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秦始皇的皇帝烧掉了14万卷珍贵古籍
梁元帝萧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萧艺继位前是湘东的国王。早年,他因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后历任荆州刺史、节度使、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密诏封萧艺为侍中、伪黄阅、大都督等职。他掌握着权力,却无视国内的内乱,隐藏着他的自私。故意纵容侯景作乱,导致梁武帝被侯景逼死,然后把对他即位构成威胁的兄弟侄子都一一消灭,等到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基本铲除后,再发兵给他。
武陵王萧基在萧艺登基后在益州称帝,于是萧艺出兵四川灭弟萧基,同时要求西魏出兵,结果益州沦落到西魏手里。萧艺狂言之后,上书西魏宇文泰,要照老图重划疆界。很不满意,命令常山金和将军杨忠带领五万军队进攻江陵。梁元帝打败太子,投降西魏。
梁元帝萧艺也是众多亡国的皇帝之一。与杨迪、南唐后主等名人相比,他的一生被历史遗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梁元帝萧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并不曲折。前40年,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子,除了在华宅高墙里看书、写诗、画画,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借助“侯景之乱”,登上了历史的前台,然后做出了被后人诟病的举动。
公元555年初,成圣三年十二月,西魏宇文泰大军围城,统帅在混乱中死去。宣誓效忠过去的将军们也向敌人投降了。正在吟诗的梁见大势已去。他赶紧躲进内城,下令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准备自焚。劝阻之后,他想投降求和。谢一任等人劝他乘夜突围。只要他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扎在江南码头的阿良军的救援。然而,元帝不习惯骑马,并认为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只是给他的耳朵增添了侮辱。
在王豹的挑唆下,元帝仍然怀疑谢阿仁的忠诚,于是在他建议召集内城五千多人后,拒绝与他见面。他气得谢阿仁吐血。元帝骑着白马,穿着便衣在东门投降,被羞辱和杀害。在魏莹被俘后,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烧书时,萧艺说:“我读过成千上万的书,但它仍然在今天,所以我烧了它们。”梁元帝自焚而藏。他至死都不知道也不承认自己亡国的真正原因,但这也证明了他一生爱书,从极度的爱到极度的恨,想让这些心爱的书陪葬。纵观历史,这样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他刻苦读书,收集了半辈子的书籍,收藏了14万卷珍贵古籍,却在登基后,给北方西魏之敌和江陵破城之夜带来了大败。他下令一把火烧了来之不易的14万卷古今图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以来文化史上最大的浩劫。梁焚书是汉魏以来历代藏书的巨大损失。可以说,梁朝皇帝是一个给中华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的千古罪人。
大家觉得杨广冤是因为杨广其实还是为了人们做了很多好事的,比如他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在现在都是非常常重要的交通枢纽,虽然他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历史上好像把他的功劳都给抹杀了,人们觉得他修建这条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玩乐,为了过自己的好日子,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其实只有杨广一个人知道。
而且之前人们都说杨广十分好战,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让每一个家庭都妻离子散,事实是这样的吗?其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觉得杨广好战并不是我们谴责他的一个理由,因为历代的帝王都有着想为自己的朝代开疆辟土,获得更多的领土的愿望,可能杨广只是太过偏激了,没有顾虑到百姓的要求和心理。
我们说他是历史上最冤的一个皇帝,也无非是上面所提到的两个理由,其实他被后人称为隋炀帝也不太应该,因为这个称号实在是太恶毒了,完全就是给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的,然而杨广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还是有着自己的善良之处的,也有着自己聪明的地方。
京杭大运河由他建造,留给了后人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能不用去崇拜他,这也不是在为他平反,只不过是觉得他确实有点冤,他的功劳我们似乎都选择性忽略,这其中有着历史记载的原因,也有着我们无知的原因。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皇帝,商朝从近代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当时的史书并不多。但是古代人对商纣王的评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历史上的商纣王真的是这样吗?商纣王也有立功表现,所以要看是功大于过还是功大于过。商纣王最大的贡献是在苏老殷时期扩大了中原的版图。然而,晚年的商纣王沉溺于酒色和好战,这使得国内人心惶惶,最终他得到了背叛的结局。至于说商纣王被冤枉了三千年,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1商纣王真的被冤枉了一千年吗?
近年来,要求纣王洗白的呼声很高。有些人甚至形容纣王是中国最大的背锅人,他被误解为千古名君。那么纣王真的是白人吗?校易搜有不同的看法。
纣王洗白的论点不外乎三点。听起来合情合理。让我们看一看。
首先,有一个人对纣王的评价非常重要,经常被引用作为佐证,那就是毛主席对纣王的评价。
毛主席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成坏人是不对的。事实上,纣王是一个很有能力、文学才能和武功的人。他治理东南,巩固了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在历史上是有功勋的。帝辛攻克了徐州,打了胜仗,但损失惨重。囚犯太多,难以消化。他的俘虏政策不太好。周武王乘虚出击,大量俘虏叛逃,导致商朝灭亡。”
一个很长的段落,这也代表了第一个粉饰论点,即纣王自己的优点。
纣王的成就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然而,这些确实是纣王的行动,不应该有太多争议。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要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画,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
子贡说:“帝辛坏,比他坏还坏。是因为君子恶,天下之恶皆恶。”
子贡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可以看出,当时大家都怕有人说自己价值观不正确,就往纣王身上泼脏水。
这一点也可以讨论。
首先,武王在进攻的时候,总结了一下,主要宣布了五条罪状作为讨伐的借口:“酗酒*荡;倾听女性;弃旧;任命邪恶的人;弃祭。”
这五项罪名在后世变成了70多项,包括酒池肉林的惩罚,开炮,甚至杀比做都是春秋时期才引入的。
看看亡国之君,就知道和桀是一样的。
有些指控是针对夏杰、纣王、夏杰和纣王的。甚至两者的方法和具体行为都是一样的。
这很奇怪。为什么夏杰发明的酷刑和游戏方法要在纣王重新发明?
这种对后世诋毁的怀疑,也成为了被粉饰的证据之一。
第三点是商周关系。无论是灭商前后,都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商朝灭亡之前,商周之间并没有和睦的关系。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
且不说纣王囚禁嵇昶的事,嵇昶的父亲李稷就是被纣王的祖父文鼎杀死的。商周矛盾由来已久。
然后是商的衰落,周的兴盛。在统治时期,周人大规模扩张,打了十几年没输,成为西方诸侯的领袖。
另一方面,在商朝,纣王的曾祖父武邑在位时,荒*无度,留下了与神下棋、射天等荒唐事。最后被雷打死。
经过几代商朝,商人已经很弱了,但纣王上台后进行了大改革,w
总结这三点,看似论据充分合理,但你不觉得很诡异吗?有什么奇怪的?
为什么一个被谴责了几千年的国王突然变得像圣人一样光荣伟大,所有的罪名好像都洗清了,这不是最奇怪的事情吗?好像以前的人都是傻子一样!
其实中国文化里有一个习惯,就是评价一个人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是好是坏。当你做出最终判决的时候,这个人是非黑即白。
但我们不要忘记,在黑与白之间还有一个灰色地带。一个人的复杂可以用对错来描述清楚吗?
没有没做过坏事的好人,也没有没做过好事的坏人。历代皇帝李世民杀了他的兄弟,囚禁了他的父亲。臭名昭著的灭了陈,开了运河!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纣王的粉饰是矫枉过正!
3需要正视商纣王的罪行。
首先,纣王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因为他在东南的徐州消灭了夷狄。东南的管理大大扩展了中国的疆域。
但别忘了,纣王继承了一个烂摊子。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商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对外战争难免没有好战和人强的嫌疑。
其实是他急功近利,把主力放在了东南的徐州。中央政府是空的,新投降的俘虏和奴隶是不稳定的,这给了周武王一个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纣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人,甚至有理由从军国主义问题上抨击纣王的残暴。
第二点是纣王无法摆脱任用小人和排挤族人的问题。
虽然排除族人可能是因为这些大贵族成了纣王改革和运作的阻力,从而影响了纣王政策的实施。
但是,纣王在内政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调整,导致了商朝的不稳定。后来就出现了宗室成员要为周人效力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纣王做事不周到,利用小人,忽视内部矛盾。使自己的人民脱离道德也是他的罪过。
最后一点是对周人不够重视,被囚禁在巴厘岛的在等人献上美马后获释。这是一种判断错误,他认为周人已经投降,所以采取了怀柔政策。这是纣王的一个政策错误。
至于纣王所犯的各种罪行,他是铺张浪费的。其实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证明,但也无法证伪。根据纣王的性格分析,他对妲己情有独钟,有些出格的行为是可能的。
总而言之,也许纣王并不像历史描述的那样残酷,但纣王也有一些成为亡国之君的理由。他只是一个自视甚高却任性、犯错、爱听奉承、欲望正常的普通人。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帝制出现以来,至少有过上百个皇帝。大部分都很普通,但这是剩下的两个极端。有钱有势的人都是古怪的。你永远不会觉得这有多可笑。
1同性恋皇帝
这是一个现代流行的词,但在中国却很古老,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之一。
董贤长得帅,又是御史董公的儿子,所以很早就被选为舍人太子。艾迪在交往过程中有过一段恋情。后来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艾帝醒来,袖子被董贤压住了。他怕拉他的袖子会惊扰到他的“爱人”,于是用刀将其砍断,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哀帝还专门为董贤修建了一座类似皇宫的宫殿,把最好的御用物品送给董贤自己使用。更可笑的是,这位妙帝为了和爱人永远在一起,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董贤建了一座坟墓。
这种超越世俗礼仪的“友谊”,在历代帝王乃至民间都是罕见的。忠于这样变态的爱情,国家也是一塌糊涂。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政。好在他活着的时候,国家还没有被毁灭,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安慰吧!
2非利士皇帝
汉高祖刘虹和南宋的刘义府、宋少帝都在皇宫里设立了“商店”,模仿市场商店。两个皇帝穿上商人的衣服,自己卖东西。
南帝东皇萧宝娟,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不仅在皇宫后花园设立交易市场,还喜欢模仿市场店铺与嫔妃、宫女做生意。他还专门成立了一套“市场管理机构”,对潘石手下的管理人员进行宠爱。任何违反“市场纪律”的人,包括皇帝,都会被鞭笞,弄得整个皇宫乱成一团。
可惜都是生错了家庭。如果他们出生在商人家庭,我想知道他们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商人。
3象棋皇帝
唐肃宗热衷于下棋,但他不是单身汉。他没有学习如何典当汽车,而是学习如何骑马。
天宝之乱,苏宗和他的爱妃张良弟打仗,逃往西方。在逃命的路上,他仍然痴迷于象棋,不顾堆积如山的军情报告,整天和张下棋。中国总理李米提出忠告:如果不悬崖勒马,就有重蹈“麻尾事件”覆辙的危险。苏宗还是没有收敛。为了掩人耳目,他命令太监们把棋子换成木制的,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了。后来,人们把这枚棋子叫做“宝应棋”。文学上有很多人“幕中下棋,千里之外赢一局”,但苏总只会下棋,不会赢一局。
人有爱好是好事,但如果放弃了事业,失去了应有的责任,那就太可怕了。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有两部出名。
永乐大典[yǒng lè dà diǎn]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典籍概述《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
明成祖永乐帝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它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四库全书[sì kù quán shū]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一般认为,清人修书毁史,大肆篡改前朝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
四库全书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籍,焚毁无数文献,有“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之说。
超越秦始皇的皇帝烧掉了14万卷珍贵古籍
本文2023-10-20 00:01: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