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庆蜡染代表作有哪些
《印象西湖》、《山水千斛》。
1、《印象西湖》:这是陈大庆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实现了色彩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西湖秀美的自然景观和迷人的人文风情。
2、《山水千斛》:这幅作品展现了中国的山水之美,以灰色、绿色、深蓝色等为主色调,再用红色、**等明亮色彩勾勒出山水的细节,给人以深刻的艺术印象。
民间印染工艺可以分为以下5类别:
1、织锦印染工艺:以四川蜀锦、苏州锦为代表,是中国南方印染工艺的代表。该工艺注重颜色的对比、图案的繁缛和线条的精细。其中苏州锦的特色是图案精美、细腻、色彩鲜艳;而蜀锦则以图案逼真、色调柔和而著名。
2、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以江苏常州、浙江绍兴、广东古镇、福建泉州为代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及扬州、洛阳、郑州、内蒙古等地的民间印染工艺。蓝印花布印染工艺重点在于线描式的图案和阴阳交错的色彩效果,以及特殊的漂染技法。
3、苗族蜡染工艺:苗族的蜡染工艺是中国南方一个特有的民间工艺。蜡染的工艺是根据要染的图案,将蜡涂抹在布料上,接着再染色,将染过的颜色浸入开水中烫过,可以使染的颜色更加鲜艳,蜡被冻结后再除去蜡状物。
4、藏族刺绣工艺:以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区的藏族工艺为代表。这种工艺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刺绣用细针和细线绣制,每个区域的作品恰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具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
民间印染技艺中所选取的图案不仅带有极强的民俗底蕴,而且还包含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崇与期盼,民众对如何从生活元素中提炼艺术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解读。借助图案来表达一定的寓意是艺术价值体现中的常见形式,民间印染技艺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对这些图案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对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取舍。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
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传承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蜡染技艺颜色以蓝白为主。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蜡染价值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刘子龙
刘子龙是以他的彩色蜡染画驰誉画坛的。1984年夏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举办的“刘子龙蜡染绘画展”,轰动了北京城,彩色蜡染画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这次画展使人们认识了刘子龙的彩色蜡染画和他的艺术。
中文名:刘子龙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武清
出生日期:1941年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染情》、《姐妹》、《花室春秋》等
人生历程
1981年,刘子龙40岁,他对蜡染一无所知,还是个地地道道的蜡染门外汉;
1983年,刘子龙42岁,他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国家攻关科研项目”——彩色蜡染工艺项目的课题带头人;
1984年,刘子龙43岁,他带着79幅彩色蜡染画,以个人名义进驻中国美术馆主厅,成为我国在该厅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位现代青年画家;
1985年,上海科教**制片厂为其拍摄影片《刘子龙蜡染画》,译成七国语言,发往157个中国驻外使馆进行文化交流
四十不惑方入行,四十三岁已在业内声名显赫,誉满全球,是为传奇。传奇何以生?刘子龙老师说,因为二十分钟!纤维艺术家罗·斯高先生二十分钟的谈话使刘子龙的生命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刘子龙出生在一个赤贫如洗的家庭,因为家贫,他只上过几个月的艺术学校美术班。15岁时他已开始在一家蔬菜公司做临时辅助工;17岁到一家水泥厂;19岁失业开设“子龙画社”;23岁,国家个体户政策收缩,他再一次失业;次年,刘子龙在某针织厂开始他第一份正式职业——出口图案设计,一干十几载。1981年,时年40岁的刘子龙作为针织厂的重点培养对象,进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进修。年逾不惑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平凡的生命就此拐入另一个奇特的轨道,传奇开始了。
经历了多年的绘画自学生涯,刘子龙对在高等学府受专业训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异常珍惜,他以令人惊讶的激情学习着,白天泡课堂,染织、工艺美术、广告、陶瓷等等,什么课都跑去听;晚上泡图书馆,查资料、抄笔记;周末泡美术馆,看美展。1982年,美国一流纤维艺术家、威斯康星洲的大学教授罗·斯高先生来华讲学“纤维艺术”,刘子龙凭着勤奋好学的劲头在袁运甫教授的推荐下以编外学生身份挤进了这个仅有16个名额的特别班。讲学结束时,教授为每个学生安排了20分钟的结业定项单独谈话,点对点分析每个学生特点,帮助大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就是这短短20分钟的谈话,让刘子龙的艺术探索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
刘子龙非常珍惜老师的评价,他几乎是开动了全身的所有神经来聆听老师的教诲。
罗·斯高教授对他的蜡笔画——《暖色的阳光》大为赞叹,并深入分析,认为刘子龙最大的优势在于色彩运用上的独特和对色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建议他结合自己所长,去挖掘中国民间最传统、最古老、最原始的纤维艺术,在发挥纺织品的特长中挖掘自己艺术创作的潜力。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罗教授的建议让刘子龙久久不能平静,他反复回想、仔细斟酌,久酝胸中的一些想法一点点清晰起来了,他想到了蜡染,这流传千古的染织艺术不正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最原始的纤维艺术吗?一个大胆的决定产生了——刘子龙毅然从西方绘画创作转向挖掘民间艺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蜡染的探索。
刘子龙的蜡染传奇开始了!
创新蜡染
传统蜡染出于靛蓝染料的限制,一般是单色的,只作用于棉布,且容易褪色。刘子龙拥有多年的的西方绘画经验,他的长处在于对色调的运用,但对蜡染却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在查阅一些资料后,突然异想天开:何不在纸上作个试验先?
纸上做蜡染?!但凡有点蜡染从业经验的,当时可能都要呵斥他荒诞不经、不懂规矩了!可刘子龙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还真就这么干了!当刘子龙拿出自己第一批蜡染画作品,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主任的袁运甫先生忍不住拍案叫绝,连呼:“你怎么画出来的!!”这位惜才如金的艺术家当即拍板:延长刘子龙的进修期。
袁运甫给刘子龙配了一间工作室,并让他结合自己对色彩把握的特长,攻克彩色蜡染画新课题。
一幅幅彩色蜡染画就这样以独立艺术品的形式从工作室诞生了!刘子龙打破常规,大胆的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技巧,把他的思想、情感、个性完美地融入蜡染作品,既保存了传统蜡染纹理清晰、简朴明快的民族风味,又加入了独特的洒脱深厚的现代感,现代的绘画理念,作品具现代感。1983年,河北省纺织局发现了这个可开发的蜡染新品种,河北省科委将它列为河北省重点国家攻关科研项目。
刘子龙不断研究各种纤维材质的表现效果,进行科学试验,改进工艺器具和涂染方法,他有更大胆的想法:把彩色蜡染用到更多的纤维材质上去!他刻苦钻研,不舍昼夜。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他终于在蜡染的材质运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棉扩展到麻、毛、丝、化纤等多种织物。
1987年,刘子龙研制成功皮革蜡染绘画,同年申请专利。皮革上蜡染,匪夷所思吧?呵!
1994年,刘子龙的彩色蜡染工艺法也获取了专利。
爽朗的刘子龙告诉我们,他最近正酝酿着把彩色蜡染运用到硬质材料上去。六十有余的年纪,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气度依然不减当年!或许这正是他面相年轻,看上去只有五十岁左右的秘诀所在吧。
创作作品
刘子龙成功了,他的彩色蜡染技术获得了多项专利,他的彩色蜡染画在艺术界开辟了一个新画种,为传播我国的民间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溯本求源,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对艺术的激情与执着。
激情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常人的最大特点。我们头脑中常常有很多美丽的想法,但要把想法付诸实际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资金基础、自身条件、风险程度等等,务求使利益最大化。当种种条件分析汇总之后,我们会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利的做法,很多时候好的想法就这样胎死腹中。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不记得失,不较后果,只凭着一股对艺术的热情,就积极的投入到创作中去。激情,让他专注创作从而脱离俗世的纷扰;专注,让他具备不一样的视角来感受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让他深入的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凝结了作者思想结晶的艺术瑰宝。
忆起困难年月坚持绘画的那段生活,刘子龙至今仍感慨良多。每天一下班,他就背着画夹出门写生。小河边、街道上、大树下,小小的县城到处是他的足迹。为了练习人物写生,他找弟弟妹妹和邻家小孩们充当模特,初时大家觉得新鲜,但他狂热的创作劲头很快就把他们画怕了,他常常要求模特一动不动的坐上几个小时,极辛苦,最后大家一见他找模特儿便作鸟兽散。对此,刘子龙自有办法。他兜里有打工赚来的钱,每次便付给模特一角钱作为报酬。有一次,他作画到深夜,充当模特的妹妹手里捏着一角钱睡着了,处于亢奋创作状态中的刘子龙却无丝毫倦意,他不断地叫醒妹妹,要求模特保持姿势,劝妹妹喝点凉水保持清醒。
执着,是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纵观刘子龙走过的道路,从他坚持自学绘画到从头摸索蜡染艺术,执着二字伴随他始终。生活的窘迫从没让他产生放下手中画笔的念头,在从头探索蜡染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也不曾将他压倒。他就象一个执着的斗士,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始终紧握手中的画笔不动摇。这种精神曾带给无数坚持自己理想的有志青年莫大的鼓舞。
饮水思源
初访刘子龙后几日,笔者接到他的来电,眉间话里,一再嘱咐多留笔墨给恩人。
刘子龙说起恩人来一往情深。
廉晓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正是在廉先生的指拨下,刘子龙开始向民间学习,作品由艺术向生活靠拢,实现艺术品的生活化、商品化。
张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杰出画家和工艺美术家,我国国徽设计者。张老先生在刘子龙的艺术道路上一直扮演着鼎力相助的角色。刘子龙的蜡染学术会议活动,张先生几乎从未缺席过。80年代中期一次老先生的老伴病危,刘子龙劝他照顾老伴,先生却召回远在异国的女儿,自己照常参加鉴定会。他说:“子龙啊,我应当参加。”会后第二天,先生回到家后老伴逝世了。令人扼腕!
李天祥、郁风、张道一、曹振锋、陶咏白以及北京同代人画会的油画家们,聊起这些在他艺术道路上给予极大帮助的恩人们,刘子龙感激之心,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蜡染理想
刘子龙一直抱有一个理想:让人们把我的蜡染画穿在身上。
1987年,一个新加坡商人在美国看了**《刘子龙蜡染画》,大为倾倒。他亲自找到刘子龙,说愿意对这个项目投资,实现彩色蜡染产业化生产。刘子龙一听,很兴奋,他不假思索便弃职离家来到了深圳。投资方在宝安圈了27亩地,注册了子龙蜡染有限公司。创业伊始,对方问他:“你有什么条件?”他说:“有人投资就是最好的事了,我还有什么条件。我没有条件”。他的“无条件”让对方大吃一惊,生意人可不相信天下有免费的午餐这回事,他们极不放心,揣度不安之余便时不时上门求证,让他提条件,无奈的刘子龙想了半晌,憋出一句:“我只要吃好、住好就行了”。纯洁的无所求,现今听来犹使人忍俊不禁。
子龙蜡染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让刘子龙看到了彩色蜡染产业化国际化理想的曙光。然而,生活往往是富戏剧性的。在彩色蜡染即将大行于市之际,投资方在印尼地区的纺纱厂突遭火灾而变故,撤资回国。一个极好的推广彩色蜡染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此后也有几家企业和刘子龙协作生产彩色蜡染,山东牟平的一家蜡染厂利用利用刘子龙彩色蜡染工艺技法,其产品曾经轰动一时,在各展销场所卖到断货,然而由于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最后也是不善而终。
十多年过去了,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彩色蜡染画热,如狂潮般随时代的大潮奔涌而去,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痕迹。刘子龙的彩色蜡染工艺获国家专利认证十数年,至今却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子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于市场推广经营,他委实无能为力。但他的彩色蜡染工艺在行内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他领头的刘子龙艺术工作室做为一项极有国际市场前景的工艺项目,本身蕴藏很高的创新技术含量,适逢深圳“文化立市”的政策春风,它怎么就不能生枝发叶、开花结果呢?
后记:我国是专利申请大国,专利受理总量目前已突破200万大关,但纵观专利应用现状,我国拥有的80多万项专利成果大多束之高阁,转化率还不足10%。大批优秀的工艺、技术因得不到适当的宣传推广,至今仍尘封在市场的角落,不见天日。如何解决技术与市场脱钩的矛盾,让更多的优秀产品走入现实生活?这个问题箴待我们深思
最新访谈
《蜡染,又一个非遗“端午”》
蜡染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可追溯至秦汉之际。以其蓝底白花的清新素雅色调和题材多样的图案,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传统蜡染由于本身固有的色彩单一、易褪色等缺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现代,人们大多把传统蜡染织物作为艺术品或装饰品,而很少用作服装面料。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刘子龙独创了彩色蜡染工艺方法,打破了传统蜡染的局限性,使用多种色彩、多样面料,成品具备色彩富丽鲜明、不褪色等特点,在蜡染行业中开辟出了新天地。
一期关于蜡染的专题得到了不少读者反馈,也让笔者知道了“现代蜡染之父”刘子龙的存在。为更深入了解蜡染、认识刘子龙蜡染艺术、推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通过黄国光老师介绍,11月30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刘子龙老师(以下称刘老师)。初见刘老师,他魁梧的身材,时尚的宽边眼镜配上一头齐肩黑白相间的长发,笔者完全感受不到刘老师72岁年龄应有的沧桑。刘老师亲切的微笑并热情地向我们握手打招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完全不似笔者采访之前想象中的孤高老艺术家形象。而刘子龙夫人——陈益人老师还亲自捧杯沏茶招待我们,洁白如玉的瓷杯中,茶水黄绿,瞬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幽香,端杯小啜,幽幽香气,沁人肺腑。在午后的阳光下,我们于袅袅茶雾中与刘老师一起倘佯于蜡染艺术之河。
以史为据,目前中国最早
蜡染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千年,关于蜡染的起源,刘老师介绍道:“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兴起国家现有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四个。究竟谁是起源地?目前尚不确定。因目前的结论均是通过墓葬所挖掘出的文物或陪葬物件推断得出,所以严格来说尚不能确定谁最早。但以目前挖掘出的事物而言,完全有理由推断中国是最早的。据考古相关文献记载,中国的蜡染最早可以推到商周时代,当然真正确认有蜡染实物是秦汉时期。而我国的蜡染发展最鼎盛时期是唐代,至宋之后开始衰弱,到明清时期已基本被蓝印花布替代,可谓处于‘衰歇’时期。”
对于蜡染现状刘老师不喜欢大家常用的逐渐消亡这类词汇,更偏向于以“衰歇”来表述。他认为,中国的蜡染源远流长,以现有史料为据,显然中国当之无愧是蜡染发源地,虽后期发展逐渐衰弱,但并未走向灭亡。刘老师告诉我们,他所了解的中国蜡染分布主要有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这几个省。贵州是中国的蜡染之乡,现在有文字统计,制作和使用蜡染的有80万人口,这些使用和制作蜡染的人们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着古老的蜡染文化。
分布广泛,世界性艺术语言
中国蜡染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而非仅西南地区有。关于中国蜡染的发展分布,刘老师说道:“蜡染其实自古便存于中原地区,甚至有学者认为蜡染最初是由中原地区往南迁移。不过这只是猜测,并无资料明确记载。明确的是蜡染主要是由苗族一直传承下来,当然,也还有布依、仡佬、瑶族等多个民族一直传承。”
蜡染的形式,刘老师为我们归纳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古时自制自用期,主要为女子出嫁时用作做服饰;第二种是17、18世纪以后用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时期,这是属于进入市场的商品化。产生原因是荷兰侵占了爪哇(现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把他们的工匠们带到到荷兰制作蜡染,从那起开始了机械化的蜡染生产。所以过去在印尼卖的蜡染花布,人们常喊做作荷兰花布。虽然是由侵占开始,但推动了蜡染发展,至此把蜡染引入西欧,推向了世界;第三种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工艺品,它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第四种是20世纪90年代时期,世界形成的“蜡染热”。这股蜡染热指的是蜡染绘画热,其产生,刘老师认为,主要是因现代艺术对它的影响。
据刘老师介绍,过去的三种形式并没有形成如今的这种纯绘画形式。而现在形成的这种世界性的蜡染热,其热度至今仍在持续。这种形式兴起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东南亚诸国等,当时有30多个国家在做蜡染绘画,可谓已经形成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而非我们的传统国画,虽在国内地位崇高,然而并非形成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文化观价值,抢救刻不容缓
蜡染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手工艺,理应享誉海内外。可对此,刘老师表现的颇为无奈,他叹息道:“现在中国的蜡染其实已经走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抢救文化,一定不能忽视中国蜡染文化。中国蜡染在世界声音很微弱,大部分人不知晓。”
刘老师举了一个自己真实例子,“我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了一个画展,当时新加坡文化部有一位女官员,是新加坡组建世界文化活动的主要人物,叫林秀香。她当时已是新加坡蜡染艺术家,她参加我的画展座谈会探讨时,居然说了句‘你们中国也有蜡染?’听到这话,我当时就告诉他中国当然有蜡染,不仅有蜡染,还比他们马来半岛还早一千年。这时候她才惊讶恍悟,并邀请我去他们的国际艺术节。”忆及此,刘老师忍不住感叹唏嘘:“这实在太悲哀了!这不但说明她对蜡染了解不够全面更反应了中国蜡染在世界的声音太弱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如刘老师所说,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至少可看出中国在世界的蜡染地位逐渐下滑甚至已基本没声音的残酷现实。所以说,这个时候抢救中国蜡染文化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值得欣慰的是,据刘老师介绍,为把蜡染弘扬起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周利群院长正极力推动这个事,于20121018在艺术设院校的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设立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2013年“深圳创意12月”“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于2013年12月18日——2013年12月25日在深圳大学艺术馆首次亮相;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景书记也非常重视蜡染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13年10月18-2013年10月18日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刘子龙现代蜡染绘画高级研修班》在京城圆满结业;同时,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蜡染绘画邀请展”也正在紧锣密鼓中。当然刘老师个人更是看的非常重,他表示,只要弘扬蜡染有需要他将不计个人得失,全力以赴。
非遗之争,又一个“端午”
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新闻,笔者高兴之余,不免为传承了两千多年,作为中国非遗而非世界非遗的蜡染感到惋惜。
谈及非遗,刘老师惋惜道:“可惜联合国批准的是比我们最少晚五百年历史的印尼蜡染。如今全球人们都知道有印尼有蜡染,却不知道还有个比印尼更高的国度——中国也有。如当年端午非遗之争一样,真正的‘始祖’却未得正名。”虽然在非遗之争后,政府加大重视力度,有了保护但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是无法估计的。对于蜡染的经济,刘老师直言:“很大。我曾看过一份资料,记录印尼一年出口纺织品包括蜡染在内的蜡染产品达一百三十亿美金。”印尼蜡染如此大的经济效益,自然离不开他们对蜡染的重视。就连我们的第一夫人在印尼参观时都去绘制了他们的蜡染。对此,也只能叹一句自家蜡染奈何被忽视!
古今对比,边缘雷同渐衰歇
蜡染发展至今,已分为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两大类。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而蜡染古今对比又有哪些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呢?对此,刘老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图案,传统蜡染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现西南少数民族制作蜡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图案纹样,继承的意识大于发展的理念。因为他们在常年熏陶下已把老祖宗的东西(蜡染图案)深印在头脑里了,当需要制作蜡染之时,便会潜意识地绘制传承下来图案,这便形成一种“雷同化”。或许并非他们不愿创新,但传统的工艺和观念如果太深加上深厚的技能,就容易成为“包袱”,舍不得扔掉。
其次是艺术观念和艺术品质。蜡染最初是由农夫农作之余绘制的,在农耕领域创作。并没艺术家参与,加上染料限制,始终保持蓝白色。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了世界艺术家参与,形成蜡染绘画,使之更为丰富。例如美国作为一个没有蜡染历史的国家,因处于世界现代艺术中心,受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所以它把蜡染绘画推向了现代。当然,除了图案、艺术观念和品质方面还有绘画能力,文化素质,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也是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的本质区别。
对于传承发展,刘老师说道:“以前有传统蜡染制作者总问我怎么才能不掉色,可我认为不掉色了那就不是传统蜡染了。我的观点是传统蜡染要保持要继承,继承就不要动了,一动就不是传统了。所以得开辟两条路,一个是传统掉色蓝白蜡染,一个是现代多色不掉色蜡染。传统蓝白蜡染必须继续传承,同时现代多色蜡染也应积极推广发展,毕竟现代蜡染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例如的图形现代蜡染绘画可通过数码印刷喷印在织物上作为日用的生活实用品或艺术的衍生品。
刘老师强调,传统蜡染是经典,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家必须保护的,根绝对不能丢。要把老祖宗的看家本领学下来,懂得它的工艺,才能与绘画形式双向结合。另外,据刘老师所说,曾有学者到埃及去考察,结果估计埃及传统蜡染已经消亡了。而我们国家因传统蜡染的边缘化、雷同化已使得它正处于衰歇阶段。如果人们不用,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在某日如埃及传统蜡染般逐渐消亡,所以中国的蜡染很危急!
出路何在增值使其大众化
不断边缘化走向衰歇的蜡染该何以谋出路?老师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提高附加值,增加和世界品牌对话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要使蜡染大众化,商品化。
刘老师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蜡染的。经我国国徽设计者张仃导师推荐,刘老师于1984年进驻中国美术馆主厅举办蜡染画展,成为我国在该厅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位现代青年画家。张仃先生还亲自为画展提词“子龙蜡染艺术”,便是希望刘子龙能把现代蜡染艺术发展下去。其实不止张仃先生,还有很多艺术大腕,如廉晓春、吴作人、张道一、李天祥、等都对他给予了不少帮助。得到他们的肯定,刘老师坦言,不是他个人魅力,是艺术魅力、蜡染魅力。
1985年,上海科教**制片厂拍摄了影片《刘子龙蜡染画》,并译成七国语言,发往157个中国驻外使馆进行文化交流。对于该片,还有一小猜想有待考究:如今很多国外的蜡染绘画艺术家在资料写的是从事蜡染绘画艺术20多年,但是我们**是20年前发行的,会不会是通过我们的影片宣传推动了国外蜡染艺术发展?当然这只是个猜想,但这部影片的发布,当时却引得新加坡一商人特意来我国投资300万美金建设子龙蜡染有限公司。可惜因种种原因这个产业化夭折了,加上改革开放冲击,艺术便被忽视了。刘老师坦言道:“这个市场我们推动不了,只有你们年轻一辈去读懂它挖掘它才能发展,别让传统文化真走向消亡!”
如何让蜡染艺术和技术结合大众化,顺利推向市场?对此,刘老师曾付出了不少努力,传统蜡染因为染料的限制,只能在棉布上而且是冷染。可现在利用合成染料,发展成多彩色且色牢度加强,从棉到化纤、毛、麻、丝等织物,甚至还能在皮革上染。就连如今贵州的彩色蜡染都是他的发明专利,可惜虽然发明了,老师却不懂如何推向市场。
对于刘子龙的蜡染艺术,旁听的黄国光老师忍不住说道:“子龙的绘画艺术两个特点:第一符合现在文化艺术,符合世界绘画潮流。第二他的绘画可以变成产品,绘画艺术和蜡染工艺结合,产品可以变成纺织产品,尤其特别适合做服饰产品。他任何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合适的服饰图案”黄老师认为并希望能把刘子龙蜡染变成商品化、大众文化,让更多人看到并接受,这样才能更好推广蜡染文化。
展望未来,翘首盼各界关注
对于蜡染的未来,刘老师直言希望能得社会大众关注。刘老师表示,于印染业,蜡染是重要组成部分,有无限市场潜力,现代印染行业应大兴起蜡染品种;教育界,应在相关院校增设传统印染课程,才能更好延续;在绘画界,要促成这种世界语言的画种,形成民族绘画品种。加大复兴、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在工艺美术界,应该把这种传统经典符号,加到工艺美术品上;也希望能成立中国蜡染艺术协会各个领域努力,促成形成一个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符号。(来源:《纺织品印花》杂志撰稿/林莺)
其他刘子龙
代表作品
贵州蜡染的艺术特色
1 介绍贵州蜡染的概念和起源
贵州蜡染是一种以蜡涂染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蜡染的过程是:在布料上使用蜡烛或蜡笔作为防染剂,再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对布料进行染色。当布料上的蜡烛或蜡笔被熔化或清洗后,蜡涂护在布料上的图案便被呈现出来。贵州蜡染通常以复杂的图案和色彩绚丽的特点而著称。
2 贵州蜡染的特点和技艺
贵州蜡染是一项十分繁琐的技艺,需要工匠们一针一线地细心呵护。不同于其他传统手工纺织技艺,贵州蜡染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了“排涂”和“嵌染”技法来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样。排涂是将蜡涂在布面上,旁边密实的部分就无法染色,形成了图案纹理。嵌染是纱线先染好色后织成布面,再在布面上蜡涂图案,这种“嵌染”技艺可以保持色彩清晰,而且放在洗涤和晾晒后也不会褪色。
3 贵州蜡染的历史渊源
贵州蜡染源于当地的老祖先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自然信仰,它的发展和传承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贵州人便已开始采用蜡染技艺,而到了元代,它才成为更普及和流行的纺织技艺。在明清时期,贵州蜡染逐渐扩大了规模和范围,成为了当地广为人知的特色手工艺品。更有甚者,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也曾在他的《历代名画记述》中对贵州蜡染大加赞赏,肯定其在中国织染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4 贵州蜡染的文化意义
贵州蜡染不仅是一种手工艺,还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趣味。蜡染所采用的图案和花纹大都是基于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地理特征而设计出来的。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定制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列表上便居于很高的地位。贵州蜡染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大标志。
5 贵州蜡染的现代应用
贵州蜡染是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用于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现在,由于蜡染工艺的独特性和时代感,它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所喜爱和追捧,成为时尚设计的热门元素。一些著名的品牌和设计公司也开始重视贵州蜡染这种传统文化手工艺,推出了许多融合蜡染元素的产品,将其传承和发展了下去。
6 总结
贵州蜡染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拥有自己极具特色的图案、色彩和技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随着现代社会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贵州蜡染已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展示方式,传递着贵州民俗文化和手工艺之美,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艺术有:剪纸、年画、蜡染、刺绣、编织。
1、剪纸
剪纸流传于民间,以薄纸为材料,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也是民间最普遍,与人们生活最密切,内容也最丰富的门类。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2、年画
中国人民最爱的传统佳节,就是我们的春节,在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是70,80后二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刻印和销售中心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等地。
3、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作品也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蜡染的图案丰富,色彩素雅,使用蜡刀醮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侵染,既染去蜡。
4、刺绣
说起刺绣,简直就是我们大中华的瑰宝,三大特产之一,并由汉代的丝绸之路就远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刺绣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二种,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和四川蜀绣被称为我国四大名绣。
5、编织
中国的编织工艺品类繁多,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六类。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我们最常见的就属于中国结了,中国结的打结方式也是有很多种,大致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
蜡染工艺在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纹样题材除常见的几何形外,还有花、果、鱼、鸟、虫等自然形象。几何纹常用曲线、涡线、波状线等表现,生动流畅,丰满有力。蜡染纹样的色彩大都为蓝底白花,有些在蜡染的基础上又染上红、绿、黄等色,色彩更为富丽活泼。民间刺绣品种繁多,绣技精美,取材广泛,造型简练。构图讲究计白当黑,虚中求实,宾主分明,布局灵活多样。在色彩上追求强烈而鲜明的效果,通过圈边、留空(留水路)或加饰金银等手法,使色彩谐调融浑。
陈大庆蜡染代表作有哪些
本文2023-10-20 00:31: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