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的民族分布?
青海的民族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自治州、自治县。
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
扩展资料: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青海界于北纬31°36′-39°19′,东经89°35′-103°04′之间,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
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4大水系。
-青海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
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青海各县,就 历史 演变看,河湟流域设治较早,变迁也多;牧区设县较晚, 历史 演变也较简单,但就语源语义看,情形就比较复杂了。有的是羌语名称,鲜卑语名称,也有大量的藏语名称和蒙古语名称,还有哈萨克语名称,也有原先为少数民族语名称逐渐被汉语雅化了的。
汉语县名
(1)取义于政治意念的。
循化。意即“遵循王化”。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曾修筑循化城(旧名一公城,移公城,在土门关外)。金朝设积石州,属临洮路。元因之。明初设积石州千户所,属河州卫。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草滩坝筑城驻兵,名“循化城”和“循化营”,乾隆《循化志》说:“御赐嘉名”,“偶合于宋耳,非复旧名也”,可见取义于政治意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城,设循化厅(县一级),先后隶属临洮府和兰州府,道光九年(1829年)改隶于西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循化县。1954年3月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贵德。原名归德。据乾隆《甘肃通志》卷三“贵德所”条,“明以前为番夷驻牧之地,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将军邓愈至莽刺川,始置归德州,取番夷向化之义”,其政治意念是很明显的。清初设归德所,属河州卫。雍正三年(1726年)裁河州卫,改隶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改隶西宁府。到乾隆二十七年设归德厅,置县丞(称西宁县丞),四十七年(1782年)改“归德”为“贵德”,意为“以德为贵”,沿用至今。五十六年(1791年)改设同知。1913年贵德厅改为贵德县。
海晏,1943年设县,取义于“海晏河清”,地方承平。该县县治在原西汉末王莽的西海郡城一带。这一带,原为先零羌牧地,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在此设西海郡。西海之名,在《汉书·王莽传》中记得很清楚,王莽上奏皇太后王政君说:“今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定名西海,显然系取义于“四海一统”。这个西海郡维持了约十五年,即废弃。
平安,平安县系1982年5月设置,治平安镇,该地古名安夷和平戎绎。据《水经注》载,自青沙山北流至平安镇汇入湟水之河名勒姐溪,原为勒姐羌居地,因部族得名。东汉初在此设安夷县,属金城郡,建安时西平郡设立后,归西平郡。魏晋因之。十六国时仍为安夷县。北魏时废县。隋唐时,属设于乐都的西平郡或鄯州。宋时称宗哥城。元时设骚站。明洪武时设平戎绎,嘉靖元年(1522年)修平戎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增修。清康熙改平戎城为平安城。
(2)表示民主革命时期政治概念的。
1929年青海成立省政府后,从乐都县划出东半部新设“民和县”,取义于“人民和睦”或“民国和平”。
从西宁县划出一部分新设“互助县”,取义于“互助互爱”,1954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县”。
在隆务寺一带新设同仁县,取义于“同登仁域”;在恰卜恰一带新设共和县,取义于“五族共和”等等,都反映了时代烙印。
(3)由羌语雅化了的。
乐都,据《汉书·赵充国传》,汉人没到此之前,已有“雒都谷”之名,可见系羌人所命名,在《汉书》中也写成“落都”或“洛都”,可见系译音。至于“雒都谷”具体指哪条山沟,有人认为指老鸦城以北的冰沟,也有人认为系乐都县北的引胜沟,原名胜番沟。到十六国时后凉吕光置郡(约在386—390年间),雅化成乐都,沿用至今,已有1600年了。南凉王国(397—414年)曾以乐都郡城为国都。北魏时属鄯州境,孝昌二年(526年)后鄯州移治于此,此时鄯州治和乐都郡治同城,名西都县(西都县先在今西宁,移此),隋代,改为西平郡,唐初复称鄯州,具为湟水县。吐蕃统治时仍名鄯州,驻有节度使。宋时,称邈川城,元符二年(1099年)改置湟州,旋改乐州。元时归西宁州。
明时设碾伯所。碾伯,为藏语,与“年保”同字异译,系山神之意,“碾伯沟”,即山神之沟,指北通苍龙岭,云腾雨生之胜番沟。清初仍旧,雍正三年(1725年)设碾伯县,1929年改名乐都县。
(4)以河川或某地方位命名。
大通,本为河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筑三城,设三营,即白塔(今大通县旧城)、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门源西北六十公里),卫治在今门源。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治于白塔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新中国成立后,县治移桥头镇。
门源,1929年划大阪山以北设门源县。1929年析大通县置亹源县,因地处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阁门河,《晋书·音义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孟康曰:浩亹读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西汉曾置浩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源头而命名。1953年设亹源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1959年,亹源简化为门源。
湟源,意为湟水上源。道光九年(1829年)设丹噶尔厅,驻主簿,1913年改为湟源县,丹噶尔与东补尔,同字异译。有人云,丹噶尔系藏语,在湟水岔口处。
湟中,1944年设,治鲁沙尔镇。鲁沙尔,藏语,新村落新部落之意。“湟中”之名始见于《汉书》。谓两山对峙、湟水中流。古时湟中指西宁、乐都一带地方。湟中建县后,始成为行政建制名。
贵南,意为在贵德之南,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治茫拉川。
(5)古县名,取义于汉文中相应意义。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西平亭设临羌县,取义于“莅临众羌”,治西川镇海堡。东汉时移治湟水北岸多巴(藏语,几川汇合处),扼西纳川之口。
镇海,唐以后称临蕃城,宋称临谷城、林擒城。元以后称镇海。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威服定羌之后,于今老鸦城设破羌县,该地是汉军破羌处。老鸦城,并无乌鸦,语源于藏语,意为山谷尽头。
东汉末西平郡下设长宁县,在长宁谷中,即今西宁北川,《水经注》称长宁川,有长宁亭,其“北有养女岭即浩门山,西平之北山也”。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有金城,在西北四十里”,长宁县治当在此城。
上述临羌、破羌、长宁,其汉文意义是明白易知的。
参考文献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西藏地名资料简编[Z]拉萨,1979
芈一之青海地名探源及若干规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 科学版,1985(1):27-34
青海省的主要民族少数民族是藏族,藏族人口大概有130万左右,青海省是西藏下来藏族聚居最广的地方,青海的藏族主要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是藏族聚居区。
此外,在西宁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东地区亦有部分藏族居住,居住在青海省各个地方。青海吐蕃时期是吐蕃军队的主要后勤地方,素有吐蕃粮仓之美誉,吐蕃时期把青海称做安多地区,这里的藏族是松赞干布的后裔,英勇善战。
具体分布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
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
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
—青海省
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2002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2405130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1157105人、2189%;回族839945人、1589%;土族203511人、385%;撒拉族97791人、185%;蒙古族90391人、171%;其它少数民族16915人、032%。
:
青海的的礼仪与禁忌
1、 清真寺参观礼仪:清真寺在礼拜时间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但穆斯林的礼拜确实是值得一看的,应当征得同意后才可参观拍照,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穆斯林带你进入,然后由他安排你在一旁观看。 到清真寺参观游览,特别要注意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吸烟、唱歌和大声喊叫,以保持肃穆的气氛。礼拜大殿一般不能随便进入,若要进去,应征得教长、阿訇的同意并脱鞋进入,不能翻阅经典等。
2、佛教寺院参观礼仪:到佛教寺院旅游,不像清真寺那样要求严格,但要行为文明。如果在佛像前献布施,将得到管理人员的优厚照顾。
3、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驱赶、伤害,那是臧民敬神祭品。切勿用猎枪对准鹰鹫,藏民忌讳伤害他们的神鸟。
4、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不可擅自摸佛像、经书、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有些秘宗殿禁止妇女进入。
5、步入藏民的帐篷、局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以在他人面前吐痰。
6、藏民伸舌头,是表示尊敬而并非嘲笑;合十则是一种礼节。
7、献哈达:哈达是藏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藏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8、夏天青海拍油菜花的好地方很多,比如日月山、青纱山、青海湖、门源等,如果是无人看管的菜地,你可以在地边拍照,不要钻进去(一防止不必要的麻烦;二也是对老百姓的尊重,粒粒皆辛苦,踩踏的地方收成不好;三是可能有藏獒,会要命的)。青海湖边有很多专门开辟出来供游客拍照的油菜地,注意问明拍照时的收费。
参考资料: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1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东地区亦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牲畜主要有绵羊、牦牛、犏牛和马等,而以绵羊为最多。所产"西宁毛",弛名中外;黄南的黑紫羔皮、玉树的绵羊皮,誉满省内外。"环湖马"、"鲁仓马"、"玉树马"及"柴达木马"系著名马种。东部地区的藏族以农为 主或农牧结合,农产品以青稞、油菜为主,土豆、小麦次之。
青海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7 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邻近部落后,即向青海湖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迫使吐谷浑退到青海湖以北。公元670年吐蕃军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个羁縻州,唐派大将军薛仁贵率军迎战,在大非川(今海南共和地区)之战中被吐蕃打败,吐蕃尽得吐谷浑牧地。于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统治近二百年。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的土著羌人、吐谷浑人交错杂居,共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青海的藏族。
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部分藏族操康巴方言外,其余藏族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影响很深。青海藏族的服装以大襟袍服为主,上身内穿绸、布的长袖短衫,外罩长袍,穿着时男袍提至膝部,女袍提至与脚面齐平,再用红、绿绸或布作成的腰带束紧。一般在穿着停当后,退出右臂,以便劳作。藏族男女都喜欢戴帽,严冬时多戴狐皮或羊羔皮做成的筒型大帽,其余时间喜戴呢制宽沿礼帽。青海的藏族,尤其是牧区的藏族,不分男女,十分讲究装饰品,男子常在左侧腰带上佩带一把美观精巧的藏刀。女子喜戴彩石、珊瑚、玛瑙串成的项链和玛瑙、翡翠耳坠以及镶有玛瑙的银戒指。成年女子背戴两条与头发相连的缀满珊瑚和彩石的长方形饰品,藏语称"加隆"。节庆期间的藏族妇女们,更要盛装隆饰,从头到脚,珠光宝气,美轮美奂。一名妇女的饰物,其价值一般都在数万元以上。藏族的饮食以牛羊肉、青稞、小麦面、奶茶为主。"糌粑 "是藏族最常用的一种食品,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携带方便、制作简单。
藏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青年男女一般以歌抒情,互吐衷肠,寻找自己中意的伴侣。当男女青年确定关系,有成婚之意时,双方父母亲就会择选吉日良时,操办婚事。青海藏区也有"偷婚"的习俗。通常是在藏族青年男女已相爱定亲,却得不到女方家长的同意或男方无力筹措彩礼时,男方与姑娘(或与女方全家)约定时间、地点,由男方在夜间将姑娘偷偷接走,第二天男方家给女方家选派媒人、补送彩礼,求得宽恕和同意,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在一阵"推辞"之后,会认同婚事,促成婚姻的。青海藏族的禁忌较多。如,禁止人们在神山区挖掘药材、狩猎、砍柴等;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吸烟;禁忌挖泉引水;忌讳用脚踩灶或往灶火中扔羽毛、蒜皮等物品;在饮食上,一般不吃奇蹄类、爪类 和鳞类动物等等。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的歌舞旋律明快,节奏显明,舞姿优美,动作豪放。歌舞大都是在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的草地上进行,不要舞台,也不需帷幕,每逢喜庆佳节,人们在草地上欢聚一堂,有歌有舞,欢乐异常。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果洛、 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歌舞中有优美动人的袖舞,有风趣别致的对舞,有欢乐如狂的群舞,舞蹈动作中踢踏舞最有特色。青海藏族也喜爱体育运动,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每次比赛时,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要骑上骏马,带上帐篷和锅灶,住在赛场附近观看助兴。对于优胜者,人们尊敬非常,献哈达、敬美酒,表示祝贺。
青海省的民族分布?
本文2023-10-20 01:10: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