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24节气顺口溜能教一下吗 ?
老师教的24节气顺口溜: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8、《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实在想不出了,呵呵呵呵
最早出现在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中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
原文: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扩展资料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刘备第二次访问卧龙岗时,来到诸葛亮的草堂,抬头看见中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于是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毛宗岗在这副对联下批了一句话:“观此二语,想见其为人。”在这时,诸葛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对联却道出了他处世的态度、俭朴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负。
在弘治本《三国演义》里,原来没有这副对联,是毛宗岗增补进去的。后人都说补得好,好就好在给草堂添上了风雅的色彩,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草堂主人的“为人”,起到了未见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
据《蜀梼杌》记载,我国最早的对联来自五代后蜀主孟昶,内容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有史可考的第一副对联。《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三国时期并没有贴对联的习惯。
毛宗岗增补的这副对联,不仅使茅庐生辉,也让人对诸葛亮肃然起敬,堪称点睛之笔。而且这两句对后人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现今通行的三国演义,大部分是依据毛宗岗本为底本,毛宗岗依据明代版本加以修订成通行本,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宗岗修订的版本。由于毛本流传已久,文字亦有许多优点,较便于一般大众阅读。因此成为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尽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减其影响力。
曾评刻《三国演义》,将罗贯中原本加以修订,整顿回目,改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修改和评语,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增强了尊刘黜曹的封建正统观念,艺术分析也多本八股文作法,不脱当时评点派习气。
参考资料:
1有关古诗的来历或故事
材料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 材料二: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出自《己亥杂诗》) 材料三: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 材料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出自杜牧《赤壁》) 材料五: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材料六: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
2古诗的由来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用"则"和"*"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
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
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
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
"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3古诗诗的由来神造了声音穹苍满了歌唱赞美 诗歌是主恢复中的另一个宝藏。
首先我们要认识诗的由来,诗歌基本上是一个人因里面魂里的享受而有的情感、情操的发表。神造了人、造了声音,人不只会发声(动物、植物也都会发声),一般说来,人还有忧伤、欢乐,且有爱的神与我们联结的历史,即是他在我们里面的行动,而在我们的人生中产生欢乐、感恩、颂赞、珍赏。
这宇宙是满了惊叹号,有神、有神的爱、有神的光、有神的一切,有他无限的度量,万物都满了歌唱。启示录四章启示,在天上有个宝座,有天上的政府,有众长老、天使,每天在这位是爱的神周围作甚么呢?乃是满了歌唱、赞美的声音。
从已过的永远,这宇宙就满了赞美,四活物第一个赞美,就是圣哉、圣哉,将荣耀、尊贵归与神,二十四位长老也称赞他是配得荣耀尊贵。不仅是在已过的永远里满了赞美和歌唱,当神造了宇宙进到时间里,更是满了赞叹;神铺张诸天时,穹苍歌唱,星星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大声欢呼、珍赏、赞叹神的创作。
神有经纶,神有创造,在宇宙中有啦啦队欢呼。接着神产生了人,就开始了神与人联结的历史。
神在人身上历代的工作 在整个旧约看见神在人身上一步一步的作、精心制作的工作。在亚当身上,我们看见神的救赎;在亚伯身上,我们看见亚伯承继了亚当所看见的异象,走了蒙救赎的路而往前去;在以挪士和他的爸爸塞特身上,我们看见人因着呼求神而卸下了人虚空的重担,得着神而被神充满。
在以诺身上,我们看见呼求神的人与神同行,呼求成了他的呼吸,成了一个离不开的活活的人位。在挪亚身上,我们看见与神同行的人与神同工-建造方舟,结束那个世代,带进全家的得救,成了新造的族类。
这一切的历史,这个所有的过程我们都看见神在人身上精心、有步骤、有经纶的一步一步的工作。 旧约中五卷诗歌书对神的珍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神的子民经历这样一位是爱的神,这样一位有智慧、经纶的神,这样一位在我们身上有旨意的神,他们愈经历就愈产生经历中的赞叹,赞叹到高峰就只有诗词歌赋能将这个赞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且精粹、流传并洋溢。
所以,在旧约中从创世记到以斯帖记都属于神与人联结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中,从约伯记开始,就有五卷书是专专的说到在这一大段的历史中他们经历了神自己而产生的赞叹,洋溢到最高处而成为诗词歌赋。
这五卷已经反映了神与人联合的历史整个过程中对神的珍赏。 得救的乐歌-约伯记 约伯记说到一个自义的人,约伯末了表明“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伯四十二5)他里面有诸多的感谢和对自己的懊悔。约伯就把这一些的感受,洋溢为诗词歌赋。
虽然约伯记没有几个人喜欢读,因为都是辩论,但就着我们的经历来说,一生都应该赞叹你的得救,因为我们都是自义的人一生就是这么自义,我们若是把我们与神辩论的对话都记录下来,可能比约伯记还要厚;虽然可能我们没有像约伯的三个朋友那么有学问,但论到辩论可能是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连强盗都能满了辩论,所以应当有约伯记。虽然约伯记我实在不喜欢读,最多读一读最后几章就感谢赞美主了,因为以前的历史实在不堪回首,可是别忘了,连那些辩论都是诗歌的体裁呢。
我们也不知道为甚么约伯这么有诗意,连辩论、骂人、吵架都是用诗来表达的。回头来说,我们也相信,他是太有感觉了,那个自义的约伯在神眼中真是太可恶了,所以他就把那个可恶的约伯自己把他描述下来,流传千古让人知道,这么好的约伯竟然在神眼中可恶到达一个甚么地步?但感谢神,无论他怎么辩论,到最后神仍然来向他开启。
我们岂不都是这样得救的吗?所以你要常唱得救的乐歌。这个得救的乐歌就是你的约伯记。
从诗篇到歌中之歌-雅歌 之后,神的子民摸着了神,就开始追求他、亲近他,在对他的享受中享受他作一切的恩典,这就是诗篇。诗篇就是神的圣民与神联结,经历神的恩典和厚爱所产生的诗歌。
之后不仅享受神的爱流出来的恩典,也渐渐的摸着神作光而流出来的实际,所以就有了箴言。箴言给我们看见基督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作智慧,它是一个人位化的名字,“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好像一个人在街市上呼喊一样。
事实上就是指着基督。当我们享受了基督作恩典,我们就逐渐逐渐体会、领悟基督作实际,所以就有许许多多的智慧发生。
我愈摸着三一神自己,就愈看见日光之下的虚空;我们愈摸着日光之上的荣耀,我们就愈看见日光之下的循环何等无味。因着这样,就有了传道书作许多的对比,而让人看见日光之下一切经历的虚空。
当然,这个诗歌之后又达到最高峰,所以称作“歌中之歌”,全是以基督为我们独一的范围,在他里面来追求他,一直追求到香草山上,也就是国度的出现,完满的彰显。 诗歌-完整的生命历程 这五卷书都是用诗歌体裁,虽翻成中文之后,我们不太容易看出这个诗歌体裁,但它在原文的确是这样,翻成中文后比较能看出的是诗篇的对句体裁,还有诗篇中那些好像诗歌的体裁一样。
感谢主,在圣经里有这五卷,而这五卷都很丰富。得救的乐歌大概有四十多章(共四十二章);因着在爱中的浸润和享受诗。
4古诗的由来,古诗的来历“诗”在中国文字出现之时就有了,但“古诗”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南北朝时代。
而如今,凡是1840年以前的诗歌都可以称为“古诗”。 起源显然在中国,具体地点很难考究。
先来了解一下古诗(旧体诗): 关于旧体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体非格律诗,或古体诗,亦叫古风。比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等,这样的诗都是非格律诗,也就是古风。
另一类就是旧体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每句字数或五字,或七字,简称五言、七言。一首诗四句或八句,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
在一首诗中,每一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有其严格规定,而且在规定为八句的那种格律诗中,还严格要求中间四句对仗。 在旧体格律诗正式形成的唐代以前,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形式,是非格律体。
例如《诗经》,就是以四言为主,最经典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估计大家多少都知道,这就是《诗经》的主要特色。但《诗经》中也有一言到九言的杂言诗,每一首诗的字数,平仄,韵脚等,都无什么规定;《楚辞》呢,多用4、6、8言,句数也没有一定,例如屈子的《离骚》、《九歌》等,基本上都是用的四、六、八言;汉魏时代的《乐府》和南北朝的各家诗,有五言和七言,有的是两者兼用;这期间,开始产生了稍微有点格律的新体诗,就是“永明体”,比如类似绝句的五言四句的小诗,这种类似于绝句形式的小诗就是古绝。
同时也有五言八句的近体,但这种新体诗格律不严,完全和格律的几乎没有,形式上也只限于五言,跟唐代锁定型下来的格律诗还不是一回事。只能说,古绝的出现,开始使非格律诗开始向格律诗过度。
旧体格律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首先,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又是方块字,容易形成对偶,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出现过不少的对偶句。到了齐梁时代,骈体文开始盛行,促使作者们已经注意形式,自觉的强调运用对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要求诗中适当的运用对偶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对偶,正是后来形成旧体格律诗的因素之一。 其次,汉语的声调,到中古时代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齐永明末期,沈约等人概括出了“四声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歌必须在每一句的五个字中,声调要有差异(就是要求有平仄之分),上下两句之间,音律不能一样。发展到唐代,正式提出了”八病“说,这就为后来旧体诗的平仄律打下了基础。
从”四声”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仄(上、去、入)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连接律联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于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句与散句兼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
就这样,从永明体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终于把旧体格律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应该指出,旧体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什么人硬造出来的。
因此,一经产生之后,即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连绵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这都足以说明,旧体格律诗(包括词曲)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我们的民族风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成就。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
老师24节气顺口溜能教一下吗 ?
本文2023-10-20 06:21: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