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的历史发源简介
日语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有些日本学者继而提出韩日-琉球语族的概念、并认为日语从属之)或日本语系。它是一种胶着语,而书写体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汉字。
从语言学上来说,日本近乎是一个单一的民族,9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种语言。这就是意味着日语是世界第六大语言。然而,日语在日本以外的地区很少有人使用。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平仮名)和片假名(片仮名)、同时也可以使用罗马字(ローマ字)书写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招牌或广告,日语汉字的注音不用罗马字而用平假名。和日语相近的有琉球语。概说日语主要使用於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朝鲜半岛、东南亚、大洋洲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时候、当地人被强迫学习说日语、并且被强迫起日语名字、所以现在仍有人可以同时讲日语和本地语或更熟练地使用日语。在很多定居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巴西的日本移民中、有一些也会说日语。他们的後裔虽然有日语名、但是却很少能熟练地使用日语。
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马来-波利西亚语言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峠”、“畑”、“辻”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威望。
分类: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问题描述:
假名是由中国汉字的草书体演变过去的
那是由中国的哪些字演变过去的呢?
解析:
平假名是日语中表音符号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后随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人也开始接受和使用平假名。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注音时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称为振假名。
,『平假名』 是由汉字的草书简化得来的,『片假名』是由楷书的偏旁盖冠得来。
平假名的字源
----------------------------------
あ安 い以 う宇 え衣 お于
か加 き畿 く久 け计 こ己
さ左 し之 す寸 せ世 そ曾
た太 ち知 つ川 て天 と止
な奈 に仁 ぬ奴 ね祢 の乃
は波 ひ比 ふ不 へ部 ほ保
ま末 み美 む武 め女 も毛
や也 ゆ由 よ与
ら良 り利 る留 れ礼 ろ吕
わ和 を袁
ん无
片假名的字源 (取其中文部首)
----------------------------------
ア阿 イ伊 ウ宇 エ江 オ于
カ加 キ畿 ク久 ケ介 コ己
サ散 シ之 ス须 セ世 ソ曾
タ多 チ千 ツ川 テ天 ト止
ナ奈 ニ二 ヌ奴 ネ祢 ノ乃
ハ八 ヒ比 フ不 ヘ部 ホ保
マ末 ミ三 ム牟 メ女 モ毛
ヤ也 ユ由 ヨ与
ラ良 リ利 ル流 レ礼 ロ吕
ワ和 ヲ袁
ン尔
日语的字母称为假名(かな),有平假名(ひらがな)和片假名(かたかな)两种.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对应的,。“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
平假名:它由48个字构成,用来书写土生土长的日本词、虚词、动词结尾和用来书写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无法书写的中国外来语。
片假名:也是由一组48个字构成。它主要是用来书写中文以外的外来词的,用于强调象声词,或动植物学名。
语五十音图,是指日语的五十个清音,在日语中,它既是日语的字母,也是日语的发音,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相当于英语中字母大写和小写的区别,在应用上还是以平假名为主,片假名主要是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的词汇,在学习的时候,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同样重要的。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体简化而来的,片假名则是由汉字的楷体的偏旁部首简化而来。
详细的可以看:)~~
all-conan/bbs/showthreadphpt=6655&extra=%26pp%3D210
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的字形创造的文字。
平假名是由中国汉字中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是由楷书的偏旁演变而来。
日文中的汉字除了从中国传入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自创词,(近现代很多汉字词汇都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像 榊(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辻(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等等这些都属于日语的自创词,不属于中国汉字。
请参考。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但日文中有一部分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古典日文中的汉字则与繁体汉字无异。二战后,日文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与合并,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日本最早诗歌集《万叶集》中的汉字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1]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日文汉字
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代日文中常用汉字为2136字。
日本汉字(日文:汉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现在和制汉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录的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後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两千馀个。
一般认为,汉字是於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後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後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裏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汉字系列条目
字体风格
古文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籀文 · 篆书(大篆 · 小篆)
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印刷字体风格(雕版・活字)
仿宋体 · 宋体 · 黑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 石经
康熙字典体
新字形 ·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国字标准字体 ·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正体字 · 简化字
日文旧字体 · 日文新字体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汉字 · 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 朝鲜半岛 · 越南
派生文字
则天文字 · 方言字 · 注音符号
假名 · 口诀 · 喃字 · 古壮字
女书 · 僰文 · 方块侗字 · 岱喃字
竹书 · 契丹文 · 女真文 · 西夏文
→破音字
查·论·编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随著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於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於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於它的方形结构,用於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西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西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西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西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西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西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 “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日本于唐时,每次派遣唐使到中国,都有学生僧侣随行: 唐代随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生很多。较著名的如开元五年来中国的吉备真备,留学十七年之久,携带唐礼、大衍历、乐书要录、东观汉纪等书回日本,另外还有测影铁尺、铜铎管、铁如、方响、弓箭等物,亦带回日本。又如大和长冈,亦开元五年来中国,留学十七年,学习刑名学。又如阿倍仲痳闾,开元五年来中国,与李白等为诗友,终老于中国。又如橘逸势,贞元二十年来中国,留学期间有﹁橘秀才﹂之称。至于学问僧人数也根多。例如永徽四年来中国的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及禅宗。又如玄昉,开元五年来中国,从智周学法相宗,携法相第四传及经论五千卷和佛像等返回日本。又如戒明、得清二人共持圣德太子所著胜鬘经义疏、法华经义疏人中国,后藏于扬州龙兴寺。又如空海大师和戒明、德清同来中国(大历七年),空海从惠果学密宗于长安青龙寺,并受灌顶。 大化革新: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 五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建元大化,由僧旻、玄理等辅佐孝德天皇从事政治上之维新改革,一切典章制度,都取法于唐朝,史称大化革新。 片假名: 日语的字母称为假名。而片假名是采取汉字楷书一片(一部分)造成的字母,例如: 是由汉字﹁伊﹂的﹁人﹂部造成, 是汉字「江」的「工」部造成,是由「加」的「力」部造成,为日本留华学生吉备真备在唐玄宗时代所创制。 平假名: 平假名是汉字的草书体变成的字母。如 是由「安」的草书;变成是由「以」的草书变成; 是由「于」的草书变成。为日本留华学问僧空海在唐宪宗时所创。
参考: 百度
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正体中文无异。) 究竟汉字甚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准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在现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中,汉字可谓“独树一帜”,它是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并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在古代,由于中华文明在东亚的统治地位,它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通用文字,在20世纪前都是朝鲜半岛、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国家的书面规范文字,毕竟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
不过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语言的官方文字使用汉字,一种是汉语,另一种则是日语,古代汉文化圈的其它国家,有的受西方殖民者影响文字拉丁化了(越南)、有的则是用了自己民族古代给自己语言发明的注音文字代替了汉字(朝鲜、韩国、日本),但是,日语中却仍然保留了汉字。
那么,为何日文会保留汉字呢?
其实,这和日本特殊的人文环境有关,在汉文化圈中,日本是较为边缘的,因为它离中国比较远,古代中日联系也不太紧密,所以日本是周边各国中最先创造出自身文字的,这就是日语中的假名。
汉字自唐朝传入日本后,被曾奉为“正政之始”、“经艺之本”,但随幕府至明治起,中国由盛转衰、日本民族意识抬头、和学兴起、西学传入,日本人开始思考汉字的优劣。
接触西方文化的新井白石最先提出西方的表音文字,优于中国表意文字。1713年至1715年,他写成《采览异言》及《西洋纪闻》两书,在《纪闻》中说:“字母仅廿余字,贯一切音,文省义广,其妙天下无遗音……汉之文字万有余,非强识之人,不能背诵;且犹有有声无字者,虽云多,有不可尽所,徒费其心力云云。”
这段历史,和朝鲜、越南等过的历史大致一样,当时不光是日本人,就连中国的知识文化界都有过废除汉字的提议,甚至相当一段时间这都是时髦的事情。而且,这些民族不用汉字也有苦衷,因为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本身和读音没有关系,它是适用于汉语的文字,其它语言用汉字,有时候确实很麻烦,这种“文言二途”却这些国家的扫盲活动带来很大阻碍。
汉字拉丁化也曾经相当时髦
1798年,裹本多在《西域物语》说:中国“之文字,仅行于东方之朝鲜、琉球、日本,北方之满洲诸国,西方之东天竺之内。西域之文字二十五,欧罗巴(欧洲)诸国、亚墨利加(美洲)诸国、亚弗利加(非洲)、东天竺南洋之诸岛、日本南洋之诸岛、东虾夷诸岛(俄国千岛列岛)、堪察加、北亚墨利加大国,皆用此记事。虽各国各岛言语各异,用二十五字无不可示之物。”
但是,这些思想当时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因为毕竟西方文化传播还没那么广,但是幕末以及明治维新后,由于有“脱亚入欧”的思潮。这其实,文字改革基本是共识,但如何改革呈现多元路线: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民族派),或罗马字派(崇洋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激进派);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
日语的历史发源简介
本文2023-10-20 03:58: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