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海文峰塔的历史和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关于临海文峰塔的历史和故事,第1张

历史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

宋、元、明、清均经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

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

文峰塔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区的风水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传统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东宝塔用于镇地域龙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文峰塔用于乞求一州文运昌盛,人民安泰。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三塔已成为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让我们去探索文峰塔背后被遗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于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荆门古城凤鸣门文庙和贡院西,与文庙和魁星阁左右呼应。《荆门直隶州志》载 “文峰塔在龙泉书院巽方,与东山塔遥对,同治元年绅土周瀚等创建,意取‘雷风相薄’为书院多士励也”。但是文峰塔门楣上的石刻落款却为“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龙建”,可见,文峰塔名为牟嗣龙所建,事实上真正筹资建塔者当为晚清荆门名绅周瀚。根据州志和周氏后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谱记载,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间亦称“周五老爷”。周瀚37岁时(公元1856年)他的父亲和三哥周恩庆、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乱中战死。咸丰皇帝谕旨拨款为他父亲在现工商街原老文化馆院内建周贞恪公祠,并御文致祭,极尽殊荣。周瀚忧思父兄,从四川辞官回荆门守孝,从此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不再入仕,并在九龙谷石婆望夫下结庐隐居。后经州牧请求,周瀚才出山负责操办团练维护城市治安,周瀚《长林营建记》和《团坊议》州志有载。周瀚热心公益事业,从1860-1863年间,筹资主持在凤鸣门外修文峰塔,于白云洞斯台上增建白云楼,这两处工程根据碑记同时动工,周氏家族捐资约百分之六十。笔者发现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题记。从遗留在龙泉中学白鹤亭上周瀚撰写的《景莱别墅记》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沧桑,短短的140年过去了,当年与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筑毁于战乱人祸,也许由于文峰塔是石头的组合,石头的坚固才使它保留下来,然而今天的文峰塔并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处象山大道中轴线,本来是城市一道美丽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据说是有碍行车安全,文峰塔只好让位,向西移走约300米重建在现龙泉公园内,文峰塔的文物价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识之士评曰“文物变成了无物”。我们不敢说这是愚昧之举,但是它总比彻底毁掉了的好。

“云汉昭回,文笔鸣凤”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龙泉公园,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个荆门人的心中,但愿文峰塔佑福荆门文运昌盛,让荆门的明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苏州的图书馆有:

1、苏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总体布局分成三大区域,北区主楼为文献借阅区,主楼中设有书刊外借、各科阅览、计算机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中心、采编中心等,中区有古籍馆和近代园林建筑,以古文献阅览和读者休闲、贵宾接待为主;

2、独墅湖图书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座落于美丽的独墅湖畔,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现代城市图书馆,兼具高校图书馆专业特色和公共图书馆开放服务功能;

3、吴中区图书馆,馆内下设外借、阅览、少儿借阅、古籍查询、参考咨询和电子阅览室等服务窗口,业务部门设办公室、财会室、采编室和辅导室等;

4、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设办公室、公共服务部、文献建设部、信息咨询部、系统技术部、数字化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古籍特藏部、科技查新站。

台湾在东汉三国时期的旧称为“夷洲”。现在众所周知的“台湾”,这一名字是在明朝万历帝在位时期开始启用的。在开始使用这一名字之前,台湾先后经历过“岛夷”、“瀛州”、“夷洲”以及“流求”等名字。其中“岛夷”这个名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对台湾的称呼,而“瀛州”这个名字则流行于秦朝时期。

在远古时期的时候大陆与台湾原本是一体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而发生分离。虽然发生分离,但是台湾却从始至终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夏商时期天下被划分为九州,其中一州名为扬州。这个扬州所指地域主要包括岭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当时的台湾便归属于扬州。不过古籍中有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现于东汉三国时期,该古籍名为《临海水土志》。

这个时期的台湾尚且还不叫台湾,而是被称呼为“夷洲”。除了《临海水土志》这本古籍之外,同属于三国时期的《三国志》也曾有过“得夷洲数千人还”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表明,早在三国时期大陆军队便曾踏足隔海相望的台湾。进入隋朝之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交流日渐频繁,而这个时期台湾的名字也变更为了“流求”。“流求”这个名字一直使用至元朝,待明朝建立之后台湾的名称再一次发生变更。

进入明朝之后,民间百姓对台湾的称呼越发多样化,其中包括“鸡笼”、“北港”以及“台员”等称呼。而明廷官方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番”,后在万历年间改为“台湾”。明末清初时期早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被郑成功收复,而郑氏统治者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都”、“东宁”。等到了康熙年间,台湾因归降于清廷而被再一次更名为“台湾”,之后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1、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4、林肯纪念堂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是纪念美国总统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Arlington Memorial Bridge)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连成一直线。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国家园林局(NationalParkService)管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12月25日休馆)。

5、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占地面积300余亩,位于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因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园内楼台参差,湖水潋滟,花木隐翳,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径通幽,得趣天然。有范公亭、顺河楼、李清照纪念馆、洋溪湖等景点。

关于临海文峰塔的历史和故事

历史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宋、元、明、清均经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