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临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头临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172 治疗腰背扭伤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头临泣 1 拼音

tóu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Tóulínqì GB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头临泣 汉语拼音 Toulinqi 罗马拼音 Toulinchi 美国英译名 Coming to Tears 各

号 中国 GB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1 富耶氏 德国 G15 英国 G15 美国 GB15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1][2]。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上五分陷者中。

5 穴名解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6 特异性

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2]。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1]。

头临泣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与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穴[7]。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著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2]。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临泣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1]。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3]。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3]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1]。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2]。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8]。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酸胀感[6],或向周围扩散[6]。

132 灸法

可灸[1][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条灸5~10分钟。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头临泣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神庭、头维,治头痛[6]。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肿痛[6]。

头临泣配百会、水沟、内关、后溪、太冲、合谷,治小儿惊痫[6]。

15 特效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取穴头临泣、曲差、风池。腧穴常规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30°角,夹持快速进入皮下1~1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下得气向后项部放射。风池针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转。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使 量与病体相适应,留针20~30 min,出针后患者头痛减轻,续针3d,疼痛痊愈。[9]

172 治疗腰背扭伤

经穴别名·腹结肠屈为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腹结。腹结为经穴名(FùjiéSP14)。出《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属足太阴脾经。腹即腹部,结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结不通之症,故名腹结。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名腹屈(《针灸甲乙经》),肠窟(《外台秘要》),肠结(《千金翼方》),临窟(《西方子明堂灸经》),肠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窟,肠窝,阳窟。出处《针灸甲乙经》:腹屈,一名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壮。穴名解腹即腹部,结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结不通之症,故名腹结。《说文通训定声》载:“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府舍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所属部位腹腹结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腹结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腹结位于腹部,脐下1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另说腹结“在大横下三分(一说三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大横下一寸八分”(《针灸集成》);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腹结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腹结穴的位置腹结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腹结穴的位置(肌肉)腹结穴的位置(内脏)取法腹结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仰卧位,脐下15寸(气海),中线旁开4寸,再稍向上(02寸)处取穴。仰卧位,在府

详见百科词条:肠屈 [ 最后修订于2016/5/16 14:46:58 共35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窗为经穴名(Mùchuāng GB1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至营(《针灸甲乙经》),至宫(《普济方》),至荣(《针灸逢源》)。属足少阳胆经。目窗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会穴。目即眼睛,窗即窗户,此穴在头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犹如明目之窗,故名目窗。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详见百科词条:目窗 [ 最后修订于2018/5/3 20:09:22 共22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头临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