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脉之单脉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滑脉之单脉介绍,第1张

《脉经》:「滑为实为下。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

《脉诀》:「滑者阳也,主肢体困弊,脚手酸痛,小便赤涩。滑脉居寸多呕逆,关滑胃寒不下食,尺部见之脐似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千金方》:「脉滑者多血少气。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尺脉滑,血气实,经脉不利。」

《活人书》:「脉滑为阳,寸口滑为阳盛,关上滑为呕逆,尺中滑,小便赤,妇人经脉不利,趺阳脉滑者,胃气实。」

《四言举要》:「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三因方》:「滑为吐、为满、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咳、为血气俱实,滑利为妊娠。」

《诊家枢要》:「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为血实气壅之候。盖血不胜于气也,为呕吐、为痰逆、为宿食、为经闭;滑而不断经不闭,其断者经闭,上为吐逆,下为气结。左寸滑心热,关滑汗热、头目为患;尺滑小便淋沥,尿赤茎中痛。右寸滑,痰饮呕逆;关滑,脾热口臭及宿食不化、吐逆;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呜,或时下利,妇人主血实气壅,月事不道;若和滑为孕。」

《外科精义》:「滑脉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后为虚也。」

《濒湖脉学》:「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诊家正眼》:「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医学人门》:「滑脉为实为停痰,或为瘀血宿食兼,为满为咳为鬼疰,不匀气逆呕诞牯。」

《医宗必读》:「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蓄血,寸必吐逆。」

《古今医统》:「滑为血聚,为妊为痰,宿食水饮,积热食溢。」

《景岳全书》:「滑脉乃气实血壅之候,为痰逆,为食滞,为呕吐,为满闷。」

《脉确》:「流利如珠便是滑,多汗阴有余,风痰更察。寸滑吞酸咳嗽呕,当关积热掌中发,痢疾黄癫尺部看,女子或为经闭煞。」

《医宗金鉴》:「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脉诀汇辨》:「左寸滑者,心经痰热;滑在左关,头目为患;左尺得滑,茎痛尿赤;右寸滑者,痰饮呕逆;滑在右关,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经郁。」

《脉诀刊误集解》:「滑主肢体困弊,脚手酸痛,小便赤涩。滑脉如珠动日阳,腰中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滑脉寸居多呕逆,关滑胃热不下食,尺部见之热T焦,月信不通尿血涩。」

《脉诀启悟注释》:「滑为血盛,主痰主孕,滑多邪盛,百病皆顺。右寸脉滑,哮喘痰嗽;左寸脉滑,恍惚怔忡;左关脉滑,胆腑邪侵;右关脉骨,痰滞脾胃;左尺脉滑,遗精白浊;右尺脉滑,上利窘迫。」

《三指禅》:「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脉如》:「滑脉属痰饮。寸滑呕吐,关滑蓄血,尺滑癫淋遗泄。」

《脉学阐微》:「滑脉为气实血壅之候,为痰热上逆,或食积、呕吐、满闷。左寸主心经痰火,心烦热,头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左关主头痛目眩、胁胀痛、心烦、喜怒、食少、脘闷等;左尺主腰痛,小便赤涩、淋痛、小便尿频、尿急;右寸主胸满痛。咳嗽痰多、喘逆气短;右关主脘满腹胀,宿食不化,呕吐、腹痛、消化迟钝;右尺主淋痛尿,小便赤涩,下肢肿痛等。」

滑脉主病,诸家各有见地,《脉经》以滑为实为下。《脉诀》以「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诊家枢要》谓。滑为血寒气壅之候」,《外科精义》言「滑脉主热或主虚」。综上所述,滑脉有寒热虚实之分,然而诸家叉各执己见,徐灵胎指出:「滑脉之病无虚寒之理,以滑为多血少气之脉,而昔又以滑大无力为内伤元气,曷知滑脉虽浮沉之分,却步无力之象。盖血由气生,若果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耶?!惟是气虚不能统摄余火,而血热脉滑者有之,经有滑者阴气有余一语,是指阴邪搏阳而言,岂以阴气有余,多汗身寒之病,便可目为血多,以滑大之脉,牵合无力,而为内伤元气乎?!」李中梓谓:「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不相侔耶?当以浮沉寸尺为辨耳!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按滑脉属阳脉,出与涩脉为阴脉相对而。《内经》谓「滑为阴有余」一语,是指阴邪搏阳而言,徐氏此说可从,阴邪如痰饮、血实之邪;搏阳如痰湿瘀阻阳气,血瘀则气机不得通畅之类。郭元峰说:「滑脉有真滑、如滑之别,真滑脉为宴为热,如滑脉为虚为寒。真滑之脉则属痰饮,寸滑呕吐,关滑蓄血,尺滑癫淋遗泄,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二便之热。如滑脉骤诊亦似本和,不大不小,不见歇止,不见克胜,息数如常,只觉平动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无,此为无气已脱,至于虚损多弦滑之脉,阴虚而然也,泻利多弦滑之脉,脾肾津液受伤也,此不得通以火论矣。」

据此可知,滑脉之主病不但要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而且要观其以相兼之脉,参之以舌、症,以定其寒热虚实之候。然就一般而言,滑脉多见于实证,主痰热、食积之证。

《脉经》:「洪则为气(一作热)。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

《脉诀》:「洪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乾,遍身疼痛。关前热在胸,到关反胃,尺中小便赤涩脚酸疼。」

《千金方》: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乾,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四言举要》:「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三因方》:「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诊家枢要》:「洪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外科精义》:「洪主血实积热,疮肿。」

《濒湖脉学》:「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诊家正眼》:「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关见洪肝脉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医学人门》:「洪为胀痛,为热烦。」

《古今医统》:「洪为热候。」

《景岳全书》:「洪脉为阳,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

《脉确》:「洪主真阴不足,邪气相攻,寸洪身热兼肤痛,咳唾烦心亦可窍,呕与胀察关中,尺虚宜壮水,泄痢不宜逢。」

《医宗金鉴》:「洪是火伤。」

《脉诀汇辨》:「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寸洪者,心烦舌破;洪在左关,肝脉太过;左尺得洪,水枯便难。右寸洪者,胸满气逆,洪在右关,脾土胀热;右尺得洪,龙火燔灼。」

《脉诀刊误集解》:「洪主头痛、四肢烘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口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热失衡,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脉诀启悟注释》:「洪为盛满,气盛火亢。右寸脉洪,胸满气逆;左寸脉洪,心烦舌破;左关脉洪,肝木太过;右关脉洪,胃热胀闷;左尺脉洪,水枯溺涩;右尺脉洪,龙火燔灼。」

《三指禅》:「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脉义简摩》;「主病为腹满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

《脉学阐微》:「洪脉多为热邪炽盛、深人阳明之候,其脉多右大于左。热性病,洪脉多现于右关,……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日糜、头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关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屎血、腰痛、下肢肿痛,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胱满胀疼、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疼、便燥、尿血、淋浊。」

洪骑主热证,诸家公认。寸洪则心脉、胸膈之热,可见心烦、口疮,目赤、头疼,或胸满气逆,咳嗽喘急。关洪则脾胃、肝胆之热,可见胃热烦满、呕吐,脾土胀热,或肝木太过,头目眩晕,肝热胁痛。尺洪则膀胱热,小便赤涩淋痛,大便难或下血,或腰脚痛,下肢肿痛,少腹胀满。若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洪脉主实热证,为临诊所常见,但是,阳胜则阴虚,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见此脉,为阳盛阴竭之象。张石顽也指出:「屡下而热势不减,洪脉如初谓之坏病,多不可救。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象。」

《脉经》:「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尺脉牢,腹满,阴中急。」

《脉诀》:「牢者阴也,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千金方》:「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热盛即腹满响响。尺脉牢,籍满,阴.中急。」

《诊家枢要》:「牢为里实表虚,关中气促为劳伤痿极,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者,故诸家皆为危殆之脉,亦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外科精义》:」牢脉,若瘭疬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

《濒湖脉学》:「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据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诊家正眼》:「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粱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脉家血积;右关见牢,阴疼痞疼;左尺牢形,奔豚为病;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古今医统》:「牢为里实,胃气不足,胁痛疲劳,胀满气促。」

《脉确》:「牢主寒,主痛。」

《医宗金鉴》:「牢疝癜疬,心腹寒疼。」

《脉诀汇辨》:「牢固坚积,病在乎内。左寸牢者,伏梁为病;牢在左关,肝家血积;右尺得牢,奔豚为患。右寸牢者,息贲可定;牢在右关,阴寒痞癖;右尺得牢,疝瘕痛甚。

《脉诀刊误集解》:「牢者阴也,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脉诀启悟注释》:「牢主坚积,病在于阴。右寸脉牢,息贲为疾;左寸脉牢,伏梁为病;左关脉牢,肝结血积;右关脉牢,阴寒痞癖;左尺脉牢,奔豚气逆;右尺脉牢,阴凝积结。」

《三指禅》:「牢脉疝瘕犹可治,失血命难延。」

《脉如》:「牢脉为心腹疼痛,为疝癫瘕瘕,为气短息促,为皮肤著肿。」

《脉筒补义》:「牢脉极沉而迟,挺长坚实,不见起伏来去;此阴冷固结之象,肝肾二经气冷血寒。」

《脉理求真》:「牢为坚积内著,胃气将绝之候。故或见为湿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

《脉学阐微》:「牢脉主病邪牢固、虚证少见牢脉,凡风痉拘急,坚积内伏,寒疝瘕瘕等病多见之。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廒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廒聚无形痞结,是实在气分。如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证,是阴气暴亡,无以维阳,孤阳外越,阴阳离决,属危重证候。左寸之牢伏粱病,右寸之牢主息贲,左关见牢肝郁成。」

牢脉是以坚牢,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特征,故其所主之证,为阴寒、坚积宴邪;病主深入在里,故脉位极沉。正如李中梓说:「牢脉所主之证,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成为坚积。」李氏所谓「弦实」,亦即前文《脉简补义》:「挺长坚实」之义。牢脉主实证,亦有气血之分,凡风痉、寒疝、瘕聚、无形痞结等证,皆在气分;凡坚积内著,廒结瘀块等证,皆在血分。周学海说:「牢脉有气分、血分之辨,在血分者,为瘕瘕积聚,有形之痞块,饮食寒冷之停滞,与夫久受寒湿,侵入筋骨者也。在气分者,即肝肾冷气,为疝痛,少腹引腰控睾也;其轻者,为胸腹气结,呼吸不畅也。」

《脉诀》及《诊家枢要》谓:「骨间疼痛,气居于表。」考「气」指邪气或寒气;「居」为居积、积蓄之意。也就是说,寒气外束,久久积居,以致骨间疼痛,及瘕瘕积聚形成。非牢脉主表证之义。亦即周氏所说:「夫久受寒湿,侵入筋骨者也。」

牢脉主实邪为病,究与实脉有何不同?实脉主实证,浮沉皆得大而长,三部脉应指均有力,是邪实正不虚之象。牢脉则不然,邪气实而正气有虚象,是举、寻均不应指,而沉取方有牢实指感。故郭元峰说:「牢脉弦大而长,举之减少,按之实强,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大抵牢为坚积内著,胃气竭绝,故诸家以为危殆之象。」滑寿也说:「牢脉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里实表虚,关中气促,为劳伤痿极,大抵其脉近乎元胃气者,故诸家皆为危殆之脉。」

李时珍谓牢脉主里有余之证,为何又言「失血阴虚却忌之」?牢脉极沉而坚实,是实邪深入在里之象,主阴寒内积,气结血瘀等证,所谓「邪气胜则实」;失血阴亏,所谓「正气夺则虚,」如失血阴虚反见牢脉,是正虚邪盛,正不胜邪,脉无胃气之候,预后不良。所以失血家忌见牢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脱血而脉实,病在中(里),难治。」

①宋·施发(桂堂)《察病指南·卷上·左右三部六候》:“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其穴在两乳间)。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腹属下焦,右手尺中亦可候也)。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三焦之所主也)。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②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内经分配脏腑定位》:“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皆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③清·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

④清·张璐《诊宗三味·脉位》:“《内经》所指脏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首言‘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经气言之。‘尺外’者,尺脉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之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也。东方生木,木应肝而藏于左,故借左关以候肝胆之气;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独以长夏湿土气蒸之时,为之正令,故经以之分隶右关。所谓‘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谓,中焦所主,胆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于中,即关脉也。肝为阴中之阳脏,亦附近于背,故借左关之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之前以候胃,后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脏腑言,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火生于木而应乎心,合乎脉,谓之牡脏,牡者阳也,左为阳,寸为阳中之阳,故宜候之左寸。金生于土而应乎肺,与胃一气贯通,而主西方金气,故经以之候于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胞络之别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口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心为虚灵之脏,而为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属胞络,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之气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这一段是尺肤诊,是《内经》中关于尺肤分布较为完整的论述。此外,如《平人气象论》有“尺热”、“尺不热”、“尺涩”、“尺寒”之论;尺肤诊法在其他篇章里还有,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尺肤诊病;而且《内经》不见有寸口脉寸、关、尺三部的记载,故以上诸家之说与《内经》原意不合,非寸口脉的寸、关、尺之说。

《脉经》:「脉涩者少血多气。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

《脉诀》:「涩脉主遍身疼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肿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败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足胫逆冷,小便赤。」

《活人书》:「涩则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中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

《四言举要》:「涩脉少血,或中寒涩,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三因方》:「涩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诊家枢要》:「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亡汗、为血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数血病。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血虚数、肋胀、胁满、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数,若有孕主胎漏。右寸涩,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R涩,大便涩,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

《外科精义》:「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濒湖脉学》:「涩缘少血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涩人荣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R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诊家正眼》:「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上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医学入门》:「涩为不足伤精血,为厥、为痢、为恶寒,或为无汗为心痛。」

《医宗必读》:「涩脉少血亦主寒涩,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古今医统》:「涩为血少败血,恶寒滞下遗精泻利汗泄。」

《景岳全书》:「涩为阴脉,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为忧烦,为痹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胃寒、为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男人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

《脉确》:「涩脉血少气有余,主痛、主痹。寸涩心疼神亦怯,关中胁胀胃虚呕,尺部肠枯五心热,妇女当为经不通,或为胎病宜区别。」

《医宗金鉴》:「涩为血滞、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脉诀汇辨》:「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左寸涩者,心痛怔忡;涩在左关,血虚肋胀;左尺得涩,精伤胎漏;右寸涩者,痞气自汗;涩在右关,不食而呕,右尺得涩,大便艰秘,腹寒胫冷。」

《脉诀刊误集解》:「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作雷鸣。」

《脉诀启悟注释》:「涩为血少,气滞伤精,男子艰嗣,女子难孕。右寸脉涩,伤燥咳抹,左寸脉涩,惊悸伤营;左关脉涩,血少邪遏;右关脉涩,心痛噎膈;左尺脉涩,遗浊艰嗣;右尺脉涩,液涸结肠。有力涩滞,无力虚衰.随部断经,病必久延。」

《三指禅》:「涩脉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如》:「涩主伤精亡血之病,为血痹、为寒湿人营,为心痛,为胁痛,为解亦,为反胃,为亡阳,为肠结,为忧烦,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食少,为二便不调,为四肢厥冷;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又为不月,为胎病,为搜淋,亦为气滞。」

《脉学阐微》:「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气机不畅,阴血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气机滞塞,血运郁涩所致,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汗出、血痹、经闭;寸涩心虚痛胸,关涩胃虚胁胀、尺涩精血俱伤、肠结,浸淋,下红。」

滑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滑为实为下。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尺脉滑,血气实,妇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