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说的礼乐,乐是指音乐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古书上说的礼乐,乐是指音乐吗,第1张

礼乐:lǐ yuè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也是一个地方名字,位于江门市的一个小镇。

7以。。为乐趣8乐趣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一、《乐经》,书名,《六经》之一。

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简中另一篇《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乐经》已亡于秦火”观点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二、自古以来中国有一个经学的传统,孔子就是研究经的······中国的经学和子学从来是并行的,经是更早形成的。”孔子研究乐,修订了《乐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三、内容

韩非子说儒分八派,其中有仲良氏之儒。陶潜的《圣贤群辅录》说“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孝敬·广要道章》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儒家论乐还重性情,如郭店简《性自命出》开端就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乐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呢?“殊不知这乃是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

李学勤先生主张把郭店简《性自命出》改名,将其“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

乐经中还应该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等。

早在《尚书》中就揭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问题,《虞书·益稷》又说“予欲问六律、五声、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问题。《国语》记载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

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参考资料:

-乐

参考资料:

-孔子

就乐而言,其形式是乐律,其内容是乐音。

乐律的政治功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定时令节侯。《周语》载乐祖神瞽:“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韦昭注:“神瞽,古乐正,知天道者也。死而为乐祖,祭于瞽宗,谓之神瞽。”《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藉千亩有“瞽告有协风至”之语,韦注:“瞽,乐大师,知风声者。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亦有“瞽帅音官以风土”之语。《楚语》有“临事有瞽史之道”之语。韦注注:“瞽,乐太师,掌诏吉凶(案:以声气辨吉凶)。”《后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乐律定节气的方法:“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放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锺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賔通,土灰重而衡低。”亦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髙,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霞莩灰抑其内端。案厯而侯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厯。”一方面是所谓的吹律定姓。《周语》载:“司商协名姓”,韦注:“司商,掌赐族受姓之官。商,金声清,谓人始生,吹律合之,定其姓名。”《白虎通义•姓名》:“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人”。

乐音的政治功用则是宣扬德化,育陶人的情感。《白虎通义•姓名》:“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知道:先秦乐 、诗、舞三者是一体的,这就意味著诗与乐在社会功用层面上具有一致性。诗乐不仅是上层施德宣化的工具,也是下层向上层反映自己的政治诉求,委婉表达自己对时政不满的重要手段,《诗经》“六义”中风与雅的功用即是如此,“风者,风也(据注文:上如字,下福凤反。崔灵恩集注本下即作讽字),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此皆据《毛诗注疏》卷第一) ;而政府也必须设立专门的采诗机构,“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引自《汉书•食货志》),其目的是听取意见,改良时弊,以防止礼所确立的各种社会秩序成为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使得整个社会成为上下通气、悬别而不隔绝的整体。而礼的本质就是要确定亲疏、上下、贵贱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形成一个具有全社会向心力的领导核心的目的,从而对内保证社会的稳定,对外保证争取自己的利益。因此,礼乐的相互配合成为国家政治正常运行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治国理念。用王观堂先生的话说:“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殷周制度论》)

古书上说的礼乐,乐是指音乐吗

礼乐:lǐ yuè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