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全集的内容简介
《易经》是中华文化原典之一,在五千年前,中国古代圣人伏羲“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画出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种卦象,即通常所称的“八卦”。之后,再历经周文王与孔子,“易学”体系渐趋完备,被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是开启宇宙奥秘的钥匙。时至今日,注易之书籍,多达数千种,不胜枚举,有从象数方面来描述的,也有从义理来阐述的,而《易经的智慧全集》通过对《易经》中有关人生的阐释,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人们掌握处世的智慧。《易经的智慧集》由蒋大伟编著。
导读
一、易
1三古、三圣、三易
2易经、易传
3简易、变易、不易
4“易”的来历
二、爻
三、卦
1卦形、卦象、卦德
2八卦与万物类象
3二仪、三才、四象
智慧的占卜
何谓“卜”
何谓“择”
何谓“占卜”
何谓“过程”
何谓“善易者”
何谓“六十四卦”
乾卦——潜龙的智慧
坤卦——牝马的智慧
屯卦——乘马班如的智慧
蒙卦——童蒙求我的智慧
需卦——不速之客的智慧
讼卦——争讼的智慧
师卦——将在外的智慧
比卦——亲比的智慧
小畜卦——密云不雨的智慧
履卦——履虎尾的智慧
泰卦——小往大来的智慧
否卦——大往小来的智慧
同人卦——同人于野的智慧
大有卦——大车以载的智慧
谦卦——谦谦君子的智慧
豫卦——雷出地奋的智慧
随卦——泽中有雷的智慧
蛊卦——甲日前后的智慧
临卦——君临泽的智慧
观卦——风行地上的智慧
噬嗑卦——雷电合章的智慧
贲卦——化成天下的智慧
剥卦——层层剥蚀的智慧
复卦——反复其道的智慧
无妄卦——天雷无妄的智慧
大畜卦——日新其德的智慧
颐卦——自求口实的智慧
大过卦——独立不惧的智慧
习坎卦——往有功的智慧
离卦——日月丽天的智慧
成卦——少男少女的智慧
恒卦——长男长女的智慧
遁卦——执用黄牛的智慧
大壮卦——羝羊触藩的智慧
晋卦——昼日三接的智慧
明夷卦——明入地中的智慧
家人卦——母权氏族的智慧
睽卦——二女同居的智慧
蹇卦——山上有水的智慧
解卦——雷雨作的智慧
损卦——损下益上的智慧
益卦——损上益下的智慧
夬卦——刚决柔的智慧
姤卦——女壮的智慧
萃卦——泽上于地的智慧
升卦——地中生木的智慧
困卦——大人吉的智慧
井卦——往来井井的智慧
革卦——二女革命的智慧
鼎卦——木上有火的智慧
震卦——笑声哑哑的智慧
艮卦——艮其背的智慧
渐卦——女归的智慧
归妹卦——泽上有雷的智慧
丰卦——雷电皆至的智慧
旅卦——山上有火的智慧
巽卦——申命行事的智慧
兑卦——朋友讲习的智慧
涣卦——风行水上的智慧
节卦——泽上有水的智慧
中孚卦——泽上有风的智慧
小过卦——山上有雷的智慧
既济卦——水在火上的智慧
未济卦——火在水上的智慧
《序卦传》新解
总结
附录
《易经》中的“易”为名词, 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在古代,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被称为“易”,故而称作《易经》。
扩展资料
“易”字的演变与释义
一、演变
“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简体甲骨文将带握柄的器皿简写成勺具形状,将倾注的液体形状简写成,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
金文像一个有手把的盛器里装着锡液(水),字形进一步简化。有的金文将盛器形状简化成了不知所云的,并误将抓柄形状写成了似“日”非“日”的形状。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模糊不清的写成明确的“日”形,至此“易”的字形中,器皿、手把、熔液等形象特征消失,以致篆文、隶书字形费解。
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当“易”的“低熔点金属”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金”另造“锡”代替。
二、释义
1、动词
①本义,动词:熔锡铸器。 本义消失
②动词:交换。
示例: 寒暑易节。——《列子 • 汤问》(寒来暑往节气更替)
③动词:改变,变更。如:移风易俗
2、形容词:做起来轻松不费劲的。
示例:易如反掌,何往不至。——《北史 • 裴陀传附裴矩》
3、副词:轻松地,不费劲地。如:易爆、易燃
4、名词
①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如:《易经》
②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示例: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占卜、星象、看相…我都懂一点)
-易经
易经的智慧全集的内容简介
本文2023-10-19 23:54: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