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符的主要介绍资料内容
道家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 文化 ,是道教沟通人神的凭证和秘诀,是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法术。道教内传承有许多符图咒语,在道藏经籍中被大量地保管,在斋醮科仪活动中被大量地运用,具有共同神秘的魅力。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家符的简介。
道家符的简介
道家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文化,是道教沟通人神的凭证和秘诀,是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法术。道教内传承有许多符图咒语,在道藏经籍中被大量地保管,在斋醮科仪活动中被大量地运用,具有共同神秘的魅力。
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道教以为经过画符能够召神驱鬼、治病养生、祈福消灾等;咒语,也叫咒词、神咒、视咒、明咒、咒诀、口诀、诀、禁咒、真言、密语等等。在巫术和道教法术中,都普遍以为某些言语具有神力、魔力和法力,这种具有神力、魔力、法力的言语便被称之为咒语。
道家的符咒的 故事 ,来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与符有亲密的关系, 符咒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事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干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祷告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类的言语;治病时,咒语是请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语;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请求神灵协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普通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道教画符也有一定程序,不是随意乱画的,绝不能够简单了事、次第颠倒。普通道士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符咒上写有道教信仰的神只--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画符前,先要净心,专心致志,诚心诚意,肃清邪念,思想专注,并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准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道家符在制作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只,将要祈祷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成,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的符,中间不可有任何连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悄悄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要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他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他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听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神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画符典礼才算终了。
《道家符》的品种成千上万,施用的办法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施用咒语有默念、轻声念、大声念等。施用符图,则有的佩戴在身,贴于患处;有贴于或放于怪处;有火化为灰,将灰溶于水中,以符水洗头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喷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将表(纸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将符燃烧后的纸灰溶于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还有热喝、冷喝等方式。此外,还有埋于公开,投于水中的,等等。虽然施用符咒的办法千差万别,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准绳必需遵照。比方,画符时要存思运气,与气配合;实施符咒时要与动作配合;此外还要配合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凭依。
《道家符》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不能单纯的归为迷信,符咒是触及到能量、心理等要素的一门学科,需求不时的研讨才干解开它神秘的面纱。
道家符的形成
道家符实被人认为能够召致鬼神的奇特文书,符上的文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人看着像是某种书法,有的人看着则像一幅图画,被道家大师广泛应用。道家符的形成时间是在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由中原文字变形而成。符最早以前是古代君王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于是便有天符、神符等的出现。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东汉以后,新的道家符问世便越来越多了。
道家符的构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有神像,但以文字为主体:由于道家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以读的。道家符广泛地用于道法和斋醮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道家符。同时,道士又常用道家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如果说道家符的信仰较多地继承了巫符的成法,那么道家符箓的出现则突出地表现了道教开创者自己的智慧。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
道教思想与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道家符的内容都直言不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 传统文化 的特色。一般说来,中国的民众对待宗教的态度,以祈求解决眼前的困难为主导,求得平安便算有福。
道家符的形成实际上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形成,道家符的发展也是通过人们对道家符不断的认知不断的了解而发展并且延续至今。
道家符文化根源
道家符的出现是和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符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备受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压迫,所以希望解脱。而道教的出现给这些劳苦大众带来了精神解脱的 方法 。道家符就是其中一种,例如道家符中的平安符、姻缘符都给这些受压迫的人带来了希望。虽然道家符并没有真正解放这些劳苦大众但是却给他们的精神寻求了寄托,这一点也是道家文化的具体体现。道家文化遵循天地万物皆有常理,所以符也正是遵循了这个法则。作恶之人在道教教义里是会受到惩罚的,然而本分的人却会受到嘉奖。道家符在道教文化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地位。后来道教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借助道教文化来更好的统治百姓。尽管道教成为了统治者的帮凶但是他又借助传统的道家无为文化影响了统治者。后来历朝开国皇帝都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统治百姓,对百姓的生活起到了极好的影响。道家符的出现也给普通大众带来了许多的影响。符作为道家的代表文化特征,在道家文化里表现得十分耀眼。
那么道家符文化根源在哪里呢最早以前,老子提出"无为"的思想,所谓"无为"就是道家提供给我们为人处事甚至到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而是不能妄为,不能乱为,应该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有人会误以为:"无为"就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听由命运摆布。其实不然,老子的意思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事情是做不成的。道家符是道家流派的衍生,由于道家始终都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离俗绝尘"状态,所以对于上古文化的继承是各家当中最接近原生态的。即便经历了后世多次的各种补充和注释,原始的东西还是一直被秘密的传承下来了。其余各流派,由于后来越来越深入其各自的领域,应用方面的实践 经验 越来越丰富,对人天关系的具体应用,逐渐演化成了各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专业性流派。
道家和道教,尤其是道教,对于"巫"文化的继承和挖掘,是各家当中最为全面和深刻的。其中,符咒之术,就是一种典型代表,于是在经过历史变迁后就形成了道家符。历朝历代以来,它都是中国道教、民间论坛、神坛或庙会都经常使用的为人消灾解厄运用的。而且,也是传统家业社会经常使用的宗教风水秘术。它是最无法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其存在之真伪虚实,来证明其功能之大小有无。
道家灵符并不是随便就能绘制的,它必须尊重天人合一,甚至是尊重最早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站在需求者的角度上通过专业的、道行高深的法师进行开坛作法,虔心绘制。无为而治,无为而作,无为则为有为。制符者必须身有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分为阴阳,阴者为地,阳者为天,天地生养万物与人,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关照和爱护众生。这样道家符才能完成自己最大的使命。道家符的信仰在于道家思想,在于"无为",在于"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一切客观事物,寻求浩然正气造福众生。
道家符术的内容
符咒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是修行者之宝鉴宇宙之灵源
符箓分四大要诀: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符咒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记录:
曲线符:表现柔缓的气。
直线符:表现刚烈的气。
咒语:表现的是强大意念。
符箓组成及功能:
符:是用来调整气场的;也就是记号里面存储书符者意念,意念越强存储的时间就越久,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强,小者可以治病调心、大者可以消灾解厄。
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皆出自然虚物空中结气成字,生于元始之上出于空洞之中;古云:"上符天、下符地、中合人体。"
符组成:是由圆、螺旋线、卧8、横竖、斜线及方据以及寓意深刻汉字语句所组合。
书符秘诀:上三十六天罡、下七十二地煞、留人门、绝鬼路。
一道符的构成有五个主要部份组织而成:
点符头:符咒开笔最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么事就该找什么主事之神符,如同现今使用者权威或教授。
符腹内:此道符功用要用于何事作用、斩妖除邪或镇宅,在此处即可明瞭。
符胆:为一道符的精华所至[生魂及灵魂],符能不能灵验全在此诀。
叉符脚:[觉魂]为请兵将镇守之意,符脚变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脚也有口诀。
折叠编辑本段道家符介绍
"人天相应,天人合一"这是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的,并应用在预测、解疑、疗病、风水建筑、社会风俗等方面。对于"人天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华夏文明的一大特色。道家,就是继承这一大特色的的代表性流派。
关于符咒:符咒分为先天符咒和后天符咒:
先天道家符相传是天地初判的时候由上古大神由天地处理解而形成的和天地对话的语言和图文。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类与天地自然直接沟通的方法和途径。后天符咒是由后来修道有成者给予后世弟子修炼的方便法门。这些修道有成者,为了方便弟子修道,就在某种程度上,把自身的修为作为了沟通先天的通道和桥梁。而所谓的后天符咒,就是开启这些通道和桥梁的密码和钥匙。
道家符关键之处在于师传。符咒之术,是由符法、咒术这两个显在部分和另外一些潜在部分共同组成的。可以说,应用所有的符咒,都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方面是法师本身沟通天地自然或者历代祖师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符咒应用技巧。所以,同样一套符咒,不同的人应用起来,效果也是不同的。
这两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都是离不开师傅的严格指导的。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师傅还可能直接给予弟子一些无法言说的深层帮助。例如在传授某些具体的符咒时,除了传授符咒的内容之外,师傅还要为弟子"封证"。无师封证则一切皆为空谈,也就无符法之"神",更罔谈神效了。另外,除了符法和咒语相互配合之外,做法时往往还要配合以特定的动作、仪式乃至内心状态等要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使用符咒必须要做到心诚。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符者,阴阳符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
后天道家符通常由符头,符身,符心,符胆,符脚等部分构成。其实也是像一个人一样,这样的符咒才具有灵效的。
道家符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道家继承自华夏祖先的一种文化瑰宝,不能单纯的归为迷信,符咒是涉及到能量、心理等因素的一门学科,需要不断的研究才能解开它神秘的面纱。
道家符的用法
每道符因功用不同可分为七种用法,每个人必须了解其用法才可发挥功效,其用法如下:
化法: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焚化,直接用火烧即可,要注意火化时,一定要从符尾开始点燃,如果能摺成令剑形状则效果更彰。
佩法:就是将符纸摺带在身上,大多摺成八卦形,然后用胶套装封,便于随身携带。
贴法:直接将此道符贴于物品上,另外有种药符是直接将符的正面贴在患处,或是火化后与药物混合一起使用。
吃法:先将符放在碗中或茶杯中火化成灰,然后再冲阴阳水,等符水澄清后再饮用。
煮法:又叫煎法,就是把符放在药壶里煎煮,煮法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只用一张符与白水共煮[有时符水会变色,甚至有药味],一是和一些中药合煮。
擦法:符火化后加冲阴阳水,用剑指或金刚指沾符水来擦身体,通常先擦头部,再沾符水拍一拍胸前以及背部,有时可佐以喷法,所谓喷法是施术者口含符水,并用剑指放在自己嘴前,用力一喷,符水经由剑指而到达被施术者的身上。
洗法:可直接在浴盆或脸盆,将符火化成灰后再加阴阳水来洗,洗完后将符水泼出户外或是无人空地,或是让其流入水沟内均可。
1 武当轻功继承人陈师行的简介
2 道教符咒的介绍
问题一:道家创始人是什么朝代、叫什么名字 道家和道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道家,是思想体系。其创始人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统称黄老。
老子(前571年至471年之间)《道德经》中的一些说法,在更早的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的《管子》中已经有记载。传说中的崆峒派广成子(黄帝之师)也都属于道家人物。
道教,是宗教团体。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一般认为张道陵(34年-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 。是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问题二:道家和懦家创始人是谁什么朝代的 儒家的创始人当然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丘世称孔子。
道教创始人并不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而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融合黄老学说以及方术创立了五斗米教,这才是真正的道教前身。
问题三:道家创始人是谁?儒家创始人是那个朝代? 历史上推崇的是老子李耳,即太上老君。
儒家: 孔子 是春秋战国时期
问题四:道教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 。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问题五:道教创始人是谁?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将《道德经》做宗教阐释,奉为根本经典。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追述到商殷的鬼神崇拜、战国的神仙方术和秦汉的黄老学说。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组织、仪则、教规等为道教提供了借鉴。其形成大致经历了原始道教阶段、理论化阶段和形成宗派阶段等三个时期。其中原始道教阶段一五斗米道(创始人为江苏沛县的张陵)、太平道(创始人为巨鹿人张角)为代表,在理论化阶段,道教的教义思想、科仪规范、庙堂设置均已完备,道海理论体系和组织形式趋于成熟;在形成宗派阶段,中国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逐渐形成,影响至今。
主要派别:
早期道派: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
南宋时期的道教派系:南宋时期的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问题六: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它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问题七: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 道家创始人是张道陵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 ―156年),字辅汉,原名陵, ,道家,汉国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如果你说的孔夫子是指孔子的话,两者并不是一个时期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是春秋时期,张道陵是汉朝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大约是和孔子同一时期的。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3]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
问题八: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 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道教祝寿科仪
说文:
稽首三宝礼,功德福无边
圣真万年寿,诚达九重天。
步虚:
行溢三千数,时定四万年;
丹台开宝笈,金口永流传。
举天尊:
玄都万寿天尊
吊挂:
玉皇敕封九重天,王母蟠桃宴群仙
南山松柏根根秀,北海灵芝朵朵鲜。
对对金童捧寿酒,双双玉女献金莲;
三杯酒醉蓬莱客,八仙庆寿万万年。
香供养:
玄都万寿天尊
说文:
伏以,香通三界之中,烟达九霄之 上。香达万圣大罗天,香格千真紫府仙,香满虚空凝瑞霭,香腾帝座散香烟。一炉既腾,万真洞鉴,传香有偈,圣号宣扬。
举天尊:
道经师宝天尊
提纲:
祝寿壶中不夜天,蟠桃熟时庆长年;
百千万劫朱颜在,永做蓬莱洞中仙。
道众诵唱:
皈命礼道宝,郁罗萧台上,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志一心诵持,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
大罗道宝天尊。
提纲:
一柱真香本自然,皇庭炉内起祥烟。
空中结就浮云篆,上祝祖师寿万年。
道众诵唱:
皈命礼经宝,紫微琼台上,凤篆龙章,诸天法论藏;志一心诵持,忏除心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
大罗道宝天尊。
提纲:
金炉信香结珠烟,瑞气浮空遍大千。
三岛神仙临法会,十洲诸真降人间。
道众诵唱:
皈命礼师宝,白玉龟台上,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香供养:
道经师宝天尊
说文:
臣闻,阊阖开皇道,八维通玄珠之驾;衣冠拜紫宸,七径腾碧玉之轮。兹当朝奏,必假香传。夫香者,香通三界,烟达九天,信香缭绕,仰瞻万圣以临轩。宝香氤氲,俯陈微言而上达。薰风吹满结龙章,瑞气凌空成凤篆。一炉既腾,万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
香云达信天尊
提纲:
恭叩宝殿,祝寿如法。
祝寿文:
阊阖开皇道,睹天颜咫尺之威;衣冠拜紫宸,祝圣真万年之寿。臣,恭祝真香,虔诚上启。(高功俯伏,鼓师点鼓一通)
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昊天金阙,四御四皇上帝,高上神霄,九宸上帝,十方太上,灵宝天尊,(功俯伏点鼓同前)
南宸北斗,河汉群真,三官五老,四圣真君,祖师万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圣父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圣母善胜皇后,琼阙上仙。圣师紫虚元君,北极丰乾大帝,武当得道,诸灵官众,玄门启教,历代师真,南宗北派,五祖七真,天下名山洞府,古今得道祖师,是日云空过往,纠察真宰,琳庭兵马。助道神员,护经护教,护法护坛,法筵有感,合座威灵,悉仗真香,普同供养。(功俯伏,点鼓同前)
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庙(宫观)栖居。焚修弟子,右洎合观道众人等。今值天运年月日,恭逢(圣号)圣寿良辰之期,登临宝殿,上祝圣寿。伏愿,一炷真香,永祝南山之寿;三声圣号,齐瞻北极之尊,所祈十方善信,福寿增延,各家道泰,逐户清平,再祈本庙,香火绵远,教法兴隆,十方道众,修真有份,进道无魔,三业六根之过咎,并冀赦原,九玄七祖之先灵,齐超道岸,济度长夜之魂,利益众生之苦,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
玄都万寿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念诰:
志心皈命礼(哪位祖师圣诞念哪诰)
大赞:
酬天地,盖载恩,蒙日月照临身形,
皇王水土万万春,报父母养育之恩。
四大恩深实难报,登宝殿诵演仙经。
焚香礼拜谢神恩,求忏悔罪灭福生。
说文:
稽首天中天,祥光照大千,罡风吹不动,现出紫金莲。 是乃臣等,登上宝殿,拜进祝寿疏文一函,仰烦值日受事功曹,赍捧疏文,上诣宫呈进。伏愿,疏文上达,恩命下颁,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家的三清祖师是哪三个人?
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从道教尊神三清的产生和演变足以看出,决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神由人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道家的“三清”祖师?
三清,道教用语。总称谓是“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位于玉几下三宝景阳宫。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
道教里的三清祖师是哪三个 通天教主是哪个教的头头/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就是封神中的元始,太上,通天三位教主
通天掌截教,取撷取天道之意
道教中的三清都有谁?他们由来的传说有哪些?
三清(太上老君(老子),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原始天尊(盘古))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甚得鸿钧老祖真传。后来盘古开天,女娲娘娘塑泥造人,须知女娲造人,所用者虽不过普通的黄土泥石,然宇宙造化,无不秉承天地精华、万物灵气,在那凡人间,便也出现了一些灵窍初开之人。这大弟子竟天才性的创出一门修行的法门,即在人间挑选合适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历人间疾苦,做转世之修。忽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转世之凡人,名唤老子,天纵奇才,仙心氾滥,有如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氾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和“上玄清气”三种不同的境界,隐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玄清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又兼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遂以此老子为彼大弟子,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二弟子名唤盘古,那一日盘古与一众师叔伯门人弟子们正玩耍作乐间,也不知抽的什么风,忽觉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难分,好生不爽,信手便是一斧头,就此开出一个天地来(这位真可谓猛人是也!),更使法术化做那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盘古不仅斧子使得好,更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所收门人弟子无数,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为修行最圆通者,你道哪十二门人?分别是:广成子,赤 ,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云中子。法力高强、出神入化。后世凡人感其开天辟地之功,皆尊盘古为元始天尊。三弟子名唤通天,曾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端的也是融汇圆通、异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来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此是后话,表过不提。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
谁能给我讲讲关于道家三清祖师爷的由来或故事啊?
三清的来历:
自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对不住对不住,扯到歌词上去了。自那时佛教传入,道教的生存和发展被佛教严重威胁。于是到了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代名道——陶弘景,他弄了个《真灵位业图》,比照佛教三世佛,“发明”了三清尊像。
道教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在传说中,元始天尊是中国式的“上帝”,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叫他为“盘古真人”,自号为“元始天王”,是主持天界之祖。传说元始天尊“一气化三清”,“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既指三位大天尊,是元始天尊的三个化身,又指三位天尊的居所“三清天”、“三清境”。这“三清天尊”,第一清是元始天尊,是道教第一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最高层玉清仙境;第二清是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二层上清仙境;第三清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老子,是道教第三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层太清仙境。
这三位天尊,在道教的较大宫殿中都有神像,叫“三清神像”。元始天尊居中,灵宝天尊居左,道德天尊居右。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两仪”(或阴阳“两仪”)。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
早期的道教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东汉顺帝时,江苏丰县人张陵自称为天师,传教济世,创立五斗米道。东汉灵帝时,河北钜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因其教义简单,组织单纯,被称为原始道教,也称为民间道教。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官方化后,受到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推崇,道教便步入它的昌盛时期。唐代皇帝为了擡高自己出身的门第,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奉行“崇道”政策。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是:道先,儒次,佛最后。唐朝统治者的崇道政策对道教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何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道教比起佛教来,道教兴起的时间比较晚。道教兴盛时期,当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影响很大。道教徒们想压倒佛教。当时道教初生时,最早擡出的祖师爷是老子,并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后来,道教觉得只有老君一个神不够用,比不上佛教的“三世佛”、“三身佛”气派,于是乎便造出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形成“三清天尊”。
元始天尊当之无愧是中国道门第一尊神。他的全名有点长,一般有两个全名,一是“上合虚道道君应号元始天尊”,二是“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
其实最早的道教中并没有元始天尊,只不过随着佛道之争愈演愈烈,只太上老君一个架不住佛门的三世佛“三打一”,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何况三世佛的“六手”。于是,葛洪道长率先提出了元始天尊。据葛道长在《枕中书》中所记:“……混沌古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这一来,盘古就是元始,当真是比佛教三世佛的来历永远多哩!!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
三清祖师都是谁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教三清是哪三人他们是哪个历史朝代上的真人?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玉皇大帝跟三清祖师哪个大?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
玉皇大帝(Jade Emperor),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 玉皇大帝
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谁是道教的祖师爷
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 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被禾师道改造与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不过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张陵主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
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
建治之后,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严重打击转入传教的低潮,干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较小,只有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永乐四、五年间,又一再催办。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直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诏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统道藏》。
在明朝时,虽然道教已经逐渐失去了在社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势力开始衰落,但是,在对道教的宗教经典进行整理和修订方面,明朝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经编写过几次道藏,但由于历史原因,它们都先后失传了。所以到了15世纪初,明朝的永乐皇帝下令重新编写道藏。从1406-1445年,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位皇帝,终于完成了明朝时期的第一部道藏,这就是《正统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过了150多年后,万历皇帝再次下令编写道藏,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这就是《万历续道藏》。 明朝的这两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统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洞玄部三百零三种;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正一部二百四十种。但《正统道藏》分部十分淆乱,如《道德经》等道家道论当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经》误入《道藏》首列;《上清经》 当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误入正一部; 《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亦误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书数,实已不能反映其各部书的真实数字; 而上列收书之种数,也只是约数。其中不少类书,只算一种,实际包含多种,如《修真 十书》收有南宗诸传人之诗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种以上;《云笈七箓》为《大宋天宫宝藏》之辑要书,或节录,或取全文,收书之多更 不胜枚举。因此实际收书之种数比上列数字为多。参加纂修的道士,除张宇初、张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乐时有涂省躬,正统时有喻道纯、汤希文。现存《正统道藏》3部半一部存于北京市图书馆;另一部于南阳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仅存半部。还有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万历年间刊《道藏》。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收道书200多种,编成《道藏辑要》,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共200余册。道教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悉有收录,实为道藏之节本,其中还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书。嘉庆年间,蒋元廷编有《道藏辑要目录》 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辑要》已经罕见,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将其重刊,并新增贺龙骧所编《道藏辑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辑要续编》及《女丹合编》并行于世。此外,还有闵一得编《道藏续编》第1集,萧天石萧公编《道藏精华》,均对正续道藏有所增补。《道藏精华》,选录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钞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余家。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由于道藏卷帙浩繁,检索甚为不便。1953年7月,翁独健根据《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的内容编撰《道藏子目引得》一书,内分“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4部分,为检索道藏较好的工具书。1949年,陈国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再版),对于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多有所考述。
道家符的主要介绍资料内容
本文2023-10-20 02:33: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