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该如何祭孔
《儒家学子及传统文化同仁祭奠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程指导推荐方案简编》(征求意见稿)
总 述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东汉郑玄注曰:“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据《说文解字》,“奠”即“置祭也”;“释”,按《说文》及唐代颜师古等的注疏,即“解也”、“放也”、“置也”。“释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庄重典礼,内容为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
释奠礼最初是祭奠周公和孔子的,后来演变为专门祭奠孔子暨诸弟子的典礼。释奠礼的目的,在于通过简明的形式来表达对先哲、对中华文明的诚敬心,提倡文明教化与和谐人伦……为弘扬华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释奠礼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之一。从汉代开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祭祀先师。开此先河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他即位十二年时,从淮南返京经过曲阜,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自东汉始,除了曲阜圣庙继续祭祀先师之外,各郡县开始在各自的学校祭祀。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释奠礼由六佾升为八佾,笾豆等礼器的数目尽与天子等同。释奠礼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个丁日隆重举行,因为五行中丙丁属火,象征礼乐文明,而丙为明之初,丁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师。
祭礼延续千年,维系礼乐文明,安顿国家民生,炎黄神器保而不坠。然近代内忧外患频袭,无知者崇夷鄙夏,逐私欲而坏人伦,纲常废乱,礼乐蒙尘,人道几丧堕于万劫不复之深渊。幸大道恒贞,日月不泯,天佑华夏,族体重现。乙酉仲春,儒门同好汇聚圣城曲阜,十三志士发奋忘己,斋明盛服以承大愿,千秋盛礼光复人间。挚友欢呼,华夏开颜,复得海内外有志者鼎助,遂成乙秋丙春之礼,又有太原祭礼、正定祭礼、德阳释奠、邹城亚圣之祭,民间儒风方兴未艾,神州气象今朝复来。儒门师友倡议推行祭礼,以使先人礼乐之泽广被世间,故不辞浅陋编辑众学友智识之英华,以成仪程经验之推荐,企为巍巍山岳添得一缕。所推荐之仪程仅述明礼之通则,简化暂设之仪惟权应同仁勉力主办而条件有所不具者,仅供选择试行。
曲阜释奠礼整理的简化程序
一、人员:①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各一人(负责进献先师和四配);②分献官四人或两人(分别进献东哲、东庑、西哲、西庑,或者由一人同时进献东哲与东庑,一人同时进献西哲与西庑);③执事九人、七人或五人,基本与献官相应(负责在供桌旁向献官呈递祭品);④读祝(兼进福酒者)一人;⑤通赞一人(兼纠仪官,负责主持仪式);⑥乐工数人,负责弹奏雅乐。
若人员足,可加入引赞,最少三人,负责引领献官到进献位置[②]。
参礼者人数不定——他们是普通参祭者,通过行礼,表达对先师的敬意。古礼不允许女士参加,但现在有变通和演进,女士完全可以释奠礼,但应是从祭者。
二、服装:礼服最好选择传统的朱子深衣,素雅色调,以米黄或白色为主,色彩款式力求整齐,献官配玄端,乐工可以用红色的圆领公服。冠采用方巾或进贤冠都可以。鞋子选用传统布鞋。
为了与传统文化相符合,应该杜绝明代以后的款式。无礼服而希望参与祀礼的道友,可为其安排“新礼”仪式,新礼欢迎少数民族朋友穿本民族的服装(回族朋友戴白色回族礼帽,满族朋友穿马褂长衫等)。
穿日常服装可佩带“儒襟”作为传统礼的礼仪饰物。
三、供品:视条件而定,在无法置办三牲五供的情况下,用时令果品为好,每张供桌应准备三盘不同的水果,要避免当地忌讳,山东忌用梨,有朋友建议不用香蕉。
帛——用一尺见方的纯白丝绸,准备九块。圣城释奠曾用“儒襟”代替。爵用仿古青铜酒爵或高脚陶瓷酒杯,全套则需要27个,最少要15个。
四、斋戒:前三日进行斋戒,这是保证祭礼不流于形式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戒烟、不醉酒(前一日则不能饮酒)、沐浴、不入娱乐场合、戒荤(主要是不食大鱼大肉和葱蒜等)、不动气(保持平和诚敬的心情)。
五、仪式准备:——入庙:从神道列队入庙,执事在前,献官在后,参礼者随后,纠仪官照应前后。凡门从东侧入,因为古代的西阶是客人走的,我们作为儒家学子不敢以宾客自居。考虑场地限制,行礼一般在丹墀上。队列在丹墀下东侧停下,众执事布置场地。
——陈设:如果大成殿不便进入行礼(文物保护的考虑),可在殿前设临时供桌,五到九张,先师位南向、四配(四位或两位)、十哲(合两位)、两庑(合两位),或十哲与两庑合成两位。皆分东西位,东方西向,西方东向,各陈蔬果拜席,祭品蒙以布。先师供桌旁设读祝位。再旁边另设乐工席。东侧设执事献官席,南方根据参礼者人数设席。东侧献官席前设盥洗所,执事席前设酒尊所。陈设毕,众执事根据分配,立各神位左侧(西边的几位立右侧,取对称)。通赞就位,在前方西侧。
六、仪式开始:1、通赞唱:就位。——乐师、乐工就位,在最靠近供桌的位置(若有女士,男女分列,女士在西侧);分献官就位;献官就位(献官在乐工后方东侧,西向);三献官在前;分献官在后排;参礼者在后(他们当中的女士,要站到西侧)。
2、通赞唱:行礼。——执事各揭开盖布,退后三步,再向南离开神位,然后就东侧执事席。
3、迎神:通赞唱:迎神。——乐奏咸和之曲。待乐奏至一半,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明代礼,久别见尊者要四拜示敬;对先师四拜,以达久敬之思)。众人俱拜讫,乐停。
4、初献:(初献官行礼)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搢笏(将笏插在腰间,笏是古人侍奉长者时用以记事备忘的礼器,表示敬重不敢怠慢)、盥洗、出笏。
唱:诣酒樽所。——引献官至酒樽所,执事受酒,并捧帛前行,就各自神位前,读祝也一同就位,立于西侧,如前仪。
唱:诣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奏宁和之曲。
唱:跪。——献官跪,搢笏。
唱:奠帛。——执事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接帛,献帛于案上。
唱:献爵。——执事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奠于神位前,出笏。
唱:俯伏兴平身。——献官拜如仪。
唱:诣读祝位。——乐暂止。读祝进至献官之左。
唱:跪。——献官并读祝皆跪,众人皆跪。
唱:读祝。——读祝者读毕,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西侧。
唱:俯伏兴平身。——乐生接着奏乐。
唱:诣 复圣颜子神位前。诣 宗圣曾子神位前。诣 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 亚圣孟子神位前。
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
唱:诣盥洗所。
唱:诣酒罇所,诣 东西哲神位前。诣东西两庑神位前。——分献官皆先盥洗,然后就位,奠帛、献爵如前仪,只是对西侧神位,对称起见,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
唱:复位。——乐止。献官、执事、读祝,各回东侧拜位。
5、亚献、终献:如前仪,但分别由亚献官、终献官完成,且只是献爵。亚献乐奏安和,终献奏景和之乐。
7、饮福:通赞唱:饮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立先师神位之东侧,读祝者立西侧。
唱:诣饮福位(即读祝位)。——初献官至饮福位。
唱:跪。——献官跪,搢笏。进福酒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
唱:饮福酒。——献官接酒饮讫,然后将爵交读祝者。
唱:受胙。——献官接过祭品,然后转交读祝手中,读祝者起身离开。出笏。
唱: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8、撤馔:通赞唱:撤馔。——乐奏咸和之曲。执事将祭品盖住,略微移动。
9、送神:通赞唱:送神。——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各官俱拜讫,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执事者各诣神位前,读祝者先跪取祝文,然后取帛,齐转身向外立。
10、通赞唱:礼毕。——执事收藏好帛(或到焚烧处焚烧),收起祭器。
七:礼毕:肃静,列队出庙,然后与祭者可饮福酒、分祭品……(文字资料依据吴飞整理的明代祭礼底本变动补充而得)
简礼程序推荐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程序基础上再简化一些,形成传统礼的简礼,尽管简略了一些程序,但基本保留了礼仪的面貌,仍然属于传统礼范围。程序推荐如下:
一、人员:主献官一人(负责进献先师和四配);分献官四人或两人(分别进献东哲、东庑、西哲、西庑,或者由一人同时进献东哲与东庑,一人同时进献西哲与西庑);执事七人或五人;读祝(兼进福酒者)一人(或者由主祭官兼任);通赞(兼纠仪官,负责主持仪式)。
如果有音乐才能的同道可以担任乐工,负责弹奏雅乐;如果没有可暂不献乐。人员充足,可推荐熟悉礼仪的同道担任引赞,负责引领献官到进献位置。
参礼者人数不定(可以请女士参礼,从祭)。
二、服装、供品、斋戒:与传统礼相同或相近。
三、仪式准备进行:——入庙:从神道列队入庙,执事在前,献官在后,参礼者随后,纠仪官照应前后。凡门从东侧入,行礼一般在丹墀上。众执事布置场地。
——陈设:如果大成殿不便进入行礼(文物保护的考虑),可以在殿前设临时供桌,五到九张,先师位南向、四配(四位或两位)、十哲(合两位)、两庑(合两位),或十哲与两庑合成两位。皆分东西位,东方西向,西方东向,各陈蔬果拜席,祭品蒙以布。先师供桌旁设读祝位。再旁边再设乐工席(如果有乐工)。东侧设执事献官席,南方根据参礼者人数设席。东侧献官席前设盥洗所,执事席前设酒尊所。陈设毕,众执事根据分配,立各神位左侧(西边的几位立右侧,取对称)。通赞就位,在前方西侧。
四、仪式开始:
1、通赞唱:就位。——分献官就位,献官就位,西向,献官在前,分献官在后排。参礼者在后,他们当中的女士,要站到西侧。
2、通赞唱:行礼。——执事各揭开盖布,退后三步,再向南离开神位,然后就东侧执事席。
3、迎神:通赞唱:迎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4、献礼:通赞唱:行一献礼。
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盥洗。
唱:诣酒樽所。——引献官至酒樽所,执事受酒,并捧帛前行,就各自神位前,立于西侧,如前仪。
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
唱:跪。——献官跪。
唱:奠帛。——执事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接帛,献帛于案上。
唱:献爵。——执事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奠于神位前。
唱:俯伏兴平身。——献官拜如仪。
唱:诣读祝位。——读祝进至献官之左(无读祝时献官读祝)。
唱:跪。——众人皆跪。
唱:读祝。——读祝者读毕,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西侧。
唱:俯伏兴平身。
唱:诣 复圣颜子神位前。诣 宗圣曾子神位前。诣 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 亚圣孟子神位前。
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
唱:诣盥洗所。
唱:诣酒罇所,诣东西哲神位前。——诣东西两庑神位前。分献官皆先盥洗,然后就位,奠帛,献爵如前仪,只是对西侧神位,对称起见,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
唱:复位。——献官、执事,各回东侧拜位。
5、饮福:通赞唱:引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一祭品一至先师神位之东侧。
唱:诣饮福位(即读祝位)。——主献官至饮福位。
唱:跪。献官跪。——进福酒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
唱:引福酒。——献官接酒饮讫,然后将爵交给执事。
唱:受胙。——献官接过祭品表示品尝一下,然后再转交给摭拾手中。
唱: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6、撤馔:通赞唱:撤馔。——执事将祭品盖住,略微移动。
7、送神:通赞唱:送神。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执事者各诣神位前,读祝者(或献官)先跪取祝文,然后取帛,齐转身向外立。
8、通赞唱:礼毕。——执事收藏好帛(或到焚烧处焚烧),收起祭器。
五:礼毕:肃静,列队出庙,然后与祭者可饮福酒、分祭品。
新礼程序推荐
新礼的思路是传统礼的新发展,与现代的祭奠仪式或许有部分外在形式相似,但是本质不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来源。
若未经明末之乱,民族传统文化延续发展至今,传统的仪式形态会怎样?可能首先会是延续固有精髓,同时精简程序,简美而不失隆重。属于传统礼的新礼程序设计采用这种思路,同时为了解决服装不足的问题。
此礼经过数次实践已经基本成型,并且推广到了经典教育活动中,影响很好,可进一步尝试完善。但是暂时不适合在祭奠中独立施行,配合传统礼或传统简礼形成一个组合比较合适。
一、人员:主祭人(一人)、主持人(一人)、致辞和发言人(一或数位)、参祭人(多人)等。
二、服装:整洁庄重的日常服装,最好能佩带“儒襟”。少数民族参礼,欢迎穿民族服装,比如藏族穿藏袍,满族穿马褂长衫等。欢迎有信仰宗教的朋友参与祭祀,但需统一行礼,否则指引其自行祭拜即可。
三、斋戒:斋戒是祭祀的重要程序,仍然要保留,不过在饮食方面可以视条件遵照各自的传统自行把握。
四、祭品:准备时令水果、鲜花、香烛等,一般不用献酒。
五、祭文:文体可以灵活多样,以传统四字句为好。也可准备以简美的祝词。
六:程序:1、仪式预备:列队。主持人唱:正冠肃立,参礼人整肃衣冠。唱:就位。主祭人在前中,主持人在队列前面左恻面向主祭人,其它人员面对圣像各自就位。
2、致辞:唱:请主祭人……致辞并宣布祭礼开始;请……发言。
3、献花:唱:献花、上香等。
4、读祝:唱:诵读祭文、祭辞。
5、行礼:主持人唱:行五拜礼,一拜——再拜——三拜——四拜——五拜——礼成。(也可以唱“鞠躬”。曲阜丙戌春祭时采用师长建议,每拜一次,主祭人高声宣读一句儒家四字格言。如:自强不息,一鞠躬——厚德载物,再鞠躬——精忠报国,三鞠躬——孝亲敬老,四鞠躬——尊师敏学,五鞠躬——礼成。)
6、答谢:主祭人向观礼嘉宾致答谢辞或总结致贺,主要参礼者可以简要发言、庆贺。
7、瞻仰圣容:唱:仰观圣容
七:礼毕:可以分享祭品,瞻仰圣容,自由活动。
结 语
新礼只有在参加过圣城释奠,或其它由儒家学子自主主办的传统礼的同道主持参与下才能够称之,否则形式上仅仅是“现代礼”。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传统文化界的朋友热情参与释奠礼时,如果他们因故不便行叩拜礼,我们可以为其主持新礼,并可以与传统礼、简礼相组合而施行,不应过于强调形式的纯正而出现排斥。
无礼服一般不行叩拜礼,如果身旁都是自己同道也可以破例叩拜,毕竟来到圣庙机会难得,应该珍惜叩拜献礼的机会。如果有许多普通朋友在场,则出于形式的考虑而谨慎施行,但以行新礼为好。
虽然这些仪程经过了整理、实践、运用以及论证,但是施行之后仍然要继续尝试和完善。这里仅列举了常用的几种仪式、仪程、程序,请诸师友深入斟酌并提出见解或建议。
我们认为,复兴祭礼于当代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复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相辅相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弘大我们民族和集体的智慧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传统文化的博大使得当代学子思想各具异彩,如何同心并力、共成大业,此是关键。而寻求共有的立身之基,则“礼”就是其中的至要者,“礼”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也是华夏历史文化的核心形式,故复礼然后圣门气象方可得、可成。
民间儒林由柳河东先生首先提议,经赵宗来等先生大力倡行,已初具气象,许多学友都在圣墓前明誓要全心复兴儒学。——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儒学,如果承续儒家命脉和光大华夏礼乐,此是民间学子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思考之后又必须去做,去践行,而且做还要尽力做好。总之,复兴礼乐是我们传统文化之同道者共同的“责”和“权”,请同道们密切关注,尽言尽心。
政府对历史文化与儒家传统日益重视,礼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祭祀是礼乐的灵魂,是复兴传统的潮头,我们民间同道要当仁不让!参与祭祀是同仁们的无上荣耀,让我们一起来奉献出智慧与敬意,让平凡的生活在庄严的祭礼中得到升华!
资料:吴飞 编辑:段炎平 校对:林桂臻
──圣元二五五七年夏历六月后学段炎平记于圣城曲阜
--------------------------------------------------------------------------------
[①]
“祝”是祭祀时的告祭文体,明代丁祭祝文有皇帝颁降的固定格式,一般是“维×年×月×日×敢昭告于至圣先师:……今兹仲春(仲秋),谨备牲帛醴齐菜盛庶品,用伸虔祭,尚享。”
[②] 在古代,献官是祭祀的主体,他们并不需要懂得全部礼仪,旁边有引赞协助,引赞熟悉礼仪,告诉献官该怎么走,怎么做。
附学堂祭孔范文一篇,广毅作——
祭孔文
惟公元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八日,岁在庚寅,夫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一周年,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全体师生,谨怀崇敬之心,备鲜果薄馔,恭祭至圣先师。
文曰:
一、尼山之下,洙泗之滨,夫子陟降,奉天承运。
敏而好学,志弘周文,删定六经,坚守名分。
列国周游,心系烝民,文事武备,礼乐化人。
悦乐不愠,法效乾坤,杏坛设教,以宣人伦。
二、千年道统,一朝绝裀,孤孽熊师,道成肉身。
三徒及门,圣教复申,传至季谦,独守其真。
九州四海,遍布足痕,读经学人,诚意正心。
诵诗读书,以契圣魂,览经阅史,明鉴古今。
三、孟母三迁,旨在择邻,八哉辛劳,弟子成群。
含辛茹苦,一路风尘,志道据德,游艺依仁。
富贵不义,恍若浮云,大道畅行,鸣凤现麟。
谦恭温良,言念仁君,为飨后生,宁作釜薪。
四、千里求学,远离乡亲,蒙以养正,静以修身。
同居同谋,鼓瑟弹琴,和睦友爱,笙磬同音。
学庸论语,诗易古文,老实大量,入室之津。
存心天知,道唯善亲,游鲲翼成,一展经纶。
圣道永传,万世恒钦
伏惟尚飨
皇皇上天。
照临下土。
集地之灵。
降甘风雨。
各得其所。
庶物羣生。
各得其所。
靡今靡古。
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
薄薄之土。
承天之神。
兴甘风雨。
庶卉百物。
莫不茂者。
既安且宁。
维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灵。
维某年某月上日。
明光于上下。
勤施于四方。
旁作穆穆。
惟予一人某敬拜迎于郊。
以正月朔日迎日于东郊。
1 求描写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句子,原文
出世: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拜师: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
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
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取金箍棒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
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
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销死籍 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上。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
裸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
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
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齐天大圣 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齐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
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
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压在五行山下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出山 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
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
鬓边少发多青草,额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
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
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紧箍咒 行者去解开包袱,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
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锦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地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苦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你若穿得,就穿了罢。”
行者遂将锦市直裰穿上,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
行者叫道:“头痛!头痛!” 收八戒 行者见他赌咒发愿,道:“既然如此,你点把火来烧了你这住处,我方带你去。”那怪真个搬些芦苇荆棘,点着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像个破瓦窑。
对行者道:“我今已无挂碍了,你却引我去罢。”行者道:“你把钉钯与我拿着。”
那怪就把钯递与行者。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即变做一条三股麻绳,走过来,把手背绑剪了。
那怪真个倒背着手,凭他怎么绑缚。却又揪着耳朵,拉着他,叫“快走!快走!”那怪道:“轻着些儿!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
行者道:“轻不成,顾你不得,常言道:‘善猪恶拿。’只等见了我师父,果有真心,方才放你。”
他两个半云半雾的,径转高家庄来。有诗为证: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
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
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被逐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 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
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
2 祭徐曰仁文文言文译文哎呀悲痛啊,曰仁!我还说什么呢!你的话在我的耳朵里,你的容貌在我的眼睛里,你的志向在我的心里,我有什么办法呢!记得你在湘中,回来,曾经告诉我自己活不长了,我询问原因。
你说:“曾经游衡山,梦见一个老瞿昙抚摸着曰仁的后背,告诉他说:‘你与颜回有一样德性。 ’不久又说:‘也与颜回活同样的岁数。
’醒了之后感觉怀疑。”我说:“做梦而已。
你怀疑,太过分了。”曰仁说:“这也怎么办呢?只是愿意告诉上级自己有病早早地归隐,希望做先生教育的事情,早晨能有所闻,晚上死也可以了!”哎呀!我以为本来是梦呢,谁知道今天的事情就像梦里说的一样!原来说的,难道真是梦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原来说的,是真的瞎说吗?哎呀悲痛啊。
3 《祭拜孙悟空》 作文相传孙悟空大闹天宫曾停留在普禅山,给人们带来了麻烦,有人在山下给那猴子修了座庙
此地就变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在农历6月初11晚上,几个孩子胡闹开玩笑,把孙猴子的庙搬到了山上
结果越走越陡,孩子把庙抬上去后,没法把它运回山下大人见状担心孙爷爷不高兴,又来搅局
于是连夜带着祭品上祭拜孙悟空他们一路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到了山顶,碰巧日出
俯瞰是绵绵的远山和聚集的小村落,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清秀动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发现了佛光普照于是就流传下了这样一个习俗
那就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一凌晨开始爬山,登顶膜拜,欣赏日出
4 文言文 翻译在遥远的古代,东胜神洲海外傲来国海中有一座花果山,山上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这只石猴同一群猴子在山中避暑,无意之间发现了一股飞瀑从山顶流下。众猴说:“谁能从这瀑布中钻进去看个究竟,我们拜他为王。”石猴自告奋勇,钻入飞瀑,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宽敞、幽静的石洞,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众猴拜石猴为王,称他美猴王。
5 祭奠爷爷五周年的文言文有哪些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维
万物潜遁之时,家祖冥寿之日。虔备香楮财帛 、三牲素果 、时蔬素酒 ,奠于祖坟前而泣曰:
祖诞于光绪廿七年,历清、明国、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寿八十三载。吾祖初诞,家资颇丰,幼承庭训,衣食无忧。四代单传,责任维艰,礼师于塾,问道求惑。初识四书,渐晓微言大义;新学五经,略通为人正理。清之末运,国刁民闭。家道中落,问师五载而辍;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终。曾祖染疾,族内无依,延医问药,吾祖力行。内侍病榻奉汤,外接营生济家。卧病五载,曾祖西归;家失栋梁,远船迷航。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担;懵懂少年,识尽愁之味。及长,娶赵氏之女。家无外借之资,顿无隔夜陈粮。先育长姑,后继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灵,下抚二男五女。时及壮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父未谋职于外,叔亦耕种于田,耕读之余,绕膝祖前,天伦尽享,三代成欢。开放肇始,家庭联产,生活渐丰,愁眉略展。天不遂愿,祖母驾鹤。南雁缺侣,哀哀孤鸣;琴瑟失谐,鸣凤噤声。
吾、兄二人,尊祖尤爱,常授做人之理,时谈治学之道。幼习书法,祖常训曰:夫习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则笔正,眼观笔,笔观心,下笔如疾水行舟,运笔如内湖摆渡,方字字端庄,不偏不倚。幼时懵懂,未悟个中深意;岁流年长,方明话语情真。语于练字,实谓做人之墨绳。孙虽不才,不负吾祖苦心;吾辈愚钝,谨奉大德遗音。此训后辈,是为家训!
吾祖在日,兄考读师范,已为人师;予就读农专,前途未卜。吾祖独自常乐,言未及彼,吾辈自明,祖所乐者,毕生宏愿:重振家声,二子不负!是年寒假,开学在即,吾祖染疾,卧病多日,心存不忍,踯躅不行。辗转至校,不足廿日,接闻丧报,肝胆俱裂。告假还乡,吾祖已逝二日也!青山呜咽,绿水含悲。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颜而天地沉!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孙辈何以偿?悲夫,痛哉!
想吾祖:诞于清末,幼无愉悦之年;长于民国,壮无舒心之岁。享寿八十三载,护吾一十九秋。未尝玉食珍馐,未著锦衣华服,不嗜烟,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洁风清。撒手之时,未谈身后大事;弥留之际,尚念孙辈前途。谓吾父曰:此生无憾,唯膝下二孙尚在学中,未来竟未知也!语毕泪下,撒手人寰。呜呼!痛哉!未聆遗训,孙之不孝,未瞻遗容,孙不孝大也!
吁嗟!吁嗟!苍天负我,我负祖也!袒荆负首,痛陈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祖于病中,吾未奉汤药于前,未睹遗言在后,常怀孝念于心,独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吾恨一也。
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杏坛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转还魂,护祖返生!家境渐宽,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乐。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务纷扰,未与坟上添土,未于坟前奠香。唯,悔不能再听聆教,痛难再见亲容。忝为人者?吾恨三也。
呜呼!十五载,物相似,人已非。
父过花甲,两鬓含霜;孙逾而立,家业俱成。兄执教于晋原,予求职于外方。祖愿已了,吾祖知乎?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抚一女。曾孙聪颖,求学于邑;孙女乖巧,绕膝承欢。家门幸甚,谱后续人。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频临吾梦,亲聆垂训,如睹真颜。诚然如斯,吾愿足矣!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6 摘抄描写孙悟空性格特点的句子 文言文的向往自由: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如来即唤斋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忽听得喊声振耳,乃三十六员雷将围困着大圣哩。佛祖传法旨:“教雷将停息干戈,放开营所,叫那大圣出来,等我问他有何法力。”众将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现出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知
明辨是非: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悟空将自己胸腹剖开,唯缺道十所要的黑心,现出原身,打败道士。妖道 化寒光投东而走, 被寿星在空中罩住。妖道现出寿星座骑白鹿的原身。悟空打死化为美女的狐狸,回城令诸神送归小儿。
嫉恶如仇: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七女妖去师兄道观避难,见唐僧等来,暗请道士为己报仇。道士以毒茶毒死唐僧、戒和沙僧。悟空撞破蛛网,打死七女妖的原身大蜘蛛。那道士两胁下干眼齐放金光,罩住悟空。悟空与之相斗,根据黎山老姆所说,请来毗蓝婆菩萨,用金针破金光,入观救活唐僧三人,又将道士现出的原身大蜈蚣畏带走。
机智勇敢: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八戒、沙僧相继被擒。悟空上天请来角木蛟、斗木犭+解、奎木狼与井木犴四星降妖,三妖落荒而逃。直至西洋大海。龙太子拿了一犀,井星现出塬身,咬死一犀,众神又捉一犀。
天资聪颖: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7 求西游记第三回原文(古文)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却说美猴王荣归故里,自剿了混世魔王,夺了一口大刀。逐日操演武艺,教小
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顽耍多时。忽然
静坐处,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
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
方可。如今奈何?”众猴闻说,个个惊恐道:“大王所见甚长,只是无处可取。”
正说间,转上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走在面前道:“大
王,若要治锋利器械,甚是容易。”悟空道:“怎见容易?”四猴道:“我们这山,
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
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
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悟空闻说,满心欢喜道:“汝等在此顽耍,待我去来。”
好猴王,即纵筋斗云,霎时间过了二百里水面。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
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悟空心中想道:“这里定有现成的兵
器,我待下去买他几件,还不如使个神通觅他几件倒好。”他就捻起诀来,念动咒
语,向巽地上吸一口气,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好惊人也!
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诸般
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殿上君
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风起处,惊散了那傲来国君王,三市六街,都慌得关门闭户,无人敢走。
悟空才按下云头,径闯入朝门里。直寻到兵器馆、武库中,打开门扇看时,那
里面无数器械:刀、枪、剑、戟、斧、钺、戈、镰、鞭、钯、挝、简、弓、弩、叉、
矛,件件俱备。一见甚喜道:“我一人能拿几何?还使个分身法搬将去罢。”好猴王,
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语,叫声:“变!”变做千百个小猴,
都乱搬乱抢:有力的拿五七件,力小的拿三二件,尽数搬个罄净。径踏云头,弄个
摄法,唤转狂风,带领小猴,俱回本处。
却说那花果山大小儿猴,正在那洞门外顽耍,忽听得风声响处,见半空中,丫
丫叉叉,无边无岸的猴精,唬得都乱跑乱躲。少时,美猴王按落云头,收了云雾,
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将兵器都乱堆在山前,叫道:“小的们!都来领兵器!”众猴
看时,只见悟空独立在平阳之地,俱跑来叩头问故。悟空将前使狂风、搬兵器一应
事说了一遍。众猴称谢毕,都去抢刀夺剑,挝斧争枪,扯弓扳弩,吆吆喝喝,耍了
一日。
次日,依旧排营。悟空会聚群猴,计有四万七千余口。早惊动满山怪兽,都是
些狼、虫、虎、豹、
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专辑·文字资料
台湾岳氏祭文
祭岳飞文(纪念岳飞诞辰九百周年)
时维公元2003年三月十七日吉时,台湾代表团在河南开封朱仙镇仅以香花素果之仪,致祭与南宋大元帅太子太保太尉鄂王岳武忠鹏举子云飞仙圣大贤灵前而泣曰:
汤阴有幸生圣贤, 中华历史光芒现。 佛祖鹏鸟来神州, 岳家行善结仙缘。
父严母慈好幼教, 周同老师文武全。 好读春秋与兵法, 天赋神力操弓箭。
母亲柳条沙盘教, 鹏举拳法飞上天。 尽忠报国贤母刺, 年才十八膺大任。
救国救民负重责, 陈博老祖有预言。 内忧外患逢其时, 还我河山意志坚。
三十功名尘与土, 南征北讨费周旋。 八千里路云和月, 矢志要迎二圣还。
运用之妙存乎心, 朱仙镇上金兵完。 金将均表归降意, 过河即可复江山。
兀术技穷弃甲走, 功成事就在眼前。 谁知秦桧汉奸作, 通敌卖国和议献。
千方百计害忠良, 莫须有狱竟瞒天。 风波亭内千古恨, 青山忠骨西湖边。
因果报应毫不爽, 孝宗平反伸大冤。 一代名将留青史, 千古武圣照人间。
岳王神庙表正气, 秦桧长跪人骂奸。 诸葛武候出师表, 鹏举一夜挥写完。
前后伟人心感应, 志同道合辉映全。 武穆遗书都想得, 洪武因之取江山。
如今九百诞辰祭, 人人感慨泪涌泉: 岳飞之名永不朽, 世世代代都想念。
台湾岳氏宗亲会代表团
台湾河南同乡会代表团
中华老庄学会代表团
中华德教学会代表团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
当代该如何祭孔
本文2023-10-20 05:05: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