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的意思出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伯牙鼓琴的意思出处,第1张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鼓琴》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出处:《伯牙鼓琴》

启示

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是“知音”一词的双关含义。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的道理。

伯牙简介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余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的乱世和初开的民智给予了诸子百家生长的土壤。政权争霸的需要,社会矛盾的激化加速他们的成长。其实诸子百家的学说就是人民诉求的体现,这其中的智慧来自于广大的人民。之后的历朝历代因为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和确立的儒家文化极大的压制了新兴学派的发展,再难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其原因就是人民诉求难以被诉说与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以及世卿世禄制逐步瓦解,不再能很好的维持统治,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确立。

  3文化上: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庄子:《庄子》

孟子:

《孟子》

老子:

《道德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除了史记、春秋、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诗经这几大古籍外,特别推荐:

1《竹书纪年》,包括《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新本竹书纪年》等;

2 马王堆帛书《纵横家书》。这本书看完,你会知道,司马迁把战国第一纵横家苏秦整个弄错了。纵横家书大部分是苏秦与燕王、齐王等人的书信,这些语言要比后人编纂的史书真挚得多。

学人考据的就多了,个人很推崇杨宽、沈长云、唐兰等先生。如杨宽的《西周史》《战国史》《古史新探》,沈长云的《赵国史稿》、《战国史与战国文明》、《崛起的士人》,唐兰的《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等。

小说推荐《大秦帝国》6册,作者孙皓晖,此书堪称目前中国第一历史长篇;《东周列国志》可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里面的生活细节大多是明代的,如果对历史环境过于龟毛估计忍受不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时期。此时,灿烂的文化和百家争鸣,将中华文明的智慧推到了顶峰,为后来的世界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春秋战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很容易理解,东周时期的后半段,即战国时期,是由七个大国主导的战争模式。但为什么东周时期的前半部分被称为春秋时期?

用 "春秋 "来表达这个时代,源于 "春秋 "一词所代表的意义。"写史 "在东周时期受到各国的特别重视,但在实施细节上却有一些不同。鲁国的名称与其他诸侯国的名称略有不同。它按照春、夏、秋、冬来记录事件。因此,在鲁国的历史书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在春天攻击敌国会影响到种粮的进程,所以有粮食储备的国家通常在春天发动对敌战争。所以粮食不多的国家,秋天是抢粮的季节,所以秋天打人。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除了特殊情况,在两军默契的情况下,都吃亏。

除了战争,所有重要的仪式,如祭祀、新王继位、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谈判等,都在春秋两季举行。因为 "春秋时期要教 "礼 "和 "乐",冬夏要教 "诗 "和 "书"。礼和乐都需要大型的户外场所,自然不适合在寒热天进行。因此,人们在冬夏两季呆在家里看书,而在春秋两季则实行礼乐。祭祀仪式和继承是礼和乐的延伸,而礼和乐自然是发生在春天或秋天。因此,如果你阅读古代历史书籍,你会发现,无论哪个国家,夏季和冬季都很少有活动。

事实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也就是东周王朝建立的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初期结束,共295年。当时,鲁国人负责记录历史。他们喜欢按照年、季、月、日来记录不同国家的重要事件。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书,涵盖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

成语来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神话故事的缩写,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以上几个都是这几本著作里的)。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以德报怨”、“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时期创造的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就春秋战国而言,主要是来源于两个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

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

最后,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伯牙鼓琴的意思出处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