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火山?
人们常常用火山爆发来形容被压迫人民的革命,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象的比喻。火山爆发,威力巨大,是自然界中一种宏伟的变革现象。
火山的存在,人们很早就知道了。远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籍《山海经》已经有这样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这个把东西投进去就会燃烧的“炎火之山”,看来就是火山。有的学者考证,昆仑丘就是今天的青海高原,而青海高原西边的新疆南部,确有火山存在。1951年5月,于阗县南部有一座火山曾经喷烟几天,可见《山海经》的记载并非臆想,不过所记的也可能是煤层自燃现象。中国古籍中,常将有煤层自然的火称为火山,山西和新疆盛产煤炭的地方记载最多,但它们并不是现代科学意义的火山。真正的火山在中国是有的,古籍中也留有记载,如黑龙江德都县的老黑山、火烧山,在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前后,曾经不断地喷发,喷发猛烈的时候,烟火冲天,热气逼人,还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在国外,这种能喷烟吐火的山更多。1693年3月,印度尼西亚阿贡火山爆发,使1000多人死亡,近600万平方米农田受害。1964年1月,这个火山又一次爆发,烟尘滚滚,高达4000米。
从名称上看,火山似乎是着火的山。在西方语言中,火山最初叫做“武耳堪”(Vulcan)也包含有“山在燃烧”的意思。“武耳堪”是神话中的锻造之神,古代的欧洲人看到意大利东南地中海里的一个小岛上的山不时喷火冒烟,以为是这位神仙在地下拉开他的风箱打铁,便把的这个小岛命名为“武耳堪诺(Vulcano)”,后来知道是怎么会事了,仍把这座火山称为 武耳堪诺火山,并用来作为科学中的火山的通称;在英文中写成 Volcano;地质学传来中国译成中文时,利用了原有的“火山”这个词,致使不少人误会。
火山虽然叫做“火”山,其实是没有火的。火山喷烟吐火不是山在燃烧,而是一种高热的岩浆从地下冲出来造成的现象。岩浆里包含着许多气体和水分。当它冲出地面的时候,气体和水蒸气大量分离出来,直 上高空,剩下来的液态物质熔岩,温度很高,常在1000℃以上,像火一样红。它好像沸腾的铁水,夜间还能映红烟云,辉煌夺目。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熊熊的火光腾空而上。
在气体和水蒸气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它们的体积迅速膨胀,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常常在地壳中造成爆炸,把堵塞在通道中的熔岩或其他岩石炸成碎屑,抛向空中。这些碎屑,有的细如灰烬,随着气体冲上高空,使烟尘变得又黑又浓,这就是火山灰;有的大似碎石,保持着赤热的熔融状态,好像火星飞舞,落到地上,已经凝成石块,这就是火山弹。由于在空中受到旋转扭动的影响,火弹的形状有的像纺锤,有的像面包或梨。那些大小在火山弹和火山灰之间的碎屑,叫做火山砾、火山砂。
火山喷出的这些东西,清楚地表明不是山在燃烧。地球上倒是有一些真正在燃烧的山。我国山西省大同七峰山从前长期冒烟,就是山里的煤层燃烧造成的。淮南煤矿解放前有多处着火,解放后才被扑灭。中亚细亚有一座山,据调查已经燃烧了大约3000年。照理说,把这些燃烧的山叫做火山才名实相符,但是,我们已经把火山这个名字给了那种由于岩浆冲出地面而形成的山,结果真正着火的山反而不能叫做火山了。
火山不仅没有火,有时还看不见山。火山的“山”是由地下喷出的碎屑和熔岩堆成的。这些物质,散布很广,越靠近喷发口堆得越多,因而常常形成一座中央高、四周低的锥形山峰。这是最具有火山特色的形状。(标题右侧图,皮卡亚火山,据USGS)日本的富士山就是这样一座火山。我国大同附近的火山,大体上也看得出圆锥一般的外形。
有的火山只有熔岩流出,没有碎屑物质落下来,而熔岩又容易向四面流布,于是便形成一个坡度平缓的高地,有些像盾牌覆盖在地上。假使流出的熔岩很黏稠,就会在喷发口附近聚集起来,形成一块形状奇特的高地。这些火山在形成以后,都会受到风、水、阳光等自然力的破坏,改变原来的形状,以至完全推动山的外形。当它再一次爆发的时候,有时因为爆炸得太猛烈,把原来的山头炸去一大块,山形也会改观。
地球上还有一种火山,当它在爆发后还没有来得及堆成山的时候就停止了活动,仅仅在地上炸开了一个大坑,等到坑中蓄满了水,便形成湖。谁能想到它原来竟是一座火山哩。
当岩浆沿着地壳中长长的裂缝溢出时,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熔岩构成的又宽又平的高地,看不见山。
有一些火山在海底喷发,我们更看不见山了。
当火山没有活动的时候,对不知底细的人来说,看起来和普通的山没有什么两样。你看那雄伟的白头山,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山顶上的天池宁静而美丽。谁知道仅仅在200多年以前,烟和火正是从天池所在的地方喷出来的。原来天池就是一个火山口。
山,火山,它既没有火,有时还连山的影子都没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认出火山来呢?除了有的火山可以从它的外形特征认出以外,仔细研究起来,所有的火山都具有和普通的山不同的特点。
火山的中央有一根管子似的通道伸向地壳深处。火山活动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了上来;火山停止活动以后,这里充满了熔岩所凝成的岩石。这个通道叫做火山颈。通道在地面上的出口就是火山口,通常位于火山的顶端,是一个碗形的大坑。火山附近还常常能找到火山弹、熔岩等火山喷出物。这些特点都是普通的山所没有的。
根据火山的特点来检查,人们发现地球上有好些山过去都曾喷烟吐火。但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它们活动的记载或传说,而它们也长期没有活动,因此认为它们没有能力再活动,称这死火山。有些火山经常活动,隔些时候喷发一回,称为活火山。还有些火山,虽然已经长期停止活动,但仍胡可能再次爆发,称为休眠火山。这三类火山中,死火山最多,许多地方都有。南京附近的方山就是一座死火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也是一座著名的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比较少,分布的地区也要狭一些。
严格区分这三类火山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有人把休眠火山算入活火山一类。但是,有些休眠火山可能就此长眠下去那又应该属于死火山一类了。而有的被认为已经死亡的火山,也可能重新活动起来。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年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可是,就在这一年8月24日下午,它突然爆发,喷出的火山灰一直落了八天八夜,把附近两座繁华的城市庞培和赫库兰尼姆全部埋葬了。以后它隔不了多少年就活动一番,成为著名的活火山。
难道火的活动竟是这样神秘莫测的吗?
不,不是的。只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是可以辨别它们是死是活,或在睡眠,掌握它们的活动规律,避开它们的危害,使它们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一、早—中侏罗世火山地层(塘厦组和吉岭湾组)及火山喷发类型
早—中侏罗世火山地层分布于深圳断裂带的西北部、横岗-塘厦一带较发育,而在深圳断裂带的东南部南澳也有分布。
塘厦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呈北西向展布,市内面积约126km2。火山地层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不整合覆盖于古老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岩之上。从第二段开始均见火山岩夹层,最厚为696 m,最薄为82 m,一般为20 m左右,火山岩夹层总厚度小于200 m。大致可分为10个喷发-沉积韵律,火山岩处于韵律层上部。由10个韵律层组成火山喷发旋回。旋回下部为陆相喷溢,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中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上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中侏罗世晚期盆地中心凤岗附近见有少量安山岩以及爆发相的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根据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展布特点及其产状,推测火山通道应在盆地中心的闪长斑岩体附近,可能为中心式喷发类型,已被岩体吞噬并受剥蚀而无法确认。
早-中侏罗世火山活动以中性-中酸性火山爆发为主,火山活动延续时间长,期次多,但强度弱,具间歇性喷发的特点。
二、晚侏罗世火山地层(梧桐山群)及火山喷发类型
晚侏罗世火山地层分布于深圳断裂带中,梧桐山-坝光一带及七娘山北坡。
晚侏罗世是火山活动的全盛时期。形成的梧桐山群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建造,区域对比相当于第三亚旋回(表1-5-1)。亦是深圳地区规模最大,分布面积最广,形成火山岩系最厚,岩石组合最复杂,反映火山活动最剧烈,火山喷发类型最多样,火山喷发次数最频繁,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机体构造最典型的一次火山活动。根据喷发特征、喷发韵律及岩石组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次一级喷发旋回(通称上下旋回):“下旋回”(下段)以英安质、流纹英安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为主,下部夹英安岩,上部夹球粒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由2-4个韵律组成。“上旋回”(上段)为英安流纹质、流纹质火山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或含集块),凝灰熔岩、角砾熔岩,流纹岩、石泡流纹岩和球粒流纹岩。由2~5个韵律组成。总厚超过3000m。
不同的火山岩出露区,其火山活动方式,火山喷发特征,火山喷发类型及强度亦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梧桐山火山岩区
该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内,是梧桐山-香港新界火山喷发断陷盆地的东北部,市内面积343km2。
1各旋回火山喷发特征和喷发强度
区内火山岩系梧桐山群由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组成,总厚大于2400m。据火山碎屑颗粒,“红顶”及密集的气孔带、侵出相与火山通道的位置及高度等特征,大致确定该火山岩系喷发次数不少于11次。同时根据火山岩相的变化和火山碎屑成分变化,划分出若干个喷发韵律。最后根据火山喷发方式及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划分出两个次一级旋回,相当于深圳市梧桐山群下段和上段下部。
表1-5-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层位对比表
1)“下旋回”:为一套含有异源集块(或同源集块)为特点的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总厚度大于1800m。可以划分出4个韵律、7次喷发,每次喷发熔岩层顶部都有一层鲜红(或暗红)色气孔带发育、属氧化还原条件形成的“红顶”。各韵律特点如下:第一韵律分布在盐田海边至高程100m左右范围内。底部被大海淹没。其特点是集块含量不均一,大小混杂,有时集中呈透镜状火山集块岩,集块成分以英安岩为主。韵律为爆发-崩积相和爆发相,夹少量溢流相英安岩,该韵律有两次喷发。第二韵律分布在高程100~350m一带。其特点是在爆发-崩积相和爆发相之上有不厚的灰白色球粒流纹岩组成的溢流相。同时在恩上盆地(高程200m左右)发现火山口的特征。也有两次喷发。第三韵律分布在高程350~460m一带,其特点是除爆发-崩积相和爆发相外,还有由流纹质隐爆角砾(集块)溶岩组成的侵出相,在大洞顶(高程37380m)和恩上后山(高程45890m)发现有侵出相产出的火山穹丘,代表两次喷发。第四韵律分布在高程460~700m一带。其特点是由深灰色含集块角砾熔岩组成的爆发-喷溢相,其熔岩成分增加,且在地貌上形成陡坡,而在厚度上也比以下几个韵律增大。同时,侵出相的隐爆角砾(集块)熔岩中,熔岩成分亦有所增加,小梧洞山(高程51960m)就是该韵律中的一个有侵出相产出的火山穹丘。从第一韵律至第四韵律显示熔岩分量逐渐增加的过程,而爆发强度则有所减弱。
2)“上旋回”:为一套火山碎屑粒度小,具有大量流动(假流动)构造、涡流(假涡流)构造为特点的酸性火山岩建造。总厚度大于670m。可以划分出2个韵律,4次喷发。各韵律特点如下:第5韵律分布在梧桐山脊西北坡及好汉坡。其特点是爆发相火山碎屑粒度小,爆发+溢流相熔岩成分高,呈巨厚层状,形成高峻陡坡。无论爆发相或爆发+溢流相都具有流动构造、涡流构造和假流动构造、假涡流构造。流动构造线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深圳断裂带走向。显示裂隙式喷发的迹象。该韵律有3次喷发。第6韵律分布在梧桐山山顶一带,其特点是由爆发相与侵出相组成,而缺少喷溢相,可能是岩浆粘度大使通道堵塞,全部形成侵出相。从第5韵律至第6韵律熔岩分量更加增多,而爆发强度更为减弱。同时从第5韵律起没有中心式喷发的特点,却显示裂隙式喷发的迹象。而最后由于岩浆黏度增大,所有裂隙均被堵塞,熔浆只好在距地表极浅部位侵出形成火山穹窿。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整个火山岩系自下而上熔岩分量增加,而爆发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岩浆黏度增大,爆发强度减弱。
2火山喷发类型
区内火山喷发类型按火山喷出的形状不同可分3种。
1)中心式火山口类型:“下旋回”具多个独立的火山口,以火山“穹丘“或火山小洼地形式出现,”穹丘“顶部发育含集块角砾熔岩,并呈现围斜产状,四周有放射状水系围绕。独立的火山口分布在不同的高程上,表示随着火山喷发活动进程火山口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由南东向北西推移的趋势,而且火山口个数有减少的现象。
2)层状裂隙式类型:“上旋回”下部火山岩系沿深圳断裂带呈北东—南西向成层分布,没有独立的火山口迹象,表现为裂隙式线形喷发。
3)火山穹窿形式侵出类型:喷发后期,由于熔浆黏度增大,上升的通道全部堵塞,熔浆只在距地表浅部侵位,形成火山穹窿。区内晚侏罗世喷发类型由中心式—裂隙式—侵出式演变,其原因是由于随着熔浆不断喷出其黏度不断增大造成的结果。
3火山岩区剥蚀深度特征
1)火山岩层剥蚀深度特征:区内“下旋回”火山地层属未经剥蚀至浅剥蚀,各次喷发“红顶”保存完好,未见风化壳。而“上旋回”剥蚀程度较深,“红顶”少见。
2)火山机构剥蚀深度特征:区内“下旋回”火山机构属早期剥蚀阶段,其剥蚀程度较浅,火山穹丘及火山洼地保存较好,火山岩层围斜产状明显,放射状水系发育;而“上旋回”火山机构剥蚀程度较深,属中期剥蚀阶段,梧桐山火山穹窿顶部出露了侵出相次火山岩。这是由于中生代后岩区抬升幅度较大,形成了深圳市内的最高峰,而穹窿顶部盖层又遭剥蚀造成的。
(二)坝光笔架山岩区
该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南东侧、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是板嶂岭-坝光火山喷发盆地的南西边缘部分,市内面积965km2。
1各旋回喷发特征和喷发强度
该区火山岩系梧桐山群为一套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根据喷发特征、喷发韵律及岩石组合可划分为两个次一级旋回,相当于深圳市梧桐山群下段上部和上段(表1-5-1),总厚度大于2000m。每个喷发旋回又可分为若干喷发韵律。
1)“下旋回”:为一套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厚度大于700m。由2个喷发韵律组成,第一韵律为英安质凝灰岩,底部夹凝灰质粉砂岩。从沉积—爆发,反映了火山活动由弱—强的过程;第二韵律为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夹流纹斑岩及英安质凝灰岩,从溢流—爆发,反映了火山活动由弱—强的过程。
2)“上旋回”:由酸性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夹英安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组成5个喷发韵律,总厚度大于1300m。第一韵律球粒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凝灰熔岩,从溢流—爆发+溢流,反映火山活动由弱—强的过程。第二韵律由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组成,从爆发—溢流,反映火山活动强烈—减弱的过程。第二韵律中发育的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是划分梧桐山群(即区域第三亚旋回)的特殊标志层。第三韵律下部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中见有假流纹构造,上部为成分复杂的火山角砾岩。全部由爆发形成,反映火山活动强烈的过程。第四韵律下部(外部)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角砾(集块)熔岩、气孔状熔岩,上部(中心)由流纹岩、岩流自碎角砾岩组成,岩石中流纹构造发育,尤以边部更为显著,经历爆发—爆发+溢流—侵出的过程。第五韵律为流纹质爆发角砾岩,由隐爆形成。从第一韵律至第五韵律该区经历了溢流—爆发+溢流—爆发阶段。
2火山喷发类型
区内火山喷发类型为中心式喷发,并具有多个独立火山口。以穹窿、小岩锥(火山锥)及爆发角砾岩筒的形式出现。穹窿的火山通道中心充填火山角砾岩,边部为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小岩锥中心由侵出相的流纹岩、流纹质角砾(集块)熔岩、气孔状熔岩以及岩流自碎角砾岩组成。爆发角砾岩筒组成的岩石为不同砾级的火山碎屑岩。
3火山岩区剥蚀深度特征
从区内部分小岩锥的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别是顶部岩流自碎角砾岩未见分布,推测可能是由于剥蚀程度较深所致。
三、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七娘山群)及火山喷发类型
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分布于深圳断裂带南东,七娘山主峰山脊、南坡、大燕顶及南澳。
早白垩世早期是继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又一全盛时期。形成的七娘山群也是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建造,与区域对比相当于第四亚旋回(表1-5-1)。是深圳市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形成火山岩系厚,岩石组合复杂,反映火山活动剧烈,火山喷发类型多样,火山喷发次数频繁,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机体构造较典型的另一次火山活动。
现将不同火山岩区火山活动方式、火山喷发特征和火山喷发类型及强度分述如下。
(一)七娘山火山岩区
该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南东,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呈北西向长椭圆形,面积53km2。是在继承晚侏罗世火山喷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岩区。该区火山活动规模大、喷发强烈,形成的岩石类型复杂,火山活动的各种标志性特征显著。根据喷发特征、岩石组合、上下接触关系及区域对比,可划分为两个旋回。“下旋回”相当于深圳市梧桐山群上段;“上旋回”为七娘山群,相当于区域第四亚旋回。
1各旋回喷发特征和喷发强度
1)“下旋回”:主要出露在七娘山北坡,火山活动以溢流和爆发为主。这里的梧桐山群与梧桐山火山岩区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由一套酸性熔岩(流纹岩、石泡流纹岩、球粒流纹岩、霏细岩)和火山碎屑岩(浆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含集块流纹质角砾岩)及熔结火山碎屑岩组成。总厚1500 m。该旋回由3个韵律层组成,各韵律层特点如下:第一韵律由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块状流纹岩组成,具爆发+溢流过渡类型特征,反映火山爆发活动由强→弱的过程。第二韵律由流纹质浆屑、玻屑、晶屑和角砾状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组成,由爆发-溢流,反映火山活动由强→弱的过程。顶部有一层色红、厚、气孔带发育、属氧化还原条件形成的“红顶”,厚70m。此韵律层最具特色的是有火山喷发抛出物——熔岩饼,以及石泡、球粒等特殊成因的结构、构造。岩石普遍色红、鲜艳夺目。流纹构造发育,有旋涡状、挠曲状、褶曲状等(图1-5-1)。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是划分梧桐山群(即区域第三亚旋回)的特殊标志。该韵律层中还有3种不同类型的次级韵律,底部是由晶屑、岩屑凝灰岩-石泡流纹岩组成的韵律层,厚10m,由5个次级重复的小韵律组成,单个韵律层厚约2m,上粗下细,为正粒序,是总体爆发+溢流相中的重复喷发韵律;其上为石泡流纹岩与非石泡或不含石泡流纹岩相间组成的韵律,厚18m,由25个次级小韵律重复组成;再上为石泡流纹岩-球粒流纹岩重复组成韵律,厚2m,单个小韵律厚025~030m。第三韵律由流纹质含集块角砾岩-球粒流纹岩、集块熔岩组成韵律,显示爆发-溢流的过程。顶部又一次出现“红顶”,流纹构造发育,是组成侵出相火山锥的基座。东部马料河河口附近梧桐山群上部(相当于第三韵律下部)分布着大量火山集块岩,集块砾径大,数量多,且有中泥盆统鼎山湖群砂岩角岩化粉砂质泥岩等异源集块,反映爆发-崩积的特征。
图1-5-1 七娘山响水坑上侏罗统梧桐山群流纹岩中褶曲状流纹构造
2)“上旋回”:主要出露在七娘山主峰脊线及南坡一带,分布范围和规模较梧桐山群大,但喷发强度次之。火山活动以爆发相为主,属于七娘山群下部,是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浆屑、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灰岩及部分角砾岩),底部英安岩或英安质凝灰岩,以喷发不整合覆盖于梧桐山群之上;上部为酸性含集块(集块质)凝灰熔岩(图1-5-2),顶部(七娘山主峰山脊一线)为特殊成因、同胶结物成分一致的岩流自碎角砾岩,部分地段有泡沫状角砾熔岩,泡沫状气孔密集、均匀、中空,孔壁相连形成蜂窝状,颜色鲜红,十分显眼。为典型的“红顶”。是侵出相火山柱、火山针的基座岩石。二者总是形影不离。总厚度大于2000 m。细粒凝灰岩发育仍显示较强烈的爆发特征。旋回中韵律性不明显,仅由流纹岩-英安质凝灰岩-火山灰岩-角砾状凝灰岩重复组成不完整的韵律,反映火山活动由弱→强,由溢流→强烈爆发特征,但此种韵律只能在小范围内见到。
图1-5-2 七娘山含集块凝灰熔岩中流纹岩集块
2火山喷发类型
区内火山喷发类型按火山喷出口的形状不同可分为两种。
1)中心式具独立火山口的强烈喷出类型:七娘山北坡具多个独立火山口,一个个尖峰呈北西-南东线状排布,彼此错落有致,间距不等,但不过分集中,稀疏适度,位于海拔500~600m高度一线。喷出的岩浆从火山口中心向四周喷射,岩石相带清楚,呈不对称、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分布,从中心向外依次发育角砾状熔岩,集块熔岩,浆屑熔岩,英安岩,流纹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海拔高度较低的杨梅坑和响水坑,虽未发现火山口,但石泡、球粒流纹岩等也呈不规则半环状分布。东部马料河河口附近分布的火山集块岩,集块砾径大,数量多,且有中泥盆统鼎湖山群砂岩、角岩化粉砂质泥岩等异源集块,也显示火山口就在附近。具独立火山口的火山活动反映出强烈爆发-溢流-爆发的总体演化过程,经历了强—弱—较强的变化规律。
2)独立火山口不够显著,以“穹丘”形式喷出——熔透喷溢类型:该类型不具独立点状分布的单个火山口,破火山口及火山爆发坑,而是连片成线,以“火山通道”形式或以穹窿(穹丘)形式保存在七娘山山脊一线,海拔标高在800~869m间有规律地分布。穹窿顶部发育侵出相的火山柱,由同胶结物成分一致的岩流自碎角砾(集块)熔岩,集块熔岩,石泡、球粒流纹岩组成,且保存完好,这些火山柱、火山针的现今位置,就是原火山口或侧移火山口的喷发口。
3上下旋回火山喷发特征和喷发强度对比
1)“下旋回”为中心式强烈爆发与溢流双顶并茂的火山喷发类型;“上旋回”为独立火山口不够明显,以“穹丘”、“火山柱”形式爆发为主,溢流配套的火山喷发类型。
2)“下旋回”火山喷发强度强,爆发异常剧烈,这与自身挥发分含量高(顶、底气孔特别发育)、气体压力大、岩浆黏度小,有直接关系;“上旋回”喷发时气体压力已经降低,岩浆黏度增加,采取侵透形式喷出应是其自身内在条件的必然反映。
3)“下旋回”中心式独立火山口型喷出物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对称性强,不过多个火山口同时喷发形成的联合复式锥体,也可以是一个火山口多次喷发形成多层次的复杂单锥;“上旋回”穹丘型是在中心式喷发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火山通道被充填、堵塞不畅条件下形成的喷发产物。
区内喷发类型由前期的“中心式”渐转为隆升性质的“穹丘式”,而喷发位置、喷发活动中心也由北向南迁移,其演化过程不是简单的位置更替和迁徙,而是“质”的变化。
4火山岩区剥蚀深度特征
1)火山岩层剥蚀深度特征:区内火山岩层属未经剥蚀-浅剥蚀,表现在岩层顶部气孔带均略大于或等于底部气孔带;“红顶”均得以保存,色红而厚;“红顶”之上均未见风化壳物质。
2)火山机构剥蚀深度特征:区内火山机构剥蚀深度属早-中前期剥蚀阶段,其剥蚀程度较浅,表现在火山锥体及火山口保存较好;出露和保存了火山口及火山相的喷发物;火山口附近火山岩层呈围斜产状;火山口和火山穹丘四周具放射状裂隙,水系沿裂隙发育成放射状冲沟体系(其中以七娘山穹丘最具代表性);在杨梅坑火山岩系顶部岩石普遍泥化及浸染黄铁矿化;侵出相的火山柱、火山针等保存完好。
(二)南澳火山岩区
该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南东侧,七娘山岩区北部西北角,面积06km2。
该区是在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只发育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七娘山群,厚度大于6279m,由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砂砾岩组成。根据喷发-沉积特征,可划分5个间歇性爆发-沉积韵律。第一韵律为流纹质凝灰岩,与下伏下中侏罗统关系不清,岩石成层性不明显,是火山爆发迅速堆积而成的。第二韵律下部凝灰质含粉砂泥质岩,可见若干个次级喷发-沉积韵律,反映了早期为火山爆发-沉积活动交替进行,中部流纹质沉凝灰岩与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上部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表示晚期为火山爆发活动,从早到晚火山活动由弱到强。第三韵律下部凝灰质砾岩夹凝灰质砂岩,粒级韵律发育,可见斜层理,中部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上部流纹质弱熔结凝灰岩,该韵律反映了火山喷发在间歇后,活动由弱到强的喷发特点。第四韵律底部条带状凝灰质砂岩,下部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火山灰凝灰岩,上部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集块)角砾晶屑凝灰岩,反映火山爆发活动由较弱→强→弱→更强的特点。第五韵律下部凝灰质砾岩,上部流纹质凝灰岩(顶部被海水淹没出露不全),该韵律岩石成层不明显,反映了火山强烈爆发的特点。
该岩区可能是七娘山岩区的北西边缘部分。
综上所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4个火山岩区火山岩系,其层序、厚度、韵律、岩性组合均有一定的差异(表1-5-2)。
四、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地层(官草湖群)
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地层分布在深圳断裂带南东侧,王母圩下沙海边,面积045km2。为山间湖泊相红色复成分砂砾岩建造,流纹质凝灰岩呈夹层产于砂砾岩中,厚17m。形成两个不完整的间歇爆发-沉积韵律。
表1-5-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系对比表
在青岛工作生活很多年,周边大大小小的到去了不少,今天我来总结一下个人感觉还不错的小岛吧!
竹岔岛
灵山岛
田横岛
小青岛
小管岛
至今还记得有一年秋天,同事组织去灵山岛玩。岛上静谧仿佛跟外界隔绝,那里的鱼虾很笨一钓就上钩。天蓝水清,空气里都是海水的腥味,节奏慢很多。除了灵山岛,还有其他很多不错的小岛。
一、竹岔岛
推荐理由
竹岔岛风光优美,似海上仙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薛家岛古八景之一“凤凰吸珠”源于此。岛上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有青岛地区罕见,保护完好的火山口地貌溶岩流,有自然形成的许许多多的钓鱼平台,还有神龟孵卵、二郎担山、鸳鸯洞等,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建议游玩时长
3小时
门票价格
成人为20元/人,青岛轮渡码头至竹岔岛航线,单程票价为每人次32元。
开放时间
全天
位置和交通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竹岔岛,乘坐隧道公交车3/7/8路至北海船厂站,步行至南屯码头,即可到达。
预约方法
景点现场购购票
竹岔岛介绍
竹岔岛又名鸡鸣岛,稽查岛,是位于薛家岛东南85公里海中的一座岛屿。其在青岛的南部,由火山喷发形成,至今还有保留比较完整的火山口一座。岛上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竹岔岛是由火山喷发而成的一座小岛。岛上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是火山岩,以及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其他的景点有:神龟孵蛋、木栈道、脱岛、菩提树等。木栈道是观景的好旺角,脱岛是竹岔岛东边的一个小岛,在落潮的时候有一条石路可以通过去,在涨潮的时候石路就被淹没了。菩提树在岛的正中央的位置,有120余年的历史。
二、灵山岛
推荐理由
岛上有一个浮翠亭,是灵山岛的标志性建筑。游览灵山岛,须从岛西侧的城子口码头登岸,初登岛上,可见一巨石耸立路边,上书“水灵山岛”及简介。岛上渔家风情别致,村落或居于崖边,或位于海畔,或半藏于山涧,梯田、绿树、碧海、红瓦、蓝天交相辉映,从海上望去,宛若一艳丽之翡翠浮在海面,故此地有“灵岛浮翠”的美誉。
建议游玩时长
1天以上
门票价格
普通票:游船(灵山岛)60人民币/运来石门票10人民币
开放时间
08: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5:00 (10月6日-10月31日 周一-周日)
09:00-16: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5:30 (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周一-周日)
位置和交通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东南灵山湾中,从滨海大道往东走,快走到黄岛的时候有个积米崖,就是从这个地方有往返灵山岛的客船,貌似往返船票50块钱吧。
预约方法
景点现场购购票
灵山岛介绍
灵山岛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距大陆约10公里,岛形狭长,南北约5公里,东西约I.5公里,面积约7.2平方公里,最高峰歪头山海拔513米,是青岛和我国北方第一高岛,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有“中国第三高岛”之称。因古籍中有“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的记载,故名。
三、田横岛
推荐理由
“田横三宝”为蛤蜊、土鸡蛋、马蹄蟹。岛上空气清新,苍松滴翠,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造就了冬暖夏凉的人间胜境;岛上南北两坡风格迥异,南坡岬湾相间,礁奇水秀,是垂钓的绝好去处,北岸湾深、港静,是游泳、帆船、摩托艇等海上运动项目的极佳场地;田横岛周围的海域是富饶的海上牧场。
建议游玩时长
3小时以上
门票价格
进岛门票:40 元(含客船)/46 元(含快艇);
景点门票(含南国乐园、海神娘娘庙、齐王殿、海底大世界):30 元
开放时间
07:00-16:30
位置和交通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东部海域的横门湾中,在青岛汽车站乘车至即墨,然后在即墨转乘小巴车至田横镇,终点是洼里村,再从洼里村打车到田横岛轮渡码头,然后坐轮渡进岛。
因为田横岛只有小码头,不可能停靠大船,所有没有直达游轮。或在青岛流亭机场乘出租车,走滨海路,约1 小时至田横岛轮渡码头,车费约两三百,较省事。
预约方法
景点现场购购票
田横岛介绍
田横岛因齐王田横及其五百义士宁死不屈,集体自刎于该岛而得名。田横岛南北两坡风格迥异,南坡岬湾相间,石奇水秀,是垂钓的极佳去处;北岸水清湾深港静,是游泳、帆船、摩托艇等海上运动的极佳场地。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遍布岛上,神龟石、老仙洞、石身人面石等景点,都有一段悠远美丽的故事。来到岛上,你会一下子不适应那满眼的绿,站在海基岩礁上,由远而近的海浪在你脚下飞溅、撒欢,沾湿的裤脚是她亲吻你的印记。
四、小青岛
推荐理由
很美的小众景点,人少,幽静,可以静静地发呆,看海,放空自己。晴天看海真的很美,天蓝蓝,海蓝蓝,有海礁的映衬,远处海湾的高楼大厦,八大关的红瓦白墙的别墅群,远处的海轮,转一圈,移步换景真的像个观景台。这边还能看落日,金色余晖晕染着的风景**的画面感特别好。
建议游玩时长
1-3小时
门票价格
门票:10
开放时间
07:30-18:30(全天) (4月1日-10月31日 周一-周日)
07:30-17:3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3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周一-周日)
位置和交通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琴屿路26号,可乘202路、214路、228路环线、231路、26路至鲁迅公园站下,步行可达。
预约方法
景点现场购购票
小青岛介绍
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锥形灯塔,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
五、斋堂岛
推荐理由
风景特别好,可以观山海一色,可以捉虾捉螃蟹,休闲度假,非常惬意。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行09公里,就到达那绿树红瓦的海岛,它因"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 (《诸城县志川考》) ,所以得名”斋堂岛"。过去岛上确实有座"斋堂" ,后来遭毁坏,但遗迹犹存。岛上还有甘泉,位于海边绝壁,相传为太后洗脸盆。此外还有黑石门等景点。
建议游玩时长
1-3小时
门票价格
门票15元,船票往返24。
开放时间
全天
位置和交通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斋堂岛村,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每隔一小时有一趟渡船来往,游人进出非常方便。
预约方法
景点现场购购票
斋堂岛介绍
斋堂岛坐落在琅琊台风景区南侧的黄海之中,距琅琊港12公里,面积056平方公里,南北16公里,东西025公里,岸线周长518公里,岛屿分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岛上有一个自然村,300多户居民,素有“长寿岛”之称。
去青岛旅游想要使用健康码,首先你需要通过你自己的个人微信搜索公众号山东健康码。在进行搜索之后,根据当前页面信息进行健康码的申请。
来青时须持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后立即进行“落地检”和“5天3检”(间隔24小时)
出发前一定要提前订好酒店、机票/车票、做好攻略。
带好随身必备物品,像身份证、学生证、手机、充电器等。
戴好口罩,做好疫情防护工作,提前申请,填写好健康码和行程码。
海滨城市阳光比较强烈,带好防晒霜、墨镜、补水护肤品等。
提前了解好当地的天气状况,带好相应的衣物,喜欢拍照的朋友可以带几套适合拍照的衣服。
提前准备好肠胃药、晕车药等,以便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不要相信拉客人员推荐的一日游和住宿,如果有需要一定要找正规的旅行社。
第十名 阿什库勒火山
阿什库勒火山位于新疆于田县以南约120公里的西昆仑山上,由十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是一个颇有规模的火山群,形成于约258万年前的第四纪。

我国研究火山的专家许建东博士介绍,阿什库勒火山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不排除喷发的可能。所谓休眠的活火山,就是它现在在“睡觉”,但未来有一天可能会醒过来。
事实上,阿什库勒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951年5月27日。据当时新疆日报的报道,火山第一次爆发时,山头上发出轰隆巨响,接着烟灰像一条大圆柱似的自山顶冒出,接着又连续爆发了3次。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记录到火山爆发,根据专家的考察意见,阿什库勒火山爆发属于爆炸式喷发。但也存在一定争议,因为火山口附近没有熔岩,缺乏火山爆发明显的地貌标志。
第九位 云南的腾冲火山
和阿什库勒火山一样,腾冲火山也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专家介绍,腾冲火山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比较典型的休眠火山群,共有火山97座,其中火山口保存较完整的火山达23座。

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有记载,1609年腾冲火山喷发过一次,书中文字描写“连日夜火,大树深篁,燎无孑遗,而潭亦成陆”。
这段文字记载和火山喷发时的场景很像,但迄今为止专家都没有找到有关的证据,比如火山熔岩、火山灰等等,因此这次喷发也是未被证实的。
第八个 乌兰哈达火山
它位于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边。
这里大概有火山20余座,是内蒙古高原南边发现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过喷发的唯一火山群。据资料记载,当时乌兰哈达火山喷发规模宏大,熔岩流台地、火山堰塞湖相继形成,才有了如今壮美的景观。

由于火山形成年代与人类活动时期较近,这里因而构成一处草原深处天然火山“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以来中国专家都认为这是一座死火山,不会再喷发。
可是根据我国地质学家最新的研究发现,乌兰哈达火山是一座很年轻的休眠活火山,未来很有可能会继续喷发。
第七名 镜泊湖火山
位于黑龙江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里,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作为一座休眠的活火山,大约在1万年前的一次喷发中,形成了如今十数个大小不一的火山口。
根据放射性碳测,该火山距离我们比较的爆发有三次,时间分别是公元前500年,公元前1500年和公元前3500年。

其中公元前3500年(距今约5500年)的喷发最为勐烈,当时火山口喷溅出来的熔岩流覆盖500平方公里的土地,熔岩堵塞了滔滔奔腾的牡丹江水。冷却后的岩浆宛如一座大坝,把牡丹江拦腰截断,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也就是镜泊湖。
第六位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
位于黑龙江北部的五大连池镇,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时代最新的火山群,被誉为“中国火山博物馆”。

数据统计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共有14座,但形成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其中12座喷发时间在1200万年至100万年前;而另外2座喷发的时间,距离今天非常近,喷发于1719年至1721年。
400年前,五大连池火山里的两座相继喷发,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流长达10余公里,飞溅的火山喷发物质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五个互相连通的熔岩堰塞湖。好在当时人口比较少,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第五名 海南的琼北火山
琼北火山也是我国一个非常出名的休眠活火山群,共计有100多座,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北部地区,喷发的熔岩覆盖面积高达4000平方公里。
我国地质学家考证,这100多座火山在第三纪、第四纪地质年代中,共计喷发了59次,使琼北地区成为我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最强烈、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不过,由于琼北火山单体规模太小,所以没能单独一一列出。但在世界2500座火山中,琼北火山与雷州半岛的火山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火山分布图中占有一席之位,国外学家将其称为“雷琼火山”。
第四名 龙岗火山
龙岗火山也是一个休眠的活火山群,位于吉林省辉南县东部,有170余座火山。其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形态之炯异及保存程度之完整,居国内首位。

大概在20万年前,龙岗火山喷发后就进入休眠状态,而喷发过后的龙岗火山,形成了众多火山口湖。据初步认证,该龙湾群是国内所发现的最大的火山口湖群,被誉为“长白山小天池”。
第三名 阿尔山火山
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阿尔山。由于位置比较偏远,我国地质学家研究这座火山的时候,曾经遭受过很多挫折。

比如1980年的时候,中科院的火山专家刘嘉麒曾骑驴进入这片火山区,但通行条件差,未能展开全面调查,所以当时我国对它的研究非常薄弱,甚至连全貌都没有弄清楚。
直到2002年的中国首次火山遗迹科学考察中,专家用尽办法才得已让阿尔山的火山群露出水面。
根据专家研究,能与天山天池和长白山天池媲美的第三大天池,驼峰岭天池,就是阿尔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关于驼峰岭天池,当地流传着很多传说。
据称,天池水深莫测,当地的护林员曾经在天池里洒下过鱼苗,结果却没有养出鱼来,也没有死鱼浮到湖面。所以才传闻天池与地心相通,深不见底。
不过在2003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与阿尔山市国土资源局组成联合考察团,对这里的水位进行了多个位置的实测,测量结果是天池湖中心水深196米-215米。因此,所谓的天池和地心相通,只是一个民间传言罢了。
第二位 峨眉火山
峨眉山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位于我国四川省,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峨眉山在史前是一座超级火山,它的喷发曾导致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
虽然严格来说,目前的峨眉山不是火山。但是在亿万年前峨眉山所在的位置,是一座超级火山,被科学家命名为峨眉山玄武岩火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峨眉山可以看做是超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形地势。
英国利兹大学的保罗·威格诺尔教授、中国地质大学赖旭龙教授等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后确认,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很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大爆发导致的。
根据该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成果,约26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当时还是一片浅海的峨眉山地区,发生过一场规模空前的玄武岩火山喷发。
火山在爆发的瞬间,就释放了25万平方公里的熔岩,约等于我国山东省和江苏省面积的总和。同时,喷发出来的火山物质总体积为50万立方千米,引发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全球超过90%的海洋生物以及超过70%的陆地物种。
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分布的大量火山岩,就是当时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大爆发喷溅出去的。一次火山喷发,就把岩浆喷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可见这次喷发的规模有多大!好在如今的峨眉山,已经不是超级火山了,不然真的让人提心吊胆。

第一名 长白山火山
长白山是我国着名的旅游景点,长白山天池闻名全国。不少人就住在长白山的山脚下。说出来大家可不要害怕,住在长白山脚下,其实就是住在超级火山旁边。
虽然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危险的火山之一,这里最大的火山口直径45公里,面积高达19平方公里。

该火山口形成于公元946年的一次火山喷发,这被认为是过去5000年来地球上第二大的火山喷发。根据科学家制定的火山喷发等级划分,一千多年前的长白山喷发属于7级,作为对比,最近轰动全球的汤加火山喷发,等级为5级。
据记载,当时长白山喷发的火山灰柱最高达到35万米,直径13万米,释放了约116立方千米的火山物质。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甚至飘到了1050公里外的日本北海道。这次喷发一度影响全球气候7年之久,喷发后3年内全球温度降低了12摄氏度。
而长白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702年,距今有300多年。虽然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但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孕育着巨大的能量,且仍在活动。
不过大家不用太多担心,据我国近代地震观测,长白山区地壳相对稳定,长白山火山尚无喷发的征兆。
火山 volcano
火山概况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1638座,其中陆地上有516154座,海底火山有5464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九十九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类型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我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大陆上,仅6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1000041米,锥高257461米,锥体底直径656655米,锥顶直径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12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9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90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白头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 动。目前虽然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目前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26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二)根据火山喷发状况划分的喷发类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火山喷发具有下列类型。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568年6月25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火山的影响
最具威力、最壮观的火山爆发常常发生在俯冲带。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达数百年之后再度爆发,而一旦爆发,威力就特别猛烈。这样的火山爆发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1、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2、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岩石虽被火山灰云遮住了,但火山刚爆发时仍可看到被喷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后,杂草苔类开始冒出来。
绳状熔岩流过的山坡长出蕨类植物。
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火山爆发呈现了大自然疯狂的一面。一座爆发中的火山,可能会流出灼热的红色熔岩流,或是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这样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万人伤亡的惨剧,不过大多数火山爆发对生命和财产只造成轻微的伤害。 火山爆发是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只是有些地区发生得比较频繁而已。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板块理论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内,前者构成了四大火山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板块学说在火山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它能把很多看来是彼此孤立的现象 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以这个学说建立的火山活动模式也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环大西洋为什么就没有火山带;板内火山不在板块边界上,用地幔柱解释它的成因似乎依据也不够充分。新近又有学者(李鸿业,1993)提出两极挤压说,揭开了地球发展的奥秘,他认为在两极挤压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轴扩张形成经向张裂和纬向挤压,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经向和纬向构造带内。下图为全球火山和强震分布图,图中红色为全新世火山,数据取自 Smithsonian 研究所,白色为7级以上强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绘制。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转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向西南延续的是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长4万余公里,呈一向南开口的环形构造系。环太平洋火山带也称环太平洋火环,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余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为加勒比海地区,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着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苏火山、圣阿纳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余座,著名的有圣海伦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尔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岛上最著名的是卡特迈火山和伊利亚姆纳火山。在堪察加半岛上有经常活动的克留契夫火山,向击千岛群岛和日本列岛山岛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岛,如浅间山、岩手山、十胜岳、阿苏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喷发的活火山。琉球群岛至台湾岛有众多的火山岛屿,如赤尾屿、钓鱼岛、彭佳屿、澎湖岛、七星岩、兰屿和火烧岛等,都是新代以来形成的火山岛。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可算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纳图博火山、塔匀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发生过多次喷发。
环太平洋带,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球现代喷发的火山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诸岛构成的弧-海沟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这里仅1966-1970年5年间,就有22座火山喷发,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经常发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岛屿出露海面。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形成了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见的火山岩类型是安山岩,距海沟轴150-300公里的陆地内,安山岩平行于海沟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谓的“安山岩线”。另一特点是,自海沟向陆地方向岩石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一般随与海沟距离的增大,依次分布为拉斑系列岩石、钙碱性系列岩石和碱性系列的岩石。这里的火山多为中心式喷发,火山爆发强度较大,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区,则往往造成严重的火山灾害。
二、大洋中脊火山带
大洋中脊也称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从北极盆穿过冰岛,到南大西洋,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壳,并和两岸海岸线平行。向南绕非洲的南端转向NE与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陆北端与东非裂谷相接。向南绕澳大利亚东去,与太平洋中脊南端相边,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东部,向北延促又进入北极区海域,整个大洋中脊构成了“W”形图案,成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总长8万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为隆起的海岭,比两侧海原高出2-3公里,故称其为大洋中脊,在海岭中央又多有宽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堑,所以又称其为大洋裂谷。大洋内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带上,人们称其为大洋中脊火山带。根据洋底岩石年龄测定,说明大洋裂谷形成较早,但张裂扩大和激烈活动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纪以来更为活跃,突出表现在火山活动上。
大洋中脊火山带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多集中于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佛得角群岛,该段长达万余公里,海岭由玄武岩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喷发的产物。由于火山多为海底喷发,不易被人们发现,据有关资料记载,大西洋中脊仅有60余座活火山。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冰岛上的火山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岛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余座,人们称其为火山岛。据地质学家S、Thorarinsson(1960)统计,在近1000a内,大约发生了200多次火山喷发,平均5a喷发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从1104年以来有过20多次大的喷发。拉基火山于1783年的一次喷发为人们所目睹,从25公里长的裂缝里溢出的熔岩达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盖面积约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长达70多公里,造
什么是火山?
本文2023-10-20 05:16: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