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解表药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解表药简介,第1张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叁类。

详见百科词条:解表药 [ 最后修订于2009/12/30 11:51:54 共18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方出《千金》卷八。名见《普济方》卷九十二 61 皂角膏的别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附注 7 《普济方》卷二四一 71 组成 72 主治 7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直指》卷二十二 81 组成 82 主治 8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儒门事亲》卷十五 91 组成 92 主治 9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0 《医方类聚》九十八引《澹寮方》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袖珍》卷三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三七三引《全婴方》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汉东王先生方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得效》卷十一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皂角膏 1 拼音

zào jiǎo gāo

2 处方

大皂角,五两,去皮子。

3 功能主治

治中风口歪不正,语则牵急四肢,余无他苦。此由居处不便,因卧而孔风入耳,客于阳明之经,宜傅之。

4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三年米醋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干更涂之。

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方出《千金》卷八。名见《普济方》卷九十二 61 皂角膏的别名

皂荚摩膏、皂荚膏

62 组成

大皂角1两(去皮子)。

63 主治

卒中风,口。

64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左涂右,右涂左,干更涂之。

65 制备方法

下筛,以3年米酢和。

66 附注

皂荚摩膏(《圣济总录》卷六)、皂荚膏(《普济方》卷九十一)。《圣济总录》本方用法:皂荚炙黄,为末,以酽醋调和如膏。左摩右,右摩左。

7 《普济方》卷二四一 71 组成

皂角不拘多少(炮,去皮弦)。

72 主治

寒湿脚气,疼痛不可忍者。

7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脚痛搽之。

74 制备方法

上用好酽醋浸35日,却将皂角洗去醋,滤去滓,用砂罐熬成膏,后入蔓荆子、草乌头、胡椒末,及入朴消少许,将药埋土内,去火毒,49日取出。

8 《直指》卷二十二 81 组成

不蛀皂角(满尺者,捶碎,去弦核)。

82 主治

痈疽肿结。

8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敷之自消。

84 制备方法

上以法醋煮烂,研膏。

9 《儒门事亲》卷十五 91 组成

皂角1斤(去皮弦,捣碎)。

92 主治

腰脚疼痛。

9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用醇酒2大碗,熬至一半,沸去滓,再用前汁入银石器熬为膏子。随痛处贴之。

10 《医方类聚》九十八引《澹寮方》 101 组成

杜仲(去粗皮,锉,炒)、萆薢(泔浸)、大黄(蒸烂)、黑牵牛(半生半炒)各等分。

102 主治

脚气肿痛,大使壅闭。

10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竹沥酒吞下。病稍退即止,仍服调气血等药。

104 制备方法

上以皂角为末,煎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袖珍》卷三 111 组成

皂角(炒焦)、小粉(炒)各等分。

112 主治

便痈。

11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以热醋调,仍以纸摊贴患处,频频用水润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和匀。

12 《普济方》卷三七三引《全婴方》 121 组成

皂角(去皮)。

122 主治

小儿惊风。

12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左贴右,右贴左,才正急洗去。如大热,先以驱风膏;若大便如常,服续命汤。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调慢火熬成膏。

13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31 组成

大皂荚(去子,烧存性)8钱,糯米1合(炒褐色),草乌1两,干姜1两,赤芍1两,南星2两。

132 主治

恶核。

13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葱酒调涂,日易2次。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141 组成

皂角不以多少。

142 主治

产妇吹奶肿痛。

14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涂上即愈。

144 制备方法

用河水挼浓汁,去滓,熬成膏。

15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汉东王先生方 151 组成

大皂角1个(烧),糯米(炒黑)1合,草乌(生)2钱,黄皮(炒黑)3钱。

152 主治

风疳气攻,项下生核。

153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如未安,须用水精丹,取后用调气观音、人参散等药补,仍再贴,兼与疳药相间服。

1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井花水调贴。

16 《得效》卷十一 161 方名

皂角膏

162 组成

大黄5钱,黑牵牛(半炒半生)1两,猪牙皂角1两。

163 功效

泻肾气。

164 主治

小儿肾经有热,阴囊赤肿钓痛,大腑秘涩。

165 皂角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7粒,空心温水送下。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皂角膏 《幼幼新书》:[卷第十九]积热第七

。此病先取积,后调气。此小余热不妨。取虚中积,皂角膏。(方见本门。)《灵苑》治小儿诸惊、积热,解痰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八诸虫门]药方

)三棱莪术(各四两。醋煮)木香(二两)上为末,皂角膏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壮弱加减,茶清五更初

《本草从新》:[卷四草部]牵牛

留滞、硝黄入血、不能入气、故无效、用牵牛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胀痛呻

《鸡峰普济方》:[卷第七肺]参角丸

一斗浸揉取浓汁滤去滓熬成膏)上将苦参杵为细末以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鸡峰普济方》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一小方科]诸热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8 《金鉴》卷七十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8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皂角苦参丸 1 拼音

zào jiǎo kǔ shēn wán

2 处方

苦参500克 荆芥375克 白芷 大风子肉 防风各180克 大皂角 川芎 当归 何首乌(生)大胡麻 枸杞子 牛蒡子(炒)威灵仙 全蝎 白附子 蒺藜(炒,去刺)独活 川牛膝各150克 草乌(汤泡,去皮)苍术(米泔水浸,炒)连翘(去心)天麻 蔓荆子 羌活 青风藤 甘草 杜仲(酥炙)各90克 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缩砂仁(炒)各60克 人参30克

3 制法

上药研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粟疮作痒,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

5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饭前、后用温酒送下。

6 注意

服药期间,避风,忌口。

7 摘录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8 《金鉴》卷七十三 81 组成

苦参1斤,荆芥12两,白芷6两,大风子肉6两,防风6两,大皂角5两,川芎5两,当归5两,何首乌(生)5两,大胡麻5两,枸杞子5两,牛蒡子(炒)5两,威灵仙5两,全蝎5两,白附子5两,蒺藜(炒,去刺)5两,独活5两,川牛膝5两,草乌(汤泡,去皮)3两,苍术(米泔水浸,炒)3两,连翘(去心)3两,天麻3两,蔓荆子3两,羌风3两,青风藤3两,甘草3两,杜仲(酥炙)3两,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2两,缩砂仁(炒)2两,人参1两。

82 主治

粟疮作痒,年久肤如蛇皮者。

83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饮食前后温酒送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5 用药禁忌

避风,忌口。

古籍中的皂角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粟疮作痒

外敷二味拔毒散。若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宜常服皂角苦参丸,外用猪脂油二两,苦杏仁一两捣泥,抹之自效。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粟疮作痒

敷二味拔毒散。若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宜常服皂角苦参丸,外用猪脂油二两、苦杏仁一两捣泥,抹之自效。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皂荚

前苦楝根煎汤下。治痔漏。或痛或痒。时有脓血。皂角苦参丸。大皂角五两。苦参一斤。荆芥十二两。白芷大枫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膝部]人面疮

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芎山栀(生)何首乌白蒺藜皂角川乌(炮)黄耆赤芍独活羌活(各五钱)草乌(炮,一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膝部]人面疮

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

尽管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但早期跟骨骨刺X线检查可呈阴性结果。不常见的是,跟骨骨刺在X线上不典型,表现为绒毛状新骨形成影像。 (1)选择合适的鞋子:对年轻人来说应尽量少穿或不穿鞋跟过高的鞋子因为高跟鞋增加了足的负担使足底的跖腱膜趋于紧张张力升高容易诱发或促使骨刺的产生对于中老年人应选择软底宽松的鞋子减少足底与鞋子的磨擦。

(2)使用膏药贴采用内病外治理念,贴于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3)减少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如跳跑等足诱发足跟疼痛的因素。因此不经常运动者与从事较剧烈的活动者要循序渐进。常做足的跖屈运动,跖屈是将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动,使足背皮肤紧张典型的足。跖屈运动是芭蕾舞演员用足尖站立的演出姿势足跖屈时使跖腱膜放松张力减小,可以缓解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有利于无菌性炎症地消退从而预防和减轻疼痛。

(4)没食子皂角散

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成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症用药1次见效,重症用药10次

皂角刺就是皂荚树上面的棘刺,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作用,其实皂角刺在中医里面是一味常用的活血消肿类中药材,它对于一些无名的痈肿、疔疮之毒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中医里面认为皂角刺入药其味辛、药效偏温,有较好的“活血消肿、托毒排脓、祛风止痒”等功效,在临床中也是有很多应用的。

1、皂角刺可以用来缓解疮肿、疔毒

皂角刺药效非常峻猛,古人认为疮肿、疔毒之症,以此物入药可以很快起到活血消肿、托毒排脓的效果,乃是缓解“疮疡”之良药。

古籍之中记载,疮肿之症初起者,皂角刺能引之消散;疮肿将破者,能引之以排脓。故而对于疮痈红肿等症,以皂角刺入药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

在民间一些地方,人们常直接用皂角刺煮水喝来缓解各种疮痈之症,既简单便捷,又效果明显。中医里面则常将皂角刺和黄芪、当归、连翘、金银花、白芷、黄芩、牛蒡子等配伍使用,有较好的活血消肿、排脓生肌之效。

2、皂角刺可以祛风、止痒

皂角刺入药还有一定的祛风止痒之效,对于常见的疮癣、风疹泛红、痒痛等症,以皂角刺入药也是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中医里面就常使用皂角刺和地肤子、防风、荆芥穗、白鲜皮等药材配伍使用,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冲洗患处,皆有很好的祛风止痒之效。

而对于一些常见的疮癣、足癣之症,也可以使用皂角刺来入药缓解。此时可以将皂角刺和荆芥、白矾等配伍,然后在白醋内浸泡一天以上,每天用来泡脚或者冲洗患处,就可以起到疗癣止痒的效果。

不过皂角刺的辛散温通之效过于峻猛,一般情况下是不建议自己随意使用的,如果确实有需要的话,最好也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古籍中的解表药简介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