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麻子仁丸方》|乡野拾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伤寒论·麻子仁丸方》|乡野拾遗,第1张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老师

张仲景《伤寒论》导论

《伤寒论》是中医重要典籍,其重要性恐怕只有《黄帝内经》可以与之媲美。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医过去分为四大家——医经、经方、神仙、房中。《黄帝内经》属于医经,《伤寒论》则属于经方,他的传承主要来源于《汤液经》。虽然仅仅只有112方,可是经方之妙用不可思议,历代中医名家无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研读《伤寒论》,也写出了许多读书札记和注释。《内经》是过去无数医家的经验总结,而《伤寒论》由张仲景一人完成。不过《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并非他一人创制,而是继承古人,主要是《汤液经》(此书也已失传)。清代是对《伤寒论》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几位重量级的医家。他们分别是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钱潢。徐大椿著有《伤寒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钱潢的《伤寒溯源集》。

大家若对中医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个人感触最多的是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的思想始于孙思邈《千金翼方》。柯韵伯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这一思想,徐大椿也是沿着这样思路在发展《伤寒论》。总的来说《伤寒论》确立辨证论治的思想,这是中医两大思想之一。中医的两大思想,其一为整体观念——《内经》确立,另外就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奠定。

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内经》是理,《汤液经》讲方,《神农本草经》(读《伤寒论》需要参考《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用药思路不同于后世本草。)讲药,都是互相没有什么关联。《伤寒论》摆脱过去有理无方有方无法的原始状态。《内经》有理却只有几首简单的方剂,更多是针灸。

两千多年中医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重要突破,基本都是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的思想和理论,更多是临床医学的发展

六经辨证为张仲景首创不仅可以运用于外感还能用在内伤疾病。三焦辩证也是中医辨证方法,但直到清代才建立,这之前只有六经辨证。三焦辩证也是在张仲景的启发下才得以建立。

中医治疗准则:四大治则

治病求本(找到疾病根本原因不是头痛医头)、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有的原则都在《伤寒论》有体现,特别是扶正祛邪更是淋漓尽致

用药治法:八法(汗下吐温清和消补)这八法在《伤寒论》都有,成为我们治病的示范。八法都有经典方

方剂分为:经方(《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时方(后世医家创立的方剂)、单方、验方,《伤寒论》中都是经方。记载的112方却是八法皆备,总共用药不超过一百味,取材相当精纯。

经方用药特点:(一)用药精炼——大部分经方都只有三五味药,一般不超过十味,后世医家用药都超过十味。(二)配伍严谨——丝丝入扣

麻黄汤仅仅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是发汗第一药,以麻黄为君药,主治表寒之实证。麻黄除了发汗还可以平喘止咳和宣肺之功效。杏仁的使用更为奇妙,杏仁有降肺气之功效,肺气之特性就是宣发和肃降,麻黄主宣发,杏仁主肃降,一阴一阳相得益彰。(这也很典型体现了中国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中医其实就是中国哲学具体体现,这也是中医和西医很大不同的地方,中医更像一种哲学)。但只要将桂枝换成石膏,就由治疗表寒实证成为里热之实证的麻杏石甘汤,仅仅一味药的差别,整个方剂的治疗方向完全逆转,一寒一热,可见一斑

(三)加减灵活

在桂枝汤一首方基础可以演化出十几首方

(四)疗效可靠有的甚至可以立竿见影,这也是经方强大的生命力,经方数量上跟时方相比绝对劣势,可是在中医临床上,经方的总体疗效是后世时方无法相比的。在临床上凡是有机会尽量用经方,主要是疗效可靠,很多时方用得少没有可靠的疗效保障。《伤寒论》近两千年这112方用了多少次,这是时间沉淀下来的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多丸剂

六经病,张仲景认为六经跟脏腑相关联,少阳病在胆,阳明病在胃肠……

六经传变,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但伤寒学派至今关于少阳和阳明到底谁在前仍然有争论。郁保生老师倾向于少阳在前

三阴三阳病治法原则:扶正祛邪

三阳病多为表证实证,治法当以祛邪为主

三阴病多位虚证里证,治法当以扶正为主

附《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仲景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第112条辨: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症,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救逆汤处方,最有名的治疗烫伤的第一方。所谓救逆,就是紧急的时候使用。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可以在火灾的现场煮这个汤来救人,烧伤的时候,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候还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痛。病人会惊狂,因为被火吓了。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痛又没办法睡,会惊扰烦躁。

张仲景写救逆,就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因为脉浮,知道病在表,火一烧起来,水都往皮肤表面上跑。水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很大量的水在皮肤表面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一剂喝下去的时候,大约一个小时,药发散到皮肤表面的时候,痛会大减。

因为是救逆,要很迅速的把药发到皮肤表面上去,张仲景在救逆的时候,把芍药拿掉,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本身性是酸收的,比较能收敛。如果桂枝里面加了芍药的话,药力就没有办法很迅速的达到皮肤表面上去,芍药是阴药,桂枝是阳药,把芍药拿掉以后,阳药发散的力量非常的强,所以要把芍药拿掉。

“伤寒,脉浮”这个应该是发表,用麻黄汤就可以了,结果用火去攻他,也就是说用热去让病人流汗,病人一流汗,表就会虚掉,就会出现亡阳。我们人的身体外面是阳,因为有阳,所以,能把人体的津液固住,不会流失津液。如果我们用热去攻他,毛孔打开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亡阳。

亡阳的症状就是会焦虑,害怕,恐惧,坐卧不安。现在很多人失眠,失眠有很多处方,经方,就象前面说的栀子豆豉汤。西方医学治失眠就是用安眠药。病人吃了安眠药以后后遗症,就会出现焦虑,烦恼。当病人烦心,焦虑的时候,西医就会说病人脑部缺少什么酵素,再来给病人吃抗忧郁的药,抗忧郁的药吃了以后的副作用就是很开心去自杀。所以很多人吃了抗忧郁的药以后,倒过来就去自杀。忧郁症之前是吃安眠药,所以,西医的这一系列就是让你开心的去自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对焦虑,卧起不安都可以使用。不一定是要火场里面跑出来的才可以使用,不要那么死板,这个药用的地方很多,病人焦虑,害怕,烦躁,情绪没有办法控制它,坐立不安,睡觉失眠,这一类的病都可以使用。

药到了皮肤表面后加蜀漆,蜀漆又叫常山苗,蜀漆去痰,人的津液正常在肠胃里面,遇到大火,一部份津液跑到皮肤表面,马上起水泡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太热了,一部份津液就堵在中焦。津液离开正常管道,堵在横膈膜的下方以后,马上就化生成痰。所以看到烫伤的病人,常常痰都很多。

用桂枝的原因是桂枝走肌肉,它会到皮肤表面,龙骨牡蛎,这两味药本来就是收敛的药。同时它能利水壮肾阳,牡蛎能收浮阳,因为病人惊狂,起卧不安。就是阳浮在头上面,阳气往上冲,牡蛎下去能把阳往下降。

龙骨牡蛎在收皮肤水泡的时候,是从内来收,桂枝汤能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因为龙骨牡蛎已经在收敛了,所以不需要芍药来收敛、芍药会让桂枝变慢,所以不用芍药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劈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在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其实蜀漆和常山苗是不一样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蜀漆,蜀漆就是一种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的时候,容易有痰涎壅塞,我们用蜀漆把痰去掉。

过去在烫伤的时候,外敷用牡蛎打粉,因为牡蛎可以排水,磨得很细,加麻油,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就是在火山口的东西,硫磺本身外用时非常的寒凉,如果吃进身体里面是非常的热,燥热,硫磺的外用和内服是不一样的。

西医就把硫磺跟膏药一起用,变成硫磺膏、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配在一起用,如果是皮肤红肿,这药就可以了。起水泡的时候要加菖蒲在里面,菖蒲是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菖蒲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这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是变成湿了。就要加白术;如果已经发炎了, 就加黄芩,这就是加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伤寒绝对不要用火去发汗。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火灾的现场会遇到,还有的人本身并没有火劫,现在临床上看,就是因为吃了安眠药,吃了抗忧郁药以后,严重的病人很惊狂,坐卧不安,失眠,都可以使用。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阴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水的确证。283、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复。288、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属于可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其病可治。

 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回复之象,疾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证,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既有发热等表证,又有少阴阳虚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因为病才二三天,尚无吐、利等里证,所以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用黄连阿胶汤主治。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蛋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为三条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尽,稍稍冷却,然后加入鸡蛋黄搅拌均匀即成。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少阴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当用艾灸灸少阴经穴,并用附子汤主治。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用附子汤主治。

 少阴虚寒证,腹泻,解脓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筛末冲服干姜一两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煎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温服,一日服三次。

 少阴虚寒证,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解脓血便,可用针刺法治疗。

 少阴虚寒证,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满闷,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虚虚热上扰,用猪肤汤主治。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上一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将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药汁中混匀即成,分六次温服。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如果服药后不见好的,用桔梗汤治疗。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少阴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的,用苦酒汤主治。

 苦酒汤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枣核大小,十四枚鸡蛋一个,将鸡蛋头部开一小孔,去掉蛋黄,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药,把半夏加入装有米醋及蛋清的鸡蛋壳中,混匀,把鸡蛋壳置于刀环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开,去掉药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药后不愈,可以再作三剂药服用。313、少阴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主治。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筛末后,混合制成散剂,用白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剂的,可以用水七升,煮七滚,加入上述散剂两方寸匕,再煮三滚,离火稍稍冷却,取少量药汁含咽。半夏有毒,不应该作散剂服。

 少阴虚寒证,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白通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如果服药后腹泻不停止,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表现,预后较好。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猪胆汁、人尿,混合即成,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使用。

 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病人还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咳嗽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如果小便通畅的,去茯苓;如果腹泻较甚的,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补足上药量至半斤。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脉搏摸不到,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现面部发红的,加葱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吐的,加生姜二两;咽痛的,去芍药,加桔梗一两;腹泻过度而无物可泻、脉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症必须都与方相对应,才能服用。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气滞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开,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药以上四味药,各用十分,捣细筛末,用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泻;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畅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至裂开;腹泻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药汁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用猪苓汤主治。

 少阴病,得了二三天,里实证具备而又见咽喉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虚寒证,脉见沉的,应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如果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如果是肾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可用四逆汤。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而涩,呕吐,汗出,为阳虚气陷兼阴血不足,势必出现大便频数,解出量反而少,应当用温灸法治疗,可灸头顶百会穴,以升阳举陷。

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一条辨是张仲景在用经方治证时,病治好了,还有一些后遗证,用来收尾的,很简单的处方,用到食用的豆豉,可谓药简力专。

病愈后病人不得眠,用栀子豉汤,该方主虚烦。若呼吸短,加甘草,若呕吐,加生姜。桅子和豆豉都是轻微的药,为 病后调理方 。

栀子 味苦,是花,质轻,去虚热;与黄芩黄连不同,后者是根,质重,入里。 豆豉 生胃的阴津,已经用过大枣、甘草,“心中”指胃,胃里怪怪的,“反复颠倒”,也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栀子豆豉汤去心中虚热,补胃的津液,用于 治疗虚症失眠 。

神农本草栀子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为泻火要药。

倪师增补神农本草豆豉色黑味咸无毒,形如心,色如肾,味咸入肾,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济。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烦。

如何辨虚实? 虚热的人脉无力,重按就不见了,舌苔淡黄;实热的人舌苔黄且干裂。

“ 若少气者 ”,人没力气,加甘草滋补。甘草除了入脾(主四肢)、生肠胃津液外,这里用的目的就是担心肠胃里有坏死的食物,用甘草解百毒。

“ 若呕者 ”,加生姜。经方里去呕,有生姜,还有半夏,如何取用?张仲景大部分用生半夏止呕,同时用生姜解半夏的毒,会用半夏都是因为有停水,胃里有水。

水生万物,可以滋养人,也可以让人生病。正常人身体里的水是气化的水,是热水,一旦有冷水必须排掉,不排掉的话新水不会出来。水不够时会渴,病刚愈时元气刚刚恢复,胃火很小,大量的水下去,胃里会停水,其实口喝是好转的表现,应“少少与饮之”。当胃里有停水时,这个水是寒水,必须快速排掉,否则胃里若有宿食,再碰到寒水,食物就发酵烂掉,张仲景多用生半夏来利水。

这里为什么不用半夏 ?因为这里津液刚回来,还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把津液利掉,所以选了半天用生姜,生姜能止呕,又是食物,还能去腥。

栀子生姜豉汤只用于表邪下陷到胃或食物中毒造成吐,如果有下利,这汤剂就不管用了,要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证,也就是西医讲的发炎了。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绵裹。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甘草2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八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栀子豉汤”主之。

有表证发汗后,被攻下了,感觉烦热,呼吸不过来,也是栀子豉汤证。

八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麻黄汤证发汗后,未痊愈,胃痛,也用栀子豉汤。

八四、八五、八六都是因为病人平时肠胃功能弱,一发汗津液不足出现虚热。

八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用到干姜代表里虚,且是寒虚。上焦(肺)和中焦(胃)寒时都会用到干姜,如干姜附子汤,干姜管上中焦,不管下焦,炮附子管下焦。寒就是胃的蠕动慢(一吸两三至)。

攻下的药大部分是寒凉的,“身热不去”,外热里寒,用干姜温中,让肠胃的热度恢复,从而恢复正常的蠕动。生姜是散寒,没有温的力量。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及煎煮法:

栀子豆豉等量,各4钱,干姜2钱。四碗煮两碗,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溏者,下可与服之。

病人本身肠胃虚寒,大便微溏的,不开寒凉的药。栀子豉汤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可以加点干姜温中,或加白术茯苓去湿。

小结:

纵观以上六个条辨,凡太阳证,用汗吐下常规去表邪后,出现虚烦、虚热、胃不舒服者,均是因为平时肠胃功能不太好,或虚弱或里寒,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时时呵护好肠胃,尽量吃家里做的饭菜。那些长寿之人,都是在家吃自己煮的饭菜,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保证新鲜无添加,很多肠胃有问题的人多在外面吃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伤寒论·麻子仁丸方》|乡野拾遗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