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第1张

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 文化 交流》教案 范文 ,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出现频繁对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 故事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展示。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展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 留学 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 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4教学 反思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第二,我们必须学习唐朝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

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曰本

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

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

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

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 雕刻 、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

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

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 传说 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

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

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

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

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

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 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

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

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 鉴真东渡

(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

1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四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 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又是为何

(二)新课展开

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

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Ⅰ自读课文:遣唐使 部分

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问:什么是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 史料研读:

(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 木工 ﹑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结合材料并教材归纳遣唐使的特点

人数多,规模大,呈使团形式;批次多,往来频繁;人员组成全面,便于开展全方位学习。

(3)查看下表,观察教材《日本的和同开宝》图:

问:遣唐使的历史影响一目了然。对日本国家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鉴真东渡

除了遣唐使西来求学,亦有中国文化使者东渡传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中国高僧鉴真。

Ⅰ速读课文,及相关史事栏目内容,了解鉴真 事迹 。

补充材料:

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

唐招提寺建筑群,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他依靠嗅觉辨认药物,定名称及疗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

Ⅱ 以郭沫若诗总结:(学生齐读)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唐朝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中南半岛的林邑等国与中国交往也非常密切,新罗使者、留学生甚至超过日本,先进的唐朝制度、文化对他们影响巨大,并且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儒家)文化圈。

玄奘西行

遣唐使、鉴真东渡显示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核心是唐文明传播日本,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敬重。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天竺”是唐朝时对今印度半岛的称呼。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成为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Ⅰ(提示学生注意教材正文说明)(教师询问并讲述)玄奘在全国各地从师学佛,通过学习,许多佛典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解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为明佛理真谛,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玄奘西游的时间是贞观元年。他的西行求取真经、弘扬佛法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

艰难险阻,四年跋涉,初到天竺 →遍访名寺,游学十年,名扬天竺 →谢绝挽留,二年归国,宰相相迎,天子召见→潜心译经,凡十九载,弘扬佛法,交流文化

指导学生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注意其中经过的重要地点河西走廊、葱岭、曲女城、那烂陀寺等。并结合上述提纲简要介绍相关史实。

Ⅱ总结:玄奘西行的贡献:一是取经、游学、译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印度半岛、西域等地一百多个国家的历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Ⅲ 教材问题思考:鉴真和玄奘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你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回答)

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分析探究(难点突破)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Ⅰ 读《职贡图》(反映外国使节纷至中国,向唐朝皇帝进贡)并课后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

思考:这些反映了什么(唐朝时中外交往的广泛、活跃。)

Ⅱ尝试分析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总结,教师给以适当引导)

(1)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对各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创造了前提;(盛唐气象)

(2)唐朝实行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儒道释共存共荣,、伊斯兰教也在这时传入中国)

(3)唐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高度自信,胸怀博大;

(4)发达的陆路海路为中外往来带来了便利。

四、课堂小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五

学习目标

1说出长安城的布局及地位。

2识记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时间及结果。

3识记鉴真东渡的目的、结果及影响。

4识记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规模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同学们,《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根据玄奘到天竺取经的故事改编的,播放《西游记》片段;这是唐朝使者与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啊!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板书课题,投影学习目标、学生朗读。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自学。

二、自学指导:

(一)方法: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5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

任务、1、说出长安城的布局及地位。

2、识记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时间及结果。

3、识记鉴真东渡的目的、结果及影响。

4、识记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规模及影响。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提问;点拨、更正和补充8分钟

(二)方法: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5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任务:1、请你分别说出玄奘和鉴真出行的目的地及主要事迹。

2、从两人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提问;点拨、更正和补充。7分钟

三、当堂测试:(15分钟)

导学案:自主测评和深化拓展,下课前交回。

板书设计:

一、唐都长安(政治经济中心,国际大都会)

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三、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精选,欢迎大家查阅。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篇1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篇2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篇3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篇5

一、内容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__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_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

 识记荷马(展示)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篇二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 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 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 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 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 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 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国人暴 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 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暴 政的并解释"国人暴 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 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篇三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2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 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 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 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 文化 交流》教案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