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荆防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赵炳南方:荆防方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荆防方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减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荆防方 1 拼音

jīng fáng fāng

2 赵炳南方:荆防方

21 处方

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黄芩9克,薄荷45克,蝉蜕45克。

22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主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

23 荆防方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24 摘录

赵炳南方

3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31 方名

荆防方

32 组成

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

33 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34 主治

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35 加减

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去薄荷,重用荆芥,加干姜皮;兼吐泻、腹痛者,加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

36 各家论述

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药。荆芥驱散气分风邪;防风散骨肉之风;薄荷清轻凉散,解风热之邪,又可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升散开窍;僵蚕祛风散结;银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古籍中的荆防方 《痘疹心法要诀》:[卷四痘中杂证(下)]夹痧

往夹痘而出,宜于疏散,以荆防败毒散主之。荆防败毒散(方见夹)《痘疹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夹痧

而出,宜于疏散,以荆防败毒散主之。(荆防败毒散)方见夹□%痘中杂证《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治目大要

则患眼丹,红肿胀痛。风盛者肿软下垂,不能视物,用荆防败毒散散之。热欲溃者,按阳痈则例治之。然须速愈,

《痘疹心法要诀》:[卷四痘中杂证(下)]夹

草川芎枳壳(麸炒)桔梗赤茯苓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夹宜用疏解剂,荆防败毒进莫迟,羌独柴前荆防草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夹疲□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桐皮 21 拼音名 22 海桐皮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归经 26 功能主治 27 海桐皮的用法用量 28 备注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海桐皮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海桐皮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海桐皮的药理作用 312 炮制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海桐皮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附方 319 各家论述 32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海桐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海桐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海桐皮 1 拼音

hǎi tóng p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桐皮

21 拼音名

Hǎi Tónɡ Pí

22 海桐皮的别名

刺桐、山芙蓉、空桐树

23 来源

豆科乔木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的树皮或根皮。四季可采,晒干。

24 性味

苦,平。

25 归经

归肝、肾经。

26 功能主治

祛风湿,舒筋通络。用于风湿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各种顽癣。

27 海桐皮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

28 备注

(1)不同地区海桐皮同名异物甚多,常见如下数种: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Koidz东北地区;木棉科木棉Bombax malabarica L广东地区;芸香科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福建和江浙地区。

(2)适用于下肢关节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常配合牛膝、薏苡仁、五加皮等药同用。治湿热下注、脚膝疼痛的病症,可配合萆薢、木通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外用治疥癣,可配合川槿皮、蛇床子、大黄,浸酒外搽。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海桐皮

31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广州植物志》:刺桐,印度人有用(树皮)以退热及治胆病的。

32 拼音名

Hǎi Tónɡ Pí

33 英文名

Bark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 Bark of Himalayan Coralbean

34 海桐皮的别名

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刺桐、乔木刺桐干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ythrina variegata L[Eindica Lam]2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tienensis W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栽后8年左右,即可剥取树皮,通常于夏、秋季进生。有剥取干皮、砍枝剥皮和挖根剥皮3种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即成。

36 原形态

1 刺桐 大乔木,高可达20m。树皮灰棕色,枝淡**至土**,密被灰色绒毛,具黑色圆锥状刺,二三年后即脱落。叶互生或簇生于技项;托叶2,线形,长l13cm,早落;3出复叶;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1015cm,顶端小叶宽大于长,先端渐尖而钝,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总状花序长约15cm,被绒毛;总花梗长710cm;花萼佛焰苞状,长23cm,萼口斜裂,由背开裂至基部;花冠碟形,大红色,旗瓣长56cm,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短于萼;雄蓝10,二体,花丝淡紫色,长335cm,花药**;花柱1,淡绿色,柱头不分裂,密被紫色软毛。荚果串珠状,微弯曲。种子l8颗,球形,暗红色。花期3月。

2.乔木刺桐 乔木,高78m。树皮有刺。三出复叶,小叶肾状扁圆形,长1020m,宽819m,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粗壮。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花序轴及花梗无毛;花萼2唇形,无毛;花冠红色,长达4cm,翼瓣短,长仅为旗瓣的1/4,龙骨瓣菱形,较翼瓣长,均无爪;雄蕊10,5长5短;子房具柄,有**毛。荚果梭状,稍弯,两端尖,顶端具喙,基部具柄,长约10cm,宽约12cm。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

2生于山沟或草坡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缺陷候,喜欢阳光,不耐寒。在年平均温度201℃,1月份平均温度8℃以上,降水量110mm以上的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春季23月进行。选12年生的健壮枝条,截成长约25cm,具芽34个,再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于苗床,深为插条长的3/52/3。插后保持床土湿润,约30d生根。春季萌芽前定植。

田间管理 每年追肥23次,在萌芽前、夏季和休眠前进行,以氮肥为主,钾磷肥为辅。

病虫害防治 桔全爪螨为害叶片,在发生期喷波美0203度石硫对剂,或20%双甲眯1000倍液,半月1次,连喷数次。在冬季应清洁田间破坏其越冬场所。

39 性状

性状鉴别 (1)刺柚皮,呈半圆筒状或板片状,两边略卷曲,长约40cm,厚02515cm,外 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老树皮栓皮较厚,栓皮有时被刮去,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皮孔,并散布有钉刺,或除去钉刺后的圆形疤痕,钉刺长圆锥形,高58mm,顶锐尖,基部直径510mm;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纵网纹。根皮无刺。质坚韧,易纵裂,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裂片状。气微,味做苦。

(2)乔木刺桐皮,基本同刺桐皮,呈向内卷的横长条形或平坦的小方块,厚36mm,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有的显暗绿色,粗糙;栓皮多脱落,钉刺基部与栓皮界限不明显;内表面浅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显微鉴别 横切面:(1)刺桐皮木柱层极厚,由10余列至数十列木栓细胞组成,木栓细胞呈方形或切向延长的长方形,壁薄。栓内层与皮层不易区分,由数十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基间有众多含草酸钙棱晶的厚壁细胞散在,棱晶直径830μm纤维束较少见,或单个散在。韧皮部宽广,韧皮部薄壁细胞、颓废筛管群和纤维束相间排列,纤维束由34个至数十个纤维细胞组成,壁厚,木化,外有含晶细胞,形成晶鞘纤维。射线宽39列细胞,常向一方弯曲。本品薄壁细胞中尚含草酸钙棱晶、淀粉或棕色物质。

(2)乔木刺桐皮与刺桐相似。但含晶厚壁细胞较少,草酸钙棱晶直径535μm。韧皮纤维束由数十个细胞组成。

粉末特征:(1)刺桐皮粉末灰色。①木栓细胞多角形,常多层重叠,壁菲薄,非木化或微木化。②含厚壁细胞常单个或数个相连,类方形或圆形,细胞壁增厚不均匀,木化,有时可见细小孔沟,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直径830μm。③纤维及晶鞘纤维较多,多成束存在,纤维直径930μm,壁极厚,胞腔线形,木化或微木化,纤维束周围有含草酸钙棱晶的细胞。④单粒淀粉类圆形,直径312μm,脐点点状,复粒淀粉偶见,由24分粒组成。⑤角刺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145μm,壁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

(2)乔木刺桐粉末与刺桐皮相似,纤维常碎断,直径102840μm,壁厚,木化。淀粉粒单粒圆球形,直径1145μm,壁木化,纹见23分粒的复粒。

310 化学成份

树皮中含生物堿:刺桐文堿(erysovine),水苏堿(stachydrine),刺桐特堿(erysotrine),刺桐定堿(erysodine),刺桐灵堿(erythraline),刺桐平堿(erysopine),刺桐匹亭堿(erysopitine),刺桐二烯酮堿(erysodienone),刺桐宁堿(erysonine),下箴刺桐堿(hypophorine),下箴刺桐堿甲酯(hypaporine methyl ester),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N,Ndimethyltryptophan methyl ester),刺桐亭堿(erysotine),刺桐替定堿(erythratidine),异刺桐替定堿(epierythratidine),11羟基表刺桐替定堿(11hydroxy epierythratidine)。还含攀登鱼藤异黄酮(warangalone scandenone),5,7,4'三羟基6,8二异戊黄酮(5,7,4'trihydroxy6,8diprenyliso flavone),海鸡冠刺桐素(erycrisfagallin),阿比西尼亚桐素Ⅱ(erythrabyssinⅡ),菜豆素(phaseollin),菜豆素定(phaseollidine),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obavachin),刺桐苯乙烯(eryvariestyrene),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以及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油中饱和有机酸占367%,不饱和有机酸占633%,还含有植物凝血素(lectins)。

311 药理作用

海桐皮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脑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谓海桐皮(ErythrinaSp)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312 炮制

用清水浸泡,洗净泥屑,切成小块,晒干。

313 性味

苦;辛;平

314 归经

肝;脾;胃经

315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

316 海桐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

317 注意

血虚者不宜服。

1《本草经疏》: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2《本草汇言》:痢疾、赤口良、痹盟谐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

3《得踢本草》:血少火炽者禁用。

318 附方

①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一两,羚羊角屑、慧茁仁各二两,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获苍(去皮)、熟地黄备一两,摈榔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散)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两,牛膝、草劳、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著茁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挫,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酮踞。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续传信方》)③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一两,山荣英、补骨月旨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④治大风疾: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临睡各服三十九;又每夜第一次睡觉(醒)时,急于头边取三十九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渐皆复。(《百一选方》神仙退风丹)⑤治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济总录》)⑥治风虫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⑦治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幼口宜方》)⑧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海桐皮一两(锉),防风二两(去芦头),黑豆一两(炒熟),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海桐皮散)⑨治时行赤毒眼疾:海桐皮一两,切碎,盐水洗,微炒,用滚汤泡,待温洗眼。(《本草汇言》)⑩治乳痈初起:刺通五钱,红糖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319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海桐皮,能人肝经血分,往风除湿,及行经络,以达病所。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2《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3《日华子本草》: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4《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首围、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

5《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人血分及去风杀虫。

6《岭南采药录》: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

7《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散疯,止痛。疗咳嗽,止产后疯血作痛。

8《贵州草药》:解热怯疯,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320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海桐皮的方剂 海桐皮散

、天麻、辣桂。牛膝、麻黄(去节)、枳壳(麸炒)、海桐皮、白芍药、川乌(炮去皮脐)、松节、防风、杜仲

虎骨丸

微炒),赤芍药1两,芫花3分(醋拌,炒令干),海桐皮1两(锉),牛膝1两(去苗),干蝎3分(微炒)

海桐皮丸

itóngpíwán《圣济总录》卷八:海桐皮丸:处方:海桐皮2两(锉细),石斛(去根)3分,羌活(

牛膝丸

(去苗)虎胫骨30克(涂酥,炙微黄)羌活30克海桐皮275克当归22克(锉,微炒)巴戟22克芎藭

海桐皮浸酒

píjìnjiǔ《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海桐皮浸酒:处方:海桐皮(锉)1两,五加皮(锉)1两,独活(去

更多用到中药海桐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海桐皮的中成药 关节克痹丸

938g麻黄156g薏苡仁938g牛膝313g海桐皮438g桑枝625g桂枝313g生姜1000g

风痛丸

脊(沙烫)0g木瓜60g莶草60g牛膝30g海桐皮30g苍耳子(炒)30g远志(炒焦30g西红

风痛安胶囊

、石膏500g、薏苡仁333g、木瓜250g、海桐皮167g、忍冬藤333g、黄柏250g、滑石粉

伤科壮骨膏

0g秦艽30g木瓜30g当归30g香加皮20g海桐皮24g防风24g白芷20g升麻24g红花24g

独角莲膏

5g,刺猬皮45g,山甲片45g,当归45g,海桐皮45g,苏木45g,海带45g,大麻仁45g,

更多用到中药海桐皮的中成药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古籍中的海桐皮 《普济方》:[卷一百十四诸风门]诸风难治附论

僵蚕(微炒)甘菊花细辛本白术槟榔犀角屑羚羊角屑海桐皮(锉)白芷枳壳(麸炒微黄去瓤)麝香(细研以上各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同研令匀。炼花桑枝煎治一切风。花桑枝(一斤锉)海桐皮(半斤)仙灵脾(半斤)五加皮(半斤)牛蒡根(半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

痛极发厥。此属周痹。(周痹)桂枝木片姜黄羚羊角海桐皮花粉白蒺藜又照前方去姜黄白蒺加大豆、黄卷、木防

《吴鞠通医案》:[卷四]痹

钱)茯苓皮(二钱)生石膏(五钱)片姜黄(钱半)海桐皮(钱半)牛膝(钱半)生苡仁(三钱)张二十五岁十

《普济方》:[卷三十二肾脏门]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百一》卷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神仙退风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神仙退风丹 1 拼音

shén xiān tuì fēng dān

2 《百一》卷十 21 方名

神仙退风丹

22 组成

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各等分。

23 主治

大风疾。

24 神仙退风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日中、临卧各1服。每夜第1次睡觉时,急于头边取30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送下。100日皮肉渐皆复旧。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用药禁忌

大忌酒、房事及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半年后无所忌。

古籍中的神仙退风丹 《疯门全书》:正治诸方

温汤送下。日进三服。自早至晚。常令均匀服之。神仙退风丹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上各等分为细末。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温水调下,日进三服,自早至晚,常令均匀服之。神仙退风丹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上各等分,为细末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第十五门]神仙退风丹

治大风疾神仙退风丹,华宫使方。续添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

《普济方》:[卷一百十诸风门]大风癞病

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甘草(一两炙微赤三十神仙退风丹治大风疾。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水萍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豆 21 拼音名 22 木豆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木豆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木豆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木豆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木豆的药理作用 311 炮制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木豆的用法用量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木豆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木豆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木豆 1 拼音

mù dòu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豆

21 拼音名

Mù Dòu

22 木豆的别名

豆蓉、山豆根、扭豆、三叶豆、野黄豆

23 来源

豆科木豆属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 (L)Millsp[C flavus DC],以根入药。秋冬采,洗净切段晒干。

24 性味

辛、涩,平。

25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散瘀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便血,衄血。

26 木豆的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27 备注

(1)福建地区误以种子作赤小豆用。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木豆

31 出处

出自《中药鉴定参考资料》

32 拼音名

Mù Dòu

33 英文名

Pigeonpea

34 木豆的别名

观音豆、大木豆、树豆、三叶豆、花螺树豆、扭豆、野黄豆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木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janus cajan(L)Millisp[Cytisus cajan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36 原形态

木豆 直立矮灌木,高13m,全体灰绿色。多分枝,小枝条弱,有纵沟纹,被灰色柔毛。三出复叶,互生;托叶小;叶柄长约2cm,向上渐短;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135cm,先端锐尖,全缘,两面均被毛,下面具有不明显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具梗;花蝶形;萼钟形,萼齿5,内外生短柔毛并有腺点;花冠红**,长约18cm,旗瓣背面有紫褐色条纹,基部有丝状短爪,爪顶有一对弯钩状附属体;雄蕊10,二体;心皮1,花柱细长线形,基部有短柔毛,柱头渐尖,密被**短柔毛。荚果条形,长47cm,两侧扁压,有长喙,果瓣于种子间具凹入的斜槽纹。种子36粒,近圆形,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种脐侧生。花期211月,果期34月及910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600m的山坡、砂地、丛林中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8 性状

种子呈为扁球形,直径46cm,表面暗红色,种脐长圆形,白色,显著突起;质坚硬,内有两片肥厚子叶。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39 化学成份

种子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γ谷氨酰5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5methylcysteine),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inhibitor),糜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种芽含木豆异黄酮(cajanin),木豆异黄烷酮醇(cajand)。此外,叶中还含3羟基5甲氧基茋2羧酸(3hydroxy5methoxystibene2carboxylic acid)。

310 药理作用

其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

311 炮制

拣净杂质,加工备用。

312 性味

辛、涩;平;无毒

313 归经

肝;脾经

314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衄血,便血,疮疖肿毒,产后恶露不尽,水肿,黄疸型肝炎

315 木豆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316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利水消食,排痈肿,止血止痢。治心虚,水肿,血淋,痔血,痈疽仲毒,痢疾,脚气。

3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木豆的方剂 茱萸木瓜丸

吴茱萸填满,用竹签札定顶盖,入瓷瓯内,上甑蒸,候木瓜熟烂)。主治:脚气,腿膝疼痛,或肿或不肿,及脚

家传木通散

ánmùtōngsǎn别名:木通散、木通汤处方:木通1两,牵牛子半两(炒),滑石1两。制法:上为粗

杉木节散

《圣惠》卷六十七:组成:杉木节7片(锉细),苏枋木5两(锉细,以水1斗煎取1升,去滓),醋5合(入

青木香一物汤

拼音:qīngmùxiāngyīwùtāng方出《外台》卷三,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五:方名:青

木防己汤

拼音:mùfángjǐtāng英文:概述:木防己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金匮要略方论》方

更多用到中药木豆的方剂

用到中药木豆的中成药 木瓜丸

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主要成分为木瓜、当归、川芎、白芷、威灵仙、狗脊(制)、牛膝、

肉蔻五味丸

粒重2g。肉蔻五味丸的主要成份:肉豆蔻、土木香、木香、广枣、荜茇。肉蔻五味丸的功能主治:用于心烦失

祖卡木颗粒

主要成份:山柰、睡莲花、薄荷、大枣、洋甘菊、破布木果、甘草、蜀葵子、大黄、**壳。祖卡木颗粒的功能

二十五味余甘子散

g翼首草40g红花65g降香100g藏茜草60g木香马兜铃30g紫草茸50g石斛50g藏紫草75g

二十五味寒水石散

(制)200g天竺黄20g豆蔻10g诃子30g藏木香20g石榴子10g木瓜20g巴夏嘎20g绿绒蒿

更多用到中药木豆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木豆 《医说》:[卷十小儿]疮疹有表里症

里症其疮皮不薄如赤根白头渐渐赤肿而有脓瘥迟者谓之木豆此里症发于脏也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者谓之水豆此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四积聚门]鱼瘕

)蓬术(醋浸)枳壳(去瓤麸炒)川楝子(香(二钱)木豆三棱枳壳蓬术一半为衣)上为细末。除朱砂外。生姜研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生半夏各一两,甘草、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木香各五钱,全蝎二两,每五钱,姜十片煎服。治中风痰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以明六元正纪之义。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二篇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之五加皮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主治 45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五加皮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注意 66 摘录 7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五加皮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用药禁忌 9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用药禁忌 10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五加皮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五加皮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五加皮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主治 12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方出《元和纪用经》、名见《三因》卷十八方之五加皮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胎产秘书》卷下方之五加皮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5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五加皮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五加皮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附注 17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方之五加皮散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附注 19 《宜指小儿》卷四方之五加皮散 191 方名 192 五加皮散的别名 193 组成 194 主治 195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197 附注 20 《普济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婴方》之五加皮散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普济方》卷一九○引《经验良方》之五加皮散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22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方之五加皮散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医钞类编》卷十三方之五加皮散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2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加皮散 五加皮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wǔ jiā pí sǎn

2 概述

二十二首。

3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之五加皮散 31 组成

炒杜仲四两,五加皮、炙阿胶、防风、狗脊、川芎、白芍药、细辛、萆薢各三两,杏仁(麸炒,去皮尖)八十个(一方有茯苓,无白芍药)[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阿胶,分三次服[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妊娠腰痛不可忍,或连腰胯痛[1]。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41 方名

五加皮散

42 组成

五加皮、油松节、木瓜各等分[1]。

43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1]。

44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五加皮散主治筋缓[1]。

45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酒调下[1]。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五加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防风(去叉)、白术、附子(炮裂去皮脐)、萆薢、川芎、桂心、赤芍药、枳壳(麸炒)、荆芥、羚羊角屑、丹参,各一两。麻黄(去根节)、羌活,二两。甘草(炙),半两。

52 功能主治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偏风不遂,肌体烦疼,肢体无力。

53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服。

5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 61 处方

五加皮30克 羌活30克 芎藭30克 黄芩30克 防风30克(去芦头)酸枣仁30克(微炒)羚羊角屑30克 当归30克(锉,微炒)威灵仙30克 赤茯苓30克

62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下肢疼痛,心神烦闷,筋脉拘急。

6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水1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65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炙煎、鱼、毒物等。

6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

7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71 处方

五加皮60克 杜仲120克(去粗皮,炙微黄,锉)萆薢60克(锉)狗脊60克(去毛)阿胶60克(捣碎,炒令黄燥)防风60克(去芦、头)芎藭90克 细辛30克 杏仁6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72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妊娠腰疼痛,或连月不已。

7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人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五加皮散 81 方名

五加皮散

82 组成

五加皮1两,桂心1两,芎1两半,羌活1两,秦艽1两半(去苗),防风1两半(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萆薢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半(锉,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牛膝1两(去苗),薏苡仁1两,丹参1两。

8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五加皮散主治中风手足不遂,肌肉顽痹,骨节疼痛。

8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衣覆,得微汗佳。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86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毒滑、动风物。

9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 91 方名

五加皮散

92 组成

五加皮1两,羌活1两,芎1两,黄芩1两,防风1两(去芦头),酸枣仁1两(微炒),羚羊角屑1两,当归1两(锉,微炒),威灵仙1两,赤茯苓1两。

9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疼痛,心神烦闷,筋脉拘急。

9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6 用药禁忌

忌炙煿、鱼、毒物。

10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五加皮散 101 方名

五加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1两,防风1两(去芦头),白术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萆薢1两(锉),芎1两,桂心1两,赤芍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荆芥1两,羚羊角屑1两,丹参1两,麻黄2两(去根节),羌活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0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偏风不遂,肌体烦烬,肢节无力。

10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五加皮散 111 方名

五加皮散

112 组成

五加皮1两,茵芋1两,防风1两(去芦头),天南星半两(炮裂),白花蛇3两(酒浸,炙微黄,取肉),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白僵蚕1两(微炒),干蝎1两(微炒),蜂儿半两(微炒),桂心3分,酸枣仁1两(微炒),当归3分,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

11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五加皮散主治筋极,肢节拘急,挛缩疼痹。

11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暖酒调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2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五加皮散 121 方名

五加皮散

122 组成

五加皮1两,赤芍药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123 功效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五加皮散功在疏风,利筋脉。主治腰痛强直,不能俯仰。

12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微利即效。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方出《元和纪用经》、名见《三因》卷十八方之五加皮散 131 方名

五加皮散

132 组成

真五加皮不拘多少。

133 主治

方出《元和纪用经》、名见《三因》卷十八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小儿受气不足,体力虚怯,腰脊脚膝筋骨软躄,3岁不能行。中水毒、溪毒,寒热如伤寒状。

13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粟壳许,1日3次。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粥饮调,滴酒少许。

14 《胎产秘书》卷下方之五加皮散 141 方名

五加皮散

142 组成

五加皮、腹皮、苓皮、骨皮、姜皮。

143 主治

《胎产秘书》卷下方之五加皮散主治产后四肢浮肿,皮肤光莹者。

15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五加皮散 151 方名

五加皮散

152 组成

五加皮半两(锉),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半两,桂心3分,白茯苓3分,当归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白芍药3分,黄耆1两(锉),白术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15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虚劳气不足,羸瘦困乏,两胁里急,四肢烦疼无力,睡多不足,腰背疼痛。

15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6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五加皮散 161 方名

五加皮散

162 组成

五加皮1两(锉),赤茯苓1两,玄参1两,吴茱萸,甘草半两(生,锉),黄芩1两,瞿麦1两,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3两,木通1两(锉),大麻仁1合。

16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五加皮散主治乳石发动,毒气上冲,头面烦热,小便赤涩,四肢疼痛。

16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6 附注

方中吴茱萸用量原缺,《普济方》作“吴蓝叶三分”。

17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171 方名

五加皮散

172 组成

五加皮2两,杜仲4两(去粗皮,炙微黄,锉),萆薢2两(锉),狗脊2两(去毛),阿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防风2两(去芦头),芎3两,细辛1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7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妊娠腰疼痛,或连月不已。

17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8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方之五加皮散 181 方名

五加皮散

182 组成

五加皮、杜仲(炒)等分。

183 主治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腰痛。

18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8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五加皮丸”。

19 《宜指小儿》卷四方之五加皮散 191 方名

五加皮散

192 五加皮散的别名

牛膝散

193 组成

真五加皮1分,牛膝半分,酸木瓜(干)半分。

194 主治

《宜指小儿》卷四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小儿行迟。

195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粥饮调,次入好酒两点,再调,食前服,1日2剂。

1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97 附注

牛膝散(《袖珍小儿》卷七)。

20 《普济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婴方》之五加皮散 201 方名

五加皮散

202 组成

当归2钱,甘草半钱,五加皮3钱,木香1钱,白茯苓3钱。

203 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婴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胎寒身软。

20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枣汤下,或东瓜仁汤调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1 《普济方》卷一九○引《经验良方》之五加皮散 211 方名

五加皮散

212 组成

椿头根(即椿树。锉)、五加皮(锉)。

213 主治

《普济方》卷一九○引《经验良方》之五加皮散主治久嗽咯血,痨瘵骨瘦,羸弱欲死者。

21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用无灰酒煮,去滓饮酒。

22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方之五加皮散 221 方名

五加皮散

222 组成

五加皮1两,萆薢1两,海桐皮1两,虎胫骨1两半(涂酥,炙令黄),牛膝1两(去苗),防风1两(去芦头),薏苡仁1两,鼠粘子1两,仙灵脾1两,当归1两(锉,微炒),续断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杜仲1两(去粗皮,微炙,锉),熟干地黄1两。

22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行立无力。

22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3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231 方名

五加皮散

232 组成

五加皮1两,薏苡仁1两半(微炒),防风半两(去芦头),牛膝2分(去苗),赤茯苓2分,独活半两,丹参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升麻3分,麻黄1两(去根节),羚羊角屑3分,汉防己3分,桂心半两,黄耆3分(锉),石膏2两。

23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五加皮散主治暑湿郁蒸,脏腑虚羸,瘴毒攻击,脚气发动,两脚枯疼;或即浮热肿满;或即皮肉干焦,不能久立,筋急抽痛;或气冲心闷乱,胸膈痰逆,四肢不仁,腹胀壅闷,目眩头旋。

23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4 《医钞类编》卷十三方之五加皮散 241 方名

五加皮散

242 组成

五加皮、羚羊角、羌活、防风、赤芍、秦艽、枳实、甘草各等分。

243 主治

《医钞类编》卷十三方之五加皮散主治肝伤实证。咳而胁下痛,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甲青黑。

244 五加皮散的用法用量

荆防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赵炳南方:荆防方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荆防方的用法用量 2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