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1]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永乐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11]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木牛流马,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于北伐时所用。史书记载,公元231年到234年,诸葛亮曾使用木牛流马为蜀汉十万大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每个木牛流马可以运输“一岁粮”,大约400斤粮食,每天可以行走数十里地,十分便捷。然而,关于木牛流马的设计图,已经失传了近2000年,至今都没有人成功制作。
当年,诸葛亮已经把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记在了竹简上,并附有设计图,后被整理到《诸葛亮集》上。可是随着竹简的老化,其上文字也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堪,设计图也不知所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仅凭剩余的文字胡乱传抄,致使流传到今天的制作方法早就难以理解。此外,《三国演义》又对木牛流马加以文字渲染,进一步加深了它的神秘性。
幸运的是,专家们通过查阅《诸葛亮集》,再参考之前的一些记载,成功复原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其中的大体意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中的专业术语,专家们不是很懂,于是就将制作方法公布给木牛流马的爱好者,也许他们能够复原。
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叫“黄佑军”的语文老师对外宣布,成功制造出了失传千年的木牛流马。为了制造木牛流马,黄佑军耗费了三年时间,他为了翻译其中的专有名词,请教了许多知名的木匠,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构造,最终制造出了两辆宽约06米、高约15米的木牛和流马。
黄佑军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撑杆驱动的轮式车”,也就是在轮式车的双辕上装上长短撑杆,利用杠杆原理自由地在山地之间行走,如果遇到了破路,木牛流马还能随时停在坡上,而不向下滑行,就像现代汽车的手刹一样。木牛、流马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辆车装的是牛头,另一辆车装的是马头。
根据《造木牛之法》的记载,黄佑军所造的木牛也沿袭了类似的方法,他将前后两个撑杆轴装在双辕上,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铰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与蜀汉时期的记载方法不同,黄佑军制作的木牛流马并不是自行工具,而是需要细绳牵动一长一短两个撑杆,带动车轮前进,与“摄者为牛秋轴”相符合。
载货时,木牛流马可以借助摇动双辕增加撑杆的推力,从而起动车辆。即使遇到石梯,木牛流马也可以通过摇动双辕,像爬楼梯一样,迅速将货物运上去,节省大量人力。然而,专家却觉得黄佑军制造的木牛流马差点意思,因为《论衡》中曾对鲁班制造的木马车有这样一段描述:机关具备,一驱不还。如果黄佑军可以不使用人力牵引木牛流马,想必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此人可谓神童也,很小的时候就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而且可以口中念经书,目数羊群,这位牛人很可能自己发明了一件让世人拍案惊奇的稀罕玩艺儿,这是一个铜制双足酒樽,背面可以贮酒,每次倒酒时则一足伫立,酒若倒满酒樽时,则双足伫立,不满时则一足前倾。古代人喜欢喝酒,就连酒具都这样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可惜这项发明早已失传,要是流传到现代,就可以避免酒席桌上宾主双方为酒杯盈或亏而争执得红脖子涨脸,推三阻四的情形了。韩王还有一件宝贝,叫做铜鸠,大概是青铜制作的酒器,古人不喝冷酒,一般都是把酒温热,这件铜鸠,奇就奇在酒温热后,它会发出叫声,而发出的声音则为真的鸠鸟鸣叫一样,十分悦耳动听,可见韩王元嘉生平非常喜欢饮酒,而饮酒时又十分在意情调。这两件宝贝,我在央视的《鉴宝》节目中试图发现之,可大多此类青铜酒器,多为形像而神不像,更没有这许多让人动心的情趣在内。
唐人笔记中还记载着许多神奇莫测的发明创造,洛阳县长殷文亮,虽然时任父母官,但也是一非常聪明且手工精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刻木为人,并给木人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每次酒会上,就会拿出小人,扳动机关,令木人为所宴请客人倒酒,木人操作熟练,所倒酒水毫厘不爽。又用木头雕刻成俊俏的歌妓模样,巧以机簧,这个木美人就会吹拉弹唱,笙歌妙舞,以凑酒兴。而客人若是饮不尽杯中酒,小木人就会牢牢把持住酒杯而不放手,而木美人则歌声不断连连催促,这项绝顶聪明的发明不仅让当时人惊为天作,也让今人简直难以置信,它集机器人、留声机等多项现代科技功能于一体,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神乎其技,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现在的人搜肠刮肚也只能用奇迹这个词来形容了。
武则天即位之初,如意年间,江苏有一工匠,进献一物,叫做十二辰车,应该是报子午等十二时辰所用,但此车巧就巧在其辕马位于正南时,则马上所载午门就会自动打开,里面会出现一个小人,此车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会如前所述,所指正南方向毫厘不差。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传统认为四大发明中除了造纸术为东汉蔡伦发明以外,其他三大发明都是宋朝时才有的,其实这种理解值得商榷,历史上战国时就出现过司南,当时的人们就发现了磁石的作用。很明显,武则天时的十二辰车也是运用的这种原理,更让人惊奇的是报时用的小人晚明和清朝时才有西洋人用西洋制钟表进贡皇室,而武周时中国其实早就已经发明并熟练运用到了器具之中,不知后来因何湮灭而不见踪迹还是这位江苏匠人,进献了一个叫做木火通的东西,盘中盛火,无论怎样翻转,火势不灭,此人所燃烧之火,难道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的石油?
当时的匠作大监杨务廉也很有本事,此人曾经在山西泌州时用木头制造出一个僧人,此僧手执一碗,可以按照主人的要求自行乞讨,碗中钱满,机关就会自动启发,僧人口中就会道出谢谢布施一语,当时集市上的人们竞相围观,而为了听到僧人作声,每日布施者不下千人,杨大监可谓敛财有道,只赚得钵满盘盈。而郴州行政长官王琚更有意思,这哥们儿是一个典型的垂钓爱好者,每次看到央视体育频道中的国际钓鱼大赛,我都为王琚哥们生不逢世鸣不平,要知道这哥们儿所发明的垂钓物具震古烁今,国际钓鱼冠军在他面前都相形见绌,连一盘小菜都不算。王琚因为是垂钓发烧友,就用木头制作了一只水獭,然后把这个水獭沉于水中,而水獭每次捕捉到鱼儿后就会自动浮出水面,王哥们儿不费吹灰之力,坐而得之。这究竟是何道理原来王琚早就在水獭口中安放好了诱饵,用石头缚住水獭沉入水中,只要鱼儿取食诱饵,就会触动水獭口中的机关,口合而衔鱼,而身上的石头随着机关牵引也会自动脱落,水獭自然浮出水面。这项发明即使是放在现代,也堪称最佳创意发明奖。
可见,古人远比我们今天想像的聪明和睿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那些讥讽中国古代科技落后的西方人只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当做天书一样将信将疑,然这些匪夷所思的发明创造却明白无误的记载在唐代文人的笔记中,而让今之人瞠目结舌难以想像。可惜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因为过度重视农业和军事,科技发明创造也仅运用于此。轻视和消极应对民间的许多智慧,以及独创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甚至不屑的称其为奇技*巧,而让这种打上隆重色彩的民间制造自生自灭,加之当时的整个社会并不鼓励和引导匠人们科技创新,反而认为这种革新和创造是不务正业,那些史书上巧夺天工的技艺于是渐渐失传,而科技巨匠们也逐渐消隐,散佚于古籍之中。这样循规蹈矩的社会,玩弄权术的帝王和终日只知辛苦劳作于田野的人民,曾经留下璀璨科技文明之光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终于如片光零羽一般不复再现,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科技水平的落伍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了。
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
本文2023-10-20 11:20: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