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针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雷火针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雷火针 21 雷火针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雷火针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喻选古方试验》卷三:雷火针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春脚集》卷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雷火针 1 拼音

léi huǒ zhēn

2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雷火针

21 雷火针的别名

热熨针

22 处方

蕲艾1两,朱砂2钱,穿山甲(土炙)1钱,桃皮1钱,草乌1钱,川乌1钱,乳香1钱,雄黄1钱,没药1钱,硫黄1钱,麝香5分。

23 制法

上为细末,以蕲艾铺粗纸上,入药末3钱卷成筒,如爆竹式,将药筒入瓶内,以箬叶、油纸封口,埋屋下地中49日取出。

24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风寒湿气痰滞于经络血脉之中,闭塞不通而痛。

25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热熨针(《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南京方)。

26 摘录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

3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雷火针

31 处方

白芷1钱,独活1钱,川芎1钱,细辛1钱,牙皂1钱,川山甲(炮,倍用)1钱,丁香1钱,枳壳1钱,松香1钱,雄黄1钱,乳香1钱,没药1钱,杜仲1钱,桂枝1钱,硫黄2钱,麝香酌量,熟艾23两(一方有巴豆仁8分,斑蝥3钱,去头足翅)。

32 制法

上为粗末,取艾铺底,掺药于上,用好皮纸卷筒,先须用线绊约两头,防其伸长,然后加纸再搟,务令极实,粗如鸡子尖样,用鸡子清尽刷外层,卷而裹之,阴干。

33 功能主治

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而为痛为肿,不能散者。

3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用时向灯上点着,随用纸三五层,或布亦可,贴盖患处,乘热按于纸上。

35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4 《喻选古方试验》卷三:雷火针

41 处方

新蕲艾末1两,乳香1钱,没药1钱,穿山甲1钱,硫黄1钱,雄黄1钱,草乌头1钱,川乌头1钱,桃树皮末1钱,麝香5分。

42 制法

上为末,拌艾,将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34寸,收贮瓶内,埋地中49日取出。

43 功能主治

心腹冷痛,风寒湿痹,及筋骨隐痛。

4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甚速。

45 注意

忌冷水。

46 摘录

《喻选古方试验》卷三

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51 方名

雷火针

52 组成

生乳香1钱,生没药1钱,公丁香1钱,生松香1钱,桂枝1钱,杜仲炭(盐炒)1钱,生枳壳1钱,皂角1钱,细辛1钱,川芎1钱,独活1钱,制山甲1钱(以上共为细末),艾绒2两,硫黄面2钱,麝香5分,雄黄面1钱。

53 功效

舒筋活络,驱风散寒。

54 主治

筋骨麻木,受风受寒,肩臂疼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55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用时将针以火燃著一端,熏患处。

56 制备方法

先将艾绒放在火纸上,用藤棍打平,将细粉撒匀,再将硫黄面、麝香、雄黄面3味和匀撒在上层,用纸1张,盖在药上卷好,再用纸3张将外裹紧,搟至极坚固为度,去掉纸2张,再用红京纹纸包严,每支长约9寸8分,外部涂刷鸡子清,待阴干后装桶封固。

6 《春脚集》卷三 61 方名

雷火针

62 组成

乳香6分,官桂6分,血竭6分,丁香6分,麝香6分,杏仁1分4厘,真蕲艾1两,木香6分,沉香4钱,檀香4钱。

63 主治

一切腿痛。

64 雷火针的用法用量

用时蘸香油点着吹灭,照穴道针之。

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粗末,以纸卷紧。

古籍中的雷火针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因阵

中一宿,无不神效,须留绵带在外,以便出之。雷火针治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而为痛为肿不能散者。五

《伤科汇纂》:[正文]针灸

离地,用足大趾竖起,上看足锐肠下分肉间而取之。雷火针法,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

《成方切用》:[卷首方制总义]内经方

其经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蒸炙之类。淬音翠,灼也。)黄帝曰∶药熨

《灵枢识》:[卷一]寿夭刚柔篇第六

寒痹之后。当以药熨之。张云。以火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芥、蒜、蒸、灸、之类。、音翠。灼也。干姜一

《疡医大全》:[卷二十六香港脚部]男妇缓风香港脚门主论

目录 1 拼音 2 葶苈大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葶苈大丸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葶苈大丸 1 拼音

tíng lì dà wán

2 葶苈大丸的别名

葶苈丸、小葶苈丸

3 处方

甜葶苈(隔纸炒)、荠菜根各等分。

4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5 功能主治

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6 葶苈大丸的用法用量

葶苈丸(《医学纲目》卷二十四)、小葶苈丸(《赤水玄珠》卷五)。

7 摘录

《三因》卷十四

古籍中的葶苈大丸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三水病门]大腹水肿(附论)

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旦服二丸。当下。渐退。更服葶苈大丸(出三因方)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喘

脉饮作汤,化服启脾丸乃愈也。急归寓,以八味丸杵作大丸代之,服下喘日减。四五日后,本症悉平,精神倍长,

《医心方》:[卷第十]治症瘕方第六

。又云∶治症坚,心下如杯,食则腹满,心绞腹痛方∶葶苈子(二两)大黄(二两)泽漆(四两)三味各异捣五百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解散发动第三]三黄汤

丸,日再。不知,增至二丸,强人服丸如小豆大。硝石大丸主男子女人惊厥口干,心下坚,羸瘦不能食,喜卧,坠

《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二上品]牡桂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消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制法 28 性状 29 化学成份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消石 1 拼音

xiāo shí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Xiāo Shí

23 消石的别名

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24 来源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25 原形态

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26 生境分布

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巖、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7 制法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28 性状

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29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210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211 性味

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212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213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215 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216 附方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21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消石散

iāoshísǎn《圣惠》卷三十五:方名:消石散组成:消石半两,白矾半两,砒霜半两。主治:喉痹。热毒

消石矾石散

ísǎn别名: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处方:消石矾石(烧)等分

大黄消石汤

ng《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

消石汤

xiāoshítāng《千金》卷四:方名:消石汤组成:消石3两,附子3两,虻虫3两,大黄1两,细辛1

大黄丸

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大黄丸: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消石丸

预防复发。《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之消石丸:处方:消石30克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

琥珀消石颗粒

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石淋、血淋,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湿热瘀结

消石素

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

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紫雪散

之。制备方法:上切,以水3斗,煮取1斗,去滓,取消石4升(芒消亦可),用朴消10斤,投汁中,微火煎,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消石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西风入五脏,通彻骨髓,成患为疾。此之二风,与苦参消石酒饮之,除患最疾,热去其患即愈也。苦参消石酒方(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

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取却稍和。试令按块痛甚,扪之高寸半,遂与《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后,忽自言 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鸡峰》卷十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仙拈集》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一○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惠》卷五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三十二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01 方名 102 细辛丸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千金翼》卷十五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细辛丸 细辛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ì xīn wán

2 《圣济总录》卷一二○ 21 方名

细辛丸

22 组成

细辛(去苗叶)、草乌尖、乳香各等分。

23 主治

一切风齿疼痛,及蚛牙。

2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临使时,旋于火上丸。塞蚛牙孔中。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熔黄蜡和捻作细条。

3 《鸡峰》卷十八 31 方名

细辛丸

32 组成

乌头半两,藁本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半两,甘草1分。

33 主治

头痛久不愈。

3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石膏半斤研细,入甘锅子内,大火煅过,飞去石末,滴石膏水为丸,如弹子大。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细辛丸

42 组成

细辛(去苗叶,洗,焙)3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4两,白附子(生用)1两半,芎2两,甘菊花1两,好墨半两,由跋(炮)2两半。

43 功效

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

44 主治

风痰,咽膈不利,头目昏痛。

4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临卧以荆芥汤送下;或茶清送下亦得。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附注

《普济方》有豆豉,无由跋。

5 《仙拈集》卷二 51 方名

细辛丸

52 组成

细辛1分,石菖蒲1分,木通1分,麝香1厘。

53 主治

耳闭。

5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棉裹塞耳中。即愈。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圣济总录》卷一○七 61 方名

细辛丸

62 组成

细辛(去苗叶)2两,五味子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地骨皮1两,山芋1两,防风(去叉)1两。

63 主治

目冲风泪出。外障。

6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1日2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71 方名

细辛丸

72 组成

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73 主治

厥疝冷逆,攻心腹痛。

7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1日3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惠》卷五十一 81 方名

细辛丸

82 组成

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83 主治

痰冷癖饮,上气喘满,四肢浮肿。

8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前以粥饮送下,1日3次。以利为度。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三十二 91 方名

细辛丸

92 组成

细辛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蕤仁2两(汤浸,去赤皮),芦荟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龙脑1钱(细研)。

93 主治

眼赤生疮。

9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浆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加龙脑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01 方名

细辛丸

102 细辛丸的别名

芎丸、通草膏、通草丸

103 组成

通草半两,辛夷半两,细辛1两,甘遂(一作甘草)1两,桂心1两,芎1两,附子1两。

104 主治

鼻塞脑冷,流清涕。

10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大麻子大,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107 附注

芎丸、通草膏(《得效》卷十)、通草丸(《准绳·类方》卷八)。

11 《千金翼》卷十五 111 方名

细辛丸

112 组成

细辛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2两,泽泻2两,干姜2两,白术2两,茯苓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5分,蜀椒(去目闭口者,汗)5分,大黄5分,木防己5分,芫花1两,甘遂1两。

113 功效

消饮,去结澼,令胸膈无痰,无逆寒之患,又令人不眩满迷闷。散发五脏六腑三焦。久服强气。

114 主治

冷热不调,痰结胸中强饮,百处不安。

11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以酒送下,1日2次,不能者如大豆2丸,以知为度。饮家困于痰澼,服药患困者,参服此丸,暨相发助,又不令越逸。

1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别治杏仁如脂,合捣百杵,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细辛丸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五]五十八·冲风泪出外障

久后便令眼目转加昏暗。难辨物色。如此疾状。宜服细辛丸、暖肺汤。以铜箸烧烙睛明穴。点点眼止泪散。乃得

《普济方》:[卷七十六眼目门]目风泪出

肺。脏中久冷。便令眼目转加昏暗。难辨物色。宜服细辛丸。暖肺汤。以铜箸烧焙睛明穴。点止泪散。乃得痊效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一]治痰冷癖饮诸方

服。以利为度。治痰冷癖饮。上气喘满。四肢浮肿。细辛丸方。细辛(半两)桂心(三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风痰

痰咽膈不利。头目昏痛。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细辛丸方细辛(去苗叶洗焙三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四诸疝门]厥疝

目录 1 拼音 2 葶苈饮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葶苈饮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葶苈饮 1 拼音

tíng lì yǐn

2 葶苈饮的别名

葶苈汤

3 处方

葶苈子(隔纸炒,研如泥)1两,桑根白皮(锉)1两半,紫菀(去土)1两半,木通(锉)1两半,郁李仁(炒,研)1两,槟榔(锉)3枚。

4 制法

上为粗末。

5 功能主治

肺气咳嗽,面目浮肿,涕唾稠粘,不可喘息。

6 葶苈饮的用法用量

葶苈汤(原书卷六十六)。

7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

古籍中的葶苈饮 《医学三字经》:[卷之一]气喘第九

风寒不解,有痰饮而为之援,则咳嗽甚而喘症作矣。葶苈饮十枣汤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二。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涕唾稠粘,不可喘息,葶苈饮方葶苈(隔纸炒研如泥一两)桑根白皮(锉)紫菀(

《华佗神方》:[卷四]四一九○·华佗治肺痿咯血神方

防己葶苈子上药等分为散,每服一钱,米饮汤下。《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金匮方歌括》:[卷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与皂荚丸之饮以枣膏同法。《金匮方歌括》清陈念祖公元1644

《本草经解》:[卷二草部下]葶苈子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六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泽漆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圣惠》卷四十六 31 方名 32 泽漆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泽漆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泽漆散 1 拼音

zé qī sǎn

2 《圣惠》卷六 21 方名

泽漆散

22 组成

泽漆1两,羌活2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旋覆花3分,贝母1两(煨令微黄),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猪苓1两(去黑皮),前胡3分(去芦头),大腹皮3分(锉),汉防己1两,桑根白皮1分(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23 主治

肺气壅盛,攻头面四肢,浮肿,胸膈痰逆,不下饮食。

24 泽漆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 《圣惠》卷四十六 31 方名

泽漆散

32 泽漆散的别名

泽漆汤

33 组成

泽漆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半,木通1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大腹皮3分(锉)。

34 主治

咳嗽喘急,坐卧不得,面目浮肿。

35 泽漆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7 附注

泽漆汤(《圣济总录》卷四十八)。《圣济总录》有紫菀一两半。

古籍中的泽漆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六]治咳嗽面目浮肿诸方

计时候。温治咳嗽喘急。坐卧不得。面目浮肿。宜服泽漆散方。泽漆(半两)桑根白皮(一两锉)赤茯苓(一两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一喘嗽门]咳嗽面目浮肿(附论)

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泽漆散(出圣惠方)治咳嗽喘急。坐卧不得。面目浮肿。宜

《普济方》:[卷二十八肺脏门]肺气面目四肢浮肿(附论)

肺。使人痰饮结聚。多涕唾。而面目浮肿气逆也。方泽漆散(出圣惠方)治肺气壅盛。攻头目四肢浮肿。胸膈痰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治肺气头面四肢浮肿诸方

盛。攻头面。四肢浮肿。胸膈痰逆。不下饮食。宜服泽漆散方。泽漆(一两)羌活〔二两(三分)〕杏仁(一两

《本草新编》:[卷之五(羽集)]牡蛎

雷火针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雷火针 21 雷火针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