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_从细节入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教得辛苦课堂效果却不尽如意。于是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起来。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实践并努力达到的教育理想。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有效课堂的营造,除了需要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我们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改变,更需要我们将内化的教学理念外化为常态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体现出来。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它是教师智慧和理念的呈现。课堂教学活动包含着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看似不起眼、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往往包含着智慧的火种,能成为思维的创新点,可以成就一个个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综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正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深究文本细节。巧妙设疑,追求课堂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因为文本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深浅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文本这一载体,使教学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雷雨》时,认识到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入研讨课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以及剧本是如何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大问题:在周朴园鲁侍萍相认的对话中,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与语气各有变化。试找出并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情感及其变化的。在学生顺利找出这四处语句后,我想还得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在周朴园的第一次发问“你――你贵姓”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为什么略显迟疑让学生体会到:他与侍萍三十年前的这场纠葛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很容易勾起其回忆。在周朴园的第二次发问“你姓什么”后,我设计的问题是:周朴园为什么要再次询问侍萍姓什么让学生领悟到人物情感上的第一次波澜。在周朴园的第三次发问“你是谁”后,我设计的问题是:周朴园这次发问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探讨文本得出里面包含着的显而易见的潜台词: “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在周朴园的第四次发问“哦。你,你,你是――”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周朴园是怎么认出鲁侍萍的在第三次追问侍萍的真实身份时,探讨后学生一致认为:“你,你,你是――”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人物语言,标志着人物内心深处奔腾不已的第三次感情波澜。他不敢正视这一现实,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又多么希望眼前的这一切不是现实。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感知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感情世界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涵咏在语言文字中,采撷文本细节,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很容易把握住周朴园由怀疑到追探到终于认出鲁侍萍的过程,揭示出周朴园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
二,优化教学细节,形成课堂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好的教学细节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一方面,它有助于师生之间知识共建、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对文本意义的更深入细致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并根据自己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引领、促进精彩有效的细节生成;学生则在某些教学细节中得到教师的理解、认同,学会质疑、探索,并形成新的认知和体验,得到情感熏陶、品德培养。另一方面,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能够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促使师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如《雷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是假的讨论。学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下。有同学说:这种情感肯定是假的。理由是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惊恐不安,怕鲁侍萍说出真相,还用五千元的支票想了结此事。如果怀念之情是真的话,为什么恐慌有同学说:这种情感是真的,过了三十年,搬了几次家,依然还保留着家中原来的摆设,还保留着鲁侍萍因生孩子怕风要关窗的习惯,还清楚地记着衣服袖子上绣有梅花。说明周朴园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三十年前的那段感情。特别是人老了,肯定就更加怀旧了。针对这两种观点,我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让他们展开辩论,没有哪一方认输的。大家都从文本中寻求帮助,寻求答案,积极参与,深入思考,据“理”力争。在双方辩论争执不之时,我让学生们停下来,谈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但如果能全面地分析就更好了,周朴园这样一个老爷,他蹂躏女性,糟蹋下人,是不会引以为咎的。但在当年,他的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而现在,他已走向老年,妻子繁漪又是个桀骛不驯的女人,他时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感孤独和寂寞,对侍萍的怀念、留恋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这既可弥补他孤独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高贵多情。这一丝儿怀念之情既是廉价的,在本质上又是极端自私的,他爱的其实只是他自己和他的门第。这一细节设计让学生对周朴园的性格又有了细致深入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到:曹禺先生没有把人物概念化、简单化、脸谱化,而是真实深刻地描画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性格特征。正因为这样,把这同其凶恶的行动相对照,便愈显示出这个人物灵魂卑下、肮脏,对作品的主题揭示也更有深意。
三,巧妙生成教学细节。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成熟的教师,课堂上要有娴熟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细节稍纵即逝,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逝去便失去一个突破目标、落实重难点的机会。教学细节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内在素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一个教师能在看似寻常的细节中有独特的发现,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深化它,足以显示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所以,教师要学会让某些教学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使灵动的细节充盈课堂,用教师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比如在课堂上巧妙追问,引起有效对话。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往往浅尝辄止。这时就需要教师“该出口时就出口”,追问一句,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在《雷雨》的教学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我问学生:他们的相认过程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周朴园的四次发问很容易知道: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在这个基础上我追问:那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份当学生思考片刻后,我继续追问:她为什么不当面斥责周朴园对自己的迫害和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诉说别人故事的口吻来诉说自己的遭遇呢这几个提问让学生在感知周朴园的情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鲁侍萍的性格特点,了解剧本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优化设计课后作业,在巩固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作业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我们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设计语文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布置课本剧的排演,《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片段。让学生在排演中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体会作品的语言魅力。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好的教学细节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营造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开掘出教学的深层意蕴,从而实现教学的潜在意义,能够诱发和创造教学现场的高潮,使课堂生成更生动、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说精彩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作为教师,我们不求每个细节都是完美的,但是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优化课堂教学细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因细节生成而更深刻、更精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三、确保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理解品味,感悟动情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孔子曾有过这样的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那么,要如何让语文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课堂的活力呢
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挖掘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一样。“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当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年级《比尾巴》这篇课文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尾巴的,告诉学生们:一些小动物昨天丢了尾巴,老师很想还给它们,可是不知道这些是谁的尾巴,你们能帮助我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愉悦的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尾巴的特点再贴尾巴,最后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并说一句话送给小动物。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仅认识到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学到了生字,而且得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金鱼的尾巴像枫叶,狐狸的尾巴像大伞……”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后编了一首《找尾巴》的儿歌,生动形象的叙述了找尾巴这个游戏。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创设的情境让课堂活了起来,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了。
其次,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节课都是“朗读课文――生字讲解――课文分析――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要大胆拿来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觉得语文有趣味,从而喜欢语文。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抛开教学常规模式,带领孩子们展开联想:你现在就是一朵荷花,当你早上睡醒了,你还和哪些小动物们对话了它们说什么了呢你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你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一幅陶醉的样子,有的还干脆带上了动作,张开手似乎在随风晃着身子,不禁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池美丽的荷花呢!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来挖掘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让课堂充分“动”起来的前提,不仅仅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还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摇篮,应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有一次,笔者正在投入的讲《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一个孩子突然举起手来。出于对学生的尊重,笔者停了下来听取她的意见。没想到这个学生认真的说:“老师,这些砍伐树木的人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食其果’”孩子的总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她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是毋庸质疑的。借此机会,笔者惊喜的表扬了她。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孩子乐在其中,又引用了许多成语来概括课文,常常让课堂充满了灵动。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充分引导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压制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过程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四光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看到这块大石头就想,这块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没有想到,学生并没有按笔者的预设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由讨论大石头的由来到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到外太空的陨石,虽然打破了 教学计划 ,但笔者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和孩子们在相互提问回答中又一次调动了课堂的活力。
3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当然,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联系语文学科,多做些调查研究。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要求学生们调查周边的环境。笔者将调查方法教给学生,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他们有的采用小组调查方式,有的采用走访方式,还有的进行了实地勘察,就连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的孩子也积极的参与了。这次活动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更是将课堂的活力延伸到校外,教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活力”二字,它无处不影响着学生功能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在活动中释放,学生的智慧需要在活动中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活力来推动,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中动起来。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活力,课堂自然便“活”从中生、“趣”从中来。
课堂活动形式:
1、讲授式
教师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知识结构。
2、谈话式
师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话,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3、研讨式
师生和学生围绕一定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思考讨论,达到相互学习、启迪智慧,加深理解的目的。
4、实践活动式
通过具体的实践或活动开展,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
5、竞赛式
通过考试或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当然,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很多,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
6、自由学习式
学生自己通过书本、多媒体多种渠道进行学习。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问题一:小学生课堂活动有哪些 照镜子 只需请几组人上台 一个人当照镜子的人 另一个人当镜子 当镜子的那个人要学照镜子的人的动作
词语接龙
击鼓写字
数字游戏 学生报数 遇到7的倍数自动举手
问题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 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里就有,属综合性学习,探究学习写计划或者策划方案什么的,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数学课里也有,比如学画画比例,学生去量操场,然后来制作比例尺图形。这些活动都强调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得到锻炼
其实这个课程,包含在其他课程之中,把它独立出来,就是给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而不是以口代劳。
问题三:小学课外活动有哪些 体育类的比较多吧 我是小学在职老师,我们这里有跳皮筋啊跳绳啊打乒乓球啊等等
问题四:小学生实践活动有哪些? 小学的实践活动很多呀,比如说贰烹饪室烹饪啊,还有比如说采访身边的同学,邻居呀。
应该很多吧,即可以学到某些知识,又可以实践活动,嗯。
问题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5分
问题六:适合小学生的快乐大课间活动有哪些 (1)体操类:在教育部统编广播操的基础上,各班还可安排自编操、武术操、球操、健美操及队列队形练习等。
(2)舞蹈类:如韵律舞蹈、形体练习、舞蹈动作组合、集体舞、民族舞等。
(3)身体素质练习类:分为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协调等,具体的如纵跳、原地高抬腿跑、俯卧撑、蛙跳、韧带拉伸、12分钟耐力跑等有氧耐力性活动。
(4)趣味游戏:如看谁反应快(推手、打手等)、角力、轻物掷远、跳方格及乡土民间小游戏等。
(5)特色活动项目:如跳绳、踢毽、跳皮筋、滚铁环、掷沙包、放风筝等。
(6)新颖有趣的快乐体育园地的内容,如竹杆舞、同舟共济(板鞋)、多向角力等项目,学生有新奇感且参与性较强。
本人喜欢策划与推广,希望能帮到您,欢迎追问
问题七:关于小学生课外活动有哪些 男孩子可以踢足球,画画,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模型,有风放风搐,有雨在家玩魔方,棋类的智力玩具,也可以看一些科幻的书。女孩子可以涂鸦,听/学音乐,养花草鱼,星期天外出去乡下认识些花草蔬菜植物,
问题八:小学课外活动有哪些要求 1、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有:课间广播操、各种体育活动比赛等,但其中不少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如学校广播操一练几年都是老一套,学生所做动作都变了味,观其学生懈怠的神情,机械性的动作,特别是中学生,小学还好一些,这种情况又有何等价值可言呢?至于学校开展的运动会与文体活动,犹如夏天的一阵暴雨气势不小,来的快消失的也快,很难给学生产生效果,学校收获的是有了开展文体类活动的档案材料,大多数学生得到只是饱收了同伴表演的眼福。其结果是:活动过后学生再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去真正意义上的运用锻炼来健身。
2、重视球类项目,轻视其它项目
中学生在校所学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可谓不少,其中可选择用来健身的运动项目有中长跑、武术、韵律操、器械体操和各种球类运动等。目前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主要以球类活动开展的最为频率,而每次活动中,却出现“临渊羡鱼”者多,参与者少的尴尬局面;也许是球类运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易于组织管理的特点,从而使学校忽视了对其它体育项目的组织与安排。
3、重视非毕业班,忽视毕业班
在“全体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态势面前,各中小学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似乎有所增多,但也仅是学校局部年级的部分学生在参加活动。在调查中了解到初一、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总数的七层以上,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活动安排,还有部分中学的毕业班体育课竟然少了1节,反而剥夺了学生所有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如此一手抓素质,一手抓应试教育的理念及工作方式,长期下去学生的身心健康岂不令人忧哉!
4、重视特长生,忽视后进生
当前学校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建康水平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那么如何尽快凸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呢?转而多数学校只偏面的重视对体育特长生和体育骨干的重点培养,其目的是为学校参加各种体育赛事争夺名次。学校这种厚此薄彼仅局部于重视开展少数人的体育活动或训练,而忽视了对后进生终身体育习惯及兴趣的培养,与学校发展全体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有着明显的脱节。
5、重视男生活动,忽视女生活动
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很难见到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或锻炼的身影,纠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女生缺乏参与运动锻炼的主动性(女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二是教师对女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安排。男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与爱好易显于行动上,较为主动,而女生虽有一定的参与欲望,但不外现,在观望中期待,显的较为被动,以至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只重视男生,而忽视对女生的精心安排与耐心组织,久而久之女生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欲望与兴趣。
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_从细节入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本文2023-10-20 07:10: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