴,重用人才、听从谏言、以身作则、体恤百姓,再加上一系列正确的治国、军事、发展经济的谋略掺与其中,才促成了勾践的成功,远远不是表面的“卧薪尝胆”能够解释的,不要以为尝个苦胆就能成功,那是需要各种条件的,另外吴国穷兵黩武、忽视越国、夫差不听从伍子胥劝谏也是吴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计然七策为何有二十一条
本文2023-10-19 22:49: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