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把包书皮的制作过程写出来吗?
第一步 准备好纸比例大概是书高度的3倍 宽度的2倍
第二步 把书放到中间位置
第三步 像普通包书皮那样 两边折起包住书皮
第四步 把书先拿出去 在折进去的最里面的边上折出一个小边~然后如图那样把里面那层对折
第五步把边上的折叠部分再向外打开然后折起四个小角下面这张图是两步和在一起了
第六步 再把这个边折回去成下面这个图的上半部分的样子然后把最开始折的那个小边边(这个时候应该在折出来的夹层里面)掏出来 让他扣到外面 如图的下半部分。
第七步 如图把书放好到中间位置 两边折起(马上就要成功了)
折完之后把书扯掉 折好压平应该是下图的样子
最后一步 把书放进去如下图
然后合上书夹层可以了
如何手工制作一本精美的书籍
分三个大的部分:书内页和书皮,最后合并
●●●●●●●●●●●●●●●●●●●●●●
(一)书内页部分
材料清单:
裁纸刀
白胶
铅笔
长尺
夹子
白乳胶
结实有韧性的包背纸一张(牛皮纸之类的)
纱布(网布)一块
卡纸4张
内页纸(可以使用质量比较好的打印纸;如果做画册,则需要照片打印纸。)
关于尺寸:
我是直接使用的A4的打印纸,所以省去了裁纸的步骤。
关于粘合:
很多人采取线缝,因为我要做的作品集太厚,则是直接使用白胶粘的。
(没有拍照的步骤,我都在网上找了差不多的照片来代替,没水印的圆角图都是网上的,剩下的自己的)
具体步骤:
1,打印整理
打印完你需要的内页后,按照你需要装订的顺序,把内页纸落起来,
并且,反复在桌子上敲打,一定要把边缘全部对齐。
卡纸,选的和书皮匹配的颜色,实在不行白色即可;要和内页纸相同尺寸。放在内页的顶层和底层,分别2张。
2,上夹子
最好用比普通纸夹更大力的那种木工的夹子,而且,要在两侧垫上硬木(纸)板,这样,纸之间不会出现缝隙。
我使用的是这种夹子:
3,上胶
对齐压好,然后上胶。
第一遍胶稀一点可以往下渗一点;
等到干透,第二遍上原来的浓度就好。
4,上包背纸(可选加纱布)
干透后,再刷一层胶,黏上皮纸。
因为我的书是图册,比较厚重,因此,我怕一张包背纸力度不够,因此,在上包背纸前,先上一层纱布。增强韧性。
做好以后的书内页部分:
●●●●●●●●●●●●●●●●●●●●●●
(一)书皮部分
这个部分有两个选择:
1,是软皮
2,硬皮
我这里只详细介绍硬皮。
材料清单:
2mm的纸板 X 2(尺寸大于A4)
2mm厚的纸板一小块(长度大于A4的宽。宽度略大于已经装订好的内页的厚度)
卡纸2张(跟内页相同的)
书皮纸(我用的是壁纸)
具体步骤:
1,裁纸板
A4的尺寸是210mm x 297mm
我们算宽度是21cm,长度是30cm,那么每边分别加05cm,对边就是1cm。
那么,纸板的尺寸就是:22cm x 31cm。小纸板的尺寸就是22cm x( 内页的厚度 + 05cm)
2,裁书皮纸
尺寸按照差不多这个比例来。
每边等于纸板尺寸+5cm左右,三块纸板各间距1cm~2cm。具体看你书的厚度而定。
按照给出的红线,用铅笔标记位置。
如下图:
3,上书皮纸
顺序是:
①先把书皮纸均匀的抹上白胶
②静置一会儿,等白胶中的水份让书皮纸完全膨胀
③按照上图中1,2的顺序,按照标记好的线,作为起点粘贴,把纸板粘在书皮纸上
要注意这个顺序和小细节的原因有二:
1,如果把胶刷在纸板上,再把书皮纸黏上,书皮纸遇水膨胀后,会很不平整。
2,因为书皮纸遇水膨胀,即使之前按照纸板尺寸精确的在书皮纸上标出位置,膨胀后也会变。
4,包书皮纸
按照图中样子,在胶干之前,把书皮纸反包过来。
最好用废弃的纸板夹着然后用夹子夹住。
等干透。
●●●●●●●●●●●●●●●●●●●●●●
(三)合并部分
1,确定位置
顺序刚好和第二大步骤中第3小部分上书皮纸的顺序相反。
如下图,按照蓝边为起点,往红边方向,按照预先留出的每边05cm的尺寸,固定三边位置。
实物就这样:
2,粘合
步骤(一)里,那4张卡纸,现在要用到了。
把最上层和最下层的两张,和书皮粘合在一起。
要分别粘,先一面,干透后,再来粘另一面。
我直接夹在工作台上粘了,这样压得比较平。
●●●●●●●●●●●●●●●●●●●●●●
成品。。。。。。。。
●●●●●●●●●●●●●●●●●●●●●●
PS:
大概说一下线装版和软皮版。
对于厚实的画册来说,打孔很麻烦。
我工具齐全,大家都晓得。所以,我也尝试过,但是不推荐。
如果实在想要线装,推荐使用电磨机来打孔,就是下图这货。。。用锥子扎,根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软皮配合线装,有别样的效果。
如果是胶装软皮版:
就是把步骤(二)里的一长条书皮纸,换成你需要的软皮,不加纸版,不需要留边。
长= A4 的长 x 2 + 内页厚度
宽=A4的宽
书签制作过程如下:
准备材料:纸一张、绳子一条。
1、把卡片用打孔器在卡纸上面打个孔。
2、然后再卡纸的4个角的角剪掉。
3、接下来用铅笔画出四叶草的图案。
4、然后把绳子双起来从洞里穿过,再把绳子开口的两头从另一头线圈里穿过,绑紧。
5、把花朵涂上颜色,这样书签就制作好了。
书签
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
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拼音 shū qiān。
1、〖bookmark〗为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多用纸、赛璐珞、陶瓷等制成。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卷轴制度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唐代后期开始演进到折叠式样。在此过程中,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且对册页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折叠形制的书籍,阅读或查检虽比卷轴方便,但折叠处容易断裂,断裂后整册书就变成了一张张的散叶,容易弄乱。于是有人想到,既然卷轴和折叠形制的书籍本来就是由一张张的印张连接而成,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印张来装订呢?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散叶上的名词术语:
书籍采用散页装订法后,刻字版片的式样也随之变化,不仅由原先的长条形变为长方形,还有一套相应的版式,出现了一些专门术语。
散叶装订的书都是单面印刷,一张纸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叫“天头”,下叫“地脚”,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由线条拼连而成“版框”,拼成版框的线条叫“边阑”。“阑线”,也省称为“边”、“阑”(又写作“栏”)。版框上方的边阑叫“上阑”,下方的叫“下阑”,在左右的叫“左右阑”。边阑有单、双之不同。只有一条线的称“单边”或“单阑”,一般用粗线条;在粗线条内侧加上一条细线,就构成“双边”,也叫‘双阑”。雕版印刷的古籍,版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一般没有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
版框内,用直线划分为行,称“界行”或“界格”。正中的一行叫“版心”或“中缝”,不刻正文,有时刻上书名、篇名、卷数、页码、本页字数、刻工姓名等等。蝴蝶装以后的书籍,版心上往往有鱼尾形的花纹,鱼尾交叉之处,正当版面的中心,可作为书页对折的标准点。鱼尾是全黑的,称“黑鱼尾”;白色的称“白鱼尾”,白鱼尾上加各种花纹,是“花鱼尾”。版心上有时只刻一个鱼尾,叫“单鱼尾”,上下各刻一个鱼尾,称“双鱼尾”,在上的叫“上鱼尾”,在下的叫“下鱼尾”。还有的版心上不刻鱼尾,只有上下两道横线,甚至有连横线也不用的。
古籍采用包背装和线装时,一张散叶沿中缝对折,使两个半页的背面相合,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面,这时对折的中缝处在书籍开合的一边,因此也称“书口”。为了折叠整齐,有时书口在上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各印一条黑直线,这是版心线。每页的版心合在一起,从书口上看是黑色的,叫作“黑口”。不印版心线的称“白口”。黑线宽粗的称“大黑口”或“粗黑口”,细窄的称“小黑口”或“细黑口”。在上的是“上黑口”,在下的是“下黑口”。鱼尾和黑口连起来看有点像大象,所以又称“象鼻”。
蝴蝶装时期的书籍,有时在左阑外上方刻一个小小的长方格,内刻篇名或篇名省称,叫作“书耳”。因为蝴蝶装书籍每页是沿中缝将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装订时每页的版心在书背一侧,左右阑线在开合的书口一侧,左阑外有书耳,以便查阅。到了包背装和线装,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并且时常刻有书名、篇名,书耳也就很少用了。
有些书籍在目录后或卷末空白处刻有“牌记”,也叫“书牌”或“木记”。内容一般是说明刻书人、刻书的时间、地点、所据版本等等。牌记的外形多样,一般是一个长方框,坊刻本的牌记则往往搞得比较花哨,有的还加上几句广告式的宣传文字,以招徕顾客。
(二)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前面提到,蝴蝶装的装订法,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叶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成了蝴蝶装的书。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成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省称“蝶装”。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书衣”(今称“书皮”)。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力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书册的上端叫“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三)包背装
蝴蝶装有一个缺点,就是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也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叶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成了“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包背装的书籍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一页书版面之外的两个余边粘在书背上,这样,展读时就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去而不间断。
包背装始于北宋末,经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包背装书籍,书口正是书页的版心,上刻篇名、书名、卷次、页码后,作用如同蝴蝶装的书耳,查阅方便。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装的插架办法,书口向下压在书架上,经常磨损后势必导致书页从中缝处断裂为两半。这样,不仅版心上的书名、篇名等不可辨识,翻阅和展读时又会像蝴蝶装那样屡遇空白。因此,人们便改用平放上架的方法,把许多书平叠放置。既然是平放,书衣也就不必用硬质的材料了,这样就出现了软书衣。而书根上的书名、篇名之类,也就由上下直写改为横写,如同后来的线装书一样。
包背装的书籍,要想把每页的两边牢牢地粘在书背上,比起蝴蝶装更为费事。而需要粘连的两个外边,版框外又总有较宽的余纸,因此有人便采用新方法,在余纸上打小孔,一般打二至三个孔,再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一册书订牢。这打孔穿订的一边叫做“书脑”,外边再用整张的书衣包裹起来,外表依然和起初的包背装一样。这种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就已经为后来的线装打开了通路。
(四)线装
线装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二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于是又有人作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线装书不像蝴蝶装、包背装那样用整张的书衣裹背,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置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与书册一起装订。
线装书书脑一侧的上下两角容易磨损,有些贵重的书籍便用绫锦之类把书角包裹起来,叫“包角”。有时旧书修补或重装。在每页书里衬上一张白纸,叫“衬纸”。衬纸往往比原书纸长大,这样修补或重装的书籍,原书纸一般黄旧,衬底则洁白,黄白相间,人称“金镶玉”,又称“袍套装”或“惜古衬”。
由于线装书都是软书衣,为保护书籍,也为便于上架收藏,明清以来的藏书家,还常为线装书制作书套,又称为“函”。套函一般用硬纸作衬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籍的四边包起,只留书头和书根,再用两个牙签插紧。有的则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裹在内,树为“四合套”。书套因为是用糨糊裱糊而成,易被鼠咬虫蚀,日久又易散坏,所以有些人爱用“夹板”,就是用两块与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带子,把书册夹紧扎牢。现在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古籍,还常用套匣。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的书籍由简牍到册页(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书籍制度,总是与那一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书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也同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一样,是沿着由低到高、由粗转精的道路在不断前进,其间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由于书籍制度反映并决定着书籍的外部形态,因此可以说,无论哪种书籍形式,在历史上都曾对记录和交流人类的思想、情感,保存和传播各种文化知识,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形成,也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
你能把包书皮的制作过程写出来吗?
本文2023-10-20 06:14: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