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介绍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大理三塔介绍景点,第1张

景区概况:

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

巍然矗立的崇圣寺三塔,正中间的大塔叫千寻塔,“寻”在古代是计量高度的单位,一寻相当于八尺,“千寻”是形容主塔之高。

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每座塔高度均为4219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

最佳游览时间

大理属低纬度高原型季风气候,季节变换不明显,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空气通透,注意防晒。

最佳游览月份:每年1月~12月

出行热点:大理是个四季入春的古城,因此游览崇圣寺三塔,四季皆宜。

景区开放时间:07:30—18:30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崇圣寺三塔地理坐标:北纬N25°42′3238″ ,东E100°08′5301″。海拔:203359 米。

大理崇圣寺,公元713年至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有“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

“洱海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是美丽大理的真实写照,记不得来过大理多少次了,去岁闻听大理恢复重建,欣喜之馀,早已按捺不住向往的心情,只是苦于琐事缠身,无法成行,直到今春三月我们有幸踏花而行,再次来到了大理,急急赶赴崇圣寺,以了心愿。

崇圣寺是全东南亚唯一一个开过金光的佛寺,被誉为“佛都”。它是由108位从世界各地请来的得道高僧为它开的金光。

布局/大理崇圣寺 

在和风细雨的轻柔之中,我们叩开了享有“南中巨刹”之称的大理崇圣寺那充满灵气的大门,以期细细品味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

走进崇圣寺,我们不禁被它那气势宏伟、庄严秀丽的布局所折服。观赏崇圣寺,须得品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圣寺在南诏古国、大理古国时期即为皇家国寺和政教中心,历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为僧,在金庸的武侠名着《天龙八部》的笔下,段氏皇族出家的“ 天龙寺”,就是今天的崇圣寺。

历史/大理崇圣寺 编辑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今天五大重器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刹”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2005年大理旅游集团耗资182亿人民币恢复重建崇圣寺,重建的崇圣寺,占地600亩,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海拔2199米,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约占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并请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师为方丈主持。

我们沿着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中轴线依次观赏了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十牌坊以及寺内的木雕艺术等。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 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 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馀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 银桥村,古时称为“ 塔桥村”。古借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馀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 宋代“ 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 南诏野史》记载: 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馀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 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 南诏王 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 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 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 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 段思廉以 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 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 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 段和誉(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 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 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 东南亚、南亚

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明朝 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 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 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 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馀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馀……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 崇圣寺以五大重器着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 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名胜景点/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馀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 南诏、 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 南诏和 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在 南诏国和 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 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 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 大理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 三塔倒影公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50年代末大跃进时修建的水库即 积水潭衍生而来。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十馀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外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的晶莹透亮的明镜,让屹立于苍穹的三塔美景增添了许多秀丽与优美,园内建筑有体现 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亭碑,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是游人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而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它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映三塔的绝佳美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三塔映月”。三塔倒影以其将 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 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令世界称奇赞叹、为大理增色添彩和扬名争光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 画报、 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多年来为大理赢得很大的名知度,为大理乃至 云南和 中国都赢得不少的声誉……崇圣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相与增色互为添辉,是最能代表 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和美丽象征。

1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复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崇圣寺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馀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

2三塔倒影公园

雄奇的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 三塔倒影公园。

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水池西侧有高5米左右的 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的漾波亭。亭为六角,雕梁画栋,亭柱朱红,与碧水蓝天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漾波亭南侧有一小岛,岛上塑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

公园西南部,广植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奇花异草,成为园中 之园。公园小路皆用 大理石铺成,路边苔绿如染, 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啭鸟鸣。

倒影公园最有特点的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倒影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是摄三塔最佳场所。在冬季,整座 苍山银妆素裹,三塔倒影更加美丽迷人。正如清代杨炳锃《三塔倒影》所赞“佛都胜概肇 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A级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成人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距昆明338公里,北接丽江市,南靠普洱、临沧市,西连保山市、怒江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驻下关。大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洱海、苍山、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喜洲古镇等。在游览洱海的同时,16年5月26日还去了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和崇圣寺三塔。

大理古城,位于滇西,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修筑羊苴咩城,为其新都。之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都以羊苴咩城为都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将沐英攻下大理后,在羊苴咩城基础上修建今大理古城。

同一家店铺,男女店员临街献艺。

古城驻军某部门前的解放军战士塑像,基座上的四个字是“和平卫士”,对面是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现大理博物馆)。

总统兵马大元帅府,位于大理城内复兴路南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云南提督府。清咸丰六年(1856年),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并建立政权,推举起义军首领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遂改提督府为元帅府,并仿皇城建筑格式进行了扩建,使其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杜文秀还撰写了楹联悬挂于大殿“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帅府四周筑有高墙,设城垛,皆砖石砌就,故有“小紫金城”之称。16年后,起义失败,建筑大部被折迁,1987年,按史料恢复了部分建筑并改为大理市博物馆。

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年(856年),是南诏王以及后来的大理王会客宴朋的地方。高五层,可容万人站立。历史上,五华楼曾几毁几建。明洪武年间,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清代修葺过,现在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的,高20多米、四层,楼内供奉观音、孔子、关公、南诏王和大理王五尊磁塑像。

街心莲花池畔的十二柱重檐方亭

登上五华楼古城景色尽收眼底。

前方远处的城门是古城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

远处的崇圣寺三塔清晰可辨。

苍山方向

洱海方向

大理古城的城池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相互对称,而东西城门相错,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轴线不居中,形成了西重东轻的城市布局。南北有三条街,东西有六条街,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古城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

古戏台,楹联:百首民歌赞美风花雪月;一台好戏连接南北东西。

走出古城回头看到南门城楼上的匾额“文献名邦”,这四个大字是清康熙四十一年云南提督所题并书,意寓大理自古文化内涵积淀深厚,是人文荟萃之地。

喜洲古镇

喜洲,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名镇,位于大理古城北面16公里处,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于此,时称大厘城。喜洲,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重点侨乡之一,**《五朵金花》的故乡。全镇共有明、清、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

古镇的方亭长廊,花坛上标有“白族第一镇”。

喜洲白族民居,代表了大理白族民居的风格,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青瓦飞檐,粉墙画壁,独具一格。

魁阁,喜洲古镇的西大门,称正义门。门楼上应是供奉着魁星的。喜洲为白族聚集地,人们多以经商为主业,但也是“儒商并重”,对子弟的教育毫不放松,喜洲商业、文化艺术的繁荣应是源于此。

镇中的戏台,现在为喜洲镇文化站所在地。

古镇入口处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的象征,因此称其为“风水树”。这两棵大树上栖息着成群的白鹭,不时飞起,成镇上一景。

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的粉墙画壁

正值镇上学生放学

小巷门洞上方的“百忍家风”匾额,右边镶“书香四溢”,左边嵌“文房世宝”砖雕。巷子深处的粉墙上写着忍、让、福等大字,字的下方均有解释。忍: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让:退一步天空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福字,康熙皇帝体,为天下第一福。

走进古镇四方街,首先见到的便是这座建于明代的石牌坊,坊上匾额“题名坊”。坊上刻有出自喜洲的进士、举人名单及喜洲著名商号和近现代名人名单。坊联为:题开汉代叶榆县;名拓南诏史睑城。史睑,又称大厘城,即今喜洲。睑,南诏白蛮语,意为州。

“题名坊”背面匾额“后励前光”,坊联: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庄画图。

四方街上还立有一座翰林坊,是为旌表喜洲人杨士云而立。杨士云,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转给事中。后来他辞官回故里隐居,除每日侍候母亲外,便在他的“七尺书楼”著书立说。

古镇上的旅游驴车

在老房子窗前拍婚纱照的情侣

九坛神庙,因集中供奉了九位本主而得名。本主,为白族地区供奉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神很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有大理白族“三百六十村,村村有本主”之说。

在古镇外稻田里劳作的村民们

虽然破旧待修,但挑檐飞角,青瓦粉墙的特色依旧引人注目。

售卖的都是带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德馨坊,立于学校门前的石坊。正中匾额:德馨坊;左右匾额:凤鸣龙湖、五台岚津。

崇圣寺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素以寺中三塔闻名于世。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的美誉,为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清咸丰年间烧毁,仅余三塔。1978年对三塔全面维修。2002年起,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各大殿陆续得以重建。2005年全部落成,2006年7月举行了开光大典。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崇圣寺三塔景区的蛮王礼佛图石雕照壁

景区前的“不二法门”牌楼

立于崇圣寺大门前方广场上的69米双面大鹏金翅鸟雕塑,是以三塔出土文物金翅鸟为蓝本创作而成。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景区入口

沿石阶梯道拍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当时先建了16层的方形密檐式砖塔“千寻塔”,高6913米。北宋大理国时期又建了南、北八角形的10级砖塔,均高43米。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崇圣寺是三塔建设在先,规模弘大的崇圣寺建于其后。

崇圣寺三塔中最高的千寻塔,当地人称“文笔塔”,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南诏丰佑年间(836年)。

三塔中的两座小塔位于中间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米,两塔形制一样,均10层,高424米,为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大理的象征。从水潭处拍摄三塔,更能拍出三塔的雄姿和清晰的倒影。清代杨炳锃有《三塔倒影》诗:佛都胜概肇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显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南诏建极大钟钟楼。大钟,初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徐霞客《滇游日记》中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惜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1997年重铸,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

大雄宝殿,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建造,重檐九开间,总高26米,殿阔517米,中供奉有华严三圣,即如来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音殿,属于仿明代建筑,重檐五开间,正中供奉有十一面观音像,十一面观音是观音的一个化身。

转经筒和金刚杵,均五组,位于观音殿前方。转经筒居左,金刚杵在右,最大的金刚杵长6米、直径1米。

崇圣寺山门。崇圣寺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声誉最高的一所古寺,是大理佛教密宗大阿吒力教的中心,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曾有九位大理国王逊位后在此出家修行。

站在景区平台上远眺来时经过的不二法门、大理城区、洱海和苍山。

重建的崇圣寺,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由于行程计划的限定,仅游览了三塔和部分殿堂…

大理崇圣寺是大理皇族的辉煌体现,也是皇室地位的象征,在金庸笔下,也有它的身影,被称为“天龙寺”。都知道皇族,最讲究风水,那么崇圣寺三塔的风水如何?本期的建筑风水带你了解。

还想要了解》》黄帝陵风水格局解说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

崇圣寺以寺中三塔闻名于世,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着名的佛塔之一,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似三支巨笔,把古城点缀得更加壮丽,使苍洱风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历来都是大理的象征。是旧时崇圣寺(即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所云“天龙寺”)前的建筑,今古刹无存,唯此三塔依然鼎足矗立。三塔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塔群。

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一九六一年第一批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诏野史》、《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年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公元八三四至八四○年),寺基方七里,有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耗铜四万零五百九十斤,费工七十万零八千馀。

崇圣寺于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大理县稿》记载∶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岑峰下。其方七里,周三百馀亩,寺有雨铜观音像,高二丈四尺,统计为佛一万一千四百,为屋八百九十一间,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其规模宏大。其中的苍山胜概楼大型建筑,明代《云南通》载∶苍山胜概楼,在府城西北三里崇圣寺,创自唐贞观年间,上悬鸿锺,唐咸通间铸,亦说明唐代南诏国时期,大理建筑水平已相当高。

宋代大理国时期,国王信奉佛教,崇圣寺香火更旺;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曾有九位不爱江山不恋俗世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公元一○五六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在崇圣寺,寺中以玉佛相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第十峰(苍山十九峰之一)下,唐开元中建,如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六层,故今名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出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峙楼中有钟,其声闻可八十里,楼后为正殿,其后为雨铜观音殿。

大理三塔介绍景点

景区概况: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