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分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分类,第1张

这套丛书无论是在选目还是在整理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从选目上来说,全而见精,勾勒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概貌。丛书100种,以朝代论,大致为唐前15种,唐30种,宋20种,元明15种,清20种;以文体论,总集3种,文论2种,笔记、小说2种,戏曲2种,词集4种,余均为诗文别集。从整理方式来看,有标点、校点、校笺、笺注、校注、集注、集释等。其中笺注、笺校、集注、集释的占三分之二,多为今人所撰,也有前人旧注。传世佳注者尽量保留,仅作标点,如《文选》唐李善注、《王右丞集》清赵殿成笺注、《杜诗镜铨》清杨伦笺注、《李长吉歌诗》清王琦等三家评注、《樊川诗集》清冯集梧注、《玉溪生诗集》清冯浩笺注、《温飞卿诗集》清曾益等笺注、苏轼诗清冯应榴辑注、黄庭坚诗宋任渊注等。宋以前的诗文集前人无注或简注者,多请当代古典文学名家和史家予以笺注或集注,如高亨的《诗经今注》、汤炳正的《楚辞今注》、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等的《李白集校注》、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朱东润的《梅尧臣集编年校注》、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钱伯城的《袁宏道集笺校》、王蘧常的《顾亭林诗集汇注》等。这些作者都是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的一流学者,不少是大师和****,他们的这些古籍整理著作都反映了他们的治学成果,有的凝聚了他们毕生的心血,代表了一个时期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因此获得了学术界和读者的好评。如钱仲联先生的《剑南诗稿校注》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义证》获1994年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1991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瞿蜕园先生的《刘禹锡集笺注》、曹融南的《谢宣城集校注》和邵海清校、李梦生笺的《忠雅堂集校笺》分获1991年首届、1992年第二届、1994年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

汉成帝时期校书,诞生目录文献《别录》。社会发展,战乱不断,造成史书大量增加,其数量足当“诗,兵,技,术”类图书之和,故,保留经子,增史,并上述四类

《别录》的分类体系从校书的分工来看很可能已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及总序辑略共七略,之后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六分法。至西晋荀勖,则开创我国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晋中经新簿》,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部。

将六艺略分为甲部,后世改称经部;诸子、兵书、数术三略合为乙部,后称子部;而这时史书数量已多,所以丙部将分在六艺略春秋里的史书独立出来,后为史部;丁部则为诗赋图赞,传为集部。东晋时期李充根据新簿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史书提升到乙部,诸子列到丙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四库全书的诞生:

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中华古籍难以数计,对古籍的分类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古代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凡名胜古迹、文化遗产、鼎彝器物、版本书籍、书法字画等,其产生的时代愈早就愈受人们珍重,原因很简单,通常情况下,时代越久远,传世越珍罕,历史文物价值当然也就越高,但时代“早”与“晚”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代的人恐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主张既要回望历史,把握时代早晚的尺度;也要展望未来,预留后人品评历史时代的空间。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物以稀为贵”,但“少”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除了“惟一”可以算是绝对地“少”之外,恐怕谁也难以说出少的标准数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既不能忽略罕传孤行本所具备的特殊价值,也不因存世尚多而漠视某些典籍固有的珍贵品质。

  就古籍而言,其价值既包括文物价值、版本价值,也包括文献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其中文物价值已包含在前述时代早晚标准中。文献价值是就书的内容而言的,在中国现存古籍中,除极少数荒诞、迷信、**等糟粕性的古籍因无或缺乏学术、资料价值而无须选录外,其余大多数典籍在甄选时不必过多在文献价值上煞费苦心。惟有版本价值才是《名录》甄选时必须着重考虑的要素。早期产生的典籍版本,因其历史文物价值高,甄选时并不太费周折。晚出之本,则要看其所从出;看其刻前是否经过重新整理;是否经过严格校勘;看其是否为初刻;看其是否经过名人批校题跋。一句话,版本价值是甄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重要考核内容,甄选难度也就在这里。

1 初中文言文按朝代排列

这个问题问得好!

春秋:《论语》选自《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及其众弟子

春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

战国:《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门人

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门人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编者)

三国:《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

东晋:《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北魏:《三峡》作者郦道元选自《水经注》

唐朝:《马说》作者韩愈选自《韩愈文选》

唐朝:《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

唐朝:《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

北宋:《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选自《范文正公集》

北宋:《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北宋:《爱莲说》作者周敦颐选自《周元公集》

北宋:《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选自《东坡志林》

明朝:《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作者宋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我写的都是考纲规定的中考默写篇目,其余的一些书本文言文没有,并且以上皆是文言文,古诗词并未选取。希望能帮到你,自己打的,百度上搜不到的。

2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按朝代排列加作者朝代《童趣》(一):《论语十

(一):《论语十则》 春秋 孔子(二):《曹刿论战》 春秋末年 左丘明 选自《左传》(三):《鱼我所欲也》 战国 孟子 选自《孟子•告子上》(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战国 孟子 选自《孟子告子下》(五):《出师表》 三国 诸葛亮(六):《桃花源记》 东晋 陶潜(七):《三峡》 北魏 郦道元(八):《马说》 唐 韩愈 大约作于795—800 (九):《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写于805年(十):《陋室铭》 唐朝 刘禹锡(十一):《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写于1046年八月(十二):《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写于1046年九月(十三):《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写于1071年(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写于1083年(十五):《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 宋濂1310-1381(十六):《童趣》 清 沈复。

3 请把初中所有学过的古文按朝代排序由早到进

论语 ,《 论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曹刿论战 《左传》 左邱明 成书于公元前三五一年以前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成书在秦统一以后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宋时代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齐梁时期三峡 郦道元 北魏马说 韩愈 唐朝送东阳马生序 韩愈 唐朝陋室铭 刘禹锡 唐朝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朝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前期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中叶醉翁亭记 欧阳修 北宋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北宋末期满井游记 袁宏道 明代口技 林嗣环 明末清初。

4 按诗人朝代分类的古诗(初三的)不要文言

中考必背古诗词1 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5 水槛遣心二首(选一) 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下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6 秋 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zhao)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7 画眉鸟 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8 浣溪沙 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9 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0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1 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2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3 卜算子 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4 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5 临江仙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6 别云间 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17 逢入京使 岑参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8 长相思 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19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20 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21 无 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2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3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4 望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25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6 浣溪沙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27 南园 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28 对酒 清末?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29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0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1 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32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3汉江临眺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34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5 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6 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

5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部古诗词按朝代排序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部古诗词 (不包括课外的) (按朝代顺序排列,朝代下按诗人诗词数量排列,单首不分顺序)东周《诗经》1、《关雎》 2、《蒹葭》 三国时期曹 操1、《观沧海》 晋陶渊明1、《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南北朝时期《木兰诗》唐朝李白1、《渡荆门送别》2、《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杜 甫1、《望岳》2、《春望》3、《石壕吏》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1、《钱塘湖春行》 王 维 1、《使至塞上》 岑 参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 牧1、《赤壁》 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温庭筠1、《望江南》梳流罢,独倚望江楼。

王 湾《次北固山下》宋朝辛弃疾1、《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苏 轼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 1、《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陆 游 1、《游山西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文天祥《过零丁洋》 元张养浩1、《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古籍版本的种类主要有: 写本是用手写成书的本子,包括:写本、稿本、影抄本、传抄本等。 刻本又分官刻本、私人刻本、坊刻本三大类。官刻本是指历史上各朝代中央和地方的机关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刻印的本子私人刻本也称“家刻本”,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等。坊刻本是指以刻印书籍为营业的书坊所刻印的本子,刻书中的牌记有“书坊”“书林”“书籍铺” “经籍铺” 等名称,书目中亦有称之为“书棚”的。按区域划分, 刊刻古籍著名的有浙本、 闽本、蜀本之称。 活字本包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泥活字本” 等。 金属活字印本还有锡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等。 其他有复刻本,亦称“影刻本”、“翻刻本”,还有写刻本、套印本、彩色印本、公文纸背印本、批校本等。 鉴别古籍版本的方法 ①对原书所具有的记载、特征和其在成书后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资料进行考察。一般从书名叶、牌记、序跋,采用的字体、行款,以及批校、题跋、藏章、装订格式,所附的刻工记录,书中避讳字考查。例如:清陆心源著《宋楼藏书志》书名叶,前半叶刻“宋楼藏书志 曲园居士俞樾题”,后半叶刻“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据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 又如: 北宋刻本,字体刚劲硬整,南宋刻本字体渐趋圆润,元代刻本字多“软体”,明代刻本多尚楷体,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这仅是宋至清刻本字体衍变的轮廓,实际变化繁复得多,要细加区别。②通过书目著作考查鉴别古籍。考查书的刊行流通情况,现存各种版本情况,历史文献记载,或考查原书与历史所记载各本异同及其特点,单凭文献记载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状,在判断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书影图谱帮助识别。对前人有关图书的记述(如书目、论著等)要经过分析研究论证,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论断有误的,从而作出适当、准确的辨识。③从不同的制版工艺所形成的版本特征来加以鉴别。 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写本和印本两大类 ( 捶拓、铃印的图籍不计在内 ),以印本为多数,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为多。例如:刻本字迹锋芒棱角完整清晰,说明此本印成较早;字迹锋芒尽失,漫灭残损, 版片断裂,说明是较晚的印本,等等。④鉴别古籍要注意伪本。古籍不仅具有文化学术价值, 且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但在社会流传过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产生一些投机的书商和“伪造者”。例如:以残充全,将原来有残缺的书加以裁改修补,充作完整的书;加盖伪章,冒充原书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补,把较晚的刻本经过挖改、描补等,充为早期刻本或少见的“珍本”;撕去原书序跋,藉以伪充前代旧刻古本,等等。 鉴别版本需要不断实践, 反复考查,增加感性知识,积累经验,争取多看实物,以书影图谱作研究的补充和参考,逐步做到确切了解和掌握。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分类

这套丛书无论是在选目还是在整理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从选目上来说,全而见精,勾勒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概貌。丛书100种,以朝代论,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