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原则之四:挟正祛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中医治疗原则之四:挟正祛邪,第1张

任何疾病都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因此,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各种治疗措施,也就是依据“扶正”和“祛邪”两个原则制订出来的。

1扶正 “正”是内因,指人体维持健康,抵抗疾病的能力而言。“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它疗法,辅以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达到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的原则,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床上根据病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具体情况,分别运用益气、养血、助阳、滋阴等方法。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气血两虚,应益气摄血或气血双补。

2祛邪 “邪”是外因,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来邪气和自身的病理产物。“祛邪”,就是使用攻逐邪气的药物,或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消除病邪,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的原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床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分别运用发汗、涌吐、攻下、和解、祛寒、清热、消导和针灸、手术等方法驱邪外出。如胆道蛔虫病就是蛔虫窜入胆道的实证,应利胆排虫。

3攻补兼施 是指在治疗时,祛邪和扶正同时并用的方法。临床上由于病情复杂,正与邪之间互相消长,变化多端,故在治疗中必须把“扶正”、“祛邪”两个环节辩证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攻补兼施适用于正虚邪实急需祛邪,但恐正气虚弱而不耐攻者;或久病体弱余邪未除者;或邪盛正虚的虚实互见证。至于先扶正后祛邪还是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为主、祛邪为次,还是祛邪为主、扶正为次,或扶正祛邪忍时并用,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总之,扶正祛邪同时并用,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如温热病,既有便秘、苔黄的实热证,又有阴液大伤的正虚证,若独用泻下则进一步耗伤阴液,仅用滋阴,则邪热又不能从下面解,因而应泻下滋阴两法同用,攻补兼施,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出处:无

释义: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读音:fu zheng qū xie

例句:

1治疗此病可以配合使用非药物调养,也就是调养身体,扶正祛邪。

2只要注意营养和休息,心情愉快,扶正祛邪,就可迅速不治自愈。

3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剂,胃癌,肠癌,扶正防癌口服液,扶正祛邪。

4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罚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

5中医学认为,骨椎骨两侧及背部分布众多穴位,捶打拍打背部可 这些穴位及督脉及太阳阴,扶正祛邪、调和血气、疏通经脉、提高肝脏功能等作用。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叁类。

详见百科词条:解表药 [ 最后修订于2009/12/30 11:51:54 共18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如下:

(1)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助阳、补虚等措施。

(3)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状态。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知识拓展

扶正祛邪的意思是扶助正义,去除邪恶。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出自《对诏问灾异八事》“圣意勤勤,欲流清荡浊,扶正黜邪。”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中医指扶持正气,除去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正义即公正的道理,与公平、公道、正直、正当等相关联。正义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看每个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权利履行了应有的义务。

中医讲究“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所谓扶正,就是扶助、增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人身心发展都趋于平衡;所谓袪邪,就是抑制袪除人体邪气,邪气即致病的根由,去除它又不伤人体之正气。

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的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都不外乎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其中,邪虽然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是的,还必须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此,不论何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但总不外乎邪正斗争的形式,也即“邪正相搏”。《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中医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以正气的内虚为根据,而以病邪外侵为条件。治疗与护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护理个体过程向康复方面转化。因此,治疗与护理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个原则。

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手段,如药物、气功、药膳、营养、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扶正”既以祛邪为目的,但又更注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未得病情况下保护正气,尽量避免邪气的入侵,减少发病机会。因此,是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法则,即用补法及与补法相配套的护理手段,如药物、针灸、推拿、手术等等,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这种“邪去以正复”的方法,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所谓“实则泻之”,如攻下法与攻下护理法,发汗法与发汗护理法,解毒法与解毒护理法等。护理上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作适当的医疗体育运动。第二,随时注意患者的情志变化,设法消除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因素。第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一些补益的药物。

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的。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水、消导、破血、消痰等。由于邪气所在部位不同,祛邪方法亦异,如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表,病邪在胸脘则用吐、消的方法。

要正确运用扶正祛邪法则,必须细致观察正邪的相互消长和盛衰情况,根据正邪矛盾的主次轻重,分别予以扶正或祛邪,但还应从正邪关系中,区别出或以先扶正后祛邪,或以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等不同。一般说,扶正法是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是适用于单纯有邪而正虚不显著者;先扶正后祛邪法是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倘若用祛邪,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正气者,此时预先扶正,增加正气后再祛邪;先祛邪后扶正者,适用于邪盛正虚,如兼用扶正,反而会进一步助邪者,则先需祛邪,后扶正。扶正祛邪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时进行的方法,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要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假如正虚较严重者,即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若以邪实较严重者,即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中医护理就是要在掌握好中医扶正与祛邪法则中,决定各种相应的护理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以取得与治疗相辅相承的作用。

扶持正气,去除邪气

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中医治疗原则之四:挟正祛邪

任何疾病都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因此,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