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第1张

在隋唐五代时期,书籍的装帧和版式设计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雕版印刷的盛行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大量的印刷品涌现,使得原有的书籍装帧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印刷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蝴蝶装是一种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的装帧形式。这种形式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因此被称为“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但却非常牢固。

此外,隋唐五代时期的版式设计也得到了发展。虽然雕版印刷已经非常流行,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使得书籍的版式设计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内容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隋唐五代时期是书籍装帧和版式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蝴蝶装的出现和版式设计的灵活性都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古玩行话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俗语,二是术语。俗语涉及的面较广,从看货到对货物的评价到做生意,整个过程都有行话。如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一眼货”,货物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够年份”;遇到新仿旧的货称之为“高老八”或“八爷”;对有些地摊货统称为“新加坡”,谐音“新假破”,新货做伪叫“做旧”,做旧做的好就是“高仿”,做的不好就是“判眼”。民国之前仿旧的叫“老仿”现在仿旧的就是“新仿”,如大明宣德炉因其珍贵,在明宣德年间就有了仿品,以后历代直至今日仍不断地有仿品出现。古玩行里有一种人,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然后再卖给各店家、收藏家,行里人称“游击队”,游击队收货出价都比较低,因此又叫“铲地皮”;而“拾麦子”、“捡漏子”则是指买者有眼而卖者不识购到好货或指买到从内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货。自己不太懂行受人骗,买了“高老八”叫“吃药”、“交学费”,懂行人买了“高老八”叫“走眼”、“打眼”,买了便宜货叫“吃仙丹”。

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叫“动过手”。倘若卖家说货绝对真,信誓旦旦,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假的,就只能说:“看不好。”有许多人总认为从农民手上买的货不会有假,殊不知有些货是游击队有意丢给农民“埋地雷”的。另外还有“下蛋”则专指复制品,如将别人送去装裱的名人字画进行复印或学生复印老师的作品,再将复制品以假充真卖给他人。

古玩行里,同行之间做生意叫“交行”,“倒行”。一般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交行价”、倒行价“,漫天开价是“天价”,一件古玩喊到几万,甚至几百万,弄不清楚是不懂还是存心坑人。以物换物是“打仗”,一批货物连好带孬一齐卖称作“一枪打”、“一脚踢”。某人带人上门来购货,行规要按成交价的10%付回扣,叫“打一”。购货时如说“1块钱”就是1百元人民币;“10块钱”就是1千元,“1毛钱”即是10元。

术语行话即是专用语,一般变化不太大,有陶瓷方面的专用语,还有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字画等方面的专用语。如新瓷器釉面的光叫“贼光”、“火光”,瓷器上有裂纹叫“冲”;老翡翠叫“老种”、新翡翠即是“新种”。老货无论出土还是传世,都有一层自然陈旧的光泽,叫“包浆”,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传世的东西叫“热坑”等等。由于术语行话专业性比较强,因此不是行家就难以掌握。上面所提及的古玩行话,仅是收集到的一部分,且各地区的行话也各有不同,随着古玩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行话。

在此列出一些较常听到看到的行话术语给大家参考,也许对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有些益处。

开门———用来评价一件无可争议的真货(在玉器及钱币收藏里也经常用到"开门"),也有呼作“大开门”的,那就更富江湖气了。“开门”是钱币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说某枚钱币的形制、工艺、文字及锈色和包浆(氧化层)都很自然和舒适,具备了真钱所应有的特征,也就是俗语说的“一眼货”,亦即“打开门(钱)就看见山(真钱的特征)”。

叉帮车———就是将几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装成一件。

掉五门———这是苏作木匠对家具制作精细程度的赞美之语。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置于地面上按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距离,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况,就叫“掉五门”。

后加彩———指在漆面严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绘彩,一般多用于描金柜。后加彩定义在洗干净的旧器表面重新画彩再以低温焙烧。后加彩作伪方式多种多样,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后加了贵重的珐琅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使其升值达到作伪盈利的目的。

一种常见的瓷器作伪手法。由清代康熙至民国初年,均有在瓷器上作后加彩的伪作。有的于旧器脱釉后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有的用后加彩手法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成为粉彩、斗彩、珐琅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

蚂蟥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因浅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圆状,形似蚂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玉器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参照了汉代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在硬木家具上比较多见。

坑子货———指做得不好或材质有问题的家具,有时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进后好几年也脱不了手的货色。包浆———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岁月存留在古玩器物表面的一层包裹物。器物由于外界条件差异而具有各种不同的包浆,例如老家具表面因长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迹,因为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木质表面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红木家具的玻璃包浆,青铜器的黑漆包浆。因为包浆是天长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鉴定古玩重要条件之一。

皮壳———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漆面与空气、水分等自然环境亲密接触,被慢慢风化,原有的漆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包浆,还有漆面皲裂的效果。

生辣———指老家具所具有的较好的成色。

叫行古玩交易用语。旧时古玩是在行会里交易的,交易时的价钱是随市叫喊出来的,是同行之间的买卖,后称这种买卖行为为“叫行”。同行之间买卖成交的价位,也就称“叫行价”。

落家-----古玩生意行话。它相对于行家而言,泛指一般人家或市民,这些人是不做古玩生意的,这是古玩生意人常用的行话,如说这件青花瓶是从“落家”出来的。落家系指他人,决不能自称。

埋地雷-----古玩生意用语。它指古玩生意人设圈套,预先将假、赝品乔装打扮掩盖起来,造成种种假象以迷惑人,最后让人受骗上当的欺诈行为。如某某古玩生意人,将上海市场上买来的仿品瓷器,埋伏到苏北乡下,然后勾引上海人去买,这种行为便被斥之为“埋地雷”。其语属贬义词,是指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新家生-----古玩鉴定用语。系指一切仿冒之赝品。“家生”本是器物的总称,南宋吕自牧《梦粱录》十三“诸色杂卖”云“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杌子……”“新家生”即新的器物。在鉴赏古玩时常说:“这件瓷瓶是新家生”,有时干脆说“新家生”。

拖工-----古玩走私用语。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秘密运输走私古玩的职业人员。此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属一种违法行为。“拖工”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指一类人。这些拖工大多是黑道上的人,他们常常具有通天的本领,并以此获得暴利。

吃药-----古玩买卖用语。“吃药”即受骗上当。将走眼上当称之为“吃药”,非常形象,因为药是苦的,上当的滋味就像吃药一样。而药又能治病,有素养的收藏家,就是从“吃药”中成熟起来的。

当账-----古玩交易用语。泛指物物等价交换的一种形式,大多为业内人士所为。有人在注释此语时,写成“打仗”,那是误解。做生意怎能和打仗联系在一起呢?“当账”的“当”是对等的意思,如成语“旗鼓相当”。当账就是账项对等的交易。

搬砖头-----古玩交易用语。指不花本钱搬弄他人的古玩器物,是做生意的一种经营手段。这种人常常依仗自己信息灵通,渠道广泛,可以不花本钱、无投资而从交易中获利。用“砖头”来形容古玩器物,无非是想隐蔽一点。

掮做-----古玩生意人的行为用语。就是掮着别人的货物去兜生意。此语从沪语“掮客”引申而来,有时亦简称一个“掮”字,如“让我掮一掮”,“他要掮我这种货”。虽说“掮做”与“搬砖头”都是利用他人的东西做生意,但“搬砖头”是有了买家后的行为,而“掮做”往往是拿着货兜揽买家,掮不掉可以退还。

下出笼-----古玩生意用语。泛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贬义词,例如“伊下出笼”,“专门下出笼”。古玩行当的弊端诸多,而“下出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种行为常常遭到谴责。

敲锒头-----古玩生意人经营用语。“敲锒头”,系指古玩生意人在叫行时硬碰硬地交易。如说“这件瓷器是敲锒头下来咯”,有时也简称一下“敲”字,如说:“格件铜器是阿拉敲下来咯”。用“敲锒头”来说明某桩生意,无非是显示扎实、牢靠,说的人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态。

偷冷饭-----古玩生意人行为用语。“偷冷饭”与“下出笼”有同义,但又有区别。它常常说的是老板手下人所为,具有瞒天过海的含义,为贬义词。“偷冷饭”是一种古玩行业的不良习气,因而会被人们谴责。“偷冷饭”常谓他人所作所为,而绝无以此自诩的。近年来,其他行业也有使用此词语的。

工手-----古玩制作工艺术语。表示匠人制作工艺品时的功夫。谓之“工手”,很可能是“工匠的手艺”的简称。被使用于“工手”的对象,大多是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品,如紫砂、竹木牙雕、金属器物。而对纯艺术品的书画就不能使用。

扒散头(爬山头)-----古玩修复用语。原用于评价修补过的老字画,在老家具行业特指修补过的老家具。多指对残损残缺的工艺品进行整修,或者是为了遮人眼目的修补。有人称此为“爬山头”,意不通。“扒散头”有把散了的东西扒起来的含义。“扒散头”在古玩行业中带有一种贬义,它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公开性的,而“扒散头”则常常是隐蔽的,为的是蒙人。

妖气-----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后仿品和作伪品,为了做旧而残留下的色、泽、光。这种人为的假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称为“妖气”。妖邪手法的狡诈,常常会让人上当受骗。

品相-----古玩鉴定用语。是品质与外相的意义,泛指收藏品的外观工艺和内在质量的优劣程度,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年份的器物。如称:全品相、品相一般、品相一塌糊涂等。品相是构成古玩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蜡-----古玩鉴定用语。多指完整无损完好如初的收藏品。究“蜡”字的含义,可引申为光亮、光辉,“生蜡”就是生辉。该语是典型的沪语,同类词如“克蜡”。

拾漏-----古玩经营用语。即拣拾别人漏掉的东西,而且是指好东西。拾漏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古玩生意人或收藏家自己的眼光,或灵通的信息,寻觅收藏品的行为。

妖怪-----古玩鉴定用语。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赝品,也指某些改头换面的作伪品。人们在使用时,常说:“这件东西是妖怪”。有时干脆说:“妖怪”,还有时更干脆,只用一个“妖”字。

皮壳-----古玩鉴定用语。旧时古玩行当里的人,将家具、竹、木、牙雕、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层玻璃质感的包浆,称为“皮壳”。顾名思义,称之为“皮壳”的包浆,是一种较厚的包浆,但有些古玩不称“皮壳”,例如瓷器、绣品、古籍版本、珠宝等。

至尊-----古玩鉴定用语,系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使用起来,常说:“东西绝对至尊。”或者也可以说:“侬这件古玩不至尊。”“至尊”是“大兴”的反义词。此语来自骰戏的“至尊宝”,它指骰戏中最大的牌色。此语不仅古玩行当用,其他行业也用,也常见于上海社会流行语中。

打闷包-----古玩行业中,称不准开封检验的买卖为“打闷包”,有时也指没有看到东西而交易的行为。据说此语原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民间,源于打花会赌博的“打闷包”。此语现在沪上其他行当也有使用。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一枪打-----将这批货物好的带坏的一起卖称作“一脚踢”。

留下吧-----以前拎包裹的送货上门,买家决定购买他的东西,让送货人将货留下。

吃仙丹-----买了便宜喜欢的藏品叫“吃仙丹”。

拦一道------抬高竞买者的价钱抢先买来,对手就说他被拦一道。

搬砖头------不花本钱拿别人的东西去卖,从中赚取差价。

交学费------不太懂行总是花钱买到新货,受人骗叫“交学费”。

包袱斋-----行内有的人眼力好,但没钱开店,便用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这种经营古玩的现象被称之为“包袱斋”。

有一眼-----就是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

收起来-----买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而请卖家将藏品收回去,就说收起来吧。

俏货-----比较精美的的藏品。一般指瓷器的收藏术语。

天价-----漫天要价,价格高出市场价很多。

行价-----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上货-----古玩商从农村市场或者收藏者手中购买或征集的藏品,叫上货。

压堂-----是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砸浆-----从同行中买来打眼货“没年代”或价钱过高,掌柜可请行内公会帮忙调解,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内话称之为“砸浆”。

走宝-----就是卖亏了,把价值十万的,几千卖了。买家便是“拣漏”了。

旧仿-----明清时期的仿旧叫“旧仿”,而现在仿旧就是“新仿”。

到代-----收藏品攴莺茫锏揭欢ǖ哪甏小暗酱被颉肮荒攴荨薄

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叫“贼光”或“火光”,如:真品青花瓷器砸碎后,同样充满了光泽,赝品是没有这样的光彩的。赝品的光是“贼光”。

生坑------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熟坑"是指出土后已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已经过他人盘玩,。另外,"水坑"相对于"干坑"而言,"水坑"指器物埋藏地低下具有较为丰富的水源,出土的器物往往受沁较重,并对器物有较大的侵蚀,而"干坑"则相对缺水,器物出土的沁色相对于"水坑"也不同。干坑出土的器物往往多自北方

#

拿了-----投资者决定将藏品买下。这件藏品我拿了。

绷价-----坚持要高价,想卖个好价钱。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一般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看新-----这个东西有点看新,东西不到代,现代仿的。

包上-----买家决定将藏品买下,请卖主将藏品包起来,这件东西我要了请您包上。

要了-----买家决定购买某件藏品。

虫儿-----就是已经收藏了很多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整间店的古玩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有镇店之宝的藏品。

没用-----买家不要这个藏品觉得没多大意思,一般说没用。

走眼-----也叫“打眼”买家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假货。

掌眼-----这件东西没把握看年代,请个师傅为你“掌眼”看看新老。

搂货-----古玩行商户们相互将对方的货拿走代为销售,即为“搂货”。近百年来行内人士没有发生“搂货”不守信用之事,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

伙货-----二人或以上合伙买卖古玩。售价早已商定,卖时可由一家出售,但必须将实售价格公开,平均分配利润。

棒槌-----就是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的人。老是被骗的人,行内人就说他是棒槌。卖家卖新货给他,背后还称呼他“棒槌”。

杀猪-----就是经营新仿瓷器的人对卖假货行为的一种口语,把新仿的东西拿到和顾客约好的地方卖给顾客,他们称杀猪。

抓-----到市场去购买古玩说抓货,刚抓了一件光绪官窑。

吃-----我是吃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买瓷器的。

纳-----买进藏品,叫纳入。较早的古玩术语。

追-----发现很好的藏品追着要,在拍卖会上追价。

匀-----有的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

让-----有的古玩商买东西不叫买而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

玩-----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如:我是玩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收藏瓷器的。

天书-----重要的鉴定专著。

今玩-----现代制作的收藏品。

现玩-----即今玩。

祖----即古玩行的祖师范蠡。其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

回了-----收藏者决定不购买某件藏品,经营者决定不经营某件藏品。

盗幕行话:

现玩、今玩——当今制作的藏品

纸儿、片儿、纸头——书画

绿头——翡翠

老种——老翡翠

新种——新翡翠

石头——玉器

石头帮——做玉器生意的一伙人

生玩——新出土文物

水货——从境外走私来的收藏品

爬山头——把损坏的古玩修补好

做旧——把新品做成旧品

装棺材——以新画做旧后,找来不值钱的旧书画去掉原来的画心,套上旧裱边(即所谓“装棺材”)的一种做旧方法。

下蛋——复制品

高仿——做旧做得好

判眼——做旧做得不好

老仿——民国以前的仿旧

铲地皮——挨家挨户上门收购

洋庄——做外国人生意

本庄——做国内人生意

掮做——代销

打仗——以物易物

天价——漫天要价

一枪打——批货好坏一起卖

开冲——第一笔生意

吃仙丹——低价买进价值高的古玩

漏掉——好东西以极低的价格卖掉

吃药——买进假货

分——元

角——10元

块——100元

一只数、一桶水——1万元

1、出血就是印刷完了裁切的时候为了防止裁切出现颜色和尺寸的偏差而多出2MM或者3MM的尺寸,

2、出血,可想而知,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会消耗一些自己的东西,印刷里面就是纸张会浪费一点,出血了才能不会出现误差。

3这个用的范围就很广了,包括所有的印刷都会用到,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为了不出现裁切误差。

4,版式设计可想而知,只要有书的地方就有版式设计,几乎所有的广告行业都会用到版式设计这些东西,所以中国,外国一样了。

我级底不能插入没办法,或者你加我的Q,在印刷和设计方面我还是有几年的功力的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懂视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体鉴定古籍年代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湿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体,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六家文选字体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综而观之,大致有如下特点:清代刻本以康熙为界,其字体变化分作两个时期,康熙以前是明万历后的风格,字体长方,横细竖粗。

猜你感兴趣:

1珠宝鉴定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2星月菩提辨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3古瓷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4哥窑鉴别真伪的技巧与秘诀

5鉴别红糖真伪的技巧与秘诀有哪些

  首先来讨论古今字。古今字,由郑玄《礼记·曲礼下》首创之后,一直为后代文字训诂学家所沿用, 用来说明古今异字的现象。简单的说,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比如“昏暮”这个意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就构成古今字。《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字,音zhi51,本义为知识、了解。后来引申为聪明、聪慧之义。《战国策·赵策二》:“知者功大而辞顺。”后来在“知”字底上加义符“日”,造出“智”字来表示引申义“聪明”、“智慧”。这样,“知”与“智”也就成了古今字。以上的两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古今字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一是文字的假借,一是词义的引申。相比较来说,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今字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本义、引申义或者假借义,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只是部分相同。

  其次,来说说通假字。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语言现象而言的。具体的说,就是本来有这个字却没有写,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里的“音同或音近”,必须是上古音)来表示,应该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借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于是便成为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双声通假以及叠韵通假。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鸿门宴》)

  (2)双声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如“亡与无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亡”通“无”(《温病条辨·叙》)

  (3)叠韵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如“逝将去女。”“逝”通“誓”(《诗经·魏风·硕鼠》)

  与古今字不同的是,通假字的条件是必须两个字同时出现,同时这也是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最大的特征。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还有其他的区别:古今字的字形大部分都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假借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之间表义必有联系,而通假字之间意义基本上无联系。再者,从上可以看出,古今字读音基本相同,而通假字还有音同音近的现象。

  再者,异体字。什么是异体字呢?这里引用裘锡圭先生下的定义:“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成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更具体简洁的定义要数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指出的“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异体字是由于造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它的结构方式大概有6种:①造字方法不同。②改换意义相通的形符。③改换读音相近的声符。④变动形符与声符的位置。⑤采用形符与声符的变体。⑥形符与声符都改变。

  睹—靓 咏—诛 砖—城 铺—哺 雇—鸯(形符不同)

  鲜—鳝 坟—愤 蹬—踪 咱—咬 简—笋(声符不同)

  概—粱 寻—略 群—拿 惭—新(形符、声符位置不同)

  腾—从贝,肤声。剩—从刀,乘声。(形符、声符都不同)

  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而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包含在“古字”之中,所以古书中的“古字”可以代替“今字”,但“今字”只能代替“古字”中的一部分意义。

  异体字与通假字也不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不同,相互代替会产生歧义。异体字形体不同但音义无别,相互代替不会产生歧义。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胜杯杓”中,“杯”就是“酒杯”的“杯”,“杯”与“杯”形体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虽然上述已经基本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具体的情况还是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证明。首先只有弄明白三者最基本的定义,才能在应用中进一步认识清楚。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在隋唐五代时期,书籍的装帧和版式设计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雕版印刷的盛行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大量的印刷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