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元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什么是上元节?,第1张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是中国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扩展资料: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代。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就是汤圆的前身。

十四日: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衣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在临街的二楼上,坐着一位女子,手抱琵琶弹奏着,缓缓地伴着歌声。镜头从此处一闪而过,转向了楼下的大街,街上有着往来的行人,在街的两旁,还有许多挂着“上元”二字的灯笼。这是天佑三年,长安上元节西市的一幕,但更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处镜头。

《长安十二时辰》所要讲述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在上元节这个热闹的日子里,满城通宵达旦,遍长安城的华灯大放,宵禁在这一晚也不再执行。无论来自何方何国的人,在这一天里只需要勘验一次身份,便可自由在坊间活动。

而在熙攘繁盛的长安城背后,却有着一股势力蠢蠢欲动。

一年前在西域突然失去踪迹的狼卫却在长安现身,他们口中宣称的“阙勒霍多”,到底又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节这天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等待李必、张小敬,长安数万百姓的又将是什么呢,我同许多人一起期待着。

但是我们今天所要聊的可不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而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唐朝的上元节到底是什么样子。

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在唐代以前的称呼,在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被当做春节的一部分来看的。在唐以后,正月十五除了被称为上元节外,还被称之为元宵节、元夜、元夕等。在这一天里,人们吃元宵,赏花灯。庆祝这个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

关于上元节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

有的说,这个节日和祖先的祭祀活动有关。古代的人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环境的威胁,还要防范野兽的伤害。在同自然的抗争当中总是处于略势地位,同时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为了精神的满足,人们把这一切归功于神灵怪力。而上元节这一天的由来就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当中手持火把来祭拜太一神。

这种习俗在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的诗歌中就有提及,一直到汉代,还仍然延续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称,上元节的由来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教中有“三官”神的说法,所谓的三官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当中,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能够赐福,地官用来赦罪,水官则能解除厄运。

在东汉时期,这一说法在民间流行。张陵所创办的五斗米教,除了用符水为病人治病外,还将病人的罪过及自愿服罪的情况写成文书,一式三份,称作“三官手书”,通过这种做法来使三位神知道病人的悔过,以此来为病人祈祷,祈求赐福,使病人能够痊愈。

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三元,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元大都指的是春节。一直到了唐朝,三元日才同三观神相匹配。

天宫之神赐福,正月十五生;地宫之神赦罪,七月十五生;水宫之神解厄,十月十五生。这三个日子分别对应为上元、中元、下元。在这三天里都是要举行祭祀活动,上元节为道教的正月十五天官也是在这时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声称上元节同佛教渊源颇深。

在这一天里,佛教僧徒要烧香散花供佛,作为一种宗教活动,本来只是在局限在佛教内部。但因为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佛教教徒的这一做法也逐渐兴起,在民间被广泛传播。

提起上元节,首先想到的就是灯了。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当时的统治者汉明帝十分推崇佛教,就规定在元宵之夜,无论是王宫贵胄还是贫民百姓都要同佛教教徒一样,要在家门前挂灯,以此来表示对于佛教的尊重和推崇,从此上元节就有了挂灯这一习俗。

到了唐代,随着上元节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门制作和售卖灯的灯市,灯市上有种类繁多,样式不同的灯。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张、玉石、皮革等,同时还能将花灯做成动物,花卉等不同的造型。将众多灯叠扎在一起,还能形成灯楼、灯山等组合。

这时的灯不再被局限于佛教之下,更多地加上了娱乐色彩。

而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被作为法律节日也被正式固定下来,全国放假三日。晚间不再执行宵禁政策,灯节连开三日,以便人们游玩观看。到那时全城的百姓出动观灯,就连统治者也参加到这场活动当中去,唐玄宗时期,就曾命人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灯楼,上面扎着五万多盏花灯,等到夜晚时,灯楼上的花灯全部亮起,宝光灿灿的,十分耀眼。这时的灯市灯火通明,彻夜欢呼,好不热闹。这其中更是以当时的都城长安以及东都洛阳最为典型。

同时,在这一天当中,还有各国前来朝拜的使臣,燃灯也作为一种仪式,以此来表达对于万国使臣不远千里,来朝朝拜的欢迎。

与上元灯节连在一起的就是持续三天的“放夜”夜游。

在唐代实行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夜晚鼓声落下之后,就不允许在外出了。除了要办理紧急公务的公职人员,以及遇到婚丧嫁娶等,剩下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宫贵胄都是一律不允许夜游的。所以这三天的“放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皇城之内,尽情歌舞,通宵宴酒,就连平日里久居宫中,服侍皇族的宫女们也是身着盛装,在通亮的灯下放声歌唱。在皇城外,无论贵贱,纷纷走出了家门,在街上纵情游览,来享受着这难得的夜晚欢愉时光。于是这场灯节更是变成了一场官民同乐,全民性的狂欢盛宴。

在这场盛宴当中,除了可以看到花灯之外。还有花样百出、纷繁复杂的百戏可以欣赏。百戏是从战国时期为了向别国炫耀武力,震慑别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的角抵戏发展而来的。包括有鱼龙蔓延即模仿动物的戏,以及优俳角抵等,随后又不断发展,融合吸收了多种杂技。

唐朝时,甚至还出现过有人向皇帝上书称百戏太过奢靡,因而向皇帝劝谏的记载。

除了灯节之外,民间还有迎紫姑的传统。

据记载,紫姑本来是别人家中的一个小妾,被夫人嫉妒,在厕中将她杀害。所以被称为厕神,同时又因为古代的厕所同猪圈都在一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猪神。传说中紫姑能够卜问凶疾,保佑人们的平安。而迎紫姑的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信奉的主要都是下层民众,所以这一祭祀活动主要都集中在乡下地区。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有走桥的习俗。人们成群的在河桥处游玩,以此来期望能够驱逐百病。除了这些娱乐性的活动,在唐朝的上元节,与道教、佛教相关的宗教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在这一天里,人们将动物放生,放归自然。道教和佛教声称这样的活动能够为人们带来福泽,免除灾祸,保佑人们的安宁。除此之外,道教的祭祀同修行的法事即斋蘸也是在这一天进行的,洁净身心,虔心念诵《道德经》,向神明祷告,来为自己消除厄运,祈福。

同时,正月十五原本作为佛教燃灯节的这一传统在唐朝依然存在。在这一满月之夜,佛教教徒们纷纷燃灯来表示庆祝。

唐代在上元节这一天中还有固定的食物。

食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某个节日当中将某种或者某几种食物固定下来,成为节日的一部分,也成为节日的一种象征。

油饭,上元节的一种主要食物。根据对它的记载和描述来看,在形状和制作流程上同后世的元宵是极为接近的了。

面茧,上元节当中的一种重要的蒸制食物,主要是由糯米制成,因为形状像蚕茧而得名。人们每到上元节之时,都会制作这种面茧,并在馅里面夹着带有官名的小纸条,等到面茧煮熟了之后,每个人都自己捞取,来占卜自己官位将会如何,称之为“探官茧”,以此为娱。这与前代将这种食物用来祭祀蚕神的传统以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丝笼”的为上元节特制的食物。根据当时的记载虽然不能推断出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但是大致可以判断出“丝笼”是一种麦面制成的饼状的食物。

糕糜,每逢正月十五除了正常的食物之外都要在额外的添加的。所以在上元节自然也不例外,也成为上元节的常备食物。

唐代的上元节与前代相比如此的不同,进行了许多的创新,如此的热闹繁华,都是依托于大唐这片沃土。唐高祖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统一天下,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使得朝堂之上办事有效,官员之间职责划分妥当,这使得唐朝的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再加上皇帝的励精图治,使得政治开明。而科举制度也是更多人有了入朝为官的可能性,这就使得更多的人去研习经书,诗歌。

唐朝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催生出了许多民俗性的诗歌,来供人们娱乐,消遣。

同时,在经济上。盛世的稳定给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加持下,唐朝经济不断发展,商业贸易繁荣,甚至是出现了像都城长安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这些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各样的花灯,多种食物以及百戏娱乐活动的出现成为可能。

同时,大唐王朝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但让万国来朝,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口居住在大唐的领土之上,这些外来的人口,也使得上元节这样的民俗节日融入新的内容。

还有唐代对于宗教相对温和的政策,使得佛道两教在唐朝有了发展,宗教的发展,对于上元节也是有不小的影响。在我们了解的不少关于上元节的习俗当中,有不少就是佛道两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朝相对比较完善的城市建设,以及治安到位,防卫得当使得城市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为人们夜游寻欢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在上元节这一民俗节日之下能够看到的。

城市表面的喧嚣繁花,背后是无数人为之付出的努力。就像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长安城的人们满城出动,到街上去游玩欢乐。看着长安城里的杂技百戏,吃着长安城里的沿街美食。在东市、西市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物件。

但是这些长安百姓们不知道,不知道张小敬一个人孤身犯险;为了一条能救长安的线索,供出来自己同兄弟般看待的暗桩;在只有一天的自由里,也没有趁机离开,顾念的全是长安百姓;他们也不知道,多少官员在一声召唤中,就放弃了同家人的团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长安的安危操劳;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明日,却再也吃不到那张放着好多芝麻的胡麻饼;他们也不知道,只有一人的崔器,死守靖安司,为了大唐,一支长枪,同众人血拼。

上元节的繁华,大唐的光耀。那些被后世膜拜的荣耀,是多少人拿一身热血换来的,可是他们的牺牲却没有人记得。但他们的灵魂永远同大唐在一起。

今日元夕,也称上元节,元宵节。

这是新春后的第一次月圆,标志着春寒渐去,春暖渐至:

皓月当空,万家团聚,灯火初上,天涯此时。

元宵节是关于新春最隆重的开始和结束,也代表着人们对春天最温情的向往和祝福。

从燃灯节到元宵节,人们每每赋予这个节日更多的象征意义和仪式感,表达着对圆满的最深的期盼。

古时,元夕当晚——夜照如昼、明月笙歌、火树银花,倾城出动,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彻夜狂欢。

而现代也依然延续着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习俗。

元宵节是传承至今的喜乐,也是人们对新春的美好一如既往的留恋和喜欢。

为何元宵节千年不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说到它的魅力不得不提:上元三宝——天上月,地上灯,身边人。

春天的圆月带着清寒,不像中秋晓月那样饱满,但是团圆和美的寓意殊途同归。

春寒还未散去,游子早已远离故乡,踏上奔波的旅程,背负起自己的使命。

月光安静,就像霜华一般轻轻地洒落在那些未能归去院落,也映照了守望的身影。

无论今夜你是在故乡和亲人一起,或是在异乡自己度过,都请相信“吾心安处是故乡,身心相融是团圆”。总有相聚的一天,现在的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守!

月和灯是元宵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实点灯放灯的习俗于中国传统的佛道两教都能找到渊源。

在道教里,上元节对应着天官的生日,故放天灯(现多为孔明灯),七月十五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地官生日放街灯。

佛教之中,元宵是供奉佛祖的吉日,寓意着增长智慧和光明。

上元的灯从民间的火把走来,经由宗教:有了舞龙灯看花灯猜灯谜等等元宵活动,宜动宜静,无所不包。

张岱的文中绍兴灯景“无不灯、无不棚者”,钻灯棚、走灯桥,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因为古往今来元宵灯会和模式实在太多,就列举其中的几个小点,以娱大众。

《汉书》记载:“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与庭极毕,乃人殿前,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与庭,炫耀日光。

这里的鱼龙后来演变成东京梦华录里面的草把龙,到南宋的滚龙灯,一直到我们如今的舞龙形式。

《隋书·音乐志》里记载:隋炀帝好大喜功,骄奢*逸。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声势浩大,极尽炫耀。

隋炀帝喜欢开party,但是大肆挥霍老百姓的钱来面子外交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朝野佥载》中写道,唐睿宗于安福门外作灯树,高二十丈。

宫女千数并长安**千余人,衣饰锦绣,于灯轮下踏歌,令朝士作歌,以纪其胜——歌中有: "踏歌声调入云中"的句子

灯树入云,千人踏歌,睿宗绝对继承了母亲武则天的行为艺术控,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除了月和灯,元宵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和谁一起决定了你的幸福,决定和谁一起度过这样重要的日子是需要考量的。

上元节始祖汉朝 首当其冲在 西京长安放夜即解除夜禁 ( 平时金吾卫禁止夜行,唯十五前后一日皇帝敕令金吾放松管理 )。

而为“元宵节”命名的唐朝更是不甘示弱:宫人包括皇族在此日也能 出宫去民间享受日常美好,感受百姓生活

——关于这一情节,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大明宫词中 太平公主 在灯火处和薛绍 一见钟情 的场景。

宋朝更是允许倾城仕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 。甚至连皇帝也要与民同乐,共赏元宵。

未婚男女在此日装扮,借看灯猜谜、看热闹为由也是为了和自己心仪的女子男子一见倾心。

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火龙飞舞,鱼灯千盏。

火树银花,在黑夜里如流星飒沓、洒落千点,耀目且梦幻。

骏马雕车,在灯火里如人间仙宫、香气四溢,梦呓且沉酣 。

光中、影中、灯中、火中,分不清哪里的香气,看不足是哪里的歌舞。

各种彩灯交映璀璨,美不胜收,人群混杂中那些盛装出行、香气清雅的男女才是真正的主角。

古往今来吟诵元夕的诗词实在繁多,不能一一列举。但那种感情是共通的。

上元夜,寄托着美好,也承载着痛苦,思而不得的痛苦和擦肩而过的哀伤。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几经周转,蓦然回首,就像人生,看似完满却带有缺憾,看似灰暗却在下一刻灿烂,也像这月缺月圆: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带着对团圆的期盼,赞颂着这一轮圆满。

其实只要把最平凡的每一天都当做盛装的节日,尽 情感 受,努力修行,终究会取得内心的圆满!

希望大家都能享受这个节日,安康喜乐,阖家幸福!

无尘和你一起找寻文化背后的小确幸,在古典文化世界里体味美好,在琐碎生活中捡拾点滴的温暖!

#元宵节# #辞旧迎新挑战打卡活动#

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届上元节”出自宋朝吕本中《轩渠录》中的《司马温公禁看灯》。

原文:

司马温公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公曰:“某是鬼耶”

司马温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司马光。

这个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司马光的道学气,不想让自己的夫人抛头露面的去看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司马光的幽默:你不是想去看人吗,难道我不是人?

1、吃元宵

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是一种很美味的食物,而且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它的意义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同样的,汤圆的寓意又是“团圆”,一家人在元宵节这天团团圆圆,因此不管多忙,不管在哪个地方,元宵节都是要吃元宵的。

2、看花灯

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规,出游嬉闹。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小伙伴们再想一想现代其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3、猜灯谜

既然有花灯怎么能不猜灯谜呢?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元宵节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的起源简介。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2

 结婚择吉日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然而大家对吉日的理解却各有千秋。对于在元宵节结婚,绝大部分人表示,只要相关说法没有明确反对,适合新人的日子就是吉日。而有的`人则不苟同,他们表示一定要有相关古籍的支撑才是吉日。总而言之,对于元宵节是否可以结婚,大家按着适合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即可,各方面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完成婚礼,那么一切就都是最好的。

  元宵节结婚好吗

 元宵节结婚好不好,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究。有不少人会选择在元宵节结婚,认为这个日子吉利。但是看看这天的黄历就一目了然了。不同的年份元宵节的宜忌是不同的,传统中国人都喜欢好彩头。所以还要看具体安排做出合适的选择。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受到人们的推崇。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3

  元宵节能不能回娘家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不可以回娘家的。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在传统观念上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这一天有什么禁忌事项

 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什么是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是中国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