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书“治病”分几步?为什么要修护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为古书“治病”分几步?为什么要修护古书?,第1张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古籍医生”“书医”。一团团、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让岌岌可危的珍贵古籍充换新生崭新颜,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让读者借此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古书修复的具体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1检查修复的古籍,拍照。看一下书页是否有以前修补的痕迹,有的话要先清洗去除

2拟定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破损、污渍、纸张、等材质,霉烂程度,纸张的薄厚、纹路,是不是曾经修复的情况来大致制定一个修复方法。

3标书页:铅笔在右下角轻轻标上书页,方便修复和整理 

4拆线:拿剪刀剪去原来的棉线

5拆纸钉(书钉)

6配纸 :配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竹纸以便修补。

第二步就是修复古书

⑴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⑵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⑶揭书页、书皮:慢慢地快叶、书皮分开;

⑷书叶除污:用水烟法或水冲法把书页清洗干净;

⑸配纸:配补书用的纸,必须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⑹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⑺补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修补;

⑻托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页的背面;

⑼ 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

⑽压平:把修好的书叶喷水一张接一张压平;

⑾ 13 折叶:把压好的书页折好;

⑿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⒀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⒁锤平:把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⒂ 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⒃压实:把折好的书页再喷水压平;

⒄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⒅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⒆订线: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

⒇ 压平:使用压平机进行压平;

(21)拍摄修复后书影; 

(22) 填写修复档案; 

       最后,在完成古籍图书修复(脱酸、修补等)工作后,要对其重新装订成册,以完成所有保护及修复工作。

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门有文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不知道你在哪个省市,每个地方不一样,但一般都是在职业能力考试院这样的机构有考。

在这个为职业,真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啊,PF一下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籍承载了这悠久的历史。而中国古籍数量巨大,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蕴含了我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现如今传世古籍大概有十余万种,它们的保存状况却不是很好。许多古籍修复工作者一直在拼命的修复,然而古籍修复工作依然进展得十分缓慢。为什么古籍修复那么困难呢?

其一是古籍破损严重,这是很多图书馆都出现的问题。很多古籍破损严重到不能翻阅的程度,这给修复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还经历了人为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流失,纸张变得很脆,一碰就会碎。其二是很多古籍都是通过购买,收集,捐赠等方式进入图书馆的,书籍在进馆之前保存程度不同,有些古籍甚至还有残损。其三是资金问题,古籍修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备不足,人员不足。其四是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受到人为损坏,很多人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没有保护的意识,导致一些古籍在后期借阅的过程中损坏了。

那么想要传播古迹文化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现在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认识程度的加深,古籍修复的过程越来越专业,主要是修复,尽量保持古籍的原汁原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持书籍的原意,不要放太多的主观因素。在用于修复古籍的设备和材料中,要注意成分,不能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古籍的保护,比如将古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延长古籍的寿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图书馆借阅古籍时要注意轻轻翻页,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减少古籍的磨损程度。

“古籍修复专业怎么样?未来前景如何?”下面就来综合分享一下这一疑问。

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古籍指古代的书。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它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古籍有着知识的传承、思想的传播、文化的繁衍,甚至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行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古籍修复专业怎么样?

数年前,古籍修复专业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但最近几年各大院校已陆续开设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由此可见背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向正在逐步提升。6月中旬,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签约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上表示: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古籍修复行业的难题。数据显示,全国现存古籍、民国线装书有5000万余册,而亟待开展抢救性修复的古籍就有1000万余册,全国现有的古籍修复人员数量与修复速度已经跟不上需求。

古籍修复专业不要认为就是简单的“修书人”,需要有对古籍所处年代、装帧装裱形式、破损情况及所用纸张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古籍修复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通过上述的简短内容,相信对古籍修复行业的未来前景已有一定预见。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修复专业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在修复工作开展中,还需有心静如水的心境。其实,任何行业都有前景,关键看自己能否在所处行业之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古籍修复专业就业方向: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以及专业的古籍修复公司。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古籍修复各派绝技

1: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所以这项绝技已经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此项技艺随着纸浆修补书机的发明。已经继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艺。是现在最流行的修复方法。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此项技艺曾经多次险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师弃艺后,因担心被书画作假人利用,将劈画工具、药物配方等都焚烧。因此津派随千波刀的消失而彻底消亡。现在有些书画修复师傅也会使用劈画,但是最多只能劈开2到5次,劈开后纸会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弥补厚度,因为劈开后损伤书画严重,现在用的人也很少。与当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证原来厚度和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现在书画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为灵活掌握了“借尸还魂”和“珠联璧合”其中的奥妙所以创立了“千波刀”达到津派辉煌的顶峰。

4:杨派、苏派,两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不同还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技艺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古籍修复浆糊

古籍修复里面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津派的竹影法师在06年时曾专门为北京年轻的古籍修复员,讲解过浆糊的使用。根据当时的场记配方如下。1:明矾,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面添加了面粉,而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的膨胀系数,对于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晕染的作用。缺点是延长浆糊风干时间、而且容易招虫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驱虫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4:白芨:这个增加粘性,缺点是以后再有人修复时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气干燥。加多后容易皱缩。天津艺术博物馆基本90%的画都是杨派修复,就有大量皱缩、崩裂等情况因为是按照南方浆糊配方加入过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画面无法平整。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初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麻料纸的新技术,到了东汉在蔡伦的推广下又出现了以树皮、旧麻布、旧鱼网为原料的“蔡侯纸”。再之后,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纸。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大致将古籍用纸分为三类加以介绍。

一、麻料纸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大麻、亚麻等,统称麻纸。用于写书印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麻纸面无光,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亦强。

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麻纸:萌牙于西汉,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初期纸质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结构不紧,还不能用来写字。至东汉时用于书写,隋唐时期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

黄麻纸:白麻纸入潢即成为黄麻纸,可以驱虫。是我国最早的染色纸,始于晋,唐代广为使用。

藏经纸: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为写刻佛经所专用,故称藏经纸。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藏经纸分厚薄两种,薄着也较一般纸厚,没有光腊,厚而不硬。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

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皮料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之首。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种较多,一般称纸质较细、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

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故名绵纸。明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清以后渐变为仿宣纸一类产品,通称宣纸。可用作裱书、搓纸捻、溜口纸条等。

黄绵纸: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贵在防蛀。

高丽纸:又名鸡林纸,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产地朝鲜,宋代传入我国,清代我国生产仿制品,多用做书皮纸。高丽纸纸色洁白,有厚薄。厚者韧而坚固,两面光泽如一。也可分层揭开,帘纹间距竖宽横密。薄者较少,隔纸见物,帘纹同厚者,纸面可见明显的交结紧密而发亮的纤维束,酷似蚕茧所造。

皮纸:以树皮为主料,有黄白二种。多纤维束,拉力极强。厚者坚固耐折,薄者隔纸见物而有韧性,近似以桑皮为主料的高丽纸,但帘纹不显。

日本皮纸:以树皮为原料按厚薄分为两种。厚者韧性强,纸质坚固,纸色白都有,又称东洋绵纸。薄者俗称日本美浓纸,纸色洁白,细薄均匀,帘纹较宽,纸面光滑,绵软而有韧性,在日本广为应用。

草茎纸:以皮料为主、草茎为辅的一种混料纸,始于元代。纸色淡黄,薄如蝉翼,绵软有韧性,多纤维束。夹有如同发丝的草茎并呈黑褐色,隐帘纹较宽,古书中颇为少见。

毛头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一种混料纸。产于河北省迁安县,又名迁安纸。其色多为灰白,质地厚薄不均。夹有草棍,发涩,背粗糙呈疙瘩状。有棉性,隐帘纹。

开化纸:又名桃花纸,因产于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其纸虽薄而韧性极强,虽有帘纹而不明显。开化纸始于明代,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列为名贵纸品,专供清内府、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

开化榜纸:产于开化县,用料同于开化纸。其特征也与开化纸相似,但比开化纸厚,纸色洁白发暗,隐帘纹。

混料开化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多见于雍正年间到清后期的殿版书。纸色微黄,隐帘纹而质粗、有韧性,厚薄均匀,面平滑,背稍涩。含较多纤维束而带**斑点,这是因为纸浆有稻草的原故,虽产于开化,但其质不及开化纸和开化榜纸。

宣纸:宣纸源于唐代的宣州贡纸。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其料是青檀皮,实为绵纸或皮纸。宣纸品种很多,用于印书的主要有绵连、罗纹、单宣等。

单宣:又称料半,厚于绵连有帘纹,其质次于绵连。

绵连:由皮料连四发展而成,质地细薄,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纸质柔软耐折,有帘纹。可做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染书皮等用。

罗纹纸:纸色洁白,其质地、厚薄同于绵连,但横纹深而清晰,宛如丝织罗绸一样,故名罗纹纸。可以作为护叶,或者染色后裱书皮用。

三、竹料纸

竹纸始于宋代,南方的毛竹、苦竹、淡竹、麻竹、篁竹是其主要原料。竹纸成本低,一经出现即取代皮纸而据首位。竹纸纸薄适中,其色有黄白两种,以淡**居多。面平滑,背稍涩,夹有沙粒和草棍,韧性差而脆,帘纹宽窄都有,随年代变化为二指至一指左右。竹纸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史纸:是明清著名一时的精良竹纸,以嫩竹为料,又称竹料连四纸。产于福建、江西两省,色洁白,面光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帘纹约一指。多见于清乾隆以后的书籍,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毛边纸:明代产于福建、江西两省,以嫩竹为料染**而成,不防蛀。纸质较细,色淡黄,厚薄适中而脆。面光滑,背稍涩,吸水性较好,隐帘纹,毛氏汲古阁本多用此纸。一般旧书裱书皮、衬纸、补书等都用此纸。

建阳扣:又称麻纱纸,宋代产于福建建阳县而得名,也由于建阳麻纱书坊印书皆用此纸,故称麻纱纸。建阳扣是一种用山椒染过的防蛀竹纸,其纸色黄褐,厚薄得中,面平滑,背稍粗,夹有较多的草棍和毛屑,呈黄褐色或黑色。纸薄有光,抖之有响声。

毛太纸:产地纸色与毛边纸同,但较毛边薄,色也较暗。面不光滑,但较柔和,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毛氏汲古阁亦多用此纸。

太史连纸:始于清代,康乾年间用来印刷殿版书的一种精致竹纸,乾隆以后用这种纸印书基本少见。色淡黄,质细薄面平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隐帘纹,抖之有响声。

万年红:明清时期广东刊行的线装书在其扉页和封底均衬有这种纸,成为广东刊本的特征。色桔红可防虫,又称防蠹纸。采用毛边或连史纸涂上砒霜等染制而成。

粉连纸:清代产于福建的竹料纸。年代晚于连史纸,质差、厚而粗糙,色发暗性脆,有帘纹。一般普通旧书的镶衬多用于粉连纸。

机制有光纸:清光绪年间生产的一种机制纸,其用料是进口纸浆。清末民初满文印本多用此纸。该纸酸性大,仅二百年间就已经发脆变黄,触之即碎,不可用作古籍修复用纸。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制纸的日益普及,使得传统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其技术、技艺亟待传承与保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