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如何归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古籍如何归类,第1张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最早的“寓言”应该出现在《庄子·寓言》中,但当时的“寓言”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一种文体的称谓,像《韩非子》、《墨子》、《孟子》、《吕氏春秋》等都是此类。

而最早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来写的是柳宗元的《三戒》,但此书已经失传。现今能见到最早的寓言专集当属《艾子杂说》,此书据说是苏轼所撰但也难断真伪。

其后又有刘基和宋濂分别所著的《郁离子》和《龙门子凝道记》、《燕书》都收录了大量寓言,其中《燕书》属于一本寓言专集。

再后方孝孺、江盈科以及冯梦龙所著的《逊志斋集》、《雪涛小说》、《薛涛谐史》《笑林》、《古今谈概》里也有大量寓言。

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寓言》在明末传入中国,译本被称作《况义》。至于像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小说里也有许多寓言也就不在多说一一举例了!

马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目录作者简介原文译文朗读停顿注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主题归纳理解式默写常考题型文体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学成就生平年表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常见问题文章赏析作者简介原文译文朗读停顿注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主题归纳理解式默写常考题型文体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学成就生平年表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常见问题文章赏析展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世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编辑本段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编辑本段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把(它)成为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编辑本段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注释 伯乐相马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祇 :同“只”,只是。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5 食:同“饲”,喂养。6 故:因此7 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8 于:在。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10 槽枥:马厩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以:凭借 称:著称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13一食:吃一顿。食,吃。14 或:有时,或许15 能:可以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7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8 石(shi),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19 其:指千里马,代词。20 是:这样,指示代词。21 能:才能。22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3 且:犹,尚且。24 欲:想要。25 等:同等待遇。26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8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9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30 之:代词,指千里马。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32 道:正确的方法。33 食之:食,通“饲”,喂养。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35 材:通“ 才 ”才能。36 鸣:马叫,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9 临:面对40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41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42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43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44 知:懂得,了解。45 美:美德。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祗:通“只”,只是。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识鉴不显。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故称之曰:道、德、仁、义、礼、智、信。

 夫道者,人之所蹈也。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又曰:道者,谓人之所蹈,使万物不失其所由也。)

 德者,人之所得也。使人各得其所欲,谓之德。

 仁者,爱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又曰: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悲恻隐之心,遂其生成。)

 义者,宜也。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又曰: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建功立事也。)

 礼者,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又曰: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君之序也。又曰:立善防恶,谓之礼也。)

 智者,人之所知也。以定乎得失是非之情,谓之智。

 信者,人之所承也。发号施令,以一人心,谓之信。

 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又曰: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

 《说苑》曰:“从命利君,谓之顺(又曰:君正臣从,谓之顺也。)。从命病君,谓之谀(又曰:应言而不言,谓之隐;应谏而不谏,谓之谀。又曰:君僻臣从,谓之逆也。);逆命利君,谓之忠(又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孙卿曰: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补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逆命病君,谓之乱(又曰:赏无功,谓之乱。)。君有过失,将危国家,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不用则去,谓之谏;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能率群下以谏于君,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谓之辅。抗君之命,反君之事,安国之危,除主之辱,谓之弼。”(故谏、诤、辅、弼者,可谓社稷之臣,明君之所贵也。)

 《庄子》曰:“莫之顾而进,谓之佞。俙意导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恶,谓之谗。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匿。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古语曰:“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以贤代贤,谓之夺;以不肖代贤,谓之伐。缓令急诛,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罪不知改,谓之虐;敬不中礼,谓之野;禁而不止,谓之逆。(又曰:恭不中行,谓之逆。又曰:令而不行,谓之障。)禁非立是,谓之法;知善不行,谓之狂;知恶不改,谓之惑。”

 太公曰:“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银、彩帛,谓之残。收暴虐之吏,杀无罪之人,非以法度,谓之贼(《庄子》曰:析交离亲,谓之贼。孙卿曰: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国之贼也。)。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至,谓之塞。色取人而实远之,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分于道,谓之性(分谓始得为人)。形于一,谓之命(受阴阳刚柔之性,故曰:形于一也。)。凡人函五常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气,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谓之俗。”

 或曰:“乐与音同乎?”对曰:“昔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曰:‘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曰:‘夫古乐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疫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溺音乎!郑音好滥,志也;宋音燕安,溺志也;卫音趋数,烦志也;齐音傲僻,骄志也。四者皆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此音乐之异也。’”(董生曰:“古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时者,而以深入教化于人,然后功成作乐。乐其德也。故国风俗在于管弦。”《乐书》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正,而理道备矣。”此又声、音之异也。)

 或曰:“音与乐,既闻命矣。敢问仪与礼同乎?”对曰:“昔赵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于太叔,太叔曰:‘是仪也,非礼也。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也(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也(行者,民之所履也。)。’天地之经,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酸咸辛甘苦也),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于是非分别也。),章为五声(宫商角征羽也)。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也)。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也。)。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也)。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协和也)。故人能曲直以从礼者,谓之成人。”’”

 或曰:“然则何谓为仪?”对曰:“养国子,教之六仪;祭祀之容,穆穆皇皇;宾客之容,俨恪矜庄;朝廷之容,济济跄跄;丧纪之容,累累颠颠(累,音力追反。颠,音田,忧思之貌。);军旅之容,暨暨詻詻(詻,音额。教令之貌。);车马之容,騑騑翼翼。此礼仪之异也。夫定名之弊,在于钩鈲析辞(鈲,音普觅反。)。苟无其弊,则定名之妙也。”

 论曰:班固九流,其九曰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傅子九品,其九曰杂才,以长讽议。由是观之,杂说之益,有自来矣。故着此篇,盖立理叙事,以示将来君子矣。

  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 ,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 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 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 卷一三五皇亲部

  《韩非子.难四》曰:“是以桀 索□山之女,……而天下离。”“□山”即“岷山”。 《左传.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是“ □山”亦即“有缗”。《楚辞.天问》:“桀伐蒙山, 何所得焉?”“岷”、“蒙”又一声之转。诸书所记, 皆当以《纪年》为其注脚。“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 夏”,《国语.晋语一》“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 而亡夏”,与此合。又《订补》云:“按《孙子.用间 篇》:‘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故明君贤将能以 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伊挚即是伊尹,与此‘遂以 间夏’语相合,可以互证。”《管子.轻重甲》:“女 华者,桀之所爱也。”《吕氏春秋.慎大》:“桀迷惑 于末嬉,好彼琬、琰。”所谓“女华”、“琬琰”,即 岷山二女。

  云: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尚书.咸有一德》正义

  《汲冢纪年》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 尹。《通鉴外纪》卷二

  案:“其卿士”,《存真》作“ 命卿士”,《辑校》同,云:“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 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二引《纪年》,《太平御 览》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存真》、《辑校》盖据今本。

  甲骨文无仲壬,董作宾云:“卜 辞中不见中壬,疑南壬即是中壬。卜辞中帝王名称,日 干上一字,多与后世所传者异,如示之与主,虎之与沃 ,羌之与阳,康之与庚,皆是,而其他先祖皆有祭,中 壬不能独无。《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仲壬 即位,居亳’,亳在殷南,称曰南壬,或即以此。”(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 纪念论文集》上册第三三二至三三三页。)

  伊尹,甲骨文有“伊尹”、“伊 ”、“伊奭”诸称。又有“黄尹”,亦即伊尹。郭沫若 同志云:“黄尹,余谓即阿衡伊尹。或说 阿 衡与伊尹乃二人,举《君奭》以伊尹隶于成汤,以保衡 隶于大甲为证。然《商颂.长发》‘允也天子,降予卿 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叙在成汤伐夏之次,则 又非伊尹莫属。旧说为一人,恐仍不能易。”(《殷契 粹编》考释页三三)先秦典籍记伊尹者至多,齐灵公时 之《叔夷钟》铭文亦云:“○=成唐(汤),又(有) 敢(严)才(在)帝所,尃受天命,○伐○(夏)司( 祀),○○(厥)灵师,伊少(小)臣隹辅,咸有九州 ,处○(禹)之堵(土)。”(《两周金文辞大系》考 释页二0三)所谓“伊小臣”即伊尹。

  〔四〕《纪年》又称:……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 ,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 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 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太平御 览》卷八三皇王部引杜预《春秋后序》略同)

  (《纪年》):太甲杀伊尹。《 晋书.束皙传》

  《纪年》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 立也。

  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尚书.咸有一德》正义

  《纪年》曰: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文选.豪士赋》注

  《汲冢书》云:……太甲杀伊尹。《 史通.疑古》

  (《竹书纪年》):太甲杀伊尹。《 史通.杂说上》

  《汲冢书》云:伊尹自篡立后,太甲潜出,亲杀 伊尹而用其子。《广弘明集》卷一一法 琳《对傅奕废佛僧事》

  《汲冢纪年》称: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 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 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柳 开《河东集》卷三《太甲诛伊尹论》

  《汲冢纪年》曰:……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 ,乃自立也。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 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通鉴外纪》卷二

  案:《尚书.咸有一德》正义、 《御览》引《春秋后序》、《通鉴外纪》等皆作“于太 甲七年”。《存真》删“于太甲”三字,《辑校》“于 ”作“放”,校语云:“《外纪》‘放大甲’作‘于大 甲’。”似他书皆作“放”,误。《存真》所引《路史 .发挥》卷五,见本书附录。

  甲骨文作“太甲”。据史籍,太 甲,太丁之子,汤孙。《孟子.万章上》:“伊尹相汤 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 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 归于亳。”《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 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 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 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帝太甲既立三年 ,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 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此传统之说,与《纪年》异。《御览》卷八三引《琐语 》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所引过 简,但所反映之史事,与《纪年》同,可证战国时有此 种传说存在。汤死后,其长子太丁已前卒,伊尹乃立太 丁之弟外丙;外丙死,继立其弟仲壬,政权皆为伊尹所 控制。仲壬死,按商朝继承之制,应由太丁之子太甲即 位。伊尹囚太甲篡立。伊尹统治七年,太甲从被囚之桐 宫潜出,杀死伊尹,恢复王位。太甲不承认伊尹篡立七 年,故其杀伊尹时称为“太甲七年”。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古籍如何归类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1. 经部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 仪礼 礼记 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