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五韬古代兵家三略为。一略天二略地三略人。五韬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三略五韬古代兵家三略为。一略天二略地三略人。五韬是什么?,第1张

三韬五略没有这种说法,可能某个地方误传了,原来应该是三韬六略。这个词来源于《三略》和《六韬》两本书 ,后来用“三韬六略”泛指兵书、兵法。可以指某人很有谋略。另外,与之相近的文韬武略也是指兵书兵法的谋略。

这两本书,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三略》:(《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著,传授给张良的。

该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还有一种说法,《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战国姜尚撰。韬原意为弓套,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韬略、谋略。其真实作者的姓名已不可考,这也为此奇书更增添了奇的色彩。六韬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

一说是由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李康提出的。“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这是东汉末年的一般看法,认为《三略》是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这在《隋书·经籍志》中可以找到印证,注明作者是“下邳神人撰”。

二说

二说是有唐朝的张守节提出的。张守节《正义》:“言吕尚绸缪於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这就是说,张守节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三略》是吕尚所作。

三说

三说是清朝的姚际恒提出的,他认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三略》,这就见出这书应成于汉后,是后人假托之作。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诸葛亮兵法。

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

夫为将之道,军井来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两不张盖,与众同也。

身为将帅,在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军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时,作将帅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将帅也不要先喊饥饿;军营中的火堆还没有点燃,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热,将帅不要轻易地拿把扇子取凉;多雨天气,将帅也不要首先举伞避雨,总之,在各种生活细节上要处处与士兵相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和士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文章突出之处在于,详细指出哪怕是饮水,吃饭、驱寒、睡觉、煽扇、避雨这些小事上,为将之人,也必须让士兵在先,自己在后。这是诸葛亮爱兵思想的又一次具体表述,为将之人应该效法。

:“请大家一同站起,让我们重温拓展训练的饭前训导: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

五帝时期,分化出了帝、百官、百姓三三级。这是德治时期。各修其德,各安其位,各尽其事。

帝,本义是指上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天爷。西学东渐,我们的上帝被“占用去”,当代汉语的上帝被转义为西方的造物主。而我们的上帝,是非人的,是造化之主,是自然。王者,死后才可以被称为帝。《礼记·曲礼》:“(王)崩,曰‘天王崩’。……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所言“王”死称“帝”,仅为商代史实。《礼记·曲礼》:“(王)崩,曰‘天王崩’。……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所言“王”死称“帝”,仅为商代史实。

五帝时期,以人德合天道,有“帝”之尊,故有以为。为而不恃,所以百姓享太平之世而不知所以然。

三王之治,奠基于尧舜禹,成熟于夏商周。三王特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尧舜禹是属于公天下时期,夏商周是家天下时期。虽分为这样的两个时期,这是从德治过度到礼乐之治的时期,周朝是礼乐治国成熟时期。是失德而后仁,乃至于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样的一个以仁义礼乐治国的王道政治。也能做到天下太平、君臣和谐。

春秋五霸时期,天道隐,人道兴。礼乐不及,治国以权、利。权强利丰则稳,权群利薄则乱。五霸之治,强调强军富国,以实力拳头说话。

三略中篇以此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开端,从军事谈及政治,从术上出到天道,这是三略之核心所在。治军再治国,治国在清天下,平天下在通天下之道。天下之道,从天道到德道,到仁道再到人道,最后到霸道,这样一个可上可下之路。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一个将领要对军队有自主决策权,所谓将在外君民命有所不受。从上面的政治过渡到军事,这就是说明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政治就有不同的关系。而治军之道,既脱胎于政治又有作为博弈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在孙子兵法里就是一些军事原则,诸如先为不可胜,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因敌变化,上兵伐谋等等。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此言军队里的用人之法。四种人,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各有其优势,因人而用。

《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这里还是谈用人。不要让口吐莲花的人在士卒面前说敌方的好话,不要让内心柔软好说话的人掌管钱财。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事战争靠的是依靠五事七计入微庙算而定的战略,也是根据实时情报做的准确判断,并非虚玄和跳大神。天道是清晰的、信实的和绝对理性的,而非迷信。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有仁主则有义士,这是相互的。智者也是因为心服明主而尽心尽力。这也是用人之法,,是不用之大用,顺其自然。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威德并重。这对于君臣都如此。威与德,合度而行,无过无不及。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的变化,考虑得失的原因,从而建立制度。所以规定诸侯辖二军,方伯辖三军,天子辖六军。后来天下混乱,叛逆逐渐发生,天子的恩泽竭尽,诸侯之间就会结盟立誓互相攻伐。由于政治军事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于是千方百计收揽英雄之心,与他们同喜好同憎恶,然后再运用权术。所以,不用计策就无法决嫌定疑,不诡诈出奇就不能破奸灭寇,不施阴谋就不能成功。

这是天下由治生乱的过程,想要回到治世,就“乱世用酷法”。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这段说明了三略的整体结构。立天地人之道,就是体天法地师古。再者说明三略创作的目标,为率世作,为平天下而作。上中下三略的结构。上略主用贤人而能得人,中略明德行而能用人,下略立道德,而能因人成事,而至天下平。层层上进。

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对于君主而言,通晓三略,可以成就平天下之功。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人臣通晓三略,就知进退。功成身退。留侯张良深通此道。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胜利了,接下来怎么办?从军事到政治,这是非常微妙慎重的转换过程。军事是极限之法,而非治国之道。而军事是保国之重器,又不可损毁,需要慎之又慎。

《黄石公三略》诗解6察情盗端乱根国奸

题文诗:

军谶有曰:用兵之要,先察敌情:视其仓库,

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

国无军难,而运粮者,国势空虚;民菜色者,

民众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

师不宿饱运粮百里,无一年食;运二百里,

无二年食;运三百里,无三年食,是以国虚

国虚民贫,民贫国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

民盗其内,是谓必溃军谶亦曰:君上行虐,

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

是谓亡国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

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

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强宗聚奸,

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

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

是谓乱根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

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至乱自乱,

自乱心乱,心乱君乱,君乱奸作,情假必乱

原文: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①⑦。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①⑧;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①⑨,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②;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②①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②②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②③,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译文

    《军谶》上说:用兵的关键,在于首先查明敌情。了解其库存的实虚,估计其粮食的多少,判断其兵力的强弱,调查其天候与地形情况,寻找其薄弱环节。所以,国家没有战争而运送粮食的,说明其国势空虚。百姓面黄肌瘦的,说明其民众贫穷。从千里之外运粮,百姓就会饥饿。临时砍柴做饭,军队便无隔宿之饱。千里之外运粮,说明国家缺一年之粮。二千里之外运粮,说明国家缺两年之粮。三千里之外运粮,说明国家缺三年之粮。这正是国势空虚的表现。国势空虚,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上下就不会亲睦。敌人从外面进攻,百姓在内部生变,国家就必然崩溃。

    《军谶》上说:君主暴虐无道,官吏便会苛切诛求。横征暴敛,滥用酷刑,老百姓便会起来反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亡国之兆。

《军谶》上说:内心贪婪而外表廉洁,以欺骗的手段猎取好的名声,盗用朝廷的爵禄以行私惠,使上上下下都认不清真相,伪为谦恭而外示正直,以此骗取高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窃国之始。

《军谶》上说:官吏结党营私,各自引进亲信,网罗奸邪之徒,压制仁人贤士,背弃公道,谋取私利,同僚之间,攻讦不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乱之源。

    《军谶》上说:强宗大族,相聚为奸,虽然没有国家授予的官职,却十分显赫,威风所至,无人不惧,彼此勾结,如同葛藤盘根错节一样,私布小恩小惠,侵夺朝廷大权,欺压穷苦百姓,国内怨声载道,骚动不安,群臣却隐蔽实情不敢直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乱之根。

    《军谶》上说:世世代代,为奸作恶,侵蚀天子的权威,一举一动,皆为自己谋取私利,歪曲文法,连高高在上的君主都受到了威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之奸贼。

三略五韬古代兵家三略为。一略天二略地三略人。五韬是什么?

三韬五略没有这种说法,可能某个地方误传了,原来应该是三韬六略。这个词来源于《三略》和《六韬》两本书 ,后来用“三韬六略”泛指兵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