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丝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天丝瓜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丝瓜的别名 4 丝瓜的营养成分 5 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6 丝瓜的选购 7 丝瓜适合的人群 8 丝瓜的食疗功效 9 丝瓜的食用建议 10 丝瓜的推荐食用量 11 《中医大辞典》·丝瓜 111 天丝瓜的别名 112 来源 113 性味归经 114 功能主治 115 化学成分 12 《辞典》·丝瓜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天丝瓜的别名 124 来源 125 原形态 126 化学成份 127 性味 128 归经 129 功能主治 1210 天丝瓜的用法用量 1211 注意 1212 附方 1213 摘录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天丝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天丝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天丝瓜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丝瓜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丝瓜 已经自动替换为 天丝瓜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tiān sī guā

2 概述

天丝瓜为葫芦得植物天丝瓜或粤天丝瓜的鲜嫩果实,又称吊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种到我国,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天丝瓜的药用价值最高,全身都可入药。天丝瓜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所含皂甙类物质、天丝瓜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扰素等特殊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3 天丝瓜的别名

天丝瓜又称丝瓜、天罗、蜜瓜、布瓜、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水瓜、絮瓜、缣瓜、蛮瓜、绵瓜

4 天丝瓜的营养成分

天丝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7克、脂肪0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纤维23克、钙130毫克、铁37毫克、胡萝卜素149毫克、硫胺素149毫克、核黄素028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 37毫克[1]。

5 天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天丝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天丝瓜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天丝瓜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天丝瓜叶所含皂甙,能止咳祛疾,对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天丝瓜籽杀虫。瓜藤提取物可治慢性气管炎及慢性鼻窦炎。

1 抗坏血病:

天丝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用于抗坏血病及预防各种维生素C缺乏症;

2 健脑美容:

由于天丝瓜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天丝瓜藤茎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

3 抗病毒、抗过敏:

天丝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天丝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6 天丝瓜的选购

将新鲜天丝瓜去皮后压出瓜汁,与等量蜂蜜混匀。取少量涂在脸上1015分钟,用温水洗净,常敷有洁肤去皱之功效。

7 天丝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月经不调者,身体疲乏、痰喘咳嗽、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适宜多吃天丝瓜;

2 体虚内寒、腹泻者不宜多食。

8 天丝瓜的食疗功效

天丝瓜幼嫩时供食用,老后干品入药。具有祛风化痰、凉血解毒之功效。天丝瓜性甘、凉,入肺、肝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肺热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及痈肿疖疮。[1]

天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

天丝瓜具有消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祛风的功效;

天丝瓜用于治疗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漏、带下、血淋、疗疮痈肿、妇女乳汁不下等病症。

天丝瓜络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可通络活络,清热化痰。

9 天丝瓜的食用建议

1 天丝瓜不宜生吃,可烹食,煎汤服;或捣汁涂敷患处。

2 天丝瓜汁水丰富,宜现切现做,以免营养成分随汁水流走。

3 烹制天丝瓜时应注意尽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色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这样才能显示天丝瓜香嫩爽口的特点。

4 天丝瓜的味道清甜,烹煮时不宜加酱油和豆瓣酱等口味较重的酱料,以免抢味。

10 天丝瓜的推荐食用量

每餐30~200克

11 《中医大辞典》·天丝瓜

天丝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2]。

111 天丝瓜的别名

天罗瓜、天吊瓜、水瓜[2]。

112 来源

葫芦科植物天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实[2]。

113 性味归经

甘,凉[2]。入肝、胃经[2]。

11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化痰,凉血,解毒[2]。

1治热病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带下,血淋[2]。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2]。

2治风虫牙痛,干品烧存性研末撒[2]。

1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天丝瓜皂苷(Lyconoside),其中天丝瓜皂苷A有止咳作用[2]。

12 《辞典》·天丝瓜 121 出处

《滇南本草》

122 拼音名

Sī Guā

123 天丝瓜的别名

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本草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124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天丝瓜或粤天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天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125 原形态

①天丝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淡**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天丝瓜

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天丝瓜根)、茎(天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天丝瓜叶)、花(天丝瓜花)、瓜蒂(天丝瓜蒂)、果皮(天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天丝瓜络)及种子(天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26 化学成份

天丝瓜的果实含皂甙、天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天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天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127 性味

甘,凉。

①《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128 归经

入肝、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12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本草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1210 天丝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1211 注意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②《本经逢原》:"天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1212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天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 酒痔:天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本草纲目》)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天丝瓜。上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天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本草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天丝瓜捣汁频抹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天疱湿疮:天丝瓜汁调辰粉频搽之。(《本草纲目》)

⑧治玉茎疮溃:天丝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赖搽之。(朱震亨)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天丝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天丝瓜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天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天丝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天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

(15)生天丝瓜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16)生天丝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天丝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天丝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天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天丝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0)天丝瓜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21)天丝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天丝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天丝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天丝瓜速溶饮:经霜老天丝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天丝瓜瘦肉汤:鲜天丝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用老天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天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用天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0)手足冻疮。用老天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31)痔漏脱肛。用天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用霜后干天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3)血崩。用老天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34)乳汁不通。用天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天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用老天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用天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用天丝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天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用生天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天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用天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1213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黑汞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黑汞散 1 拼音

hēi gǒng sǎn

2 处方

黑汞、硫黄3倍。

3 制法

上为末。

4 功能主治

疥癣。

5 黑汞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

6 摘录

《经验良方》

古籍中的黑汞散 《万病回春》:[卷之八]通治

癫。又曰∶乘鹤西风出华州,袖藏千载混元球;红铅黑汞东西产,白雪黄芽次第收;孔子泣麟周道否,卞和识玉

《养生导引秘籍》:[西山群仙会真记]真铅汞

之比也。《传道集》曰∶抱天一之质而为五金之首者,黑铅也。铅以生银,铅乃银之母。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一石部]丹砂

。治痈疽恶疮,杨梅诸疮,拔毒长肉神验,水银一两,黑铅七钱,朱砂、雄黄各三钱,白矾、火硝各二两半。其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银粉散

烧至纸尽,吹去纸灰。将粉和锡汞再加轻粉一两,合研极细,瓷瓶收贮。先煎黑豆甘草汤洗净拭干或干撒,或油

《炮炙大法》:[草部]阿魏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内灸散 1 拼音

nèi jiǔ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干地黄(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甘草(炙赤)、山药、当归(去芦洗)、白术、白芷,各八两;干姜(炮)、川芎、黄蓍(去苗),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五片,艾一团,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如产后下血过多,蒲黄煎服。

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

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

上热下冷,如荆芥煎。

但是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

产后每日一服,则百病不生。

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莪术、良姜各等分。

32 主治

妇人血气刺痛不可忍。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茴香1两半,藿香1两半,丁香皮1两半,熟干地黄(洗,焙)1两半,肉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赤)8两,山药8两,当归(去芦,洗)8两,白术8两,白芷8两,藁本(去芦)2两,干姜(炮)2两,川芎2两,黄耆(去苗)2两,木香1两,陈皮(去白)4两,白芍药10两。

42 功效

温经理气和血。

43 主治

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胁(疒丂)痛,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清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但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艾1团,同煎至7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45 加减

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煎服;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服;上热下冷,加荆芥煎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7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代灸散”。

古籍中的内灸散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及冬月生产、寒气入于产门,脐下胀满,此寒疝也。内灸散藿香叶、丁香皮、茴香、肉桂、熟地各一两半,甘草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四胎前门]胎产大法

色黑及遍身生黑靥者,乃败血入皮肤,万无一瘥矣。内灸散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肋痛,气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治法通论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藤黄 21 拼音名 22 藤黄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化学成份 26 藤黄的药理作用 27 功能主治 28 藤黄的用法用量 29 注意 210 摘录 3 《中华本草》:藤黄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藤黄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藤黄的药理作用 312 炮制 313 性味 314 功能主治 315 藤黄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附方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藤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藤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藤黄 1 拼音

téng hu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藤黄

21 拼音名

Ténɡ Huánɡ

22 藤黄的别名

海藤、玉黄、月黄

23 来源

藤黄科藤黄Garcinia hamburgy Hook f,以胶树脂入药。

24 生境分布

越南、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

25 化学成份

本品含树脂70~80%,主为α藤黄酸(αgarcinolic acid,C23H28O6),β藤黄酸(C25H32O6)及γ藤黄酸(C23H28O6);还有水溶性树胶15~25%氧化酶及微量挥发油。

26 药理作用

藤黄酸有缓泻作用。(工业上供颜料及假漆之用。)

27 功能主治

峻泻,止血消痈。主治痈疽疔毒,跌打损伤,金疮肿痛,瘀血凝结。并可治绛虫及水肿。

28 藤黄的用法用量

只供配成药用。一次极量05毫克。

29 注意

有大毒。过量可致死。

210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藤黄

31 出处

出自《海药本草》。

1《海药本草》:按《广志》云,藤黄出鄂、岳等州诸山崖,其树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草。摇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

2《纲目》: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溉之麻入。招局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以刀砍树枝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广志》)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32 拼音名

Ténɡ Huánɡ

33 英文名

Gamboge

34 藤黄的别名

玉黄、月黄。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cinia hanburyi Hookf

采收和储藏:在开花之前,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简,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可。

36 原形态

藤黄 常绿乔木,高约1518m。小枝四棱形。单叶对生,几无柄;叶片薄革质,阔披针形,长91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或为聚啊伞花序;两性与单性花黄存;花绿白色,无梗;萼片5,花瓣5;雄花通常23朵簇生,雄蕊多数,花丝短,花药1室,横裂;雌花具退化雄蕊12枚,其基部合生而环绕子房周围,子房上位,平滑无毛,柱头盾形,为不整齐之裂片或瘤块,4室。浆果,径约2cm。种子4颗。花期11月,果熟期次年23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原产柬埔寨及马来西亚,印度、泰国、越南亦产。

资源分布:现我国广东、广西有引种栽培。

38 栽培

野生

39 性状

性状鉴别 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棕红色或橙色,外被黄绿色粉霜,可见纵条纹。质硬脆,较易击碎,破面有空隙,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味辛,有毒。以半透明、色红黄者为佳。

310 化学成份

藤黄树含藤黄酸(gambogic acid),别藤黄酸(allogambogic acid),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

311 藤黄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其种子衣中的色素藤黄宁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10000;对若干真菌、草分支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豹,对大肠杆菌亦无效闭。新藤黄宁也有抗金**葡韵球菌的作用。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藤黄索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特别是β及γ藤黄素效力较强。抗原虫与抗菌作用,并不平行。α1及γ藤黄素在各方面(如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之能力、对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在血清或金属离干存在时的反应、对热及酸堿度的稳定性等)皆与α2及β藤黄素相似。

2其他作用与毒性:β及α1藤黄索在超过治疗量时可引起小鼠腹泻(β藤黄索致泻力更强)。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mg/kg)为:α1及γ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腹腔注射分别为871及7718;静脉注射分别为1084及108,这些数值与α2及β藤黄素的毒性栖差甚微。

312 炮制

制藤黄:1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人,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内,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内,隔水加热,蒸至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

2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内,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煎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内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内再煎,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叶半斤煎法,去渣)3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铜锅内,加水同煮56小时,去山羊血晾干。(每藤黄1斤,用鲜山羊血半斤)

313 性味

酸;涩;凉;有毒

314 功能主治

消肿;攻毒;止血;杀虫;祛腐剑疮。主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癣;顽癣;跌打肿痛;创伤出血及烫伤

315 藤黄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督涂。内服:003006g,入丸剂。

316 注意

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317 附方

①治一切痈肿:雄黄、胆矾、硼砂、藤黄、铜绿、皮硝、草乌各一两,麝香二钱。为细末,和瞻酥为条浓口笔管大,金箔为衣,用时以醋磨浓,新笔蘸药,涂(肿)毒四围。数次愈。(《祝穆试效方》一笔消)②治一切无名肿毒:藤黄四两,自蜡八两,小磨麻油十二两。先将油煎熟,将成珠,入水不散,再加黄、白搅习,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临用摊贴。(王玷桂《不药良方》风气膏)③治一切无名肿毒,及对口发背:滴花烧酒,磨藤黄敷,不住手敷之。(《救生苦海》消毒方)④治跌打损伤,肿毒危重之症,内服外敷皆效:牛黄、冰片各二钱半,阿魏、雄黄各一两,生大黄、乳香、没药、 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二两。各研细末,以山羊血五钱,拌晒干透,再磨为粉,加藤黄二两,隔水煮透,去净浮腻,丸如英实大,晒干忌火烘,以黄蜡为壳包裹。临用以一丸,陈酒送服。(《外科全生集》)⑤箍毒:五倍子(略焙)一两,藤黄四两,桐青少许,小粉(炒)八两。作锭,用时醋磨涂。(《类证活人书》)⑥治一切顽癣:鸡脚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分。为细末,菜油调涂患处,七日匆洗浴。(《纲目拾遗》五黄散)⑦治额痢头:藤黄一钱,枯矾一钱,轻粉五分,明雄五分。共研细末,用麻油四两,黄白蜡各三钱,熬桔收冒。先剃净头发,后用明矾、川椒各一钱五分,煎水洗净患区,最后涂上药膏,每日涂一次,至愈为止。〔《江苏中医》(5):27,1961〕⑧治刀斧木石伤及汤火伤,竹木刺入肉,一切诸伤:真麻油一厅,藤黄八两,自蜡八两。先将油人铜锅,次将藤黄捶碎熬透。以麻布滤去渣,加入自蜡,至滴水成珠为度,贮磁罐。其冒夏老冬嫩为宜。敷之即能止疼、止血、收口取效。(《纲目拾遗》神效膏)

318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虫牙院齿,点之即落。毒能损骨,伤肾可知。

2《得宜本草》:服藤黄药,忌吃烟。摈三黄宝蜡丸、黎峒丸,惧用藤黄,以其善解毒也。有中藤黄毒者,食海蟹即解。

3《海药本草》:主牙蛀齿,点之便落。

4《纲目拾遗》:治痈疽,止血化毒,敛金疮,亦能杀虫。

5《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剂,治绛虫及水肿。

31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藤黄的方剂 藤黄茶

拼音:ténghuángchá英文:概述:藤黄茶以红茶、藤黄为主要原料,治丹毒。原料:红茶10克,藤

退管神方

fāng《疡科遗编》卷下:方名:退管神方组成:块藤黄5钱,白及2钱(研),象皮2钱(炙,研),乳香2

藤黄炼

:ténghuángliàn《经验良方》:方名:藤黄炼组成:藤黄1分,生姜3分。主治:实证水肿。用法

十大功

拼音:shídàgōng《串雅补》卷二:组成:藤黄1两,桑树炭1两。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每眼8

五色蟾酥墨

墨组成:雄黄1两,银朱1两,胆矾1两,韶粉1两,藤黄1两,铜绿1两,硼砂1两,麝香1钱。功效:立消肿

更多用到中药藤黄的方剂

用到中药藤黄的中成药 黎峒丸

g阿魏50g乳香(制)100g没药(制)100g藤黄(制)100g天竺黄100g大黄100g儿茶10

三黄宝蜡丸

Wan标准编号:WS3B187595处方:藤黄120g天竺黄90g琥珀6g雄黄90g红大戟90

消核膏

,生南星1两6钱,姜半夏1两6钱,僵蚕1两6钱,藤黄1两6钱,朴消1两6钱。主治:瘰疬、乳核及各种结

复方扶芳藤合剂

拼音:fùfāngfúfāngténghéjì英文:复方扶芳藤合剂药典标准:品名:复方扶芳藤合剂Fu

红玉膏

方汇录·外科统治门》方之红玉膏:组成:阿魏5钱,藤黄5钱,乳香1两,没药1两(用烧红热砖两块,上下夹

更多用到中药藤黄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藤黄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藤黄

目主治条下,只言点蛀牙自落,无他治也。张石顽云∶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牙虫蛀齿,点之即落,毒能损骨伤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藤黄

血。杀虫。化毒。敛金疮。疗刀斧木石及汤火诸伤。中藤黄毒者食海蜇即解。一笔消。大黄二两。藤黄一两。明矾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损伤门主方

蝎螫草踏虫伤,俱系外敷。真天竺黄生大黄明雄黄法制藤黄(各三钱)真胎骨瓜儿竭真广三七阿魏(各一钱五分)

《丛桂草堂医案》:卷四

啼哭不休。初延西医治之。不能定痛。乃邀予诊。予用藤黄膏涂之。旋即止痛。未及两星期。而长肉收口矣。附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3.牙疳敷藤黄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加减芎芷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芎芷香苏散 1 拼音

jiā jiǎn xiōng zhǐ xiāng sū sǎn

2 处方

川芎、甘草、香附子、白芷、缩砂仁、陈皮、紫苏叶、萆薢、川独活、荆芥穗、干木瓜、槟榔各等分。

3 制法

上为粗末。

4 功能主治

发散。主初患脚气,其病有筋一条自脚胫骨至臀及腰,因感受风湿所致。

5 加减芎芷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并煎,1日服34次。

6 摘录

《普济方》卷二四二引《经验良方》

古籍中的加减芎芷香苏散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二脚气门]风湿香港脚附论

(锉)自然铜(碎补(去毛没药外。捣罗前服。加减芎芷香苏散(出经验良方)治男女初患香港脚。其病有筋一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脚气]香港脚论列方

和二九七)芎芷香苏散(散八八)槟榔散(和二九三)槟榔汤(和二九一)防己饮(和二八八)加减槟榔汤(和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呕吐门

咀,每服二钱,姜煎。一方加黄连治泻痢;一方加芎芷香苏散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证。竹茹汤治胃受邪

《伤寒论纲目》:[卷七温疫]附录寒疫时疫论

用。惟发散药则不同。凡发散汤剂。藿香正气散、芎芷香苏散、人参败毒散、十味芎苏散、十神汤。皆可用。韩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四时伤寒不同]一岁长幼疾状相似为疫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六十五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3 《普济方》卷三零八引《经验良方》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4 《圣济总录》卷一四零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5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6 《普济方》卷三○八引《经验良方》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7 《圣济总录》卷一四○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81 组成 82 功效 83 主治 8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巴豆膏 1 拼音

bā dòu gāo

2 《圣惠》卷六十五 21 处方

巴豆7粒(去皮,研),硫黄半两(细研),白矾半两(烧灰),芜芎半两,猪脂3两。

22 制法

上为末,炼猪脂成油,入前药末调和令匀。

23 功能主治

一切疥疮有虫,时作瘙痒。

2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莲子大,于手掌内搓涂之。

3 《普济方》卷三零八引《经验良方》 31 处方

巴豆1粒(研烂),猪脂膏少许(一方用胭脂膏少许)。

32 功能主治

蜈蚣及虫咬伤痛。

3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调涂疮口。

4 《圣济总录》卷一四零 41 处方

巴豆5粒(去壳,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42 制法

上药同研匀如膏。

43 功能主治

箭镞入骨,不可拔,无计得出者。

4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丸如绿豆大,涂箭疮内。须臾痛定,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撼动箭镞即拔出。

5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51 处方

巴豆(去壳,炒焦)。

52 制法

研如膏。

53 功能主治

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主发背中央肉死,及恶疮、臁疮内有毒根,久不收敛者。

5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外涂。

6 《普济方》卷三○八引《经验良方》 61 组成

巴豆1粒(研烂),猪脂膏少许(一方用胭脂膏少许)。

62 主治

蜈蚣及虫咬伤痛。

6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调涂疮口。

7 《圣济总录》卷一四○ 71 组成

巴豆5粒(去壳,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72 主治

箭镞入骨,不可拔,无计得出者。

73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丸如绿豆大,涂箭疮内。须臾痛定,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撼动箭镞即拔出。

74 制备方法

上药同研匀如膏。

8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81 组成

巴豆(去壳,炒焦)。

82 功效

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

83 主治

发背中央肉死,及恶疮、臁疮内有毒根,久不收敛者。

84 巴豆膏的用法用量

外涂。

85 制备方法

研如膏。

古籍中的巴豆膏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食痫

)赤蜈蚣(上一十一味,除巴豆外,各捣研为末,入巴豆膏相和研匀,炼蜜和,入臼捣熟,安密器中,儿生半月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八]治小儿食症诸方

(二十枚去皮研烂以头醋一中盏熬成膏)上件药。入巴豆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以茶清下二丸。量儿大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丁香丸

霜,煎三、两沸,下大黄末熬膏,一上以大黄、砂、巴豆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两丸,茶、酒任下。如要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五]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一升同熬成膏)上七味,除砂巴豆外,捣罗为末,与巴豆膏同拌匀,水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食后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三]癖气

《医方简义》清。王清源《千金宝要》唐·孙思邈《博济方》宋。王衮

《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

《史载之方》宋◇史堪

《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

《名医别录》晋陶弘景《回生集》清◇陈杰

《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大小诸证方论》明。傅青主《奇效简便良方》清◇丁尧臣《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小品方》晋.陈延之《急救便方》清。文晟

《急救良方》明。张时彻《时方妙用》清◇陈念祖

《惠直堂经验方》清陶承熹

《时方歌括》清陈修园

《洪氏集验方》 宋洪遵

《济世神验良方》清。佚名《炮炙全书》《炮炙大法》明。缪希雍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元。李东垣《神仙济世良方》清。南极老人《种福堂公选良方》清叶桂原《经验丹方汇编》清。钱峻《经验奇方》清.刘一明《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苏沈良方》宋.沈括《药性切用》·佚名《药鉴》明.杜文燮《要药分》清.沈金鳌《退思集类方歌注》清产王泰林

《金匮方歌括》清﹣陈念祖《长沙方歌括》清﹣陈念祖《集验方》宋﹣洪氏

《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雷公炮

炙论》南北朝﹣雷学所《世医得效方》

《严氏济生方》《串雅内外编》《仁术便览》《全生指迷方》《医心方》《医方简义》3分考波文医方集宜》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楮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楮叶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楮叶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楮叶的临床应用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楮叶 1 拼音

chǔ yè

2 《辞典》:楮叶

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

Chǔ Yè

23 楮叶的别名

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

24 来源

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

25 化学成份

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鞣质。

26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温。"

27 功能主治

凉血,利水。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

①《别录》:"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习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

②《药性论》:"炒末搜面作饦食之,主水痢。"

③《日华子本草》:"治刺风身痒。"

④《本草用经》:"叶主鼻洪。嫩芽以当菜茹,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

⑤《纲目》:"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

⑥《本草汇言》:"凉血,祛风,利水。"

⑦《本草求原》:"叶及根皮,和营卫,治水湿,止崩下。"

⑧《岭南采药录》:"出癍痧。"

⑨《现代实用中药》:"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

28 楮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29 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积日不止:楮叶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圣惠方》)

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小品方》)

③治通身水肿: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④治疝气入囊:五月采谷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洒下。(《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呕逆:炙构叶令香黄,以饮浆半升漫构叶,使水绿色,然后去叶,以木瓜一个,切,纳叶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细细服,渴停。(《子母秘录》)

⑥治癣湿痒不可忍:楮叶半斤,细切捣令极烂,敷于癣上。(《圣惠方》)

⑦治小便白浊:构叶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

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圣惠方》)

⑨治鱼骨哽咽:楮叶捣汁嚷之。(《十便良方》)

⑩治痔瘘肿痛:楮叶半斤,捣烂封之。(《濒湖集简方》)

⑾治蝮蛇毒:生麻、楮叶合捣,以水绞去滓渍之。(《千金方》)

⑿治坐骨神经痛:谷树叶四两,艾叶二两。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痈疖初起:鲜谷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⒁治外伤出血:鲜构叶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10 楮叶的临床应用

治疗痈疖:取构树叶研粉,加米汤、白糖调敷。治疗初起的痈、蜂窝织炎22例,均获消肿效果。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 半星丸

4两。制法上为末,烂姜半斤研捣,锉半、星为丸,以楮叶裹缚却,于草中罨之,曲法候干,入去皮香附子4两为

楮叶丸

拼音:chǔyèwán处方:干楮叶(炒)1两,桑根白皮(锉,炒)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

楮叶汤

拼音:chǔyètāng《圣惠》卷九十三:楮叶汤:处方:楮树叶20片(微炙),木瓜半两(切),人参1

透红丹

者,干姜汤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送下;五色痢,楮叶、艾叶、丁香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黄蜡溶为

四魔粉

:麻风。用法用量:凡风症高肿,紫黑成块坚顽者,将楮叶擦损苦皮,以药擦上,贴膏即烂去。制备方法:上为细

更多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

古籍中的楮叶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楮

下痢∶见果部橡实下。老少瘴痢,日夜百余度者∶取干楮叶三两(熬),捣为末。每服方寸匕,乌梅汤下,日再服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灌木部]楮实

楮枝叶煎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鼻衄。小劳辄出。楮叶取汁。饮三升良。一切目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楮实

劳,助腰膝,益颜色,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谷。又云楮叶,凉,无毒。治刺风身痒,此是斑谷树。又云谷树汁,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

,陈粟米饮调下,不计时候。治消渴减食,饮水不休。楮叶丸方干楮叶(炒)桑根白皮(锉炒)人参白茯苓(去黑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曲

天丝瓜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丝瓜的别名 4 丝瓜的营养成分 5 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6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