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怎么治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
平时也可用中药调理,德浦湿清草茶调理,内部调理,祛走“湿”气。
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湿气 是中医“六*邪气”之一,被称为“万病之源”。 分为外湿与内湿 。
外湿 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
内湿 则是由于脾虚失健、肺失通条,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
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防湿内生。
都说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
湿气往往非单一致病,常与风、寒、暑、热、痰、瘀等邪气并存,形成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痰湿、湿瘀等病理产物,使病情迁延难愈。
无论内湿或外湿,都具有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因此在症状表现上比较接近。
《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是说, 湿邪上扰 可以使头昏沉、不清醒,如同被什么东西包裹住一样,甚至面部浮肿,并伴随有四肢乏力、嗜睡畏冷等症状。另外,
看舌象辨湿邪是最好办法:
晨起漱口后,在自然光线下,若舌苔白腻,则多为单纯水湿或偏寒湿;
现代日常生活中,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人体调节能力下降,抵御病邪能力减低,加之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内湿损伤阳气,久而久之产生各种疾病。
常熬夜、重口味、喜生冷、嗜饮酒、长久坐
常熬夜
中医认为,“熬夜伤脾肾”表现出的乏力无神、肢体困重、腰背酸困等都是脾肾两虚的典型症状。
专家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好的睡眠质量能够很好地恢复体力,保存阳气。
重口味
现在大多数人喜欢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易导致脾胃损伤,湿邪内生,从而造成肠胃闷胀、消化不良等。
因此,专家建议日常应多食清粥小菜以清肠胃,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有利于身体 健康 。
喜生冷
过食生冷、贪吃寒凉会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久之寒湿内生、气机受阻,导致腹痛腹泻、女子宫寒、男子阳虚等。
专家建议,烹调时加入葱、姜或蒸煮来减弱蔬菜水果的寒性。
嗜饮酒
很多人喜欢聚会大吃二喝,三五好友凑到推杯换盏,经常酩酊大醉。然而,过量饮酒加重“湿毒”,酒助湿邪,化热伤身,借酒浇愁万不可取。
长久坐
现代办公,电脑前久坐常态。中医认为, “久坐伤肉” ,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颈僵硬和头晕沉重,且加重乏力、失眠、记忆下降等。
专家建议,久坐办公之余应适量起身活动,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有助于阳气升发,运化功能正常,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综上可见,湿气对人体损伤严重,中医对 “湿气”的诠释较为深入。
我们现代人应重视湿气的危害,避免湿气的产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振奋机体阳气,远离疾病。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一科 赵怡蕊
配图:网络(侵删)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很好解决,食疗就OK。红豆,薏米。每天坚持吃。这两样东西,是除湿热的绝佳妙品。
推荐你看《不生病的智慧》之中的一本,具体作者名字我不记得了,他的师承很了不起,师傅胡海牙和太师傅陈撄宁,在修道和中医界都是鼎鼎有名,甚至武术界都有名声。
然后不要吃辣的,油腻的,再作死的吃蔬菜。千万不要以为水果能代替蔬菜,那都是骗人的。只有蔬菜能代替水果,没有水果能代替蔬菜。
我在大学,生活没有计划好,没有钱,天天吃蔬菜,搞的我现在看到肉都眼睛放绿光。结果现在脸上没有以前那么热,痘痘都不复发。我以自己亲身经历向你保证。记住蔬菜要吃到我这样的地步,才能有明显效果,而且其他生活习惯也要搞好。别蔬菜吃多了,作息又不规律了。
将《不生病的智慧》其中一本的其中一段,摘给你看。
没办法,疾病就是这么恶心,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由齿痕,舌苔黄中带腻——腻就是舌头上的液体感觉很粘的,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吃人饭不拉人屎”的多了。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有个很直观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所以煮法由讲究: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好了。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天热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还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问题一:中医讲‘湿气’,主要指什么体质 中医解说“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很多人都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邪入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最大。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
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
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问题二:中医所说的体内有湿气是代表什么意思 中公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中关于气虚发热的知识。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等。
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这观点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临床确实存在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发热的证候。
《脾胃论》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心火为阴火,阴火并不是心阳,而是下焦离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相火为下焦(肾)之阳气,是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它对五脏六腑有温养作用,即为“少火”。我们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气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若“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抑遏源于下焦之相火,则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气之少火,变成贼害元气的壮火。这种火离位上行,上冲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成为包络之火。故出现“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这样一些临床症状。“火胜乘其土位”,上冲之阴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气,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亏,元气越陷,则阴火越升,心火愈炽。
《内外伤辨惑论》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这是李杲“气虚发热”的又一病机,发热并非外来之邪所致,而是因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气反下流成湿,致湿气闭塞下焦,郁久而化热。可见,东垣所指的“阴火”,一指“下焦离位的相火”;二指湿郁化火。
更多中医专业考试试题,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中医学备考资料!
问题三: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 你好,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显现出一些症状,叫湿气。深山果农养生专家提示,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问题四: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体 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 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 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 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 、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 ,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 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 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 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 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 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问题五:中医说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统称脾虚
名 称清湿散
组 成白芷、苦参、夏枯草、青黛、黄柏、蛤粉、枯矾、雄黄、乌贼骨、冰片。
性 状散 剂
功能主治湿 疹
用法用量患者渗出液多者将本方用醋调敷患处,出液少或者无出液者用麻油调敷患处,每日一次。
方 解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疏风养血润燥为主。本方中白芷祛风散寒,消肿排脓,燥湿止带;苦参清热燥湿,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夏枯草清肝、散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温毒发斑;黄柏用于湿热泻痢,湿疹瘙痒;枯矾、雄黄用于燥湿;乌贼骨收湿敛疮,主治湿疹溃疡。
临床应用 湿疹在早期或急性阶段,患处有成片的红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难见的水疱,严重时有大片渗液及糜烂;在亚急性状态,渗液减少及结痂,患处由鲜红变暗红,没有大片的糜烂;在慢性状态,渗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结痂,往往和鳞屑混合而成鳞屑痂,患处颜色更暗或是发十色素沉着,有时色素减少,在皮纹尤其运动程度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裂口,长期摩擦搔抓能引起显著的苔藓样化。
疗 效 本研究所通过对56例进行治疗和跟踪,经过5天治疗,36例康复,12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总作用率982%。
注意事项 1勿口服,存放儿童触及不到地方。
2忌食辛辣食物。
3涂药不要过厚,瘙痒时勿用热水烫洗。 早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便已有关于湿疹之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胶、樟脑丸等)引致。至于“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湿疹病患者兼受热和湿两种病邪困扰。病者一方面有实火,但却因身体机能呆滞,以致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未能发挥疏泄排毒的功能,将体内的热毒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结果只好转而从毛孔排出,若微循环系统欠佳或毛孔闭塞,毒素便会积聚在体内。当积聚至某程度时,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会出现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其次,除皮肤问题外,湿热者亦会有胸腹胀闷不舒、大便秘(便秘食品)结或泄泻、小便短少赤黄等病症。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针灸法、火罐刮痧法。其中外治法因其效速效验,无需内治法辩证诊断之繁琐,亦无需针灸法之对手法技巧要求之严格,应用最为广泛。
清湿散的中药成分 皮肤湿疹多属湿热二邪蕴结,缠绵难解,日久化毒,毒邪交织,郁于肌肤不得外泄,阻滞气血。治当以清热燥湿、散结解毒为首。清湿散方中用药亦以此为重,以达彻底拔毒之功效。
苦参:良药苦寒 清热燥湿
苦参,性寒,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多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毒疮疡、湿疹疥癣等。《滇南本草》载其可:“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苦参素来即为皮肤要药,对湿疹的功效尤其显著,清湿散方中将苦参与白芷、黄柏等配伍适用,更能发挥其退热泄降、荡涤湿火之功,“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本草正义》)。
蛤粉:湿疹名药 解结散毒
蛤粉,清热,利湿,解结气,散肿毒,治水气浮肿。“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本草纲目》)。中医古籍名著《外科正宗》卷四中即针对湿疹内生湿热之病因提出用蛤粉散外治之方,表明蛤粉祛除湿热之功已为历代医家所共识。清湿散以蛤粉入药,可使其清热利湿之效更佳,治疗更彻底。
臻观中医 彭意雯医师 闷热易发汗疱疹,少吃这类食物+3穴位健脾除湿根治 中医古籍《疡医大全》中称之为「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滋水。」详细叙述汗疱疹发作的形态及部位,汗疱疹多发于手脚趾边际,形状似蚁窝,一簇一簇团聚生长,像针眼一般,生长时搔痒难忍,甚至搔痒感传入心中,难以忍受导致搔抓破皮。 台湾为海岛国家,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人体长久处于湿热环境,易好发皮肤疾病,汗疱疹为台湾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 尤其好发于春夏交际梅雨多发及夏季闷热的季节 。除了大环境气候湿热的影响,人体内部的小环境所养成的 湿热体质 也是汗疱疹发病与否的重要问题, 压力、饮食习惯、睡眠品质、工作接触化学药剂或频繁洗手、免疫力下降等,也都是汗疱疹的致病原因。 中医理论中提及脾主湿, 水湿的代谢和脾的功能息息相关 ,临床上发现很多汗疱疹的病人,因种种原因损伤脾胃功能,造成体内水湿的代谢出现异常,加上其他饮食或压力形成的积热引发湿热体质,引发汗疱疹。 过度的思虑、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功能;压力过大也会造成肝木克脾土,使脾胃功能下降;夏日炎热,接触较多冰冷及寒性的饮食,例如;西瓜、哈密瓜、生菜、生鱼片也会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虚无法健运水湿。 饮食的偏嗜更是诱发汗疱疹的重要成因 常遇到嗜吃面食、甜食、咖啡、烤、炸、辣、面包、牛奶、花生、啤酒的病人,因长期饮食的摄取有偏好,而养成了湿热的体质,而诱发汗疱疹。现代人晚睡、睡眠不足易产生虚火,又偏重口欲,多食重口味加工之品,也易形成湿热体质。除此之外,长期接触洗剂或化学药剂,导致皮肤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导致汗疱疹的生长。臻观中医 彭意雯医师 闷热易发汗疱疹,少吃这类食物+3穴位健脾除湿根治 中医古籍《疡医大全》中称之为「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滋水。」详细叙述汗疱疹发作的形态及部位,汗疱疹多发于手脚趾边际,形状似蚁窝,一簇一簇团聚生长,像针眼一般,生长时搔痒难忍,甚至搔痒感传入心中,难以忍受导致搔抓破皮。 台湾为海岛国家,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人体长久处于湿热环境,易好发皮肤疾病,汗疱疹为台湾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 尤其好发于春夏交际梅雨多发及夏季闷热的季节 。除了大环境气候湿热的影响,人体内部的小环境所养成的 湿热体质 也是汗疱疹发病与否的重要问题, 压力、饮食习惯、睡眠品质、工作接触化学药剂或频繁洗手、免疫力下降等,也都是汗疱疹的致病原因。 中医理论中提及脾主湿, 水湿的代谢和脾的功能息息相关 ,临床上发现很多汗疱疹的病人,因种种原因损伤脾胃功能,造成体内水湿的代谢出现异常,加上其他饮食或压力形成的积热引发湿热体质,引发汗疱疹。 过度的思虑、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功能;压力过大也会造成肝木克脾土,使脾胃功能下降;夏日炎热,接触较多冰冷及寒性的饮食,例如;西瓜、哈密瓜、生菜、生鱼片也会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虚无法健运水湿。 饮食的偏嗜更是诱发汗疱疹的重要成因 常遇到嗜吃面食、甜食、咖啡、烤、炸、辣、面包、牛奶、花生、啤酒的病人,因长期饮食的摄取有偏好,而养成了湿热的体质,而诱发汗疱疹。现代人晚睡、睡眠不足易产生虚火,又偏重口欲,多食重口味加工之品,也易形成湿热体质。除此之外,长期接触洗剂或化学药剂,导致皮肤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导致汗疱疹的生长。治疗汗疱疹, 依照体质不同而对症下药 ,肝胆经湿热、心经湿热、脾胃湿热,或是脾胃寒湿成分较大,热症不明显者,瘙痒并不严重甚至不会痒。 临床上多以龙胆肝汤、导赤散、清心莲子饮、萆薢渗湿汤等方剂来加减,效果都不错,但唯汗疱疹为缠绵难根治的湿性皮肤疾病,容易反复,需要耐心调理一段时间将湿热体质调理回正常,以及病者改变自身生活及饮食习惯,方能达成体质根本的改变,跟汗疱疹疹掰掰喔! 平时饮食建议摄取新鲜的食材,少加工,水果酌量摄取即可,现在的水果多甜度很高,每天以手掌0-2份为单位,依体质不同而异。手摇饮料及罐装饮料也尽可能避免或减量,以免造成身体的负担, 多食用四神汤,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 提供几个利湿止痒穴位给大家参考,平时多按压: 1太白 脾经的原穴,有扶脾土、调气机、助运化的功效。 2阴陵泉 脾经的合穴,运中焦、化湿滞为健脾消水肿常用穴。 疏邪热、祛风湿,为皮肤止痒特效穴。 臻观中医于民国98年成立,主治项目包含内科、妇儿科、皮肤科、酸痛针伤科、过敏体质调理等,目前有台北、永和、台中三院区。 臻观/澄观中医诊所粉丝专页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为病的方法,统称为祛湿法。湿为六之一,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为湿从外来,多因居处卑湿;或淋雨涉水,正不胜邪所致,其病以肌表经络居多,多见寒热起伏,头胀身重,肢节烦痛,或身面浮肿及湿温,黄疸等证;内湿为湿从内生,每因过嗜生冷,恣啖酒酪,中阳失运所致,其病以脏腑气血后多,证见胸痞腹满,呕恶泄痢,黄疸,淋浊,带下,水肿,痰饮等。但外湿与内湿有时相因互见,表湿甚者,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者,亦能波及于肌表,二者不可截然划分。祛湿法即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消肿退黄,止利止带,健脾和中等作用。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伤人阳气,其中人缓,其入人深,能阻塞气机,能滞留成水,病难速愈。湿病范围亦较广泛,论其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分;论其变化,有寒化热化之异;湿邪为病又易兼挟风、寒、热等其他邪气,故其治法也比较丰富。如《素问。阳液醪醴论》有“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腑”之说;《丹溪心法》提出“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并立发汗、利尿、芳香化浊等法;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湿不分三焦非其治也,”等等。根据这些原则,我们综合前人经验,把祛湿法分为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四个类型来叙述。至于水湿壅聚、邪盛正实可以攻逐者,已见于泻下法,此不赘述。另外,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但二者实难截然划分。至于水湿与痰饮,又有密切联系,所谓“脾湿生痰、聚水成饮”,故化湿利水之剂,又可主治水气痰饮,祛湿法选择的药物,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评为故而止”的原则,选用多系苦辛温燥或淡渗泄利之品。祛湿剂则属于“十剂”中之“燥可去湿”,“通可去滞”及“滑可去着”的范围。
临床运用祛湿法时,首先要辨别湿邪所在部位,而给予恰当治疗。若湿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发之;湿邪偏下偏里者,宜从小便利之,此即“开鬼门,洁净腑”之法。除此以外,还须审其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同时还可结合病人体质,形体俱实者,可以攻逐;形体俱虚者,则须扶正。另外,从脏腑的功能看,湿邪为病多与肺、脾、肾、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主治节而通调水道,肺气不降则通调失职;脾化湿而主制水,中阳失运则水湿泛滥;肾主水而司气化,肾不化气则关门不利,水无所主聚而成患。他如膀胱、三焦均与水湿的疏利有关。因此,祛湿法多从这些脏腑着手论治。
至于本法运用的禁忌问题,主要宜注意:对阴虚津亏之体,不可过用苦燥与分利,以免伤阴之弊。对病后、年老、孕妇等,利湿时须配伍健脾之品,以顾正气为要。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胸闷腹胀,身重困倦。治宜祛邪解毒,利湿消肿:
1、室内空气定期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食醋熏蒸,每2日1次,每日开窗通风。
2、水肿剧烈者,腹满咳喘气逆,半卧位或抬高下肢,使气血流畅,减轻浮肿。
3、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汗多者随时擦干,避免吹风受凉,预防感冒。
4、药宜热服,恶心呕吐者,可少量多次服药法或服药前针刺内关、足三里穴,舌面滴姜汁等法,减少呕吐。
5、饮食给赤豆苡仁汤渗湿利水,适当进食温性类食物如生姜、胡椒、葱、蒜等温阳化湿,忌食生冷瓜果及其他凉性类食物。
湿气怎么治
本文2023-10-20 02:46: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