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重言省解释含义?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重言省,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信”字解释的话。
原文中的“重”作“从”,“会意”的后面有“㐰”字。完整的原文加上标点符号是:“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晋切。”下面逐字逐句作解释。
“信,诚也。”是对信字意义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信的意思是诚信。
“从人从言。”是对“信”这个字的组成部件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信这个字是由人字和言字构成的。
“会意。”是对“信”这个字的造字方法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信字是一个会意字。
“㐰,古文从言省。”是从信这个字的原来写法的角度来说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㐰”是信字的古代写法,只是省去了言字上面的部分,剩下了一个口字。
“訫,古文信。”还是从信字原来写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信字有另外的字形。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訫”就是古文中的“信”。
“息晋切。”是从信这个字读音的角度作出的解释。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取“息”字的声母、“晋”字的韵母,合在一起,就是“信”字的读音。
许慎《说文解字》
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扩展资料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
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参考资料来源
-书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扩展资料:
古代的通信方式:驿站飞马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驿站实现通信、传递消息的国家,大约在3000年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邮驿系统。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在元朝共有大型驿站上万处,驿马30万匹,尽管这里的数字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当时驿站发达程度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至今在江苏高邮和河北怀来还保存着完整的古代驿站遗址,古代帝王就是靠着邮驿系统来发布政令和收集各地的信息反馈,从而实现自己的统治的。由于驿站本身不只是传递官方的政令和军队的战事信息,有时还可以承担一定的经济作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它还类似于今天的物流中心。
唐朝时,李隆基为了爱妃杨玉环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专门从今天的四川到西安铺设一路邮驿,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此事。和现代通信系统中有鉴权认证系统一样,驿站的使用是需要凭证的,特别是官方的使用,对这种凭证有着严格的管理。
官府使用的凭证叫勘合,军方使用的叫伙牌,而紧急公文上标几百里加急是论文重要程度的体现,这点类似于现代通邮政系统中的优先级,如果七十里是普通挂号信的话,那八百里加急就是今天的特快专递。
-手札
1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2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3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4
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君子忧道不忧贫。
6、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7、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9、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10、民无信不立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重言省解释含义?
本文2023-10-20 09:35: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