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居家信士应如何奉道修行,进来看看
一、戒心术不正,邪恶丛生——修道者要涵养心性,行善积德
心术不正者,把练功当作实现自己恶劣目的的途径,妄想修到一定程度后,称王称霸,整人害人,欺压善弱。孟子云:“为其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性命双修,性中有命,命中有性。所以养气练功,要与仁义道德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否则,功不可成。心平才能气合,心平才能气顺。心灵趋向平静、空朗,自然气合,气顺,顺则兴,如是功力一天天渐长。
二、戒追逐名利,贪图富贵——修道者应淡泊虚无,恬静自守
从某种程度讲,清心修炼与入世进取是矛盾的;有时,二者之矛盾不可调和。
向往名利,追逐富贵,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古人讲,无财无以养道。现代社会,立身处世,处处需要钱,没钱寸步难行。适度的追名逐利,能为修道打下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问题在于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欲,不可过分。
一个修道的人,如果过度追名逐利,贪图富贵,就会陷入纷繁复杂无休止的的人际争斗中,扭曲心性,内伤七情,外伤形体;甚至在练功时,潜意识显现,变潜意识为表象,置身于现实中未曾实现或者汲汲追求的功名富贵,飘飘然,以幻当真,入于富贵魔中。
因此,修道者一定要淡化名利,恬静自守,不为名所牵,不为利所动,随任自然,涨功增功,具足福慧。
三、戒食色过度,为所欲为——修道者应淡化食色,适可而止
食色,性也。
天不绝人路,必不避食色。有食有色,人类才能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有的初练者,不知食色与生命的关系之奥妙,偏听偏信:以为禁食、“辟谷”能养生,于是尽量少吃或不吃,时日一久,营养跟不上,弄得形容槁枯,神气衰竭;有的以为与色绝缘,就可以长寿健身,于是就不结婚,压抑情欲,结果抑郁而病。
但反过来,纵食纵色,更不可取。
食过伤身,色过伤精。食过易造成消化不良,增肥增重,压迫心脏,懒散不愿活动;色是刮骨之钢刀,色过则形销神散,真火不足,极易陷入“女色”魔障中。
红尘男女,情牵恨海,欲望或诱惑都太多,时时处处,所见所闻,无不在扰乱原本清静的心性;因此,淡泊而为,适可而止,方为上策。
四、戒骄矜气盛,忌贤妒能——修道者应超脱性灵,与世无争
生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因参加武举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或矗,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是全真道的开创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咸阳大魏村。他早年曾经考上武举,并解决过饥荒时家乡被盗匪侵扰的问题,为乡人所倚重。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河镇)中饮酒,期间遇到两位仙人,他们同样都是披发披毡,而且年龄样貌都极为一致。王重阳大感惊异,后跟随他们至僻静处时现身虔祷作礼。两位仙人认为此子可教,遂授之以口诀。王重阳有咏诗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后人以其所遇之仙人为吕洞宾。翌年中秋,王重阳再遇仙于醴泉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仙人留下五篇歌颂,并要求王重阳读毕后将之火化。在遭逢仙人指点后,王重阳留下妻子并将女儿嫁走,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隧,题为“活死人墓”。自此开始了离家弃俗的修道生涯。在翌年,本身为醴泉县人士的史处厚(?-1174年)闻得王重阳遇仙并得受秘诀,遂到终南山请求为师,成为了王重阳首位入门弟子。此时王重阳的行为较为忘我脱俗,如以纸牌写上“王害风灵位”立于墓中,又自作诗云:活死人兮王乖,水云别是一般谐。道名唤作重阳子,谑号称为没地埋。来者路,不忘怀,行瓒须是挂灵牌。
大定三年(1163年),王重阳填堵了“活死人墓”,并迁居到刘蒋村结茅居,与和玉蟾及李灵阳一起同住修道,而和、李二人亦是王重阳最早期的道友。其所居之地则为现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李道谦在《七真年谱》中征引王重阳在《全真集》的自序,提到王重阳曾经在大定四年(1164年)遇到刘海蟾。当时王重阳从甘河镇带着酒返回刘蒋村茅庵,在路上遇到一位先生。他对王重阳说:“害风,肯与我一起饮酒吗?”王重阳遂与他一起将酒一饮而尽。那人叫王重阳用葫芦取河水并交给他,他再将葫芦还予王重阳并着他饮用,王重阳饮之发现是仙酎。先生又对王重阳说:“你是否认识刘海蟾?”王重阳回答说只曾经在画像中见过而已。刘海蟾笑而离去。
大定五年(1165年),王重阳在终南山上清太平宫墙壁上写了一首诗,云: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成搜刷。这预示了王重阳自知为其寿命只到五十八岁,从当时起计只余下四年。在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阳将刘蒋村茅庵焚毁,并向众人辞别说要到东海“捉马”。在五月路过北邙山上清宫时,他在墙壁题诗云: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嬴得三千八百筹。
这预示了他将要度化丘处机(1148年-1227年)、谭处端(1123年-1185年)、马钰(1123年-1183年)、刘处玄(1147年-1203年)四人。但在这之前的东行期间,王重阳在夏天经过掖城(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时收了刘通微(?-1196年)为弟子,是他入山东传教后的首徒。后王重阳在闰七月十八日来到宁海军(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并在范明叔的遇仙亭与马钰会面。王重阳知道马钰夙有仙契,劝勉他学道修真。马钰遂邀请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与之问道。该庵被王重阳题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记载王重阳为此曾书一长歌〈全真堂〉,并对此作出解释:堂名名号号全真,寂静逍遥子细陈。岂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一间闲舍应难得,四假凡躯是此因。常盖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离身。有时觉后尤宽大,每到醒来愈忧亲。气血转流浑不漏,精神交结永无津。慧灯内照通三耀,福注长生出六尘。自哂堂中心火灭,何妨诸寇积柴薪。
此歌显示出王重阳追求寂静逍遥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视内丹修炼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总结。王重阳十分希望马钰夫妇能够弃除家缘、离乡背井修道。虽然他们二人起初并不愿意,但在王重阳分梨赐芋栗、重重入梦以天堂地狱十犯大戒罪警及送赠诗词传达教化要旨的循循诱导之下,马钰遂在大定八年(1168年)出家。而丘处机及谭处端早在前一年已经投师于王重阳门下,其后王处一(1142年-1217年)亦继马钰之后在同年成为王重阳弟子。二月,王重阳领着马、谭、丘、王四人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修练,三月时郝大通(1149年-1212年)亦到昆嵛山跟随王重阳出家。同年八月,王重阳连同五位弟子迁居到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姜实庵建立七宝会。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王重阳与马、谭、丘、郝四位弟子返回宁海军,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礼请王重阳居住,名曰“金莲堂”。马钰之妻孙不二(1119年-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日来到金莲堂出家,后又于八月在金莲堂成立金莲会。九月,王重阳到登州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立三光会,又于蓬莱(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组织玉华会。同月,王重阳与马、谭、丘三位弟子西至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度化了刘处玄入道。十月,又于掖县成立平等会。至此王重阳在山东地区短短的两年之间“普化三州,同归五会”。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记载了一则榜文,介绍了五会名字的关系与意涵:
其榜曰:窃以平等者,为道德之祖,清净之源。乃金莲玉华之本,三光七宝之宗。普济群生,遍超庶俗,银焰充盈于八极,彩霞蒸满于十方,人人愿吐于黄芽,比比不游于黑路。玉华者,气之宗;金莲者,神之祖。气神相结,谓之神仙。
这显示出五会之名都是与道教意象及修练有关。在成立平等会后,王重阳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及刘处玄四位弟子同游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寓居于王氏的宅邸。他在这次旅途中对弟子多有教导,并书〈竹杖歌〉以作说明:
一条拄杖名无著,节节辉辉光灼灼。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
此歌以竹杖为喻,道出竹中空外直的特点满藏玄机,需要做到“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的境界。“虬”是指有角的小龙,“四虬”应是指当时在王重阳身边的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位弟子,勉励他们最终能够“吐出灵珠光闪烁”,在修行上取得成就。 到了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自知行将羽化,召集四位弟子说“吾今赴师真之约矣”,并留有一颂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
众人知重阳将去,皆悲恸不已。王重阳见此再以昔日在甘河遇仙时所得的秘诀五篇付予马丹阳,令递相规益。他在离世前遗诗曰: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山头迸出灵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
诗中“一弟一侄两个儿”是指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弟”、“侄”、“儿”的分别是各指他们与王重阳的年龄差距而比喻的关系。“连予五逸做修持”是指王重阳最后托付予马钰的五篇秘诀。“结为物外真亲眷”是指弟子们投庵皈依后,便与一众门人、同道结为“物外亲眷属”共同修道,以摆脱世间上种种虚幻的“人间假合”。“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相信是期盼全真道将来道脉繁衍,最后的“我趁蓬莱先礼师”则喻意自己先行登真羽化。
在王重阳逝去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尽礼把王重阳遗脱暂时安葬于孟宗献花圃后,回到终南山与和德瑾、李灵阳及其他王重阳的好友弟子会面。次年,四人居于刘蒋庵(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并修治葬所,并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将王重阳的仙柩带回归葬于刘蒋庵。元代初期,全真道受到元朝 的礼待。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1269年)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进一步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思想 立教宗旨王重阳的修行及立教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集。例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是王重阳对全真弟子的修行规范总要,当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门修练准则、道士日常修习法则、内丹修炼宗旨及修道者所应达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张出家投庵,发扬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王重阳本人在修行之初就舍弃妻女离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经成家立室的马钰、孙不二夫妇时亦极力诱导他们出家皈依。在《重阳分梨十化集》中收录了他对二人的劝说诗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旧,马公无分做神仙”、“马风子、辞别家乡,与风仙作伴。”、“脱家缘、故做心风。不迷假相,直认真风”等语,因此强调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创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阳认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须投庵。因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当身体有所依仗支援,心灵便会渐得安定,气与神亦会因此和合畅顺,得以进入真道。王重阳重视群体形式的修练,他主张修道者应“合道伴”,但对道伴的条件有着明确要求: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这反映王重阳重视门人之间在修道过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于山东传教时在短时间内就成立了“三州五会”的地方教会,组织群众共同修练,也是他重视群体修道的具体实践。这种创立地方会社的传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继承,如丘处机在晚年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后回到燕京,就在当地创立了“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八会。尽管王重阳重视群居住观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认为门人可以借着云游四方以助修道。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二云游〉中提到: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山戏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修练要旨 王重阳重视性命之学及内丹修行,主张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经对马钰说“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更无良药矣”。王重阳的诗词中有仔细陈述酒、色、财、气对修行的害处,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词中云:堪叹酒色财气,尘寰被此长迷。人人慕带似醯鸡,乱性昏神丧慧。独我摇头不管,介然甘守孤j。粗衣粝食淡黄~,养就胎仙既济。他认为酒、色、财、气会令人沉沦,丧乱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应以简朴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诗分别论述四害如何损害人的精神及身体:〈酒〉酒,酒。恶唇,赃口。性多昏,神不秀。损败真元,消磨眉寿。半酣愁腑肠,大醉摧心首。于己唯恣猖狂,对人更没惭忸。不如不饮永醒醒,无害无灾修九九。〈色〉色,色。多祸,消福。损金精,伤玉液。摧残气神,败坏仁德。会使三田空,能令五脏惑。亡殒一性灵明,绝尽四肢筋力。不如不做永绵绵,无害无灾长得得。〈财〉财,财。作孽,为媒。唯买色,会招杯。更令德丧,便惹殃来。积成三界苦,难脱九幽灾。至使增家丰富,怎生得免轮回。不如不要常常乐,无害无灾每恢恢。〈气〉气,气。伤神,损胃。聘猩狞,甚滋味。七窍仍前,二明若沸。道情勿能转,王法宁肯畏。斗胜各街偻,争强转为乱费。不如不作好休休,无害无灾通贵贵。
除了戒绝酒、色、财、气外,王重阳亦教导门人要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修养性命。他在〈三州五会化缘榜〉就教导会众云:务要诸公认真性养真气,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为失错,蠹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
上述的教导应该是王重阳在五会草创时对教徒的概略指点,因此劝勉他们不用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静为基础,再实践“真功真行”。后来全真道士晋真人在解释何为“真功真行”时就指出:如今略说道果之因,上天只~v真功真行,如大善德之人,自可感动天地。经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 净,抱元守一,存神固牛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因此“真功”是指静虑心神后的内练功夫,“真行”就是指无私的助人善业,当中包括入世的救济及弘道宣教。
王重阳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与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一论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可见他认为性与命对修行同样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阳亦视内丹为通向证道的阶梯,在他关于修行主题的诗词中有大量运用内丹术语的作品。例如以下这首以〈修行〉为题的七言律诗:断云飞尽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开正路,木金间隔定长生。黑铅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龙换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结就玉丝棚。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为题的七言绝句亦直接表现出重视返归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体作丹炉的内丹修持思想: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z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
三教关系王重阳的修行思想以道教为主,但同时容纳儒、佛两教。他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认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摄之处。经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诗〈孙公问三教〉就反映出这方面的思想: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精神藕蛩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
然而,我们在解读此诗时不应只看首两句“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简单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后两句“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就清楚地表达到如果我们能够悟彻三教,就会明白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差异。这反映出王重阳在此诗的重点在于回应三教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他要我们明白到三教之间虽然有相互契合之处,但亦有回异的地方,他在此诗中并非认为三教是纵摄为一,反而是互有异同。他在另一首诗〈问禅道者何〉里,认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禅中见道总无能,道裹通禅绝爱憎。禅道两全为上士,道禅一得自真僧。道情浓处澄还净,禅味何时净复澄。咄了禅禅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N。
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一诗中,他亦认为道、佛二教“是一家”: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马子休令川拨棹,猿儿莫似浪淘沙。慧灯放出腾霄外,昭断繁云见彩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王重阳谈及三教关系的诗都是出于回答人们询问而写。这显示出王重阳愿意在回应外界的请教时,表现出对儒、佛二教抱持开放的包容态度。他尽管对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认同,但其宗教身份认同及修练方式均以道教传统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后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别从儒、佛、道三教各取部分思想教理合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为宗教实践的主体,如主张内丹修练及性命之学以致成仙。《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七论打坐〉提到的境界是“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に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第十二论圣道〉亦云:“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可见王重阳终极的宗教修练追求仍然是以道教传统的登真成仙为目标。
此外,金源涛在〈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中虽然记载“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但他亦将王重阳与佛教达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视他为发扬道教义理的真人: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释教得佛之心者,达么也,其教名之曰禅;儒教传孔子之家学者,子思也,其书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无为真常之道者,重阳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而刘祖谦撰写于天兴元年(1232年)的〈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在文章的开首亦认为王重阳“始于业儒,其卒成道”。故当世士人亦认为王重阳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则会模糊了他一直以来以道教为本位的宗教立场与修练方式。事实上他只是在宗教对话及交流上对儒、佛二教持开放态度,并认为在部分实践范畴中彼此有着共同的基础。
著作《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王重阳有《全真前后集》、《韬光集》、《云中录》、《分梨十化说》流传于世。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以下王重阳的传世著作:
重阳全真集
重阳教化集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分梨十化集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传承王重阳被全真道视为“北五祖”之一,上承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恰⒑s傅劬刘操的法脉。他在世时创立了全真道,传教足迹遍及陕西、山东、河南地区。其门下弟子甚众,当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后世尊称为“北七真”。另王重阳门下其他弟子的事迹,可参考李道谦所撰写的《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北五祖即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尊,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等遂被全真道北宗奉为“五祖”。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王重阳等属北宗,故名北五祖。
相关宫观成书于元代泰定四年(1327)《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载“今甘河遇仙宫即遇披毡仙处,南时成道宫即活死人墓,大重阳万寿宫即刘蒋故庵,汴梁大朝元万寿宫即王氏旅邸师登真处也。”可见王重阳在世时的修练及圣迹处在他羽化后均发展成道观。今重阳万寿宫位于中国陕西省户县祖庵镇。
后世纪念祖师仙茔
2009年11月18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户县重阳宫承办,终南大重阳万寿宫 “重阳祖师灵骨安奉大典”。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终南楼观台监院任法融大师,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先生,省政协副主席张伟先生以及各地全真高道,云集终南刘蒋之村,会葬祖师灵骨于白云灵祠。王重阳离家别舍结庵静修,创立了全真派。之后,他在陕西、山东等地传教,收纳马丹阳、邱处机、刘处玄等七人为徒弟,为全真派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重阳去世后,全真七子在广为传道的同时,还说服成吉思汗罢兵止杀,挽救苍生于危难,使得全真派更加风行天下。王重阳逝世于河南,后归葬户县祖庵镇。“文革”时,重阳墓被掘,灵骨被抛,好心的祖庵村村民赵茂忠偷偷将灵骨捡回虔诚掩埋,并于2005年交回重阳宫。
人物评价商挺《题甘河遇仙宫》:“重阳起全真,高视乃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全真教祖碑》:“山间樵苏者欢呼作礼,远近服其神变。”
《少室山房笔丛正集》:“王害风王重阳踪迹诡异若病风者人以名之。”
《岘泉集》:“所谓南北二振;其全真所宗金王重阳氏,南振财张 氏。张之书多文而隐,王之书皆直而约?张氏之传必内外合而后成,王氏则修内而已矣。然其授受之奥,必学者力究焉,有非书之可尽也。”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工夫真要到疯之地步,方是大成了当。故有古来仙家装疯之王重阳称为王害疯之类。师曰:要做到地上打得滚,爬起来就吃饭,终日不知不识,混混沌沌,就到了家也。无事只学呆子,做静功,即把神放在外边,不着色身,即有益处也。”
《六研斋笔记》:“重阳未化前十日谓马丹阳曰学道无他在养气而已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于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若肝与肺咐粗路也习静至久当自知之竹懒曰余读数百卷丹经要语不越于此 。”
《甘水仙源录》:“幸锺吕而下降及近代全真之教兴,有王重阳者出,化马、谭、丘、刘於海上,相从往返束西二都,仙迹显着,而后远近。”
《m州续稿》:“自我教主东华帝君得统于太上而传之锺离正阳正阳传之吕纯阳纯阳传之刘海蟾凡三真人而后为我王重阳重阳真人之有全真也。”
《天乐集》:“又,王重阳系钟吕二祖嫡传,为北真之首,着《全真集》,以“活死人”三字为引,作诗数百首,吾抄十首,足下可细细参悟。”
2、修 行 如何中道行?
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失于中道,因而失去了持久、发展和成功。
(1) 性命双修方为中
某些宗派倾向于从修心上下功夫,或倾向于从身体能量上入手修炼,而佛家的密宗以及现代的许多气功门派皆主张性命双修。
真正的修炼必须从心态和生理两方面同时入手,因为身和心本来就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分开来看,失去了整体,失去了正知正见,肯定会互偏互障。 命无性不立,性无命不显 。心物也是一不是二。例如:有些人只修性不修命,刚念了两个小时的佛,就头晕眼花支持不住。有些人练功就是为了单纯地锻炼身体,而不知修心养性,由于心不净而经常生气烦恼,结果使身体也无法保持健康。保持身体健康只是修行的基础,进入正式修行不是修身体,而是修心和能量。
佛教不谈论能量,并非因佛教不谈能量就没有能量,清静心中本身就包含着能量。道教、印度教、瑜珈功、现代气功都谈能量,也并非你相信有能量才有了能量。能量本身就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地球有能量,表现为磁场和引力,万事万物都围绕依附它而生存。太阳的能量更大,太阳系的星球都围它旋转,并受到它光明的照耀。宙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变现出无边无际的宇宙,整个宇宙都围着宙心运转。这即是能量大小表现出来的不同作用。
能量的作用表现在生理上,但同样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比如:一个人心理上并没有想到*,但生理上的这股能量积累的多了,就会迫使你要去发泄,心力不坚定的人就易被生理的这股力量拉下去。这就是心物、性命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此时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炼精化气可以使能量转化(详见答疑17),转化了生理的压抑,进而可以使这股能量和心力一起流向灵性大道。火箭和卫星只有同步,才能运用火箭的能量,达到把卫星推入太空之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身心也不应分开修炼,也无法分开修炼,因为身心本来即是一。因此性命双修方为中。
#8220���q�
性命圭旨白话解
大道说
大圣人伏羲画了八卦给人看,为的是使万世以下的人都知道有养生之道。广成子对黄帝说:“至阴之气十分寒冷,至阳之气十分炎热。炎热的阳气从地上发出,寒冷的阴气从天上产生。我己经使你登到日月之上了,到达了那至阳之气产生的地方;使你进入深远幽暗的大门了,到达了那至阴之气产生的地方。”黄帝拜了又拜说:“广成子真可以说得上是天了!”
周公为《易》作的爻辞说:“君子整天都是自强不息的样子。”孔子《翼》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反复致力于道的意思。”
所谓道,为天地定位、养育万物叫做道;显露日月、生出五行叫做道;比恒河中沙子的数目还多叫做道;孤孤单单一个伴也没有叫做道;直入于浑沌之中而后又回到迷茫之内叫做道;善于集中自然的创造化育而大大超过一切人叫做道;目前事物变化的迹象尚未表现出来却突然大彻大悟叫做道;眼下生死分明却无法逃脱叫做道;处于卑微耻辱的境地却能成为极为尊贵的人叫做道;处于昏暗不明的时代却能表现得极为高明叫做道;细小得能够进入灰尘叫做道;大得能够包罗天地叫做道;从无进入有叫做道;作佛成仙叫做道……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也说不到完了的时候,《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尽的地方,《道德经》五千多字也说不到顶头的地方。那么,“道”到底说的是什么?用一个字下个定义就是“气”。
推究一下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气的本原,真是茫茫无际,昏黑莫测,聚合运动,包含灵气,玄妙至极。这就是太乙,这就是宇宙形成前的最原始的状态,这就是道。所以叫“无始”。说到天地的开始,元气不断地流动鼓荡,虚空之境忽开忽合,阴阳二气互相感应召唤,黑白二色互相混融凝聚,有与无互相追逐求取,呈现一派混沌景象,冲淡虚静而又神圣至极,包含着伟大与美好,神奇而变化无穷,就在这恍恍惚惚之中,中正的准则确立了。这就是太易,这就是天地开始时的最初的状态,这就叫做“道生一”,这就叫做元始。说到天地的太极,那时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天也就自然地分出来了,万物之灵交相辉映、彼此罗列,恭敬地护卫,天地阴阳两离分。这就是太极,这就叫做“一生二”,这就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之后,天地各安其所,于是也就有了人。这就叫做“二生三”,这就叫做混元。
阳气中轻清的向上升起并显现出鲜明美丽,日月星辰便分布在那里。所以天向左运转,日月星辰向右运转。阳气中的轻清的继续蒸腾而上与上面的阳气会合,所以风云便激荡起来,雷雨也就在那里兴起了。阴气中混浊的沉重而不易流动,就下降到地上,这样,海洋和高山就出现了,五谷和草木就在那里茁壮生长起来。所以,山峦间有云雾产生,山泽之间有气息相通。如果阴阳二气闭塞不通,霜雪就会凝结而寒冷。混浊的阴气积蓄冻结而凝聚于下,洞穴高山幽暗潜藏而又深邃,所以五谷八石就错杂在那里。天地之中,阴阳的正气互相交合,圣人啊、仙佛啊、百姓啊,贤良的、愚钝的、长寿的、短命的,都是由它所主宰的,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永不休止。这就是六合,这就叫做“三生万物”。
人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生而长,到了十六岁,人身的阳气就纯正了。这时,难道不就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物了吗?可是,忽然老天有朝一日要进行报应,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就会出现,就会一天凿一个洞,人身中的阳气也就会很快跑到阴气中去了。从此乾不能纯正而成为离,坤中有了阳而成为坎。象那些道德极为高尚的人,能够知道道的本体、太极为什么会分离,能够知道生与死的关键何以会出现,能够知道乾坤阴阳为什么能互相战胜,能够知道天地阴阳为什么能交会,因此,他们能够效法天地的本体,仿照坎离的功用,把握阴阳的根本,通过生死的关口,取坎中的阳,来填补离中的阴。离中的阴变为阳以后,就又纯粹洁净变成乾了。这时补足了人身的阳气,使人之性由愚昧而恢复到完全,以此来保全父母所生之身,来保全天地所赋予的灵性,这就是囫囫囵囵的一个完美的人。如果再加上奋发向上的功夫,精心一志,努力进取,永不懈怠,金丹就可炼成,而成仙做圣之胎就可具备,成仙做圣之胎具备了,就会成为得道的真人。成了真人,就会变化无穷、神出鬼没,而与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等并驾齐驱,又有什么难的呢?无奈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身体强壮的时候不知道保养,身体衰弱了又不知道去设法挽救,以致一天一天地,阳气耗尽而变为纯阴,死而变成了鬼。所以紫阳真人说:“唉!人身难得,光阴易逝。不估计一下人生的长短,怎么能逃脱得了业报!”人若不自己及早觉悟,就只有心甘情愿去等死,如果快死的时候一个念头有了差错,马上就会堕入“三恶道”中,动不动就要经历无量无边的劫难,没有逃脱之日。在这样的时候,就是后悔,又哪里来得及!所以儒、释、道三教的圣人,倡导性命之学,广开方便之门,教导人们焚香持戒、修真养性,用以超脱生死。
儒教教导人顺从性命而回归自然,它的道理公正;佛教教导人把性命看成是虚幻的,以此来实现对于佛教真谛的大彻大悟,它的义理高明;道教教导人进行性与命的修炼而求得长生,它的用意急切。宗教虽然分成了三种,它们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儒教说:安于你的职分,忠于你的职守;艮所说的止,是止于所当止的意思;不断发扬光大、恭敬地去做事,目的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胸怀中和之美,通情达理,居于正当的地位,而使美德具于自身;考虑问题不应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立身行事不能改变方正的准则;要居处于天下最宽大的处所里,要立身于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要行走于天下最宽阔的道路上;浑然一体而处于中庸之位,纯粹不杂而至善至美;诚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是心里最高兴的时候,心是精神寄寓之所,道义产生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挚,有如深渊一般的深沉,长天一般的广阔;天不归于“仁”或“不仁”一类,而退藏于精密的天道中,天是无思无虑的天,地是无知无识的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道教说: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户;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看不破的机关……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活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佛教说:不二法门,极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一命之道。
儒教说“存心养性”,道教说“修心炼性”,佛教说“明心见性”——所谓心性,就是本体。佛教所说的“执中”,就是要把握这“本体”的中,道教所说的“守中”,就是要保持这“本体”的中;佛教所说的“空中”,是因为“本体”中本来就是空空洞洞的。道教所说的“得一”,就是要得到这“本体”的一,佛教所说的“归一”,就是要归于这“本体”的一,儒教所说的“一贯”,就是用这 “本体”的一去贯穿它。我由此知道,如果不“执中”,不 “一贯”,能出现孔子这样的圣人吗!不“守中”,不“得一”能出现老子这样的哲人吗!不“空中”,不“归一”,能出现释迦牟尼这样的佛爷吗!
只有这个“本体”,因为它空虚而没有一点儿形迹可寻,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因为它露出了点儿头绪,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所谓“中”,就是“一”隐藏的地方,“一”就是“中”的作用。所以天得此而成其为天,地得此而成其为地,人得此而成其为人——可见天、地、人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皇得此而成其为皇,帝得此而成其为帝,王得此而成其为王——可见皇、帝、王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圣人得此而成其为圣人,哲人得此而成其为哲人,佛爷得此而成其为佛爷——可见圣人、哲人、佛爷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
帝、皇中得道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做官的或隐者中得道的,如老子、庄子、关令;侯王中得道的,如张良、刘安;深山中得道的,如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大道存在于天地之间,成仙作佛的人分明可见却不能用手指一个一个去数。看看记载各类仙人的文字,方知自古以来飞升的有十万多人,全家升天的有八千多处——希奇的如王子晋跨鸾升天,琴高乘鲤而去;长寿的如李脱往来八百年,安期生寿高三千岁,有的居于人世而保留肉身,有的厌恶人世而尸解……还有那修炼成功之后隐而不出,只为自身打算而不肯留名于世的,难道说得完吗!因此,深山洞穴之中,代代都不乏修炼之人,有的隐姓埋名,有的声名显赫,怎么能知道呢!
古代的王公大人们,能够屈己下人,是因为有道存在于那里罢了。周敦颐说:“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是道,最宝贵的是德,最难得到的是人,人最难得到的是道德能有于自身而已。”先哲们曾说:“人身难得,如今已经得到;大道难明,如今已经明了。此身如不在今生去度,又到哪一辈子去度!”世人不明了此身的虚幻,不知此身不过是地、水、火、风这“四大”虚假和合所生之物罢了。人生快得如水上的气泡,短得象石头中的火星。人的寿命虽说可到百年,但到了七十岁的就已经很少了。现在,拿着这有限而又容易摧折的生命,一天一天地去追逐那没完没了而又不可预料的事情,一口气上不来,就会突然死去,性命虽未告终,但“真灵”已经投到别的躯壳中去了。在这个时候,即使荣居最高的品级,享有极高的奉禄,家里有得是无价的珠宝和倾城倾国的美人,也都会全部抛下而非己有。所有能跟他一起走的,不过是平素所作的罪业而已!所以说:“什么都不会跟着去,只有罪业随身走。”《回光集》说:“千年的铁树开花容易,一旦失去人身再恢复可难。”《悟真篇》说:“试问家中的黄金堆积如山,能不能收买得了无常鬼?”吕洞宾说:一万代一千辈才得做了个人,应知这是前世种下的因。快快觉悟,走出迷津,不要让自己堕入轮回之中去受苦辛!”张紫阳说:“不要让蜡烛被风吹灭,辗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可不要怨天。”反复玩味这些话,怎能不让人茫然若失呢?
人要想免于轮回、而不落于尘世之中,没有什么比得上修炼金丹可作为升天的灵梯、超凡入圣的门径啊!修炼之道极为简单、极为容易,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得到了它并照着去做,也会马上登上圣人的境界。无奈世上那些修炼的人,有志于道却不做到专精,专精了却不能坚持不懈,因此学习丹道的人很多可成功的人很少。《尚书》说:“懂得它并不难,施行它可不易。”《道德经》说:“上等的士懂得了道,就积极地去施行它。”如若懂得了却不去施行,道又怎么能修成!陈泥丸说:“我过去修行时得到了真正的秘诀,从此日日夜夜勤苦修炼从未断绝。有朝一日功行圆满虽无人知晓,可我的前后左右都将成为夜晚能发光的宫阙。”马丹阳说:“老师的恩德既深且重终难报答,只有誓死在四围土墙之内进行修炼。”陈、马二公考虑到生与死关系重大,生灭成坏变化很快,这才立下了坚定不移的志向,产生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不立此大志,又怎么能逃脱樊笼而升于天上呢!
吕祖有句话说:“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世。”因为天也有倾塌的时候,地也有陷落的时候,海也有枯竭的时候;只有道修成之后,可以骑着飞龙、驾着紫雾,翱翔于天外,逍遥于太虚,定数也限制不了他,天意也拘执不了他,真实常在的本体,永远也不会有完结的时候。回顾一下人世间的欢乐,哪种欢乐能比得了它!
我曾经查阅过《道德经》:“即使先进献了拱璧,又进献了宝马,也不如进献这个道更为可贵。”这就是我写作《大道说》的由来
道教居家信士应如何奉道修行,进来看看
本文2023-10-20 00:17: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