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宝的出版的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朱忠宝的出版的著作,第1张

出版的著作有(只含主编、副主编、主审):

1 《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外科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急症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 《大学英语阅读能力训练》副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4 《大学英语阅读速度训练》副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英语精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6 《中草药传奇故事》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7 《研究生写作教程》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8 《汉英中医药大辞典》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年);

9 《简明汉英中医大辞典》副主编;

10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留学生中医内科教材)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11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中医外科学)》副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12 《中医英语基础》主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13 《(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方剂学)》主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 《(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主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 《(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 《大学英语阅读技巧训练》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 《中医英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主编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18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 《英汉新编实用中医文库》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 《(英汉对照)胆石证的中医特色疗法》英文主审,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 《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英文主审,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字典》编审委员会委员(2004)

23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审定专家,(世界卫生组织已作为参考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24 《国外中医药》(上、下),英文主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5 《中医药简史》(前、后),英文主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6 《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英文主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7 《现代中医翻译技巧》主审;

28 《中药传奇》主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9 《实用中医药彩色图谱》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0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卫生部留学生规划双语教材《方剂学》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1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编人员,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2 《针灸辞典》主审;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博学弘毅 自然天成

——著名教授书法 家朱忠宝先生书法浅识

记者 李海洋

中国书法名人名作众多,仔细琢磨便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能够传承下来的,皆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书家或书作。河南是中国书法强省,从古至今书法名家辈出。在现代书坛,文学素养与书法造诣兼备者更是不乏其人。朱忠宝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朱忠宝退休前是河南中医学院的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中医翻译工作。笔者有幸在2009年与朱教授共同生活一段日子,较为全面地了解其人品和书品。朱忠宝上世纪80年代就名扬中原大地,但是为了中国中医翻译事业,他毅然放弃已有的书法成就,把青春贡献到中医翻译事业上。由朱教授主编、主审的医药著作就多达30多部,多数是国家规划内的教材和教辅书籍,他依靠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中医翻译的权威。

朱忠宝具有三重身份,作为教授,他桃李满天下,其学生在不同行业都已作出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医药行业、政府部门的中流砥柱;作为翻译专家,他著作等身,取得骄人成绩;作为书法家,他以榜书走进人们的视线,行草书得到书法界认可,如今他又开始了长卷创作。

上世纪80年代,朱忠宝的榜书在郑州及其他各地市就随处可见。其后,国家推广中医药,作为带头人,朱忠宝责无旁贷地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中医药翻译事业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下就是20多年。在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忠宝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书法艺术。在教学和翻译的闲暇,他经常拿起毛笔,静静地临帖、创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当朱忠宝的教学和翻译事业告一段落之后,他的书法作品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朱忠宝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榜书作品少了许多,创作重点转向了行草书。其实,在几十年的临帖和创作中,他的书法功底已经非常深厚,转向任何一种书体都是水到渠成的。

榜书艺术不仅需要深厚的书法基础,而且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与气度。仔细欣赏朱忠宝的榜书,会发现其榜书并非大开大合,而是开合有度,读者既能感受到书法开阔的视野,又能体会到其浓厚的书卷气息,其榜书气韵生动,刚柔相济,寓意深远,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

如果说朱忠宝的榜书是豪气云天的北方汉子,那么其行草书就是秀美俊雅的江南女子。纵观朱忠宝的行草书作品,其整体书风平和简静,很难发现剑拨弩张的狂躁,争名逐利的世俗,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淡定。品读朱忠宝的行草书作品,最宜在暖暖的午后,听着中国古典音乐,观赏其书作,若置身山野丛林,在远离尘嚣的宁静中倾听自己的心跳,又似在空谷幽泉中享受久违的清新。

鲜为人知的是,在人们惊叹朱忠宝在行草书方面取得的成就时,他已默默地将创作转移到行草长卷的创作上来了。长卷相对立轴书法,与横卷行短势穷,对笔气连贯性有所限制,创作难度大于立轴,因此要求作者有娴熟的运笔技巧和墨法技巧,在不断“转行”之中,气韵贯穿于首尾,更多地考验作者对“连写节奏”的把握和整体“行兵布阵”的章法布白功夫。朱忠宝对书法的节奏、韵味、用墨、章法等颇有心得,他艺术地切割空间,深悟章法层次的变化,由点画的长短、大小、疏密、壮纤等丰富变化,形成千姿百态、飞腾跃动的奇妙画卷,给人以酣畅淋漓、变幻莫测的深层次艺术享受。

朱忠宝行草书长卷作品经数度变化,时而珠圆玉润,时而笔力雄健,时而趋于平淡,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的妙处,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总的看来,朱忠宝的行草书长卷流畅、圆润、贯气,那清雅的格调、严谨的布局,风骨内敛淡雅其表,精神外拓雄秀其里,峻峭中见骨力的艺术风格,让读者在咀嚼品玩中不知不觉地为其作品内涵所折服。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许多艺术工作者耐不住寂寞,不管艺术水平如何,都跃跃欲试,急于推出自己的作品,以至于现今书坛甚嚣尘上,为世人所诟病。朱忠宝作为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授书法家,他具备文人的骨气,当许多富商用交易的心态,去和朱忠宝接触时发现他们碰了“软钉子”,朱忠宝刻意地回避着金钱的交易。朱忠宝更愿意与具有文化内涵的人交往,对于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他是十分慷慨的,从来都是大方出手,不论年龄高低,身份贵贱。朱忠宝认为,书法艺术是供人们欣赏的,它的主要社会功用是陶冶情操,是从一个侧面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依靠包装出来的艺术是不靠谱的,终究不能逃过历史的检验。

历史沉默不语,但是在取舍时却异常冷静。她将精髓绵延不绝地传于后世,将糟粕甩至泥土,化为尘埃。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会将朱忠宝带向未来,因为他的博学,因为他的艺术积淀。(稿件来源中国拍卖导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一个北中医xx级方剂学研究生,研究生生活已经过去半年,新一年的考研战已经敲响,来到北中医学习的半年来,遇到了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研究生生活充实而有趣,这也成了我人生重要的一次转折。

方剂学:

折叠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辩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推荐文献: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单方510+复方494,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载方近3000。

《外台秘要》,唐,王焘,载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圣济总录》,南宋,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伤寒明理论》,金朝成无己,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 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丹溪心法》,元代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汤头歌诀》,清汪昂 ,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1997年11月出版,该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兄弟院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历时12年完成。载方96592首,,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考研经验

备考经验一:

初试:

首先来讲一下我所用的资料:中综:傲视宝典、中内和针灸龙凤诀、真题(这些是买来的资料,后期很多时候是看自己整理的资料)英语:商志英语阅读理解全套、真题。政治:徐涛小黄书、背诵笔记;肖秀荣8套卷和4套卷。

考研时间安排:

一轮:1-6月;二轮7-9月;三轮:10-11月;查缺补漏:12月

下面来简单谈一下考研初试的准备:

中医考研的三大块:中医综合+英语+政治

中医综合:

在我们中医考研里面,大家都知道:得中综者得天下,英语跟证治很难在短时间内拉开很大的距离。

中基:

先看一遍课本,然后就是傲视宝典,中基看似很简单,但是理论性的东西很强,重在理解,比如:“阴病治阳”的含义?(补阳以制阴),很多同学在这个问题上都是懵懵懂懂,是阴虚?阳虚?补阴?补阳?

所以看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混混沌沌就过去了,如果第一遍看不懂,以后也会经常错。中基里面每个考点都考过,所以每个考点都必须掌握,重点在理解,实在理解不了,花点时间背下来也是可以的,毕竟这些纯粹记忆的东西失分太可惜了。

中诊:

是一门基础课程,虽然没有那么多药背诵的东西,但是如果不理解又无法记住的话,对后面中医内科学的辨证就很不利,辨不对证型,就会一步错步步错,中内方剂背得再好也是无用功、比如一个患者一堆症状出来,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痰火还是痰湿?怎么区别这两者?这就是要靠中诊的知识了。

中诊的一轮复习要看书,关键在于哪些不同证型的肩膀,中诊需要背诵的不多,但是需要背诵一些重要的证型。比如: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弦。所以分清主次,知道哪些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背诵的东西。

这里要说明一下,中诊很重要,对于后面的中内针灸判断证型很有用,越到后面越会发现,中诊其实最难,相比于中内中基这些。但是中诊是有技巧可言的,中诊的每个临床表现对应的证型都自己的题眼,比如“颧红—阴虚,畏寒—阳虚”等等。抓住题眼,判断证型简便快捷,而且准确。

针灸:

把各个经络的巡行,以及学位和五腧穴,袁雪,络穴,合穴,下合穴这些歌诀都背下来,出于对针灸的不太自信,我很早就准备了,最开始是三月份就完完整整的把书过了一遍,边看书边做傲视宝典。

针灸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穴位的定位,对于这个,我还是建议多看。每个针灸课本后面都附有一张针灸实图,把那张图贴在床头,以自由我每天早起睁眼都能看见,对于白天看过的穴位,晚上睡前记忆很有帮助,而且能很好地利用时间。

但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真就很容易忘记,看完一遍心里还算踏实,可是第二遍看的时候好像又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这里希望以后考研的听同学们一定要经常去复习,保持知识的重复性。

在我准备针灸的时候,有一本针灸龙凤诀,因为但是对针灸确实不太自信,听别人说有用就买来,其实针灸前期看课本,傲视宝典,后面看红研自己,再刷真题就足够了,还是不太建议用针灸龙凤诀,白白增加了负担。

中医内科学:

在中综例占比例最高的科目,所以自然是比较用心的,我自己的经历是把傲视宝典做了一遍,中内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东西很难记住,但是万事开头难,一定要坚持。

中内最重要的是知道每个病有哪几个证型,每个证型要用的基础方。

如果掌握比较好的话再考虑记一下加减方子,考研的习题多是考察这些。我个人建议只背龙诀就可以了,治愈每个方子对应的证型多看几遍自然也就记住了,关键在理解。

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种先用傲视宝典再背龙凤诀的方法不是很好,其实如果能早一点把龙凤诀背好了,再用傲视宝典去实战演练更能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药、方剂:

纯粹记忆的东西,做好计划每天记忆一部分,按照考纲要求去背诵。

中药:先照着课本把目录背下来,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这样在遇到某个药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是属于哪个章节的哪种药,比如说金银花属于清热解毒那一章节的,那功效自然就有清热解毒。还要花一部分时间把中药书前面的东西梳理一下,就像十八反十九畏,炮制方法,道地药材这些全都整理出来。

真正开始记中药就是按照章节来,根据每个章节所要要求掌握凉的具体多少计划每天记多少,比如清热解毒药有很多就花一整天时间,拔毒化腐生肌药少一点,就和其他章节合在一起花一天的时间,这样能更好的节约时间。还有就是每一天都是完成当天背诵任务+复习前一天。每三天在专门复习一遍,最后亲自默写一遍,红色笔修改。

这样过一遍大概40+天。

方剂:方剂跟中药差不多的记忆方式。但是每个人也要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选择每天背诵的量,基础好的每天背诵10首,基础差的每天7-8首,考纲里要求的大概说xxx多个,根据个人情况计划花多少时间背诵完,方歌默写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方歌、中药组成、主治、功效这么一整套下来,形成自己的框架,还要自己亲自默写,然后核对课本检查。

因为方歌例有很多易混的地方,比如肾气丸方歌中:“丹皮苓泽加附桂”,这个“桂”到底是肉桂还是桂枝?当然发现这个的过程也是需要动手写的过程。

英语:

首先想要考北上广这些地方,英语最好要过六级。

虽然很多地方不要求六级,北上广也不是硬性要求,但是等到复试的时候你会发现老师们还是很在乎六级这个问题。

六级过了不是什么优势,但是六级不过就是一个劣势。六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考研用的“商志英语”的阅读理解,一套四本,两本基础,两本提高。

同学们一点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六级没过也不用灰心,考研英语考得高的话一样可以弥补回来。比较六级跟考研侧重点不同,六级听力占很大一部分,而靠岸英语没有听力,多的是阅读理解,所以说回来“商志英语”那套书,那套书搜集了历年的考研真题的阅读理解,每篇文章都有对应的翻译,而且排版特别棒,左边是英语,右边是对应的翻译,读起来很方便。

下面还有重点句的解析跟语法词汇的拓展,每本大概30多篇文章,都解读很仔细,我当时每天精读一篇,读了两本,再加上后面的复习,基本把重点高频词都能掌握。再配合每周做一下真题巩固。

政治:

前期有准备,不过感觉没有太大作用。真正政治准备算起来大概是10月份了,在同学的推荐下用了徐涛的小黄书(必备20题)还用了徐涛的网课,很容易理解记忆,确实适合我这种政治小白,看了几遍“背诵笔记”,自己画了时间轴和知识点图解,后面习题演练就是用肖秀荣8套卷和4套卷。

备考经验二:

复试:

跟初试一样重要,一定要有这种认识,就北中医的复试分为三大块:笔试、技能和面试。分解来说就是:专业课、临床技能操作以及英语口语和面试。

笔试:

北中医笔试占服饰的40%,足以见得笔试的重要性,官网上都有对每个专业要求看的参考书,像北中医中内就是田德禄老师主编的《中医内科学》,那本书跟本科教材有些出入,但差别不大,从初试成绩出来到复试开始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完全有时间把那本书看完。

如果来不及的同学也可以看自己本科教材,但是看了这本书心里还是踏实些。这个时候看书就不能局限于证型和方药,而要中更加侧重于名著或古籍对某病的观点看法。

简而言之,就是笔试是主观题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医功底,言之有理。

技能:

技能操作就是全身体格检查:视触叩听,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务必要操作熟练,考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训练,每天练一遍,复试前两周差不多了。

面试: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把英语跟面试合在一起,有的英语口语跟面试分开,具体看报考医院官网的复试办法,做好准备。面试的时候切忌自己给自己挖坑,准备好自己的自我介绍,一定要熟练自然自信地表达出来,面对老师的提问,不卑不亢,从容淡定,但态度一定要诚恳。

考研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也是一场耐力的比拼。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很多辛酸和无奈,质疑和彷徨,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正如那句话所言:“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读书,相互督促,这在后期紧张的备考中尤其重要。考研室一次旅程,很值得有追求的人去体验。

考研专业课,

直接上学长直授~

快速找到同系学长,

让备考事半功倍!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

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

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 。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

“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

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

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

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十月七日。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父亲的病》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参考资料:

-父亲的病

参考资料:

-鲁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