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消灭元朝后,对蒙古妇女实行了什么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消灭元朝之后,为了处理这些蒙古女人,他下令个颁布了三个政策:
第一个政策是不允许蒙古女人**。我们知道,在蒙古人的传统习俗中,父亲死后,儿子便要继承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妈,兄长死后,弟弟也要继承所有寡嫂,这就是一种**,也是一种传统陋习。所以,朱元璋一上台之后,便下令取缔这种蒙古人的传统习惯。
第二个政策是不允许蒙古女人穿着蒙古族服侍,禁止蒙古女人说蒙古语,必须改说汉语。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些政策是强制推行的,所以蒙古女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融入汉族文明之中,几十年之后,蒙古女子会逐渐忘记原有的文化。
第三个政策是不允许蒙古女人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族男子。明太祖朱元璋是非常提倡汉族与蒙古族通婚的,当时朱元璋和朱棣都有不少的蒙古族妃子,另一方面,朱元璋又限制蒙古人内部通婚,朱元璋明确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就是为了让蒙古人更快地融入汉文化,同时也可以防止蒙古人在中原繁衍,造成蒙古人口过度增长的局面。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些政策,比起以前所有朝代而言要高明得多,在以前的朝代,他们对外族人不是打就是杀,这非但不会让人臣服,反而会激起更大的仇恨。朱元璋的政策就不一样了,实施起来温和得多,不会直接激起蒙古人的仇恨,同时也可以促进蒙古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蒙古与汉人之间的民族融合。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令崔玉贵把珍妃推入井中。15日凌晨,侵略者攻紫禁城东华门,此刻的慈禧正准备用早膳,突然,一粒流弹落在乐寿堂西偏殿的房顶上。皇宫内一片惊慌,恐惧笼罩着整个皇宫。李莲英急促地喊一句‘老佛爷快起驾吧!’从此拉开了慈禧西逃的帷幕。慈禧在西逃途中不仅住过棺材铺,还穿过死人生前的衣服。
西逃前的准备
一向镇定的慈禧这次真的怕了,她吩咐人去请光绪皇上,传谕隆裕皇后、小主、三格格、四格格等亲近人员,速来准备逃走。另外派太监告谕大阿哥乔装打扮随行。慈禧让李莲英在护军那里找了几件衣服给光绪换上。
李莲英顺便拿来了一个他早已准备好的包袱,进献给慈禧。里面尽是给慈禧的“装备”:老太太穿的裤、褂、鞋、袜、绑腿带还有绑头发的黑色头绳、发网等头饰。李莲英给慈禧梳头,在她脑后挽了个大发髻。又给慈禧穿上这些衣服鞋袜,一个活脱脱的汉族老太太出现在众人面前。她临行前忍痛让贴身宫女剪掉约有2寸长的指甲,粗略安排好一切事宜,带着光绪、隆裕、李莲英、崔玉贵、自己的两个贴身宫女等,打着“西去狩猎”的旗号,匆匆出发了。
要知道一向尊贵的慈禧为什么要住棺材铺,看一下她逃亡路途中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了。
酷暑、缺水
慈禧逃出北京,由李家镖局献上骡车一路护送。当时正是夏天,高温酷暑,对于养尊处优惯了的慈禧,实在是难以忍受。时间一长身上还捂出了痱子。又因为逃走匆忙也没带什么干粮和水,甚至忘了带一件换洗的衣服,饿了就吃地里的玉米、豆子等,渴了就嚼地里的玉米秸秆。为什么不喝井水呢?有个随行的车夫说,每当下大雨时,水井里的水猛涨,可以清晰的看到里面不是有人头,就是有整个尸体。他们根本不敢喝井里的水。一路上,他们更不敢停留,怕八国联军追上。
大雨和劫匪令人惊恐
夏天的雨说下就下,正在赶路时,就会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当无处避雨时,慈禧一行人就更加狼狈,慈禧的衣服淋湿了,只好暖干,最可怕的是土匪横行,到处都有被土匪、乱兵抢劫的痕迹。一次下雨一个车夫看到不远处有个草帽,高兴地跑去捡拾,近前掀开一看是个死人躺在地上,吓的大呼小叫。当他们走到居庸关时还差点遭了土匪。快到怀来县的时候,正下大雨车子无法行走,突然有几个被人追赶的兵丁无处躲藏,躲在慈禧的骡车下面。慈禧的生命眼看要受到威胁,她身边的丫鬟吓得浑身哆嗦,所幸他们躲了一会就离开了。在路上慈禧他们看到老百姓家的门窗户壁没有一处整齐的,残兵土匪有什么抢什么,如果门锁着,就把窗户给掏开,还捣毁墙壁。
住处
白天还好一些,到了晚上,大野蚊子乱飞。叮的人浑身是包。第一天住的像是破庙一样的小屋,第二天住处稍微好一点,是在一个临时腾出来的军营内,枕头上满是油污,慈禧侧身一躺就休息了。
县令相助
第三天来到榆林堡,这里离怀来县约30里,怀来县官吴永亲接到通知,迎30里来接驾,他还带来了绿豆粥。他本来准备了三锅绿豆小米粥,结果都被乱兵饥民给抢了,吴永让手下人把这些人给轰走,才留下了锅底上的一点,给慈禧送来。当时连筷子也没有,慈禧等人就用树枝,秸秆当筷子把粥喝了。
吴永当时向慈禧解释粥少的原因:
“本已谨备肴席,但为溃兵所掠。尚煮有小米绿豆粥三锅,预备随从尖点,亦为彼等掠食其二。今只余一锅……”
据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回忆说:慈禧在初见吴永时,竟“放声大哭”,大赞吴永为忠臣。慈禧当时就把吴永从小县官升到四品道台,让他至少在官场上少奋斗了10年。
对于慈禧的“大哭”,陪伴慈禧的宫女说:
“昨天到一个县(昌平县),放枪把我们赶走,今天到怀来,郊外亲迎,怎能不让老太后感动呢!”俗话说“落草的凤凰不如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人知道她是慈禧皇太后,弃她于不顾的人也大有人在。
慈禧西逃路途中第一次吃的美味竟是3颗鸡蛋。她平时可是每顿饭100多道菜啊。因为当地老百姓大都逃命去了,县官吴永翻了好多家,才在一户人家的抽屉里找出了五颗鸡蛋,另外2颗慈禧送给了光绪皇帝。据载:
“老佛爷很受用,适所进五卵,竞食其三:余二枚,赏与万岁爷”。慈禧换县令先人的衣服穿
一路上经过风风雨雨,慈禧身上的衣服早就馊了。她向吴永询问是否有换的衣服?吴永跪着回禀说:
“臣母尚有几身遗物,还在臣的身边,皇太后不嫌粗糙,臣竭力供奉。”不久他果然捧来了衣服说:“ 特将先人的遗物及自身的衣饰奉献,聊备替换,粗陋不堪,望太后赦臣死罪。”慈禧换上了衣服,开始把发型改变过来。
因吴永因有功,慈禧让他伴驾随行在到西安,办前站粮台,时常召见。吴永还是曾国藩的侄女女婿。
慈禧西逃第12天
八月初三(1900年8月27日), 慈禧一行人进入镇县(山西),这里的县官殉节上吊自杀了。无人管理,到处都是暴乱,危机四伏。正好岑春煊率部下带着鸡蛋等一些吃的赶来。慈禧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看到岑春煊雪中送炭非常感动,他们相对痛哭。当晚慈禧住在一间破庙里,岑春煊侍立庙外,慈禧因一路上高度紧张害怕,她在梦中忽然惊叫,岑春煊则大呼:“臣春煊在此保驾!”
慈禧住棺材铺
八月十四日,慈禧到达山西省北部,因战乱四处荒凉,慈禧疲乏劳累,想找一个地方歇息,令人四处找寻,只找到一间土房子。岑春煊进去一看,里面还停了好几副棺材,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让慈禧住吧,没有更好的地方住;让慈禧住在里面吧,又怕慈禧忌讳,说晦气。一时左右为难,他就出来请示慈禧,没想到慈禧太后说:“这些棺材如果能挪动就挪一下,只要不在房子的正中间就行了。”岑春煊于是就派人把棺材挪出去了。当晚慈禧就住在了里面,岑春煊和众人在房子外面护驾。
寻觅驻跸之所,仅得泥屋一处,且停空棺数具。岑先往观,回奏请训,且祈赦罪。太后曰:“棺木如能移则移之,若不在正室之内,亦无妨碍。”其后将棺木移出,又多派从人以护太后之居。慈禧之所以能放下面子住棺材铺,这和她一路上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一路上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命将不保,那种叱咤风云、唯我独尊的气势已不存在。她几乎已经忘了自己还是个皇太后。她连死人生前的衣服都穿过,不会再忌讳这些棺材了,她连无门窗的破庙都住过,相比而言这个棺材屋是个不错的栖身之处。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被八国联军杀害的百姓相比,她的境况算是很好的了。
慈禧到达西安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她前呼后拥,三叩九拜,她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还是个皇太后。生活又恢复到从前,又开始奢靡起来。她先住在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环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她在这里又开始了她皇宫内的尊贵的生活。
1901年2月14日慈禧批准了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列出的《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9月7日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
1901年10月6日,慈禧带领数万人,带着各地官商送来的财物行李车3000辆(慈禧从逃跑前的几辆车马像滚雪球似的滚到了3000多辆)从西安出发,出潼关经河南、直隶,历时三个月于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重新掌管这个摇摇欲坠的清朝。
敢休掉皇帝的这个女人是谁?
在古代,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特别是皇帝的嫔妃,那就是皇帝的私有物。甚至有的嫔妃在皇帝死后还要为皇帝殉葬。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妃子,她一怒将皇帝踹掉,成功摆脱了皇帝的控制。她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第一个老婆——淑妃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她的父去世后,母亲蒋氏带着她们姐妹三人析居花市,过着平民的生活。文绣聪明伶俐,明事理,8岁开始读私塾。
1922年,文绣的照片被溥仪用笔圈住,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这一圈不要紧,她被选为皇妃。这一刻溥仪立即让内务府给文绣母亲蒋氏在北京地安门后海的南沿,买下一处大院落做为新居处,另外还赏赐紫檀木家具一套。溥仪这是提前给丈母娘的礼物。从此文绣辍学,在家学习君臣大礼,或繁琐的宫中清规戒律。
文绣入宫后的生活
就是这一年,文绣嫁给了16岁的溥仪。她比婉容早一天出嫁,却是为了在第二天溥仪和婉容的婚礼上跪迎皇后婉容。新婚的文绣在养心殿首次晋见溥仪,她三拜九叩之后,得到的却是溥仪冰冷的五个字:“下去歇息吧!”新婚之夜,她独守空房,这里有个她不知道的秘密,溥仪有隐疾。
初期,她与溥仪感情尚好,溥仪还给她请了英文老师,教给她英语。一些无聊的日子在学习中打发了。文绣的思想也开放很多。1924年11月5日,赶上冯玉祥的“逼宫事件”,皇宫内的所有人全部成为平头百姓。20多天后,张作霖赶走了冯玉祥,统治北京,这时有个亲日派出来了,他是前清福建籍的翰林学士,曾官至湖南布政使的政客郑孝胥,他偷偷给溥仪献计:“欲复辟清帝王业,必定要借助日本为外援。”溥仪很心动,并积极行动起来。
离婚的前奏
文绣不想让自己的丈夫走错路,她多次劝溥仪不可投靠日本人,远离亲日分子,溥仪不听。从此更加讨厌文绣,选择天天与婉容在一起,不断刺激文绣。他和婉容成双入对逛大街,在天津城吃喝玩乐,买婉容喜欢的礼物。平时就餐让婉容陪伴,接待宾客也只让婉蓉抛头露面。逢年过节的赏赐唯独文绣没有份。此外,婉容还经常找事,谩骂并羞辱文绣。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太监和婢女也歧视虐待文绣。这纹绣过得哪是人过的日子,简直是地狱般的生活,她常常以泪洗面。
有一次,她袖藏利剪,自尽殉清,被侍从拦住。有宦官报告溥仪说,淑妃用剪刀捅自己的小腹,溥仪生气地说:“她惯用这伎俩吓唬人。谁也不要理她!”
文绣的心彻底凉了。这时文绣的远房表姐夫毓璋的女儿玉芬来到文绣身边,提议要文绣和溥仪离婚。说,现在是民国了,没有皇帝,都是平民百姓,在法律上男女平等。她建议文绣请个律师,写状子,控告他虐待妻子,同他离婚,另外索要抚养费。玉芬的一句话,唤醒了文绣。她立即行动。
走出皇宫筹备离婚
1931年8月25日文绣的妹妹文珊来看文绣,她告诉溥仪,姐姐郁闷要出去散心。溥仪勉强答应,还令一名太监跟随她们出去。文绣令司机开车到了津民国饭店,她让太监回去告诉溥仪她要离婚。然后文秀立即转移到安全住处。
玉芬和文珊帮助文绣聘请了张绍曾、张士骏、李洪岳三位律师,文绣向法院提出诉状:
“控告溥仪虐待文绣,使其不堪忍受。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决意离婚,索要个人日常所用衣物和赡养费50万元。”
此时的溥仪很惊惧恐慌,京津两地的各类报纸,纷纷制造舆论,报道文绣要休掉溥仪的新闻不断,“刀妃革命”成为头号新闻铺天盖地。文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家奔走相告,溥仪颜面荡然无存,处于极端尴尬的境地。
成功离婚
在舆论的压力下,溥仪不得不签订了离婚协议,共三条:
一、离婚后,溥仪付给文绣生活费55万元;二、允许文绣带走穿用的衣服和日用品;三、文绣回北平母亲家生活后,不得做出有损溥仪声誉的事情。文绣离婚后的结局
离婚后的文绣,品尝到人情冷暖。她多年未见的母亲去世了。老房子竟被一个本家人私自卖掉。打过离婚官司后,玉芬还骗走了文绣一笔钱。文绣只好租房子住。恢复了自由的文绣还找了个小学老师的工作教书育人,她开始自食其力。
但没过多久,她的身份暴露了,她的一些“粉丝”纷纷涌来,大批的记者来学校围观采访。名人不好当,文绣整日被骚扰的不胜其烦,只好辞掉了工作。
她隐居起来,但是还是有各种三教九流的人找来,甚至骗取抢夺文绣的财物,最后文绣彻底成了贫穷的百姓。她不得不出卖体力劳动讨生活。糊过纸盒、到瓦工队里当苦力工、叫卖香烟,受尽苦难。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她嫁给了河南40多岁的老光棍刘振东。他出身贫寒,从国民党小兵升为少校。婚后夫妻举案齐眉,幸福甜蜜。
1953年9月18日,文绣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终年44岁,一生无子女,当时只有丈夫刘振东守在身旁。
元朝统治下汉人妇女太惨
这种情况或许有但是不是全国普及的。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说清楚。不然就很容易误导大家而搞得不明真相的人心理产生阴影。
当时蒙古人的分布是北多南少多数蒙古人都不愿意来南方。就算入居中原之蒙古族也主要集中在大都河南云南等地。在南方蒙古人少之又少据说整个广州城就只有数户蒙古人江苏的镇江也只不过是几十户而已。而那些小地方穷山沟就更加不用说了或许十余年都未必能看见一个蒙古人的出现。你自己去想想如果让你去穷山沟里住你会愿意吗?更不要说当时还自认为极其高贵的蒙古人。而且这些迁居中原的蒙古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妻儿妾室性福满满。要想再额外睡上千万的汉族女子根本就是不可能。
如果说元朝在河南实行了这种政策这倒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河南蒙古人很多。所以河南人反抗也最激烈据说河南的汉人被杀的十不及其一。明朝初建而不得不强制移民于河南。
再说了就算有这种制度我就不相信那些蒙古保长多丑的女人都去上。或许挥挥手就叫那女的回去了。另外汉族人是最擅长于行贿的。有钱人多给保长一点礼物求放过这奇怪吗?!保长到地方做小官也不能太嚣张真正把人逼急了对他自己也没啥好处。万一摊上不怕死的自己与自己妻儿的小命就会有危险。
穷人家或许没钱行贿但是穷人家的女儿也没几个漂亮的人家保长还不一定看得上眼呢。毕竟没格调见女人就上的人还是少的。如果保长老婆厉害一点操你想上别的女人老娘捏死你。
万一有被保长上过的女的其女的所生的第一胎不论男女都会被摔死因为穷人家同样讲究血统的纯正。
元代初夜权之说源出于一部小说集《烬余录》。此书于清光绪年间才付印面世据称为南宋徐大焯所作。但是据说这是清末革命党为煽动大汉族民族主义情绪而制造的伪书。革命党获悉蒙古在欧洲有实行过这个制度所以猜想元朝在中原也实行了这个制度。而事实上大元朝与在欧洲的蒙古国家是不直接统属的其所实施的政策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另外不论明朝编的正史还是蒙古自己编的正史都没有提到蒙古在中国有实行过初夜权制度。
在山西某地发现的一个小陶罐元末文物内有用麻纸书写的号召反元揭帖揭帖中历数了元朝的种种不是唯独就是没有提到有“初夜权”问题。
所以综合判断:元朝从来没有大规模的实行什么初夜权制度。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少数权贵弄出来的地方政策。在元朝因为政见不同而造反的王爷权臣比比皆是。这些王爷权臣中有私下推行初夜权制度的话这一点也不奇怪。总之就是:初夜权制度只是极少数现象。并不存在汉族血统不纯正的说法。
为什么历史很少提元朝
历史很少提元朝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元朝寿命很短,1971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改成大元,经历九十八年后便被朱元璋的明朝顶替,另一个原因是元朝是外族所建的政权,而且元朝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对汉族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历史地位:
一个朝代与王朝对于后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当年的武力建设有多强。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层面为后世留下了多少!首先,元朝是一个彻头彻尾靠武力征服与建设的朝代。
匈奴人在马背上的打打杀杀,可以说是凶残到了极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用其有恃无恐的武力去解决!也正是因为这样,国民的顺服,也仅仅是一种对于统治者武力的畏惧,而不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顺从。
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后,依旧是用注重武力,忽视文略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建国之初就是有着几乎十多年的打打杀杀,在朝代临近覆灭的十几年当中整个国家依旧是打打杀杀。这样的经历,自然是很少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元朝时期汉人只剩900万
世界杀人纪律保持者。汉人十室九空。
据网上一篇中国人研究历史的文章: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根据几个地方的县志来看,当时北方地区人口损失90%是可信的。如此来看,汉人应当至少被屠杀8000万人以上。
元初蒙古人30万汉人900万左右1/30
汉末的三国鏖战,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中国,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尚不如现在中国一个城市的人口多。
元朝时汉人娶妻都要让蒙古兵先睡吗
元朝汉人结婚先给蒙古人睡是真的。
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定都大都,取《易经》“大哉乾元”作国号“大元”,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朱元璋北伐后将之驱逐,“北元”从此退居漠北。
元朝中断了唐宋变革的历史进程,推行全民当差服役、将居民按职业划为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医户、乐户等“诸色户计”制度,以及投下制、驱口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诸多弊政,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元朝历史较短,史料相对较少,学者及民间似是而非的观点不少。著名作家周作人认为蒙元时期存在“初夜权”问题,民间认为“初夜权”是蒙古人占领中国后,汉人结婚时新娘让地方上的蒙古人长官先睡三夜。其实,这些并无史实支撑,正史更没有相关记载。“初夜权”并非源自元朝,也并非中国独有,中世纪的西欧比较普遍。元朝带来的草原文化中,根本没有汉人观念中的“贞操”概念,婚前性行为很普遍,入主中原后,习惯性将这种理念带入汉人区。元朝的统治比较黑暗,但是否恢复“初夜权”很难找到确凿的史料进行确认,只有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小说集《烬余录》曾经提及。元末汉人蜂起抗争,诸多针对蒙古人的檄文,都未提及罪恶的“初夜权”。元朝的“初夜权”没有形成公开的律令,很可能是一些蒙古统治者的隐性权利。
明太祖消灭元朝后,对蒙古妇女实行了什么政策?
本文2023-10-20 00:22: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