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堂药店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5收藏

永安堂药店历史,第1张

永安堂药店 永安堂药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200多年。过去老北京论起医药行来,素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外同仁”指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指当时位于城里的东四牌楼东西角的永安堂。

永安堂在历史上曾几易店主,在清朝初期,一度曾为东西牌楼董家金店的属号。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的药店,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远近驰名。

永安堂自创建之始,就遵循“实与名符,财以道生”的经营宗旨,它在制药方面颇为讲究,对某种疾病从研究它的病理入手,深入研究药性。所用药材都是专门从各省市收集来的,并遵照古方和名医的秘方所制成丸、散、膏、丹,精选上等人参、鹿茸制成精良饮片。永安堂自己还设药圃,培育各色鲜药。

永安堂正是以讲究药方、精选药材、货真价实、服务上乘而受到顾客的赞誉,得以长存。当年的军政要人和社会名流曾题词赞永安堂“采云蕙圃”、“志在活人”、“济世寿民”、“功在选化”等。

解放后永安堂公私合营,成为专门从事经营医药品的药店。

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366号

永安堂 589年老药铺永安堂,589年服务病家。靠的是“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祖训,结出史业鼎盛,饮誉京城之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使这个老药店,居然又在医药行业中率先跨入了现代连锁企业行列,并提出“真、全、特、服”的承诺,全方位的服务病家。

说起北京的永安堂,这可是一家“名老字号”药店。早年的地址:位于齐化门(朝阳门)内大街215号,即原东四牌楼东南角儿。两层楼面,门楹中央悬挂“永安堂”颜体楷书匾额和“采云”、“炼月”的金字牌匾分挂两端,显着庄重气派。永安堂药厂就在其对过路北243号,有三层院落,前门在朝内大街,后门则通东四头条。内设刀房、斗房、碾房,还有贮蜜库和鲜药库等,这在当年亦是颇具实力的药厂。自产自销中成药16个门类487种,外厂药品一律不销。使永安堂自产名药得以真传,故在京城史业鼎盛,商誉大振。

据考证,现今惟一的珍贵文史资料,即永安堂原主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撰刻的《北平永安堂参茸胶醴丸散膏丹药目序》一书载:永安堂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那就是说,在明朝的上半叶时,亦是各地纷纷在开设中药铺子之时,永安堂就在京城开业了。说老字号当然也包括近代新式工商企业的老字号。咱们中国的老字号有五大特点,头一大特点就是“老”,所谓老就是历史悠久,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永安堂的创业迄今已有589年的历史了。这样一算,永安堂还先于北京同行的药店一二百年建店。可称是一家名老字号了。

就在这本“永安堂药目序”书中,开宗明义的讲道:永安堂药店从商宗旨是“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经营祖训。简而言之,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永安堂制药的真功夫,在于它久研病理,深攻药性,遵照古方暨名师秘授,虔修各种丸、散、膏、丹;兼设药圃,培养各色鲜药等,而驰名海内外。话说到这儿,想当年创建永安堂的始祖是谁?可至今还无人知晓,据说是因为明、清两代更迭的文史资料已荡然无存了。老职工们仅从永安堂过年(春节)的习俗和老铺口的南礼儿上,来推测原主人是南方人。后来永安堂又几经转手,几易其主,至民国初年时让一位北方人,即杨周臣先生将永安堂的祖业承传了下来。杨掌柜是1875年出生,河北省三河市人,私塾文底深厚,1892年走进永安堂,1907年任永安堂总经理,1942年任北平市中药讲习所常务董事和北平市国药同业协会主席。他精通业务,勤于管理,或坐堂闻听,或后堂(药厂)查看。对加工的药面儿,他一看色便知投料是否有误;口尝舌治,能品出压碾、过箩是否有偷工省事儿。老掌柜杨周臣曾书道:“监制者责任重大,终日督饬,唯恐疏漏,虽神疲力竭,亦弗敢稍懈,”来严于律己。正是在他严格的监督下,全店同仁个个严守店规店矩,决不马虎。使这个历经沧桑数百年的老店从未发生过差错。

当年服药者,尤其是贵重药品多是旧王府、大宅门和满门旗人。他们买药后,都是逐味核对,逐样以毫、厘复称。这也从没出过错。永安堂的“万应锭”这种小药,据说是专为劳苦大众所用,货真价廉,疗效也好。这种小药在当年还引出一个真人真事的故事,一次,礼士胡同的张先生(人送外号张机器),因眼底红肿充血,病情很严重。晚上买了一包儿万应锭,服后药到病除。这位张先生颇感奇怪,便来个货比三家,各买了一包万应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永安堂的万应锭是将细料和入药中,久存后色泽、药效如初,那两家的万应锭是把细料用在表面儿包衣,不仅没有了麝香味儿,药品还变成了黑色。张先生得出的结果是:“我用药就去永安堂”。久而久之,经老百姓这么互相一传,永安堂的商誉大增。故当年在京城便流传起“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注:早年的北京以前门作界,分为内城和外城,内永安即永安堂,外同仁即同仁堂)。

新中国成立后,永安堂药店,还按老谱做生意,仍坚持货真价实,不卖伪品。故1952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五反运动”后,永安堂在众多药商中被定为“完全守法户”。1956年1月1日公私合营,根据市里统一规划,中成药由国营批发部门计划供应。从此,永安堂告别了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就在公私合营之后,永安堂出现一件最让人痛心的事儿:据说永安堂经几百年的工夫,久研病理,深攻药性和名医秘授,积累起来的成药配本,共收载成方1100余种(系清朝抄本),那是中药医术之精华,亦是国药之财富。可是在那个年代,被借用传阅后丢失了。“文革”期间,清朝文人钟少儒撰写的“永安堂”颜体楷书牌匾被摘掉。永安堂也被改为“曙光药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这个老字号,永安堂再获新生。为了适应药业市场的发展变化,永安堂全面进行了改建装修,于1994年5月18日重张开业,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前卫生部长崔月犁前来祝贺,崔部长还挥笔题词:“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伟大宝库”来勉励永安堂人。

到了1995年,即以永安堂为龙头,在本市医药行业内率先成立了永安堂医药公司连锁店。第一步,先将7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小型药店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新尝试。第二步,2002年6月,将下属20多家零售药店整合在一起,成立了现在的“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截止到2005年,在全市已有38家直营药店,15家加盟药店的连锁企业。

永安堂这个老字号,在内部进行重拳改革的同时,积极在企业内部建起人才储备库。每年都吸收一批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年轻人进入药店,为老字号注入新的血液;年年对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并且都要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几年来,全体员工通过学习药理、药性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药品的质量意识。现在有执业药师、主管药师、从业药师和药师、药士等技术人员,共150余人在岗服务。永安堂连锁公司,在2002年就跨入了中国医药零售连锁50强行列。

“实与名副,财以道生”,是永安堂开业589年来的经营祖训。其大意是:本堂所经营的药材药品,都是地道的真货;严明医德至上,而后生财。如今,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赋予它新的内涵,让这“八个”大字再闪金光,永安堂总经理解释说。永安堂连锁公司,在秉承老字号传统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对经营品种和服务项目全面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提出“真、全、特、服”是永安堂对顾客信守的承诺。即货真价实,药品齐全,特色经营,全方位服务。

永安堂药店,史而有之的传统经营特色———“坐堂医生”,如今一律改为规范化诊所。颇受患者青睐。目前,永安堂连锁公司有安外、朝内、灯市口药店等十来家设有诊所,特聘名医、专家和大夫40多位轮流应诊。这些名医、专家医术高深,各有专长,看好了很多患者的疑难杂症。一位57岁的王女士激动的对笔者说:我1998年患双肾萎缩,左肾已无功能。听说赵绍琴的关门弟子,中医学院教授张征宇大夫看的好,就追来了,只看一年多点儿,我不仅能干点家务活儿,还能自己来看病了。王女士还算了一笔账,她说看西医一年要花20多万元,还说肾病是不可逆的。在这看一年才花了4000多元,特别是赵绍琴大夫曾说过的,肾病是可以看好的。灯市口药店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广大夫,看不孕症有专长,他针对夫妇的病情,辨证施法,对症下药。在李大夫病室里,挂满了锦旗,玻璃板下还有16位夫妇主动送来16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照片。

永安堂药店,另一项传统经营特色——“药品邮寄”专业。这项业务是永安堂人,为顾客跑腿的服务性工作,深受远方患者夸讲。永安堂为何能够把自己的药材药品寄往全国,乃至海外呢。这是因为永安堂的“货真价实,讲究信誉”在全国早有盛名。到了民国初年,“邮便大通,各省士媛,函购益夥。”为此永安堂才设立了“邮寄药品”专业。如今,永安堂连锁公司各店普遍开展了邮寄业务,一些大店还设立了邮寄专柜。并在区药监局备了案。目前各店的邮寄业务,包括台湾在内已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凡是外地寄来的(传真)药方,都按急诊办理,药师审核,转专人抓药,再经复核后,待收银员取回汇款,开好发票,同药品一起装入药箱,再送邮局寄出。让顾客免受路途奔波和高额的车费。

永安堂药店,年年依季节变化和发病规律,都要举办一次为“百姓送健康”活动。今年,从现在开始历时一个月,正当“秋补”的好时节,集全国同仁堂、本溪龙宝集团、辽宁鹿源等名店名厂的“人参、鹿茸、灵芝、燕窝”等滋补精品,于东四朝内旗舰店与北京市民见面。据说这样的规模在京城还是首次。人参为中国特产名贵中药材,鹿茸是名贵中药,这些滋补药品过去都是王府贵族们的专利,如今它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有些百姓只知吃参茸、草好,就是不知怎么样吃法才对身体有益?至于这些名贵特产的生长、性能就更不知道了,若您要到现场去看看,都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时济堂”同仁堂“胡庆余堂”“杏和堂”

丸散膏丹是指中药的四种剂型:"丸"指圆粒状的药丸;"散"指研末的药粉;"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粘稠的成药;"丹"原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

丸多用于慢性病或衰弱患者,散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如锡类散,内服可治结肠溃疡,外用吹喉可治口腔粘膜溃疡、咽喉溃烂等,膏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膏剂,外贴可治疗疥癣疮疡或风湿痛等疾病,丹就不太清楚了,大部分是练壮阳丹,长生不老丹,但是副作用好像很大

中药的四种剂型:

丸指圆粒状的药丸;例如:六味地黄丸、牛黄安宫丸、

散指研末的药粉;例如:锡类散

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粘稠的成药;例如益母草膏

丹原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近代把部分精制的丸﹑散﹑锭等也称为丹。

讲者介绍: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家推荐:“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沈师师门对中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学中医、用中医可曾把中医树立到如此高度?中医仅仅是救病治人之术吗?医道何存?!我们对金元四大家又有多少误解?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定见,随着沈师追溯古中医历史,一起探寻古中医源流吧···

讲稿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师门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眼里,人体与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最基本的区别之处。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生命体正常的运行状态;运行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精气不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的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教科书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出来的。有学者做了个统计的计算,如果中医学是一个又一个穴位、一味又一味药慢慢才形成体系的,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稍微形成有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二百万年时间。

1、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中医的起源至少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

2、三皇之说

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说,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张大昌先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地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至岐山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可以看到,中医的起源确实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慢慢传承出来的。当然在道门里面还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3、三干五支之说

道门中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存世。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三字经》中也是同样的说法。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传说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传出,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散逸的经典存在过。《汉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

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即三干,五帝即五支。从医道式法来考虑,伏羲、黄帝和颛顼为三干,伏羲、炎帝(神农)、黄帝、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五帝则为五支。三干之说,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文化之祖,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三易为指导的。按照式法三干说,伏羲帝的流传就是之后的天医,黄帝的流传是现在的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流传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恰恰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正好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所说,现在的中医是残缺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黄帝内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下来的汇集本,所以无法非常系统地揭示五帝的系统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精相关的东西涉及而不深说。

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这些学说。一精气神学说,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学说,五经络学说。从中医的流传来看,都没有离开五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对于不同的概念重视比例不同而已。有人提出,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西医直观、科学。其实五个概念就是真正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生理病理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参与了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我就问,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科学类,如果把所有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拿掉,会是怎么样。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或现在的电脑IT,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是否可以真正地运行好?而把它们的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以外的任何语言来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古中医中是有数学体系的,此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太易就是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而太玄就是我们要探讨研究的独立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古传三皇所传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传以太玄体系数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以太易数理关系所见长,而黄帝传出正好兼顾太易太玄而居中的数理体系。

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经侧重于体现事物间关系的数理关系,而九章算术更侧重于单独事物的内在结构数理关系,这正对应于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古人还有个宣夜说,其中一些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医气的内涵。最近有老师讲课,也谈到了中医"象"的概念。在古中医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象往往需要用些外在数理关系来更好的解释,形恰恰是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才能更好的说明。也可以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能真正剥离的。

四、中医源流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过"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界一直认为金元之前是经方的流传范围,从金元开始就是时方的范围。任应秋老先生创始的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师门并不是非常认同。刘河间就是寒凉派么?张从正就是攻下派么?师门中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称为是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伤寒论》的位置是齐等的。

1、中医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医道

说到中医的源流变化,不能不谈中国社会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医学的教育并不发达,公开培养的医生也不多。医家给人开方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采药,所以很多医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后,中医所说的大方脉,即现在讲的大内科等方药派,越来越成为主流,丸散膏丹越来越萎缩,以致到现在几乎退出了医疗市场。我经常和中医界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为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脉,它们的机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所以说从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个医学流派的最佳入手方法。就像过去流传的卖药翁,只是身背一个葫芦,任何病都是用葫芦中的药丸治疗,就是说药丸涵盖的病种比一般的方脉方药要大的多,制药技巧也要完整的多。

从历史来讲,中医的演变规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唐宋之前,以道医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宋到明清,以儒医占主流;第三阶段,西学东渐的民国初年以后,术医占领了医疗市场。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我们要从其基本的理论、内涵说起。道医,古中医的别称而已,为了区别后世的儒医、术医。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而术医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症状和借用西医的检查作为指导,为了缓解或者去除症状来进行的医术。

过去有说医道为险行,还有说医道为慈行,其实在古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仙行。通俗的说,医生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是危险的行当。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慈心佛心来对待,就是慈行。而仙行实际上是谈到了医生和病人关系的问题,比较难解释一些。借用庄子《齐物论》的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以这样解释,作为医生,应诊的病人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说人世间的关系,而是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关系。古人认为仙凡之别,也就是这种纠结羁绊的有无而已。之所以称为凡人,就是历劫而来的各种羁绊把我们留在尘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这些羁绊。按仙行说,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找我看病的,都是因为和我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感召而来的。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真正地解决,把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称之为仙行。

刚才谈到十大巫师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谓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呢?周易下经的第一卦,咸卦,就是无心而感之意。失传的一些天医法的东西是否都离不开这种无心而感的状态呢?而巫彭之彭,彭有鼓之象,为胎息、龟息的意思。如果能进入胎息龟息之说,那么人体的经脉,那种关照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谈到"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经》中的灵山而已。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保就是北斗的别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天医法是怎么去修行、学习和操作的。

2、命门三焦体系

道门中有个道医流派供奉刘河间、李东垣为其共同的祖师。我们不能因为刘河间常用寒凉药,就命名为寒凉派,也不能因为朱丹溪多用熟地之类就称之为滋阴派。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刘河间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阴君火主令的时期,而晚年又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期。按以上说法,多用寒凉药是没错的,但是恐怕不止是因为当时五运六气时令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深究刘河间用寒凉药时眼中所看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些药?

教科书里把朱丹溪称为滋阴派,但是朱丹溪完全就是刘河间一脉,朱丹溪的老师叫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们的学术传承本身是一体的,也可以说,朱丹溪和刘河间用药时所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已。

"外感宗仲景,杂病宗丹溪,内伤宗东垣",刘河间和朱丹溪一脉特别重视古中医中的一个学术体系——命门三焦体系。刘河间用寒凉药,朱丹溪用滋阴药都是着眼于命门三焦的结果。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扶阳派从刘止唐传出,实际上也是命门三焦体系。在命门三焦体系下,刘河间用寒凉,朱丹溪用滋阴,而扶阳派用附子,这里面有什么异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还有攻下派张子和,医史上明确记载张子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从学术体系上讲,应该和刘河间、朱丹溪完全相同的,但是张子和是怎么运用命门三焦体系的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攻下派。理解张子和方药的应用并不难,真正的难还在识证的火候。现在所说的健康,“健“就是命门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达通畅。张子和用汗吐下之法,很好地解决三焦元气通畅的问题,因为他把一些病理产物很快地去掉了,同时还能够保护命门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损。

本身来讲,这三家都是古传的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而已。命门三焦体系是扁鹊学派的古传正法,在古中医中一直有扁鹊学派的水火二法,说的就是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

3、四时五行体系

教科书中把李东垣定为“补土派”。师门中认为李东垣所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四时五行体系,严格地说是以阴阳体系为背景地充分运用四时五行体系。后代的黄元御学术就应是直接来源于李东垣的四时五行体系,只不过他更多地发挥了五行体系,而比较忽略四时体系而已。

五、大医和病人四大类

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被教材所局限,先辈们组建中医学时费心写出的教材的确非常好,但是从中医学,尤其是从古中医学体系来看,它是不完整的。作为学中医的学子,只是学教材是不够的,中医学院的毕业,应该是入中医行业的“入门”,深造要靠继续求学才能够得到。应该怎么去学中医,怎么学得更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议好好地学中医学基础,不要放过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说的“肝藏血”、“肾藏精”,进一步深究肝是怎么藏血,肾又是怎么藏精。真正地弄懂了这些问题,那就真的是大医了。

孙真人的《千金方》里,在《大医精诚》之后,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真人本是道门中人,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古中医,也就是现在称为道医的要求。如果想做业医的话,不用学那么多,“星象”、“八字”这类东西不一定必须要学。但如果想成为大医、明医的话,那就应该好好关注孙真人所说的东西。当然,也不必什么都从头学,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风水命理”,只要真正学通了一项,其他就能做到一通百通,都能够理解它的核心内涵。

在孙真人的说道里,把常见的病人分为四类人。第一类,病气侵蚀了身体发病,但是元气非常足,不需要治疗,会自愈的。第二类,病气侵蚀得更多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压倒体内的元气,病情会严重一些。第三类,病就更重了,元气的消耗也要更重一些,病情已经完全胜过了元气的承载力。第四类,就是元气几乎消亡了。

孙真人认为,第一类人不需要治疗,一般情况下只要几天时间便会自愈。第四类人也不需要治疗,元气亏虚到一定程度的人,针药已经没有办法调动他的元气来治疗疾病了。按照道门的传承来说,治疗分成四种。第一是服气,即练功,服气吐纳。第二是导引和按摩。第三是针灸。第四才是方药。所以当元气亏空到一定时,针药不应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用导引、服气、按摩来维持他残余的生命,如果没有奇迹,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是延续他残余的生命而已。

针灸和方药要解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人。正邪相争,即使正气能够胜邪气,但是会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可能会造成越来越重,这时候就需要针药的介入去帮他。第三类人,邪气已经胜过元气,这时必须要帮他保护元气,去除病气。

讲得比较凌乱,大家多谅解。谢谢大家。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霞天膏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制法 26 化学成份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霞天膏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各家论述 212 摘录 3 《韩氏医通》卷下 31 方名 32 霞天膏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加减 37 制备方法 38 附注 附: 1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霞天膏 1 拼音

xiá tiān gāo

2 《辞典》:霞天膏

21 出处

《药性裁成》

22 拼音名

Xiá Tiān Gāo

23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

24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25 制法

取精牛肉去净筋膜,洗净,入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滤清,入锅加黄酒收膏,膏成,倒入盘内,俟冷,切成小块,放透风处晾干。(每100斤加黄酒2斤)

《韩氏医通》:"黄牯牛一具(选纯黄肥泽无病才一、二岁者),洗净,取四腿、项、脊,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秤三十斤、或四、五十斤,于静室以大铜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漉去渣;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大概每肉十二斤,可炼膏一斤为度,磁器盛之。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窨之,可留三日。"

26 化学成份

固体部分主要是种种含氮物质,如:肌酸,黄嘌呤,次黄质,牛磺酸,明胶。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如膌类、胨类),肽类(如肌肽、鹅肌肽),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尿酸,尿素,氨。又含不含氮的化合物,如:脂肪,乳酸,糖元,无机盐。以上诸种物质,大都是牛肉的原来成分,但如明胶主类,则大部分是在制作中变化而产生的。

27 性味

《本草经疏》:"味甘,温,无毒。"

28 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健脾安中。治虚劳羸瘦,中风偏废,脾虚痞积,消渴。

①《韩氏医通》:"凡沉疴痼疾,癫狂风痫,痞积疮疡,一切有形之病及妇人症瘕,皆用霞天膏投所宜煎剂,汗吐下攻去污败虫物。"

②《本草经疏》:"主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中痰核。"

29 霞天膏的用法用量

内服:溶化冲或入丸剂。

210 附方

①治大病后极虚羸瘦:霞天膏每斤入茯苓四两,炖熔,空腹酒服三,四钱。(《本经逢原》)

②治肥盛多痰:霞天膏每斤入半夏曲四两,广皮二两,丸服。(《本经逢原》)

211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胃病则水谷不能以时运化,羁留而为痰饮;壅塞经络则为积痰、老痰、结痰等证;阴虚内热生痰则为偏废、口眼歪斜;留滞肠胃则为宿饮癖块;随气上涌则为喘急迷闷;流注肌肉则为结核。王隐君论人之诸疾,悉由于痰。然而痰之所生,总由于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惟用霞天膏以治诸痰症者,盖肉者胃之味也,以脾胃所主之物,治脾胃所生之病,故能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搜剔一切留结也,阴虚内热之人,往往多痰,此则由于水涸火炽,煎熬津液,凝结为痰,胶固难散者,亦须以此和竹沥、贝母、橘红、苏子、栝楼根、枸骨叶之类消之;或以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治脾胃积痰;或以橘皮、贝母、苏子、栝楼根及仁、蓬砂为曲,治积热痰结。"

212 摘录

《辞典》

3 《韩氏医通》卷下 31 方名

霞天膏

32 霞天膏的别名

霞天胶

33 组成

黄牯牛1具(选纯黄肥泽无病,才12岁者)。

34 功效

安中益气,养胃健脾,补腰膝。久服润泽枯稿,开爽精神。

35 主治

痰。中风偏废,口眼斜,消渴吐涎,积聚,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中痰核,劳瘵蛊胀。

36 加减

和竹沥、橘红、贝母、苏子、栝蒌根、枸骨叶之类,可治阴虚内热之痰;和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可治脾胃积痰;和橘皮,贝母、苏子、栝蒌根及仁、硼砂为曲,可治积热结痰。

37 制备方法

上洗净,取四腿项背,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称30斤,或4050斤,于静室以大铜锅(无则新铁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56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漉去滓。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此节火候最要小心,不然坏矣。大段每肉12斤,可炼膏1斤为度,瓷器盛之。是名霞天膏也。用调煎剂初少渐多,沸热自然溶化,若用和丸剂,则每3分,搀白面1分,同煮成糊,或同炼蜜调匀。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水窨之,可留3日。

38 附注

霞天胶(《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方剂 霞天曲

买和使用。《丸散膏丹集成》:方名:霞天曲组成:霞天膏4两,川贝母8两。功效:消痰饮,健脾胃。用法用

涤痰丸

,不得下者。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霞天膏为丸。附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本方用法:每服

更多用到中药霞天膏的方剂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中成药 霞天曲

买和使用。《丸散膏丹集成》:方名:霞天曲组成:霞天膏4两,川贝母8两。功效:消痰饮,健脾胃。用法用

涤痰丸

,不得下者。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霞天膏为丸。附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本方用法:每服

更多用到中药霞天膏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霞天膏 《韩氏医通》:[卷下]悬壶医案章第六

,以为人皆阴不足,服至数年,胖至短气。予反之以霞天膏,入辛热剂,决去滞余,而燥其重阴,然后和平无恙

《医旨绪余》:[下卷六十、《医通》节文]药性裁成

(如半夏三两、白矾一两)。俱造曲如前法。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姜汁、矾汤、竹沥造曲,治痰积

《韩氏医通》:[卷下]药性裁成章第七

一(如半夏三两,矾一两),俱造曲如前法。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姜汁、矾汤、竹沥造曲,治痰积

《本草述钩元》:[卷三十一兽部]牛

。长流水煮成糜。去渣取液。再熬成琥珀色。(即名霞天膏)收之。每饮一钟。旋至数十钟。寒月温而饮。病在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五兽部]牛黄

医生的字,一直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被称为是绝对的加密文件。

大家都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最抓瞎的就是医生写的病例或者药方根本看不懂,简直就像天书一样。

总有很多人抱怨如“鬼画符”一般看不懂。

有趣的是,这种障碍在医生和药师之间却仿佛没有那么大。

当患者拿着龙飞凤舞的处方到药房或售药处取药时,药师们一般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这些药名并交付患者。

图|经过专业药师破译后的药方

人们不禁会问,古代中医药方手札是不是也这样让人难以辨认呢?

其实刨去千剂秘方的巨大医用价值,娟秀的手札本身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民国老中医手抄古籍

作为国粹的中医,与书法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传统中国文人除了精于琴棋书画之外,都具有基本的医学知识。

甚至有些病人,先看处方、病历写得好不好,来判断医生水平高不高。

书法家中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以及国学大师马一浮,也都旁通医术,他们亲手开的方子,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名家书写的方药字幅,很多都是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不信你看 ▼

图|王献之《鸭头丸帖》

图|苏东坡《覆盆子帖》局部

图|张旭《肚痛帖》

从前的中医药方,那么用心,有落款、有签署、有钤印,诚诚恳恳,认认真真

看看近代那些大名医家的药方字迹,从中也许会对这种书法有不一样的认识。

图|清或民国-老中医手稿本丸散膏丹药酒配方秘方

这些名医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字体多以行楷书为主,美观大方且清晰易读,因此也得以保存至今。

他们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我们仍不禁对其“书作”肃然起敬。

图|陆维钊 药方

在这些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

写得多了,修养到了,好的气息就跃然纸上了。

就如黄宾虹曾提出的“艺术是最高的 养生 法,不但足以养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也!”

图| 张宗祥 药方

图|清代御医陈莲舫 药方

图|清名医陈大堃 药方

在老北京医药行业中,曾经有"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内永安"就是位于东四牌楼东南角的永安堂参茸国药店,即现在的永安堂药店。

据说,永安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16年),其具体时间无据可查。店东多次变换,至前清时一度曾为东四牌楼董家金店属号。后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

永安堂主要经营参茸、饮片、名贵药材,能够自制丸散膏丹,拥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厂。

当年的永安堂,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都是非常出名。

清乾隆年间所刻《永安堂药目序》中说:"本店实与名副,财以道生。随地产而征材,种种而依神农所办;奉成方而定品,般般尽抱朴之遗,有膏有丹有丸有散。"这段文字道出永安堂从选材至炮制的讲究。其炮制的成药分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补益、脾胃、泻痢、眼目、妇科、痰嗽、疮科、小儿、咽喉、口齿等十几个科门,计有一千一百多种。永安堂炮制的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胃丸、人参鹿茸丸、万应锭、龟龄集等疗效好,为该堂的名药。

永安堂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在社会上声誉显赫一时。相继有盐山杨文A为永安堂题"济世宝笈",江朝宗题"济世寿民",商震题"杏林春暖",吴佩孚题"志在活人",宋哲元题"采云蕙圃",秦德纯题"功同造化"等。

永安堂虽饱经风霜,历经战乱但却能一如既往的坚持"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经营理念,所以才能够长盛不衰。

正如《永安堂重刊参茸胶醒九散丹价目表声明》中所述:本堂"久研病理,深攻药性,专运各省地道生熟药材,遵照古方暨名医秘授,虔修各种丸散膏丹;精选上品参茸胶醴,并制南北精良饮片;兼设药圃,培养各色鲜药。货真价实,驰名久远。"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1]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老字号1万多家,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酿造、医药、居民服务等众多行业,在满足消费需求、丰富人民生活、倡导诚信经营、延伸服务内涵、传承和展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人民、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当中具有深远影响。 [1] 

老字号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弘扬商业文明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

中华老字号

在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店中,有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有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 以工艺品而闻名华夏的天津乔香阁。有1870年应京城达官贵人穿戴讲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瑞蚨祥绸布店,有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这些老字号是中华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在这里您经历的是传统,体验的是百年不变的服务。

老字号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认定范围

编辑

百货、中药、餐饮、服装、调味品、酒、茶叶、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行业。 有名的像:全聚德、狗不理、内联升等等。目前全国各行业共有老字号商家约一万多家,到今天仍在经营的却不到千家。

相关方案

编辑

2018年12月,天津出台《天津市振兴老字号工作方案(2018—2020年)》,以期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历史、文化、创业和市场积淀等方面优势,加快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焕发活力。

著名老字号

编辑

北京老字号

万隆腌腊店

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店面朝南,呈扇形,坐落于清河坊四拐角,创办人陈、张两氏,原籍宁波,以经营“金华火腿”、“家乡南肉”、“高庄风肉”自制咸肉而出名,兼营咸鲞、火腿等。万隆以重信誉、重质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著称。1962年改为杭州腌腊商店,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

邵芝岩笔庄

创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慈溪人邵芝严在杭开了一家名为“粲花宝”的笔店,后以店主名为店名,店址在官巷口附近,自设制笔墨工场,制作的毛笔以“尖、齐、园、健”四绝为特色,深得历代艺苑儒林称著,清时列为贡品。为杭州富有书卷气息和专业特色的百年老店。笔庄精制的芝兰图牌毛笔以书写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而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笔庄自产自销的毛禾笔主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四大类。此外,还供应各种名贵和实用的砚台、宣纸、徽墨、笔架等文房四宝。1956年公私合营,邵芝岩与石爱文笔庄合并,后又并入隆泰昌文具店。改革开放后邵芝岩笔庄重新恢复。

胡庆余堂(杭州)

“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前为南宋惠民和济药局所设的熟药局,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两年后设胶厂在涌金门,光绪四年(1878)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后正式开业。它是我国全面配制中成药,规模较大,创设较早的著名国药店,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有“江南药王”之誉。药店广聘江南名医,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造出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正式生产销售的成药有补益心肾,脾胃泄泻,饮食气滞,痰火咳嗽,诸风伤寒,诸火暑湿,妇科、儿科、眼科、外科,杜煎诸胶,秘制诸膏、各种花露和香油药酒等十四大类。到今仍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大批的传统名牌产品,如南宋宣永药典中的“牛黄清心丸”、“十全大补丸”,元代名药“补中益气丸”、“石斛夜光丸”及清代名药“安宫牛黄丸”、“人参再造丸”、“六神丸”与药店祖传“辟瘟丹”等。该店标榜“济世”,“善举”,大厅里悬挂“戒欺”匾,以示诚信。胡雪岩故世后,胡庆余堂曾数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盖“胡庆余堂”之卓著信誉声名远扬。1958年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与叶德堂国药号合并,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1980年重新恢复胡庆余堂门市部。

老字号

张小泉剪刀

明崇祯年间,安徽黔县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由于采用浙江龙

老字号

泉的好钢作原料,又经过精心制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与众不同。取牌名张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边福茂鞋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设于杭州长庆巷五老巷口。创建人边春豪,诸暨人,擅长制鞋手艺,其子边启昌随父习艺,善于理财,后继承父业。宣统三年(1911)迁太平坊(中山中路)营业。边福茂制鞋选料认真,注重质量,造型轻巧,帮面挺括。民国十年(1921年)在羊坝头设分店,经营皮鞋,1932年在上海设分店 [2]  。杭州俗称“头顶天,脚踏边”,指的是“天章”的帽子,“边福茂”的鞋子。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谭震林等党和国家***及梅兰芳、盖叫天等艺苑名流,均曾在该店定制布鞋。随着时代的变迁,皮鞋等已代替布鞋成为主流,边福茂除经营具有传统特色的布鞋外,还经营其它鞋类。

都锦生丝织厂

老字号

创始人都锦生于民国11年(1922年5月)建都锦生丝织厂,次年在湖滨设门市部。他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喜爱自然风光,精于丝织工艺,自已设计的织绵产品花色多样,层次分明,美观耐看。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都锦生出品的丝绸风景毯、五彩画壁挂获得金奖。解放后,都锦生产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产品分为工艺织锦品,包括织锦台毯、靠垫、窗帘等,风景织物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有100多外品种,1000多种花样,其产品在国外屡屡得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广合顺鞋料店

“广合顺”创设于民国初年,创始人任文华,因其是做双层皮纸手工业作坊出生,对皮料有丰富的经验。当时各大鞋店如美华、美利等店主,鉴于皮业兴旺,大有可为,因此集资与任文华合股,由任文华负责。牌号初名“任文记”设在西牌楼灰团巷内,专营红皮业务,后迁至保佑桥弄,更名为“广合顺皮革鞋料号”。此后随其它几家老店被挤垮停业,广合顺成为当时杭市皮革鞋料业的魁首。

景阳观

店主沈达清,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杭州荐桥街(今清泰街)佑圣观路开设前店后坊的景阳观酱菜店。精制各种酱菜、腐乳,自产自销,以“质量取胜,品种益众”的经营之道被誉为全国著名四大酱菜店(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三美、济南玉堂)之一,民国时期,虽数易店主,仍继承发扬传统经营,产品久销不衰。

孔凤春

创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人孔传之、孔传洪、孔传福兄弟三人,原籍萧山。孔凤春粉店地处中山中路交叉路口的“四拐角”,初时生产经营鹅蛋粉、生发油、雪花膏等十余种化妆品,积累资金后,开办孔凤春香粉号,前店后场,是我国化妆品生产业的最早厂家。它以用料精细,质地优良而久负盛名。传说清代时该厂出产的鹅蛋粉已列为贡品,20世纪20、30年代,是该店的黄金时期,清河坊位于城隍山下,每逢香汛季节,大批香客都会去孔凤春店买化妆品,尤以精制纸盒包装的鹅蛋粉最受香客的欢迎,而用完后纸盒留香不去。孔凤春之“春”字,还寓意讨“春香”的吉利。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孔凤春化妆品厂。

老字号月饼

宓大昌

清同治八年(1869)开设于清河坊,前店后坊,创办人宓庄晓,慈溪人,原系刨烟工人,经营自制旱烟,经销各地名产烟丝、水烟、潮烟、鼻烟等。宓大昌制作的旱烟质优价廉,薄利多销,取信于众,远销新疆、云南和东北各省。民国27年(1938)在嵊县、绍兴设分店,1947年改组为有限股份公司。续聘王亚亭为总经理,除门市面上销售外,还从事批发,邮购业务。1956年,实行公私合并,1962年改名庆丰旱烟店(厂)。随着旱烟被卷烟取代,1980年1月商店停产转业。

素春斋

老字号首饰

民国八年(1919)开设,原店址在今延安路教仁街口,聘原素春斋厨师——无锡人施逸庭为经理。烹制以鲜嫩、清淡、略甜、爽滑见长的无锡、扬州风味素菜。在苏、锡风味的基础上又融入杭菜特色,形成了独有的烹调特色,尤其“以素托素”的素鹅、素鱼、素翅等,形象逼真,精于调色,香味诱人,鲜嫩软糯。解放后,素春斋保持原有的经营特色,继承传统烹调技艺,新创多种素食品种。

王润兴

王润兴为本邦饭店之首,约创办于19世纪40年代,原开设于城站,在20世纪30年代迁到清河坊,以经营“门板饭”而闻名。他临门摆上长条桌和长板凳,以劳动者居多,供应猪头冻肉,咸菜豆腐之类的大众菜。楼上供应杭菜,尤以鱼头豆腐和盐件儿成为名菜。清末,在杭城普通饭店中王润兴最有声望。文革初,改名向前点心店,1984年恢复原名。

翁隆盛茶号

创设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创办人翁耀庭,原籍海宁,店址初设杭州梅东高桥。太平天国之后,翁氏为发展业务,将店址迁至当时的商业闹区清河坊,又扩建五层洋房,门楣上装饰“狮球”,注册商标,气派焕然一新,以百年老店、货真价实以招顾客。翁隆盛茶号的名声之所以历久不衰。驰名中外,其主要经营特色是:所制的龙井茶品质优良,自称采购认真,选而复选。专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以此脍炙人口。龙井极品狮峰茶,曾获巴拿马博览会奖状。1937年抗战军兴,杭州沦陷,各大茶号相继歇业,龙井茶产地人穷地瘦茶园荒。1953年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清河坊的零售门市部撤销,而把湖滨同大元茶号改为翁隆盛茶号,后又易名狮峰茶叶店。

亨达利

杭州“亨达利”钟表店为宁波人孙梅堂于民国三年(1914)在杭州城站开设,原是上海“茂华利”、“亨达利”两家钟表店的分店。1929年迁至羊坝头三层洋楼二楼临街,正式取名杭州亨达利钟表店。窗口设有特制的双面大时钟和霓虹灯广告。1932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享达利上海总店濒临危境,为清偿债务,只得改组出盘,杭州亨达利分店原经理娄仙林接盘。亨达利钟表店的经营特色是重服务,讲质量,销修并重。商店所售钟表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深得顾客信赖。1956年全行业进入公私合营,成立钟表总店,并于1957年开始在亨达利钟表店试制钟表,1966年改为利民钟表店,1979年恢复原名。

老字号酒

叶种德堂

创始人慈溪人叶普山,素精医理,自清政府刑部离职后,在杭行医。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望仙桥直街,开设叶德堂国药号,是杭州自制丸、散、膏、丹,开设最早,规模最大,闻名浙、赣、闽、皖诸省的一家国药店。民国25年迁清河坊新址,营业兴盛,成为当时杭州药业六大家之一。该堂进料严格,炮制精心,其所制丸、散、膏、丹和虎、鹿、龟、驴胶等高档补品名扬海内外,畅销全国。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胡庆余堂。

颐香斋

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创始人葛景山,苏州人,青年时在苏州一家南货店学手艺,后辗转来杭谋生,在清泰街义井巷口摆摊,现做现卖定胜糕。后经一位李姓老主顾的帮助,将义井巷口的一开间门面转让给葛氏开店,取名颐香斋。开店时,前店后坊。传统糕点有条头糕、方糕、绿豆糕、麻酥糕、椒桃片、小清沙与苏式月饼等。糕点配方注重“三重”,重色,色深不焦,香味浓郁;重油,油而不腻,入品酥松;重糖,甜味适品,绵软柔糯,其中潮糕和月饼最负盛名。1937年12月杭州沦陷,颐香斋遭受地痞恶棍和日军的抢劫,损失惨重。1951年,葛氏因无力经营,将颐香斋盘给上海同业许炳华。文革期间,企业改名为“东风”,1980年才恢复老字号。

老凤祥

张同泰

原“张同泰国药号”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县马经村人,初在杭州新官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号。清嘉庆十年(1805),张梅在杭州同春坊盘进“沈国泰国药店”,改名“张同泰国药号”,经营道地药材,丸散膏丹,各种花露,参银耳等,是早先杭城药业零售店中的三大家(张同泰、胡庆余堂、方回春)之一。民国元年,药店经大规模翻建后,新屋落成,重建石墙门,上刻“万象”商标。“张同泰”镀金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旁悬挂“张同泰道地药材”铜牌,自制传统成药360余种。文革期间,张同泰铺面雕花匾额碑刻,悉被砸毁,改名春光药店,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原名。

张允升

老字号商业文化展

张允升百货商店于清乾隆年间设于杭州清河坊四拐角,原名张允升线帽百货店,是杭城最早开设的百货商店。店主孙仲舒,绍兴人。商店设有制线、制帽两个工场,前店后场,自制的丝线,选料讲究,制作精细,曾获西湖博览会奖。所设的帽子以未制男式西瓜帽,女式乌绒帽,满头套而闻名于市。的经营的货源主要来自上海,还和上海厂商挂钩,实行厂店联合,经销无敌牌牙粉、牙膏、蝶霜和花露水和福桃牌木纱团、天津羝羊牌毛线,委托该店为浙江省总经理处。为招来顾客,商店每年必举行一、二次减价展销,止抗战前,已成为当时杭州百货行业中人数最多,营业额最大的杭州第一大百货商店。

朱养心膏药店

朱养心膏药店开创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距今约有400年历史,创始人朱养心,名志七,浙江余姚人,后迁徒来杭,在后期的医药实践中,朱氏形成了以膏、丹为主的外治法为特色,并亲自创建了精制膏丹的药室,几近“手到疾愈”的水平。自制眼药,闻名于世。晚清时许多曾受惠“朱养心”的病家出于感激之情,集资在大井巷内重建朱养心药店,后一度迁址,1982年,朱养心药室改建为朱养心药厂。1984年迁回大井巷原址,朱氏的传统产品有万灵五香膏,阿魏狗皮膏,碧玉膏,珍珠八宝眼药等,到今仍深受海内外同胞的青睐。

认定规范

编辑

一、申请对象

永安堂药店历史

永安堂药店 永安堂药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200多年。过去老北京论起医药行来,素有“内永安、外同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