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鉴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古代兵器鉴藏,第1张

古代兵器鉴藏

兵戎相见,也曾离不开弩的身影。《孙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弩被用来装备蜀国部队。

在古西域,弩也曾一次次出现在攻城略地的沙场之上,并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

新疆考古人员在新疆的楼兰、鄯善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汉晋时期的铜弩机,尽管这些弩机都不完整,缺少弓弦和弩臂,但依稀可猜测出它们曾经的模样。在楼兰遗址就曾出土过一件弩机,长12厘米,高177厘米,来自西汉时期。用铜铸造,各部件分别制成后铆合成一个整体,上有钩牙,下有长柄悬刀,外部铆合有廓,廓顶面有箭槽。

古代弩机的发明和发展比较悠久,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多。《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云:“横弓着臂”指的就是这种弩机。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弩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楚国,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的战国墓葬里都出土过弩。相比之下,新疆楼兰遗址发现的汉代弩机数量不及内地多。

这主要是因为弩机结构较复杂,西域本地可能不会制造。汉代,中原官兵与西域人作战时带来了这种杀伤力较强的武器。

弩在西域战场的流行,要归功于它的简单操作,要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成为用弩高手。西域居民一旦得到弩机后,使用起来易如反掌,而且命中率奇高,即便是一位多年训练有素的战士,在弩的杀伤力面前也很难幸免。

弩是弓发展而来的,但与弓相比,弩射程更远,命中率比弓高,同时可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弩”的缺点是弩机笨重,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

西汉时期,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时,汉军在抵抗北方强大的匈奴骑兵中,通过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之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曾用连弩射击单于。与此同时,匈奴人在汉军征战中,也学会了使用弩这种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人员曾在内蒙古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弩机,这些弩机可能是匈奴军队与汉军作战时缴获的。

就连军事家孙膑也曾用弩作战。《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孙膑被庞涓骗至魏国,遭到谋害,受到刖刑,逃回齐国被重用后,时刻想着复仇。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齐国田忌带孙膑率兵去支援韩国。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之势。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这就是“桂陵之战”。

弩,虽在战场上功不可没,可是依然不能改变它被历史遗忘的命运。即便是有名的连弩也不能例外。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射出一支,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支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但连弩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发明家马钧将其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单兵武器,但因生产复杂,箭矢也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到北宋时,床弩一度盛行,《武经典要》记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如今,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弩,只能去博物馆和借助古书籍了。

朋友喜欢听好话,这个我不会说。

要听实话的话,可以告诉你,这个绝对是当代的仿古物品。

第一,铁尺这种兵器,倒是流行于宋代,和鞭、锏、锤都属于宋代的制式兵器,宋代除弓箭外,最喜欢装备这类砸击兵器,较少装备刀剑等砍削兵器。

但因是军队制式兵器,是严禁民间拥有的,且宋代重文轻武,又格外防范武将,因此民间不可能有这种军用品,否则便是犯禁。民间道教用的物器,虽有剑、尺等物,但都是桃木所制,绝无铁制。

第二,方才看了您和另一位朋友的对话,您说有“包浆”。就这两字,说句难入耳的话您也别见怪。那就是“真让人笑掉大牙”了

包浆是指文物,尤其是文玩类的玉器或木器,在人的长期抚摸把玩下,器物与人皮肤接触后,表面起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一层浑浊的包膜,俗称“包浆”。这是古玉与当代玉器的一个重要区别标志,但对于木器就很难说了。至于铁器等金属器物,若有人提“包浆”二字,我只能呵呵了。

金属器物,若是长期被人抚摸把玩,那只会晶莹发亮,光照鉴人。若是无人抚摸把玩,那任何古代金属器物都会生锈(古代没有不锈钢的)。何来“包浆”。就此二字,我可以百分之一千三百五十六地告诉你,此乃现代仿古之物也。

  铁兵器]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另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长兵器]

  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长兵器的称谓是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

  [短兵器]

  古代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短兵器的称谓是与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

  [抛射兵器]

  利用物体惯性,在空中独立飞行一段距离后杀伤敌人的冷兵器。抛射兵器种类繁多,按赋予飞行动力的形式可划分为手抛兵器、抛掷器械和弹射器械。抛射兵器源于在原始社会用于狞猎的石块、木棒等。后出现了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的弓。随着劳动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手抛兵器和较为复杂的抛掷、弹射器械。射击武器出现后,抛射兵器作用逐渐下降,现已成为狩猎,体育和特种用具。抛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头的弹力、卷起或拉长的纤维的弹力投掷各种弹丸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其防御工事。常用约有:投掷弹、狼牙捶、飞镶、投石带、投矛器、弓、弯、希腊纵火剂、投掷机、弓箭、自射器、标枪、短投枪、德里德矛和投射机。

  [系兵器]

  古代系以绳索,抛放打击敌人后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杀伤方式分为打击、钩割、捆缚等类型。打击、钩割类系兵器中国古代又称为犬兵。捆缚类系兵器一般称为袭索。系兵器是抛射兵器与长、短兵器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兵器不算军队主要武器,往往用于特定人员和任务。

  [短兵器]

  对古代直接用于防护人体,免遭敌人兵器伤害的装具和器械的,总称。它可分为附着人体的防护装具和手持防护器械两大类。人体防护装具包括头盔和皑甲。皑甲又有人体和个部位防护甲之分,如面叭颈甲、胸甲、护手、甲裙等等。手持防护器械在古代各国一般均选用盾牌。卫体装备按制作材料区分,可分为木、竹、藤、革、金属等类型;按作用可分为单纯防御型和攻守结合型两类。

  [戎]

  中国古代对兵器的总称。如弓、丈、矛、戈、戟称五戎。《礼记·王制》:戎器不粥于市。郑玄注:“戎器,军器也。”

  [五兵]

  一组兵器的合称。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国的子恶请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诸门左”。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支、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步兵五兵,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所引《司马法》文记载,包括弓矢、支、矛、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配置的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步兵的这五种杀伤方式戈、戟。它是当时步兵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此词渐渐流为对兵器的泛称。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其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约有两种,一种是指刀、枪、剑、哉、棍、棒、梁、镜、斧、饿、铲、镀、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种说法,出于明代谢肇制《五杂组》和朱国帧《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鸳、枪、刀、矛、剑、盾、斧、饿、戟、鞭、锏、挝、受、叉、爬头、绵绳、自打。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 18种是徒手拳术。

  [古代作战器械]

  古代用于作战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统称。按尺寸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为攻击型、防守型、机动保障型、维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步骑战阵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战器械,车战器械等。

  [珂罗摩迦]

  印度古籍记载的一些尖端锋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镊积底,有4臂长,金属制的手执武器;

  2、帕罗斯,24安古尔(1安古尔相当于1英寸)长的双柄铁制武器;

  3、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

  4、哈特邀,三角矛;

  5、米底帕拉,巨型标枪;

  6、首罗,尖角矛;

  7、刁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猪耳,顶端如猪耳形,锋利的木棍;

  9、逝那那,铁制武器,两端各有三角,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

  10、迎罗帕那,手中投掷物,即矛,重量分别为7、8、9邀尔沙(1邀尔沙等于16克),可投出一石驮努沙([1驮努沙即l弓的长度);

  11、特拉悉迎,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时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在中国古代兵器中,枪被称为百兵之王,剑被称为百兵之君。

武谚云: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刀为百兵之帅。

不过其实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是有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中拥有极高的胜率。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日本亦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演义、评书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枪的。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的武器却是长矛。《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隋唐演义》中用双锏的秦琼在正史中记载的也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下令斩杀的敌将刺于万众之中。正史程咬金也用的槊。一些人可能会说,矛和槊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矛和被某些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其实除了枪是百兵之王之外,其他百兵之称号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古籍出处的。不过剑是百兵之君的说法在民间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剑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儒家以剑比君子,剑的儒雅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不过在某些时期,剑并不是常上战场的兵器。在明末清初《手臂录》有记载:“久不临阵,剑法失传。”

此外,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古代兵器鉴藏

古代兵器鉴藏兵戎相见,也曾离不开弩的身影。《孙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弩被用来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