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术语“衍文”和“脱文”的区别?
“衍文”和“脱文”是古籍校勘中使用的术语。
“衍文”指的是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这些多出来的文字可能是由于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有人故意加上去的。例如:《论语·公冶长》中的“轻”字就被认为是衍文。
“脱文”则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这些丢失的文字可能是由于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古书在流传过程中遭受了损坏、焚毁等灾害。例如:《墨子·法仪》中的“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就被认为是脱文,今本中丢失了“知”字,导致文义不明。
因此,“衍文”和“脱文”的区别在于,衍文是多余的文字,而脱文则是丢失的文字。两者都是由于传抄刊刻过程中的错误或灾害导致的。
问题一:"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我在这罗列一些相关资料
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
一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一、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二、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意、评说。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犹言
之言,之为言
之犹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问题二:疏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问题三:说是什么文体 “说”是( 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 发表议论 ), 也可以( 记事 ), 都是为了( 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问题四:以“疏”这种文体命名的文言文有哪些 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解: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
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
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
问题五:请问“上书”和“上疏”有什么区别? 没什么区别,都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如京兆尹张敞上疏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萧望之上疏谏说元帝“选明经术者为内臣,与参政事”,“纳谏忧政”;薛宣上疏成帝,斥责当时“吏多苛政,政教烦碎”等,皆是多被称道的史例。
“上书”战国以前臣下奏谏陈词,都用上书的名称。古代“言笔未分”之时,不分君臣,互相来往都用书,秦虽改书为奏,但因为离古代还不太远,所以仍然有人用书。唐代偶尔用“书”作为外交文书的一种。唐代以后就很少使用。
问题六:文体是什么? 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写作的四种基本文体,四种文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记叙文: 要求叙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经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是其六个要素。
描写文:要求描写人物外貌特征、情感反应、心理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等。描写需按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等。
说明文: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形成进行解释说明,往往采用下定义、举例说明、分类说明、比较等方法。
议论文: 要求论述事理、发表意见。一般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需要作者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观点,议论文需有较强的逻辑性。
古籍注释体例
(一)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 氏传》、《春秋公羊传》。(二)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 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 《礼记注》。(三)笺 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 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 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四)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 任注释作注释。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五)诠 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 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
(六)义疏 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 原书思想,火光罗材料,对救助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 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七)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 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 《说文解字》 如 曰部: “旱, 不雨也”; 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 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 用指出事务的类属来释词, 《说文解字》 如 木部: “杏, 果也”; 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 根骇人故为之芋。”
古籍校勘术语“衍文”和“脱文”的区别?
本文2023-10-20 04:04: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