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典籍的因素有哪些?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及符号记事,虽然也能表意,但由于每一独立表意单位的构成繁琐,包含的信息量少,很难表达复杂的事物;更由于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和符号记事表意的不稳定性,所以它们不可能成为记录知识信息的理想手段。只有相对成熟的文字,才能准确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共同理解和接受,因此,文字是典籍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构成典籍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文字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典籍的产生。起初,文字写刻在各种材料上,往往只是对一事一物的简单记录,这样的记录材料只能统称之为文献,因为它并未形成某种知识体系。比如,一片龟甲上锲刻的卜辞说:“乙巳卜贞,王大令众人曰A田。其受年?十一月。”它的意思是:“乙巳这一天占卜,史官问道:商王下了命令,叫平民们一起去种田。有好收成吗?”十一月是占卜的月份。这是一条有关农业生产的卜辞,有时间、人物、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商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及当时农耕采用了“A田”即集体耕作的形式。但由于它仅仅是对一时一事的零散记载,所以只能是单篇文献,还不能称之为典籍。这种单篇文献只有在成批汇集、形成有逻辑性的档案时,才具备典籍的性质。
典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步积累,通过有目的地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后,典籍的产生才成为可能。因此,典籍凝聚知识信息的系统性是与单篇文献的零星记载有根本区别的。
编连成册的形式是典籍构成的第三个重要因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用庄都的话说:“典,大册也。”指出典籍的外部形状是册。“册”在甲骨文中作“”,象形造字,如甲骨联缀之形。这些都说明自古典籍就有编连成册的形式。
典籍的形式是与内容相互联系的。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文字记录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独立单位的载体材料已不能容纳逐渐增多的记录内容,于是必须产生集合形式的载体材料来记录有关内容;或者,独立单位的载体所记录的内容必须有意识地排列组合,形成有系统的记录内容,这就产生了编连成册的典籍形式。
一、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有:
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文学在诗赋略。
2、《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文学在集部。
二、《汉书·艺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具体为:
(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三)诗赋略,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五)术数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扩展资料:
《七略》分成六类的原因:
一、 学术有所不同。《六艺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学。《诸子略》所收为个人及他那个学派的书,是私门之学。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则因为各有专门,必加分列。
二、校书有分职。刘歆是这次校书工作的主持人,他负责校理经传、诸子、诗赋,而他不熟悉的兵书则由步兵校慰任宏分校,数术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医李柱国分校。
三、卷篇有多寡。群经、诸子,性质不同,当然应当分开,至于后世史书出于《春秋》,诗赋出于三百篇,然而《七略》却将史书附在《春秋》之后,而诗赋却自成一略。
源流虽然相同而处理各异的原因就在于篇卷多寡不同。史家之书,自《世本》以下,仅八家四百十一篇,不足成略;而诗赋自屈赋以下,达百六家千三百十七篇,非单独自成一略不可。
——七略
——四库全书
我国古籍都是文言文对吗?不对。
古籍的概念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上限为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下限一般划到清代末年。
根据这个概念,早期印刷的白话文著作都包含在其中。
构成典籍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2023-10-20 06:50: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