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朝历史的小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有关唐朝历史的小说,第1张

1、《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2、《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

全书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讲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还都去世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传奇历史。

小说文字描写灵活多变,或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或用笔粗豪,人物形象鲜明,铺叙了隋炀帝奢靡的宫闱生活,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统一天下,武则天荒*乱唐,以及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艳事。书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与作者在明亡以后“鹱落”、“困顿”的遗民心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扩展资料:

唐朝的历史发展: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57年建都洛阳,实行两京制。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盛唐奠定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旧制。唐玄宗即位后开创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

-旧唐书

-隋唐演义

唐 杜牧 《茶山》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径度喧hui。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问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若奔雷。

舞袖岚侵润,歌声谷答回。

磬声藏叶鸟,云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注]茶山,在唐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地处太湖西岸,盛产紫笋茶,入品陆羽《茶经》,称其为茶中上品。据《吴兴县志》载:唐代中期大历五年(770),在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于此造茶。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顾词以为院宇隘漏,建寺。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专司造贡茶。按唐制每岁春三月采制第一批春茶时,湖、常二州刺史都要奉诏赴茶山督办修贡事宜。这首《茶山》诗,即是诗人在湖州刺史任内,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春三月。

去《吴兴县志》查吧 很多有关长兴气候的!

  金刚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卷185至卷265。还有 王仲荦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以时代为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有全面叙述 。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唐史领域大家岑仲勉的《隋唐史》,唐通史:孙英刚先生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政治军事制度方面: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还有唐史巨擘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部分。

唐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资治通鉴》吧,比较浅显易懂,而且编年体的历史脉络更清晰一些。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

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以上内容来源:-资治通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

《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

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

《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一般通史都是把朝代的各方面讲的全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

另外,以下是我在其它地方找的,专业性比较强的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 p) q8 G y& ~' l

《唐史十二讲》 黄永年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志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汉唐史论稿》 汪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历史与文化部分:

新唐书 西域传》 欧阳修 宋祁撰 中华书局 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国史补 因话录》(唐)李肇 赵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N/ 《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爱德华•谢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唐朝文化史》 徐连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三联书店 1988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政治学院)

《幻术奇谈》 周楞伽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f0 A& Y0 M

《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

《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 孙映达 单周尧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_/ K( H- N《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王永平著 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entury,徐 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

《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 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蔡鸿生

民俗研究部分:

《中国民俗研究史》 王文宝著 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0 唐代对外关系研究:; 《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 q _

《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小甫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 中华书局 2003年6月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综合杂论: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1990年版。

论坛《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Z

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 刘俊文主编 中华书局 1993年版。

《唐史论丛》2、3、6、7辑 史念海主编

唐研究》(1-9卷) 荣新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

《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其他:

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 岳麓书社,2005年版。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著 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 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 吴功正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 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梁书》唐•姚思廉著,56卷。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唐•姚思廉著,36卷。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北齐书》唐•李百药著,50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唐•魏征等著,85卷。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唐•李延寿著,80卷。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北史》唐•李延寿著,100卷。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