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鬼门关大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什么时候鬼门关大开?,第1张

鬼门打开的时间:农历的七月初二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正月初八也是鬼门打开的时间。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传说清明节这天死的人,是不能投胎要永远做野鬼的。因为这一天阳间祭鬼,是有许多祭品的,例如烧猪、鸡、馒头、果品等,但是鬼照例是分不清的,把这一天死的人当成烧猪之类的祭品分吃掉了,这新死鬼便进不了鬼门关,只好在阳间到处飘荡,不得安息,七七四十九天后怨气凝聚,就变成凶猛无比的厉鬼。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七月十五鬼节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鬼节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

2、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3、生理期的禁忌,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4、忌半夜庆生,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6、忌说鬼字,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7、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8、忌乱拍他人肩头,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9、拜门口,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

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①、供拜五味碗、糕、粿。②、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并祝祷好兄弟们享用后继续上路。  ③、焚烧若干银纸及经衣。

10、 放水灯,早年的放水灯活动,多半都是将水灯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灯」。因为当时的河灯多半是用木片或纸片做成莲花型的底座,将蜡烛放置在莲座中顺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灯」。「放水灯」的原始用意,是体恤淹死在水域里的亡魂,怕它们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别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举行「放水灯」的仪式,希望能藉由「水灯」的带领,让亡魂们得以循著水灯返回阳间享用普渡祭品

"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偿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鬼节的来历?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弗。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国的三大“鬼节”是哪三天?各有什么来历传说吗?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7月鬼节来历 七月十四鬼节

农 历 七 月 十 四 日 为 中 元 节 又 称 为 鬼 节

或 盂 兰 节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节 日 。

中 元 节 源 自 道 教 , 后 为 佛 教 沿 用 成 为

现 今 俗 称 的 鬼 节 。 盂 兰 节 在 印 度 è语 中 意 指 倒 悬 ” , 故 事 的 主 角 是 释 迦

十 大 第 子 目 莲 , 倒 悬 ” 乃 指 目 莲 之 母

受 死 后 受 饿 鬼 之 苦 , 不 能 进 食 。 后 得

释 迦 帮 助 , 悉 其 用 百 味 五 果 供 养 十 方

佛 并 藉 功 德 救 母 。 因 此 民 间 为 了 盯 祀

孤 魂 都 在 鬼 月 ( 农 历 七 月 ) 举 行 普 渡 会 ,

俗 称 鬼节 。 一 般来 说 古 代 都 不 愿 在 此 月

作 嫁 娶 等 重 要 事 宜 。

鬼节来历,传说 鬼节-------鬼有千千结

一。鬼节溯源------人与鬼的纠结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就是指道教的中元节,

这一天也是佛教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地藏王菩萨要大开地狱之门,地狱里的鬼都会出来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这一天,每家

每户都要祭祀死去的亲人。

道家说法:「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

官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是

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佛教典故: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据佛经《枷蓝经》《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所载,相

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莲(目连或者说木莲)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境况堪怜。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心痛,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训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在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 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就是佛法僧,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乐。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宴请十方僧侣斋食,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等十方僧侣为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母亲可以得到安宁。

“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译音,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

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

,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

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在中国,“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

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

7月14日鬼节的由来?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由于七月是属坤,是八卦中至阴的一卦,而据过往经验,这个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渐渐演变成七月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盂兰节>>

水鬼节的由来??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中元节的来历 鬼月与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鬼月时,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而在阳间的人们则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款待他们,让他们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假期”。尤其是农历 7/15日,也就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的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好兄弟。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珐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这一天同时也是佛 教 的 盂 兰 盆 节 ,盂 兰 盆 节 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被打入轮回中的饿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莲为了解救母亲,就在农历 7/15时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使母亲能够超渡。后来每到7/15这一天,佛家们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

中元节的习俗

(一)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二)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三)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东西方有名的鬼**与鬼主角

各位同学

这些鬼**你看过几部呢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排行榜 影片摘要

第一名《大法师》的魔鬼

第二名《灵异第六感》布鲁斯威利

第三名《七夜怪谈》的贞子

第四名《半夜鬼上床》的佛莱迪

第五名《十三号星期五》的杰森

第六名《惊声尖叫》三部曲的鬼面具凶手

第七名《鬼娃新娘》的恰吉

第八名《厄夜丛林》的女巫

第九名《倩女幽魂》的聂小倩

东西方有名的**鬼与特色

● 港台**鬼

女鬼代表:聂小倩、雪春

男鬼代表:僵尸、开心鬼

不男不女鬼代表:树妖姥姥

特色:女鬼多半身世可怜、长得像仙女;其它性别的鬼,除了开心鬼,多半不是好东西。

● 日本**鬼

女鬼代表:贞子

娃娃鬼代表:花子

动物鬼代表:九命怪猫

特色:女鬼都留长发、有的会露点 男生,最新吓人本领就是会爬动。

● 好莱坞**鬼

好鬼代表:小精灵、冤死鬼

坏鬼代表:附身鬼、娃娃鬼、电视鬼、魔鬼

不好不坏鬼代表:吸血鬼

特色:一个好莱坞养百样鬼,好恐布、好可爱好笑、好帅、好三八的统统有>>

民间鬼节(俗称七月半)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一般农历七月称之为“鬼月” 农历七月十四为“七月半”

佛教典故

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很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 ,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 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道教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定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鬼节的来历故事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伐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鬼门关、黄泉路、彼岸花、忘川河、奈何桥、望乡台、孟婆汤、三生石。

相传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失,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

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来世。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

扩展资料

古籍《东周列国》里,曾记载了“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说是当年郑庄公母亲姜氏十分偏爱次子,对郑庄公意见很大。即便是郑庄公后来当了皇帝,姜氏也一直在煽动次子篡位。

而此举也彻底惹恼了郑庄公,他不但下令刺死了自己弟弟,还将母亲流放到颖地,并放出话来“不到黄泉不相见。”这事后来被颖地的官员考叔知道了,他认为母亲纵然千般不对,当儿子的这般仍是不对。而郑庄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着要把母亲接回来。但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想接却不得法。

后来考叔想到一法,让郑庄公挖掘地下,直到地下**泉水涌出之时,建一地下室,将母亲接来居住,这才有了后来的母子团员。由于这则故事第一次提到地下有黄泉,于是,黄泉变成了地府的代名词。

鬼门关是进入鬼国的必经关卡。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一一路引。鬼门关是一座牌楼,上面横书苍劲有力的“鬼门关”三个大字。传说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座关卡。两旁有十八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有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在这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丰都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酆都县太爷”三枚印章。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上梯坎,有无常殿。内塑无常、无常娘娘和保山大王。传说无常是阴间捉拿亡魂的差头,旧时丰都有许多无常的故事流传。保山大王,是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的山神。鬼门关前塑“阴曹地府”门亭,右侧外树一碑,隶书“此冥府也!”四个大字,来源于《聊斋志异》。进门两侧塑十八形象狰狞怪异、栩栩如生的鬼王,让人觉得阴森恐怖。

路引一说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问。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牵连而被阎罗王传讯到了地府,当阎罗王问明情况后,知道李世民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韬武略,而且安邦定国,创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于是决定放李世民还阳。临行前,阴天子委托阳天子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善臣善民,使他们死后凭此路引进入鬼国首都——丰都,可以免受地狱众鬼欺凌和刑罚折磨。所以自唐以后,路引就象圣物一样被流传了下来,从无变动。所以这种路引只有好人才能买到,作恶的人是买不到的。以前来酆都旅游的人都要为家里的老人买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里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卖路引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声远扬。

鬼门关前为新刻的十六大鬼,传说是阎罗王专门挑选的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的。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不使一个蒙混过关。这组石刻体现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惩恶扬善”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以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并按大众审美心理要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围,形象个性突出,神态生动,造型新颖,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一)名山寥阳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三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

“奈河”,是《宣室志》是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

民间传说:人死后亡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有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庙里僧尼们更是生财有道,为了捞取更多钱财,故意在青石桥面涂上桐油、蛋清,使过桥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脚女人行步更难,常常摔倒在桥上,人人诚惶诚恐,只好拿钱消灾。从而加深了奈河桥的神话色彩。

奈河桥是人们良好心愿的象征,旨在教化人们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河桥。为人不作亏心事,走过奈河桥不惊。

(二)人们也将奈河桥的中间一座桥用来验证好人和坏人。年轻单身者须三步跨过桥面,男性先迈左脚,女性先迈右脚。夫妻或恋人手牵手一起九步走过桥面(男左女右,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必天长地久。年幼者或年长者可三步以上跨过(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但必须是单数,如5步、7步、9步等等。如平安跨过者为好人,则死后魂灵就不会落入血河池,顺利通过奈河桥,免受铜蛇铁狗狂咬之苦。

左边桥是金桥,右边桥是银桥。下山时,请各位朋友走两边的桥,过“金桥”的能升官,走“银桥”的会发财。

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现实中,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不过30步。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古时候这里瘴气滋生,蚊虫鼠蚁繁多。夜里被一团白雾笼罩,鸦雀悲鸣,甚是可怕。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这个称谓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时则普渡孤魂野鬼。所以,这天又俗称“鬼节”,在佛教里称为孟兰盆节。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期,相传它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地宫将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的亲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就这样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焚烧衣服、摆好酒肉,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并且祈求自己全年顺利平安。它成为了一个祭祖又表达着祈祷祝福的华夏传统节日。

        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组成了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然而,在广西,“鬼节"却不是农历七月十五,而是比之早一天的农历七月十四,这是为什么呢

       神话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十四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南迁说:中国有深厚的祖先信仰,这是和很多国家文化信仰里不同的一个。而岭南很多汉族人都是在南宋末年,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南迁而来,那年的中元节还差一天,为了逃命,人们提前过“鬼节”,然后带上祖先的灵位一路南下仓促逃命,因为按照祭祀祖先传统,祖先是跟着灵牌而聚拢回家的。安定下来之后,为了感谢祖先的庇佑,也为了纪念,每年的中元节就提前过一天了。后来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在广西,每逢七月十四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杀鸭子。家庭里,街道上、菜市场全部都是鸭子的叫喊声,按地方的不同,有的地方按照家里的人头数杀鸭子。家里有几人,这一天就得杀多少个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吃鸭子呢?

       传说一: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 鬼魂借节假日回家探亲,古籍说: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可惜过不了奈河,于是用鸭子拖魂过河,所以是吃鸭不是吃鸡。

       传说二:鸭子是用来祭拜用的,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

       传说三:鸭属寒,盛夏吃正合适,“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觅食的鬼魂了。

       以上纯属民间风俗传说,并非科学依据,以娱乐的心态看就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元节正值鸭子当季,正好用来祭祀。以前,人们是开春时候,即三、四月份开始养鸭子,大约四至五个月后,也就是“鬼节”这段时间是鸭子成长的季节。由于古代人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了节日才舍得杀鸭子吃。于是一到鬼节家家户户就都杀鸭子、吃鸭子,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传统。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挡不住香喷喷的鸭肉对我们广西人的诱惑滴。

       现在的人们已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逝者的缅怀,求的大多是亲人团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圆。中元节祭祀,买些贡品烧,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过节的机会吃顿团圆饭,这在平时是很难得的。

什么时候鬼门关大开?

鬼门打开的时间:农历的七月初二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正月初八也是鬼门打开的时间。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