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足跟痛的认识是什么,怎么治疗的,效果好不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中医对足跟痛的认识是什么,怎么治疗的,效果好不好?,第1张

中医认为肾为元气之本,肾主生殖、主骨。根据经络循环路线,足跟属肾经循环的范围。产后本身肾气虚弱,冲任受损,百脉空虚,气血两亏,如果再经常赤脚使足跟外露,或经常穿硬底、弯曲度高的高跟鞋,使产后本已虚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气血失于温养而不流畅,就很容易导致足跟痛。如果不及时调治,日久不愈,便会落下“病根。

中医治疗足跟痛遵循其治病必求于本之理念,疏肝益肾以生髓充骨、荣养足跟,驱除风寒湿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选择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膏药“跟骨消痛贴”贴于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可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足跟痛 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 脚跟血脉不活。第二种:脚跟受风湿。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

足跟痛原因很多其中由于机体的老化跟骨结节退变、钙化也可以导致脂肪垫炎、滑囊炎形成足跟痛足跟脂肪垫炎是由于足跟长期受到压迫和感受风寒引起跟垫发炎表现为足跟底肿胀有潜在压痛炎症波及跟骨骨膜或滑囊时还会有深压痛少数患者因足跟骨刺引起

足跟痛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外yong,足跟骨方 帖, 即可。

如何预防足跟痛

第一: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二: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三: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医外fu,足跟坊世帖即可

315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问题一:足跟痛的原因是有哪些的情况 该情况可以考虑是可能是痛风引起的症状 建议: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痛风引起的症状,需要去医院具体检查诊断一下。在平时要穿舒服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的走路,不要干重体力的劳动。营养要均衡,避免吃 食物。

问题二: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足跟疼痛的原因

第一种:脚跟受风湿。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二种:脚跟血脉不活。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时,脚后跟就像针扎一样疼,但是行走一会疼痛的症状逐渐消失,再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又疼,就这样反反复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跟垫炎。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下地行走脚后跟就疼,严重时脚跟浮肿最严重时脚跟侧面起包。

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如何预防和减轻脚后跟疼:

第一: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二: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三: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第四:外敷贴剂=足跟骨方世医贴=,特效治疗足跟痛,方内融合地道野生药材之精华,独特秘制组方,直接敷贴于患处,通过药力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快速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等作用,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成功治疗“脚跟痛”的秘方:

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问题三:足跟痛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 足跟痛的原因,首先考虑是痛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为避免病情恶化,带来更大的伤害,需尽早到专科医院诊断治疗。

1、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拍摄X线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但是,也有的人拍X线片发现有骨刺,却没有足跟痛即使有骨刺的足跟痛患者,骨刺大的,疼痛程度不一定很严重,而有些骨刺小的,反而疼痛程度很严重。这就是说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疼痛与骨刺大小也无直接关系。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的作用。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出现疼痛,部位常常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3、其他。引起老年人的足跟痛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像足跟骨方世医贴外敷于足跟肌表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护理并使用一些有效的偏方进行辅助治疗:

1、用一热水袋,裹几层干布或毛巾,贴敷于痛处(足跟底或足跟后部),次日起床时去除;

2、可进行简单的自我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4、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少走路,少弹跳。

问题四:足跟痛的原因有哪些》? 中医解析足跟痛病因:足跟痛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西医解析足跟痛病因: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根据中医的解释:肝肾阴虚可能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引起脚后跟疼痛。但是不是所有的脚后跟痛都是肝肾阴虚引起的,有可能因为运动过度或者外伤,体重加重等原因引起脚后跟筋膜受损发炎疼痛,可以外用中药足跟医世方tie,

问题五: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足跟痛即脚后跟儿疼,就是脚的一侧,或者是两侧疼痛,不红也不肿,或者是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所以又被称为脚后跟痛。

1鞋子那也是引起脚后跟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脚的骨骼,肌肉以及韧带都承受着这个人整体的体重,所以呢,这就要求这些可以充分地支撑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让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鞋子了它的内部结构会被制造商偷工减料,导致不足以有效地支撑足弓。使得鞋子受力不均匀,这样就会把力量集中在脚的某一个部分,就会加重韧带的压力,也就是韧带容易拉伤或者是发炎

2但是引起脚后跟痛的原因还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就像是骨刺,骨膜炎,骨脂肪垫损伤,脚后跟的软组织劳损,还有脚后跟骨折。而它的致病原因也比较多,比如你长时间的走路,一直都站着,再就是身体太胖了,或者是不小心受伤,受寒导致骨内静脉淤滞,血液循环不通畅,脚后跟骨头骨内压增高。

一是每晚睡前或洗脚后按揉足跟10分钟;二是脚趾后扳,脚底会出现一条筋,从下往上按压这根筋,一只手用力按压隆起的脚筋,一只手同时向上扳脚趾,骨刺部位如果感觉疼痛是正常的;三是配合外用足跟gu方世帖即可。

问题六:足跟痛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足跟痛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跟骨骨刺引发的疼痛,在中老年人很常见,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跟骨是人体行动、负重与地面的着力点,所以相对容易发生骨质增生。脚跟疼痛一般情况下不是由跟骨骨刺本身引起,而主要是由附着在跟骨下的腱膜发生炎症所致。另外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脚跟挤压骨刺, 周围组织发生炎症也可能引起疼痛。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脚跟疼痛:

1、避免以脚部为主的剧烈活动,减轻脚部负重。

2、选择骑自行车或游泳来取代走路或慢跑,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会伤及病脚。

3、脚跟疼痛必须找出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及时配合外用,足跟古方世医萜

问题七: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由脚后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这些地方病变引起的。有时候就是鞋子不好或者是走路姿势不对都会,使这个骨膜受到伤害,大部分的脚后跟疼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巨大的牵引力都会起床在,脚后跟一个人带上,反复的这样牵引拉扯摩擦就容易导致这个韧带查发炎。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及时配合外用,足跟gu坊世帖

问题八:导致足跟痛的原因是什么呢? 足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 。

平时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可以穿一双底子软的鞋,适当运动。可用,足跟坊世tie

问题九:足跟痛的症状是怎么回事呢 足跟痛的常发人群是老年人,常由于足部根骨骨刺而出现足跟痛,但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而是骨刺鼓起后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站立行走,或进行爬山、远游等长时间的足部运动而导致足部肌腱、筋膜等部位拉伤或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如足底跖腱膜炎、跟腱炎等病症。

另外还会因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因此,年老体衰是发生脚跟疼的根本原因。最后,包括一部分风湿性的足跟痛患者,此类患者多是由于常年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身体过度受到潮湿的侵入而引起,常在阴雨天气,以及过冷的天气时容易复发。对于以上几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则会引起长期疼痛。当然,足跟痛还包括一些外伤引起的疼痛,但是暂时性的,当伤口愈合之后疼痛会逐渐消失。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像{足跟骨方世医贴}外敷于足跟肌表 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护理并使用一些有效的偏方进行辅助治疗:

1、用一热水袋,裹几层干布或毛巾,贴敷于痛处(足跟底或足跟后部),次日起床时去除;

2、可进行简单的自我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4、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

问题十:足跟痛什么原因,怎么治疗 一般没有其他伤到,站久了足跟会痛多半是因为肾虚了

牛膝透骨草方

  组成牛膝、透骨草、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各30克,芒硝5克,陈醋250克。

  做法将前六味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约3000毫升水,煎沸30分钟后,取出药包,把药液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醋,搅拌均匀即可。

  用法将患足放在药液上方熏蒸,并用消毒过的毛巾蘸药液交替热敷痛处。待水温降至50℃~60℃时,将患足浸入盆内浸洗。每日1~2次。

  功效主治足跟痛。

  陈醋方

  组成陈醋1000毫升。

  做法陈醋放入锅中,加热至双脚可以接受的温度。

  用法将患足浸泡在陈醋中,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功效主治足跟痛。

一,足跟疼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一次,每天做两百次,分两回进行,三个月可见效。

二,药煎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三十克,水煎浸泡脚部,同时搓揉足跟以利于药液进入肌肤,每次十五分钟,每日两次。

三,外用膏药治疗,比如可以选择苗方跟痛贴,贴于足部可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散瘀、祛风散寒,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筋骨,激发肌的调节功能可迅速消除肿痛,促进血液流畅和功能恢复,养护肝肾,中医认为,足跟痛是因为肝肾亏虚引起,从而治标治本。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最近太多人来问我“脚跟疼”到底是什么原因,怎么缓解?

西医把足跟痛分成跟腱滑囊炎、足底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等等,好多名称,大体意思是长年累月的磨损,导致脚跟那里出现了炎症、损伤。咱们中医把这类问题归属“痹症”范畴。

足跟疼起来往往有几个特征:

① 起床之后下地时疼得一激灵,不敢用实劲踩,活动一会逐渐缓解

② 走路走多了,越走越疼,休息一会能缓解,但继续行动疼痛加剧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足跟痛跟 肝血亏虚、肾精渐亏、寒湿瘀滞 脱不了关系。人年纪大了,肝血、肾精渐亏,肝藏血,肝血要是充足,筋脉得阴血滋养,则筋脉柔韧;而肾是主骨的,肾强则筋骨强,肾亏了骨骼筋络必然失养,此外,足少阴肾经的巡行部位正好经过人的脚跟,所以肾对筋骨的濡养非常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长时间被风寒湿邪内侵,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足跟痛,而且往往女人的发病率比男人更高。

解释完足跟痛的中医原理,肯定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那到底怎么办呀?给你们介绍一个中医泡脚方,它可以活血、通瘀、祛湿、强筋骨,治疗足跟痛效果比较明显。

方剂:苏木,透骨草,红花,七叶一枝花

用法:加水煎汤后,加食醋泡洗患处。

这个方子主要是止痛散瘀的: 苏木 ,临床一般用来治疗跌打肿痛、骨折筋伤,或者瘀滞肿痛,它联合 七叶一枝花 ,可以起到快速消肿止痛的作用。

透骨草, 辛温,它归在肝经和肾经,如果我们崴了脚,或者膝盖不能够伸屈了,可以拿透骨草煎汤外用,清洗患处,很快就能缓解,它的厉害之处是像一团火,能把筋骨里的风湿、瘀滞都破开。

红花 不用多说了,活血通络常用药,它内含一种红花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作用,可以消炎止疼;诸药配伍,可补益肝肾、活血止痛,对足跟痛有很好的疗效。

有此类问题的朋友,每天晚上用这个方子泡脚,坚持两个月左右,脚跟疼的症状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足跟痛的常发人群是老年人,常由于足部根骨骨刺而出现足跟痛,但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而是骨刺鼓起后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站立行走,或进行爬山、远游等长时间的足部运动而导致足部肌腱、筋膜等部位拉伤或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如足底跖腱膜炎、跟腱炎等病症。另外还会因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 因此,年老体衰是发生脚跟疼的根本原因。最后,包括一部分风湿性的足跟痛患者,此类患者多是由于常年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身体过度受到潮湿的侵入而引起,常在阴雨天气,以及过冷的天气时容易复发。对于以上几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则会引起长期疼痛。当然,足跟痛还包括一些外伤引起的疼痛,但是暂时性的,当伤口愈合之后疼痛会逐渐消失。 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像足痛消大红盒组合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5 足跟痛的症状 6 足跟痛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2 推拿治疗 621 方一 6211 症状 6212 推拿方法 622 方二 6221 症状 6222 选穴 6223 推拿方法 623 医案 63 艾灸治疗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足跟痛的穴位 2 治疗足跟痛的方剂 3 治疗足跟痛的中成药 4 足跟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足跟痛 1 拼音

zú gēn tòng

2 英文参考

hee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heel [朗道汉英字典]

talalgia [朗道汉英字典]

painful he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足跟痛为症状名,又称脚跟痛[1]。指一侧或双侧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则加重[2]。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对骨质增生者,治疗虽不能消除骨刺,但通过消除骨刺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疼痛同样可以消除[3]。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足跟痛》:“足跟痛,有痰,有血热。”

足跟痛多由肾虚、血热、痰湿所致[1]。

足跟痛与骨质增生、跗骨窦内软组织劳损、跟骨静脉压增高等因素有关[3]。

足跟痛是由跟骨底面慢性劳损、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等所致[4]。

5 足跟痛的症状

常见足跟一侧或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1]。

足跟痛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比较固定,有明显的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感。早晨起床后刚开始站立或走动时疼痛剧烈,长期站立或行走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则减轻,温热时感觉舒适,遇冷后病情加重。[4]

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6 足跟痛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张氏医通》卷五:“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甲、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夹湿者,必重著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

《医学入门·脚气》:“脚跟痛,有血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有痰者,五积散加木瓜。”

62 推拿治疗 621 方一

[5]

6211 症状

足跟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6212 推拿方法

①用拇指点按大钟50次,力度适中。

②以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同时拿捏昆仑、太溪(见本页)1~2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点按仆参1~2分钟。

④用拇指指腹从涌泉向足趾方向推行6~8次。

622 方二

[3]

6221 症状

足跟部肿胀持续疼痛不能缓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时候疼痛不能明显缓解,舌黯,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

6222 选穴

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

6223 推拿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仰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点按、揉捏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跖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623 医案

王某,女,38岁。自诉足跟疼痛3年,每于久行、久站或阴雨天加重。近因行走过久致右足跟疼痛剧烈。入院查体见右足跟骨结节处压叩痛明显,触及一骨性突起。X线片示:右足跟骨骨质增生性骨刺。诊断为:跟痛症。予上述综合疗法治疗2次后跟痛减轻,可下床独立行走,治疗10次疼痛完全消失,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3]

63 艾灸治疗

[4]

取穴:①组:阿是穴(疼痛局部)、三阴交穴;②组:申脉、太溪穴。

灸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采用艾条悬灸法,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 。

(2)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应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部的肌力。

8

中医对足跟痛的认识是什么,怎么治疗的,效果好不好?

中医认为肾为元气之本,肾主生殖、主骨。根据经络循环路线,足跟属肾经循环的范围。产后本身肾气虚弱,冲任受损,百脉空虚,气血两亏,如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