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4收藏

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第1张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中国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关于泰山地震的记载。

《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其中的夏帝发七年,也就是指公元龙1831年,距今已经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这样的记载虽然很粗糙,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但这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中国真正的关于地震的详细记载开始于公元前780年的周朝时期。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西方记载最早的地震灾难:1755午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地震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福建闽北的农村说法

一些人认为泰山为天下浩然正气之所在,所以古时候帝王将相多喜欢在泰山祭拜。而十字路口,三叉路这些地方是很容易出现煞气的,被某些人奉为鬼道,即人鬼都走的路,

所以一些盖在十字路和三叉路附近的房子为了驱邪挡煞 ,在正对十字路三叉路的门口放上泰山石敢当,以压制恶煞厉鬼。

一种说法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民俗》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有人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当无关,理由有四: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更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当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三)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四)综合考证如下:

西汉孝昭帝元凤三年: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古代华夏族(及其他民族)有石崇拜,泰山之巅有大石自起,视之为祥瑞。

汉 史游《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其中石敢当就是石崇拜,或许其最近的依据就是“泰山有大石自起立”这件事。“石敢当”的“当”和“瓦当”的“当”应该意义接近。其后面的“未央”两个字就是汉朝瓦当常见铸字。 说法提出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书)“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泰山或徂徕山石质材料,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书)“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于石上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挡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祟。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说“ 石人能治病,愈者来谢之”。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通俗编》引《继古丛编》云:“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呈红色,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灵石崇拜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这取决于当时落后的科学水平,人们无力对抗自然,只能以石头作为自己崇拜的象征。

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福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中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果然得胜。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 石敢当的传说没有明确的记载。两汉时期的《急就篇》写道:“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龙是皇帝和水的代名词,石,敢当其冲。石到底是指人还是物。因为当时没阐明时代背景,难下结论。如果是指石的话,那就体现了石的巨大威力,这使人们产生了对石的崇拜。尤其是泰山,通地拔天,群峰拱顶,气势磅礴,岿然独立,号五岳之尊。自古人们把它视作灵山,对泰山石推崇至甚。事实上也是如此,登上山顶如同置身青天,鸟瞰山下云雾翻滚,如大海似海礁,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难怪历朝历代政绩卓越的皇帝,历尽千山万水前来封禅,他们把泰山视作天梯,登泰山如同登天。人们向往的天堂是虚无飘渺的,而玉皇顶的楼台琼阁与山水构成的美景却是实实在在的。泰山囊裹了三界,从南天门往上为天堂,至山下蒿里为人间,蒿里山到奈何为地狱。《封神演义》这部巨作,就是以盘龙山{徂徕境内无盐山}做引子开始写成的。当时纣王来此降香,见女娲娘娘长得很美,信笔题壁一诗来戏弄之。女娲回宫后睹此大怒,遂派山中一狐变作妲己,以色祸国,灭了纣王。后来,姜子牙把有功大臣封神于泰山,泰安于是成了神州。西游记也是以泰山为模特编写的神话传说。这更给泰山披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女娲补天为什么偏偏用泰山的五色石,不用其他地方的石块?不更加证实了泰山石的灵验吗?泰山稳则国家安,天地间的灵气几乎都凝聚在泰山石中。作为镇宅之宝,只有泰山石才敢当此任。

以前中国的三大建筑:宋天贶殿、大成殿、金銮殿,都是用泰山石来铺垫的。就是一般的寺庙也用泰山石镶镇四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都以泰山石作为奠基,毛泽东纪念堂也全是用的泰山(徂徕山)花岗岩。可见,泰山石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何等位置!

泰山石确确实实蕴藏着灵气,石块纹理清晰,有的像画有的像文字。香港回归的前一年,有人在泰山西路发现了“回归石”,上面的中国地图非常逼真,只是缺少台湾省分。回归二字耀眼分明。这充分体现了泰山石的钟灵毓秀。难怪人们把泰山石用作镇宅之宝。 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传说

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泰安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泰山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泰山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之”,被送外号“石敢当”。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稀见民间传说

(一)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学习刻苦,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

(二)《泰山民间故事大观》载: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的事了。

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不过泰山石敢当确有其人,乃桥沟石氏家族。此人早已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汉武帝来泰山封禅时,正值大汶河洪水爆发,幸亏石敢当由仙界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女娲补天残石

天神女娲补天之余残石,选护法金刚力士之精魂,植入其中。其主石置于泰山之顶,其余碎者散于山下河塘之间,谓之“石敢当”。经过开脸、开眼之石敢当,石内精魂感妖气而动,凡有妖近者皆以金刚之力除之。岁月悠悠,历时数千载,石中灵气愈发强盛,世人皆知其功用法门。如遇妖煞复而蠢动,必将被其斩杀之。泰山石敢当其心性与岱岳相通,有缘者可于泰山中寻得灵石,唤出其金刚之力,或降妖,或护体,功效不一而足,其石冠其“泰山”之名,倍加神威之功效,其上篆有“石敢当”三字,以此为其主辟邪挡煞、开运纳福。有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驱鬼避邪的神灵。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有的与石敢当有真正含义上的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石敢当”与“泰山石敢当”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两则故事:

(一)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二)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姓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

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泰山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泰山民间故事》、《泰山传说》、《泰安风物》等书。相信后人,还会对泰山石敢当,加以引申。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泰山民间故事大观》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泰山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联。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 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说,齐桓公才停止封禅。马端临则认为“七十二家”的说法,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所以他在《文献通考》中叙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我们且不说七十二家封禅是否确有其事,封禅思想产生很早是无疑的,至少不晚于齐桓公时。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封禅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欺骗、愚弄人民群众的工具。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都在泰山。据说,这是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这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实际上是因为天比地更能欺骗群众,天对统治阶级用处更大。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准备封禅时,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的礼仪。儒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古代天子封禅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说,要“扫地而祠,席用葅秸”。秦始皇认为这些话都是胡诌,难以施行,因此绌儒生,自定封禅的仪式。他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礼节类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风雨,避雨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据说是明朝人重新栽种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时的松树了。秦始皇封禅,是一封一禅。汉武帝封禅,则是两封两禅。他在封禅前,也曾经召集儒生讨论。这些儒生也不懂得封禅的礼仪,一人一个说法,难以施行。汉武帝把准备好的“封祠器”让他们看,他们又“拘于诗书古文”,说“不与古同”。不同在什么地方,怎样才与古同,谁也说不出来。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礼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祭天。第二日从北山坡下,在泰山下的肃然山再次祭地,如祭后土礼。祭时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衣服,亲自跪拜。封禅毕,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以后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类同,但细节各异。 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刘)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形式上是废止了,但实质还保留着,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了。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时“陈户口钱谷籍于坛下”。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进行一次封禅,是要耗费大量资财的。贞观初,唐太宗要封禅,魏征进谏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封禅时“动役数州”,劳民伤财。贞观时期尚难支付封禅费用,耗费之巨可想而知。封禅并不会真给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见识的人早已认识到,如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就曾说过:“帝王所以能大著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人,不闻在封矣。”唐太宗虽也想封禅,但他自己也认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桀纣。” 既然封禅耗费巨大,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那么热衷?答案很简单,因为封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他们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进行欺骗。封禅的欺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一般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中兴之主只能修封。东汉光武帝时本想修封,梁松力争“以为必改,乃当天意”,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见,进行改封。但未因此得到什么祥瑞,于是追究梁松的责任,把他杀了。 第二,封禅可以粉饰太平。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禅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因此,谁封禅就意味着他有政绩。封禅又是颂扬皇帝“功德”的机会,汉武帝在封坛上树起三丈一尺高的大石碑,上刻:“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第三,封禅可以“夸示夷狄”。封禅时有“夷狄”首领参加,可以向他们夸示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等。宋朝的宰相曾率领文武百官、蕃夷僧道两万余人,请求真宗封禅。真宗无力收复幽、蓟失地,就想通过封禅,“镇服四海,夸示夷狄”,洗刷失地之耻。 第四,封禅能成“仙”。据说黄帝因封禅而成“仙”。秦始皇、汉武帝都热衷于求仙药,他们“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想得到仙丹,长生不老。就连光武帝封泰山,改元易号,也是“其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见矣”。不能长生不死,至少也想延年益寿。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封禅劳民伤财,统治者也是乐于举行的。]

  泰山有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 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旅游攻略:  1泰山目前正式的售门票登山进口有四处,分别是:红门宫进山口、天外村(天地广场)进山口、桃花峪进山口、天烛峰进山口。  2游泰山时,要尽量避免乘旅游车上下或乘索道往返,如果体力允许,最好爬一下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感受一下泰山的神奇魅力。  游览路线:  泰山现在常规的是四条线:  1.第一条:最经典的红门路徒步中线,其实是中线登封御道。  是指从岱庙(东岳庙)→ 天门→ 孔子登临处→ 红门→ 中天门→ 南天门→ 玉皇顶  2.第二条是坐汽车上山的环山公路线。  天外村(天地广场)→ 环山路→ 竹林寺→ 黄溪河水库→ 中天门→ 南天门→ 玉皇顶  3.第三条是从西北侧山口进,桃花源入口,为环山公路。  桃花峪入口→ 环山公路→ 彩石溪→ 赤磷鱼保护区→ 桃花源索道→ 南天门→ 玉皇顶  4.第四条是东北侧山口方向,一般说是天烛峰,也就是后山。  因为很多人是从前山爬完,从这条路下去,也可以从这边上山,从前面下。  天烛峰→ 印象泰山(封禅大典表演场)→ 鲤鱼背→ 大小天烛峰→ 石河→ 尧观顶→ 北天门→ 日观峰→ 玉皇顶  门票价格:  (票价) 旺季(2月1日-11月30日)127元;淡季(12月1日-次年1月31日)100元。  (索道) 中天门一南天门价格单程80元/人,往返双程140元/人  桃花峪一南天门价格单程80元/人往返双程140元/人  后石坞一南天门价格单程20元/人,往返双程40元/人  (门票优惠) 1、对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凭证享受旺、淡季价格分别为60元/人、50元/人的优惠;  2、对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儿童(12米以下)、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山;  3、对教师、省部级以上劳模、英模、道德模范享受门票优惠,旺季每人100元,淡季每人80元。  到达方式:  公交线路:3路(普通车)票价1元;k3路(空调车)票价2元;这两路车,始发站和终点站分别为红门和天外村,都是登山路线,红门是步行线,天外村是汽车线。  另外,还有4路、K4路,9路、K9路均可直达。  可以购买的礼品:  当地特产:泰山四大名药(泰山何首乌、泰山四叶参、泰山紫草、泰山黄精);泰山四宝(泰山赤灵芝、泰山参、泰山何首乌、泰山穿山龙);泰山蘑菇;泰山煎饼;泰山奇石;泰山桃木制品(桃木剑、桃木拐杖等)泰山核桃、泰山大货山楂、泰山红玉杏、泰山美人梨、肥城桃、泰山板栗、宁阳大枣、泰山女儿茶。  特色美食:泰山煎饼、泰山范镇驴油火烧、泰山赤鳞鱼、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但索道开放时间不同  (1)中天门和桃花源索道:(4月16日至10月15日) 8:30——17:30;(10月16日至次年4月15日) 8:30——17:00  (2)后石坞索道:(4月至10月)8:30—16:00,(11月至3月) 冬季防火期,不营业;索道单程运行时间8-15分钟;另外,索道的运营时间会受天气影响,请以索道售票点的实际运营时间为准。  最佳游览时间:  游泰山,5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岱顶夕照比日出更吸引人,天气好的时候据说可以看见黄河。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是五岳之首,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现在是我们国家5a级风景区,每年都会有非常多的游客去泰山观光旅游。山东泰山能够让这么多游客去旅游,不仅是因为风景十分的美丽,还和泰山一直以来流传的历史故事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泰山文化也是比较深厚的,包括山川文化,民俗文化,封禅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被世人着迷的。古代人们认为泰山是最高的,所以人世间的帝王应该到泰山上去祭祀天地,向诸神禀告帝王的功绩,所以在宋朝前就一直有封禅的仪式,这也是古代帝王最大的一个祭典仪式,尤其是在帝王在久乱之后,让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封禅在夏商周三代就有过记载,一般在封禅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各种祥瑞。

泰山的神文化

泰山也有非常多的神文化,尤其各路神仙会聚集到泰山,比如有观世音菩萨,罗汉,儒家的孔圣人,道家的三清官,玉皇大帝都会积聚泰山,而且在泰山的文化当中还有很多法力无边的女生,比如西王母,碧霞元君,所以每年到了3月份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信众来到泰山去为这些神女祝寿祈福。

泰山的民族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其中就有非常多的民俗文化,就包括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这些都在泰山不断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演绎也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础。也就让每年都会有一些组织去到泰山去进行诉求,这样形成了特色的泰山民俗,还有包括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都勾勒了泰山独有的风情。

最后关于山东泰山其实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如果感兴趣的话,也是可以去到山东泰山旅游,去了解当地真实的民俗和文化。

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1、秦始皇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

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3、汉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 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

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泰山封禅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愿采纳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是天然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

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

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27米。

相对高差约1300米。

地质成因推测

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

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

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

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

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古泰山隆起为一个较为低矮的荒丘。

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广泛褶皱和断裂。

在频繁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快速抬升,均近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轮廓基本成型。

气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山上多云雾,年均降水量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

泰山植被覆盖率达80%,山麓上依次可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分明,植被景观各异。

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种,草本植物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

人文景观

泰山日出

[编辑] 人类历史宏观影响

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

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

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考察等因素,构成了泰山风景。

风景区内形成了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三重空间(以岱庙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岱庙中轴线北延直到玉皇顶)的景观格局。

从海拔150余米的山麓泰安市区,至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1460米,玉皇顶1545米层层迭起,构成泰山的独特景观。

封禅祭祀

历经几千年文化积淀,泰山上存有许多人文景观。

泰山是齐鲁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

相传远古时代就有72位首领来此巡狩祭祀。

自秦以降,中国古代有12为帝王来此封禅朝拜。

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传说;汉武帝八登泰山,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在泰山封禅祭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

被人认为凡是异性而起或功高显德的帝王,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于天;“禅”是在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台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

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

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

而皇帝本人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

所以汉代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禅篇》中说:“王者异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该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

宗教影响

增福庙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宝寺、普照寺等。

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

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

道教:据传说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

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

文人墨客

泰山上的石刻数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被融入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等文化因素,构成了庞大的泰山美学文化。

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访此山,并留下诗句。

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诗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等等。

泰山石刻

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道、受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刻、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提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分为自然石刻。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遗产之一。

旅游景点

岱庙遥参亭、正阳门、唐槐院、东御座、秦泰山刻石、铜亭、岱庙坊、汉柏、天贶殿、大众桥、五贤祠、三阳观、冯玉祥墓、普照寺、虎山公园、王母池、三叠瀑布、醉心石、对松山、中天门、孔子登临处、望人松、斗母宫、望仙楼、五大夫松、十八盘、壶天阁、舍身崖、天下第一山、白云洞、象鼻峰、无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观峰、仙人桥、五岳独尊、孔子庙、天街、玉皇顶、碧霞祠、南天门、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门、大/小天烛峰、望天门、尧观顶、姊妹松、元君庙、三折瀑、天烛瀑、玉泉寺、后石坞、青桐涧、竹林寺、无极庙、天胜寨、长寿桥、白龙池、傲徕峰、扇子崖、黑龙潭、彩石溪、钓鱼台、海眼、元君庙、桃花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