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4,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5,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假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元性:人生下来就附带着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气:出自腹中,气不续,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阳,现代称荷尔蒙
问题一:元气的元气论元气 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其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气散则复归于太虚,表现为实物的消亡。――北宋张载云道家修炼中,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气本质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故《庄子》一书中,提到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道教修炼,追求长生,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 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足的,这时候,如果懂得修炼,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超脱生死的限制,而随着形体的不断发展,元气,一方面供应着身体生长的需要,同时,不断的人体活动也是耗散元气的途径,而到了最后生命将终之时,人体内的元气终于耗尽,身死如灯灭。所以说元气的多少,关系着生命的长短,生死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断的修炼,不断的累积,长生可期矣。
问题二:王充的自然元气论是融合哪些人的思想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依靠勤奋与天赋,凭借都城与太学的有利条件, 博览了诸子百家的著述,成为饱学之士,也由此形成了其吸纳百家学说的治学思想。 王充独特的自然观,是其吸收、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论基础。其自然观的突出特 点是: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性,即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是王充思 想的核心,也是他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正是在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 的指导下,他对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成果进行了吸纳、融合、升华、创新。 王充用自然主义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性本自然,善恶有质”、“时命当自然也”。 据此,他吸取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论,形成自己现实的、复杂的人生观。王充继承 了儒家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又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两汉儒学的神学化趋向,并由 此完善了自己的自然观。 从自然主义的前提出发,王充传承了道家的自然观,并引用大量实例充实自然之说 的内容,使天道自然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王充继承了道家的气论,又融合 了先秦以来其他诸子百家的气论及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构建了较完整的元气论。此外, 他的生死观也具有浓厚的道家自然辨证的色彩。 在唯物主义指导下,王充承袭法家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观点,从物质生活条件角度 探求社会治乱的根源,并糅合儒家“德治”和法家“法治”的主张,提出德力并重的治 国之道。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自然客观的过程,并依此继承发展了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同时,他还传承了韩非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 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然而博览群书的王充,对墨家典籍依然关注,并吸取其认识 论和薄葬观。王充还采撷了朴素的阴阳五行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 汉代是学术巨人辈出的时代,各类鸿篇巨著层出不穷。从王充思想体系中町以看到 他吸取汉代前贤光辉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痕迹。汉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开阔了王充的 视野,支持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衡》就大量运用了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 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王充以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为核心,试图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合儒、道、法、墨 等诸子百家思想,构建起独立、综合的思想体系。
问题三:主张“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元气论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元气。
问题四: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丹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糯泳捕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
问题五:宇宙次元论中的三元一体什么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 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 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 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 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 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Z,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 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斋品》,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 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 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 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 “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 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 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 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 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 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 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
问题六:何为道家的精,气,神 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所以道家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炼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所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人以致寿,外以致理。”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担着维护生命的责任。崔希范在《入药镜》中说:“神也,气也,精也更为体者也。何而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日:精者,人之命也。彼能无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尔。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矣,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
第一、精是生命的基础
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 、血液、津液等。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生玄玄之际。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宝颜堂秘籍》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入药镜》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者,至真也,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乎恍惚焉。”以上所说,都把“精”看成是生命的基础,即生命的根本机能,似乎相当于内分泌或激素,而非医书所指的生理之精,既然精是生命的机能,它的衰败,或导致人的衰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那么保精、补精、固精,就必然是道家养生的第一要务。
所谓保精,即是防*戒漏。《摄生三要》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奇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履渊。方为婴儿也,未知牡牝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大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忘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体已亏,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所以精为命宝,不可妄泄。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房室无节。宋代陈楠在《翠虚篇》中说:“若欲延年救老残,断除*欲行旁门,果将流年永住世,除非运火炼神丹。神丹之功三百日,七解七脱成大还。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内养真诠》亦说:“道之大敌,为一色字。色之害人,甚于虎狼。修仙家只要留得精住,便可长生。如有不节,则侵克年龄,蚕 魄,真气去矣,即日夜打坐,有何益乎?语云:油尽灯灭,髓竭人亡,诚非虚语。”上述各论,实质上就是告诫人们重视保精。年轻力壮的在正值盈>>
《伍柳仙宗》包括题为明代伍冲虚所撰《仙佛合宗语录》六卷、《天仙正理直论》一卷、《天仙正理浅说》一卷、《金丹要诀》一卷、《丹道九篇》一卷和题为清代柳华阳所撰《慧命经》一卷、《华阳金仙证论》一卷。二人著作原非同时,至清邓徽绩始将二者合刻一处,名为《伍柳仙宗》。世人又称其丹法为“伍柳派”。《伍柳仙宗》书中所述功法不用隐喻,较为通俗,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而且书中极力融汇道、释、儒三者之说为一炉,论述内丹学理,没有门户之见,佛道中人和社会人士都能接受。因而明末以来,盛传各地,被尊奉为研习内丹的必读之书,居于其他丹籍之先。《伍柳仙宗》所述丹法,较为明晰。但是“大道无形”,书中有为功法太多,过于强调命功,执著形象。因而此书流传以来,受到道家一些丹学大师的批评。如陈撄宁曾言:“《证论》《正理》二书,不能就算完全,然而必须要看。”又说“伍柳一派,不是上乘。”又说:“《天仙正理》一派,也可以算是天元,但嫌其太著迹相耳。”又说,“伍冲虚、柳华阳之书,硬要明明白白的划分段落,所谓百日筑基、七日过关、十月结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按之实际,皆不相符合。如果作为研习内丹初学入门的参考书,《伍柳仙宗》之价值自不可没。”
一、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 张静虚生于邳州。
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 李虚庵生于庐江县城西。
三、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李虚庵结庵城外,延访仙师。
四、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伍冲虚太夫人王氏儒人于六月初一日生。
五、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伍冲虚太翁健斋翁讳希德举孝廉。
六、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 曹还阳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南昌武阳之精度处。
七、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伍冲虚太翁健斋翁中会元。
八、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张静虚奉世宗诏至京,延至世宗殂落,得不复命。
九、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 正月,健斋翁主考浙江考场。王氏儒人梦在文庙前食榴子、榴子红如火如丹,即伍冲虚住母胎时。
十、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 正月元旦,伍冲虚降生于青州府之官衙。七月,伍冲虚随父健齌翁官绍兴府。
十一、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健斋翁任云南维摩州牧,卒于任所。
十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 张静虚至六安州,度李虚庵,令其三诵三背其言,三日而别。
十三、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 张静虚至李虚庵家中助银行道。
十四、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 伍冲虚奋志明经,遇王重阳道经七篇。
十五、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伍冲虚年十三,志于道。
十六、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 李虚庵至曹还阳家中度曹还阳。
十七、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 江西水灾,伍冲虚涉水救饥,且自食蓼根十数次。曹还阳等三友,以金三十两,助师李虚庵修道,李真人道成。
十八、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 伍冲虚至范登云兄弟三人仙祠问事,签示伍有修道因缘。
十九、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 曹还阳时年三十岁,修道精进,不五十日火足,采得大药。
二十、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伍冲虚时年二十岁。五月,遇曹还阳,八月卖田护师修道。
二十一、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曹还阳五月二十二日奏告天庭,度伍冲虚,告其一线修行之路。
二十二、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春,曹还阳建醮谢天地,及历代传道圣坐师,度伍冲虚为入门弟子。
二十三、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 春,伍冲虚在家试百日关,总计三个月,而成大药。
二十四、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 曹还阳度伍冲虚“仙佛合宗”及助道之方。春,伍冲虚与师炼外丹于豫章城西,西山之后,溪水涯次。
二十五、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伍冲虚馆于长沙府吉王国中,赐吉王太和诗五首。
二十六、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伍冲虚答吉王太和之问,发笔作《火候经》。伍冲虚传授吉王太和“百日炼精口诀”。李虚庵仙隐。
二十七、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 伍冲虚《天仙正理直论》初稿成。传吉王太和“采大药口诀”。六月十二日曹还阳入新建县西山大隐。
二十八、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 伍冲虚东赴金陵。
二十九、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 李羲人初见伍冲虚。
三十、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 伍冲虚传吉王太和“五龙捧圣口诀”。吉王太和向伍冲虚求“仙佛合宗”全旨,未允。
三十一、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 初夏,李羲人参博山无异和尚。
三十二、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 季秋,李羲人拜伍冲虚为师。
三十三、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 伍冲虚度吉王太和仙佛合宗玄妙全旨。伍冲虚将邱祖门下符节正传,付吉王太和掌理。
三十四、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 五月五日,李羲人见伍冲虚问一人开顶功法,伍告其此乃伪也。
三十五、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 秋,伍冲虚在金陵,将远行,李羲人有七问。
三十六、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 七月七日,《天仙正理》加注并序成。吴澄川命梓,齐禗吉及涂之芬辅成之。
三十七、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 伍冲虚太夫人王氏孺人十一月二十日酉时坐化。伍冲虚隐迹仙去。
三十八、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 冬,新建涂叔朴再刻《天仙正理》,伍达行叙伍冲虚真人事略于篇首。
三十九、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谢嗣芳等再刊《天仙正理》,存其版于姑苏老君堂。
四十、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 柳华阳生。
四十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申铁蟾重修《天仙正理》,仍归其版于老君堂。
四十二、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伍冲虚其时世寿两百零七岁,度柳华阳金丹大道。
四十三、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并序。
四十四、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柳华阳著《慧命经》,自序于皖城忠洁庵中。冬,副将孙廷璧序《慧命经》。
四十五、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 五月一日,柳华阳著前后《危险说》于北京仁寿寺。
四十六、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 夏,李纯一重刻《天仙正理》并序。
四十七、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 春,芧山二十二代弟子武定全序李纯一所刻之《天仙正理》。
四十八、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正青山人梁靖阳合刻《金仙证论》及《慧命经》并序。序中有言:“华阳师与弟子豁然琼玉往来名山,有缘者尚可遇之。”
四十九、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江津程德灿合刻《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危险说》五书,合为一秩,定名《伍柳仙宗》。
五十、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 传说柳华阳曾至北平,如传言属实,则柳世寿已一八五岁矣。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元婴是指人通过修练达到练出元婴的级别,这是神话传说吧!
宋、元以来的正统丹法愈远,所走的道路也愈仄,一般所说的丹道,大多都以伍冲虚、柳华阳一系的伍柳派丹道为主。伍冲虚著有《金仙证论》,柳华阳著有《慧命经》等书,他们参合儒、佛、道三家论证形而上妙道的学说和思想,极力证明他们的丹法为道家正宗的嫡传,但是错解佛学,臆造佛言之处,反而使人望而却步,实为虚诳可笑之至。
这一派的丹道,纯粹主张“炼精化气”为初步入手的根基,尤其注意性生理与性行为的功能,为修炼的妙法,认为男女性生殖机能的冲动,而不含有性欲的成分,才是活子时的药生现象。
正好从此下手修炼,或用眼神回光返照,或用调理呼吸,紧撮会阴(海底),导引阳精循督派(中枢脊髓神经)而返还于上丹田的泥洹宫(间脑部分),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的作用,到此便发生效用,这也就是丹头一点的先天之炁;到了上丹田以后,化为华池神水(口腔与淋巴腺内分泌等的津液),循十二重楼(喉管部分)降至下丹田(脐下),便叫做打通任脉。
如此任督二脉的循环运转, 牵强配合易学象数的甲子等天干、地支的说法,便叫做运转一次小周天(也叫做转河车)的方法。然后如何由小周天转为大周天,配合青龙、白虎、铅、汞、阴、阳等等注释,玄之又玄,神之又神,遂使向往长生不老而欲作神仙者,无不奉为无上的道术丹法,勤修不辍,最后,以炼到马阴藏相(男性生殖器官收缩,女性乳房返还童身)为证验;从此再进一步,达到炼气化神的工夫,做到阳神出窍,神游身外而通灵的地步,才是炼成金仙的效果。
种种说法,流传影响极大。一般修炼武术南宗呐家),北派(外家)的拳术名家,与专炼气功,或讲究静坐养生的人们,以及武侠小说家的笔下,所谓打通任督二脉,“走火人魔”等等的观念与术语,都从这一 派丹法的理论名辞而来,贻害不浅。
应该是从这里来的,练到最高境界应该是可以练成元婴!
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本文2023-10-19 23:01: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